2009-闽南佛学-第七辑

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作者:闽南佛学院  页数:408  

内容概要

  佛教作为东方文化的精神内核之一,在东西方文化的互动中占有优势,而且对人类社会主体信仰结构的重建,以及推动世界真正的和平发展到良好的作用。针对当代社会存在的自然、社会、精神诸多现实问题,佛教依正不二的理念、自利利他的品质、自净其意修法,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但扬社会风尚、自名批判的气度,半是佛教发挥积极作用的关键。

书籍目录

闻思天地释济群:我的修学经历释惟升:虚云老和尚及其门下十比丘释常海:《楞严经》耳根圆通修持法门举要释启明:华藏世界的构造与存在形式研究释仁山:西方净土往生释疑释法缘:天童寺与中日佛教文化之交流释乘一:僧人的衣食住行学者论坛陈永革:论晋水净源与北宋的华严中兴沈海燕:天智的成佛因果论方 兰:因缘彻达 和合生法--智与宗喀巴止观思想析异王赐川:《成实论》及成实师的弘传刘立夫:陆九渊的佛教观林观潮:明末闽南高僧樵云真常律师王春华:略论佛教伦理及“心灵环保”之浅见何杰峰:简论藏传佛教前弘期的译师判教思想屈大成:弘一法师的南山律学秦启明:高树律幢以戒为师--弘一大师与广洽法师的因缘陈珲棕彝:太虚大师创刊《海潮音》及早期刊址杭州兜率寺(大佛寺)考述何绵山:日本据台时期厦门与台湾佛教的互动闽南佛学院2009年本科毕业论文选登释利度:浅谈《楞严经》中三种相续对人类的现实意义释灵悦:浅谈唯识学中赖耶思想及其修学意义释善白:试谈对大乘瑜伽止观的认识及体会--《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释耀云:试谈圭峰宗密与《圆觉经》之因缘释海宣:出离心之浅谈释本莲:浅谈律中的度僧制度释常顺:试论安居策修释显普:八关斋戒述义释宽慧:浅谈亲近善知识的重要性释隆醒:从佛法谈道德与幸福的统一--浅谈佛法对人类的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  释宣朗:中国佛教慈善事业浅论释悟莲:浅谈近现代佛教寺院管理特点

章节摘录

  此外,有些宗派在教理部分非常丰富,但实修传承有所中断。比如天台、华严等宗,本是教和观都很完整的宗派。祖师设立这些宗派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后人在浩瀚的佛法海洋中找到一条解脱捷径,这就需要通过教理获得正见,然后将这一见地转化为观照般若,并由此进入实相般若。但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即使掌握了见的部分,也不懂得怎样将知见转化成止观。因为我们缺乏用心的指导,也没有过来人把手相携,学来学去都是在纸上打转,在嘴上热闹。  再如禅宗,这是汉传佛教的重要宗派,其特色就在于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在帮助学人契人空性上有着特殊手段。但经历唐朝一花开五叶的鼎盛之后,虽然法脉一直在传,但更多只是一种形式或象征而已,内涵已所剩无几。曾经高僧辈出、气象万千的禅宗,为什么也会一路衰败下来?我觉得,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不太重视基础引导,如果不是上根利智就很难契人,这就使它的受众始终局限在小范围内。其实,利根并不是天生的,同样可以培养。那些根机较钝者,无非是尘垢太厚,使智慧光明难以显现。若能设立一些基础阶段的修行,而不是把起点定得太高,就可以接引更多众生,奠定更为深厚的群众基础;二是不太重视知见的作用,虽然禅宗提倡不立文字,但这绝不等于不立知见。修禅到底要修什么?见性到底要见什么?需要明明白白。如果根本不知道要见什么,不知道什么是什么不是,只能在那里枯坐蒲团,盲修瞎练;三是缺乏明眼人的指点。因为心行是微妙而瞬息万变的,有缘依止在证道者身边,时时请益,才能在关键时刻一锤定音。否则,学人很可能在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时不知所措,功亏一篑。  这就使我开始思考,作为一个完整的修学体系,究竟应该具备哪些要素?在多年修学过程中,我发现,法门虽多,宗派虽多,但都离不开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五大要素。其中,前三项是各宗修学的共同基础。目前存在的修学问题,很多就是因为基础不够,或是信心不足,或是发心不正,或是戒律废弛,这又会直接影响到正见和止观的修行,这是各宗修学的特有内容。换言之,之所以会出现种种宗派,正是依不同正见而建立。如阿含以苦、空、无常、无我为正见;中观以缘起性空为正见。此外,还有根据这一见地建立的修学方法。具备这些要素,修学才不会产生偏差,同时也能避免得少为足的弊病。  在弘法过程中,经常有人问到:基督教不过一本《圣经》,而佛法则是三藏十二部经典,八万四千法门,为什么影响反而不如他们?原因在哪里?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佛教的传播还停留在传统表现方式上,未能建构起令现代人耳目一新并乐于接受的模式。  不少人学佛多年,依然不得要领。那么,怎样让大家在短时间内掌握佛法要领?学法又该遵循什么次第?每一步应该怎样操作?验证标准是什么?这都需要一个可以具体执行的规范。我们在弘法过程中,往往强调对机设教,这当然没错。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2009-闽南佛学-第七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