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略讲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作者:心月法师  页数:247  字数:200000  

前言

  两千余年来,佛菩萨对于各种趋于佛道的修学法门,都有详细的解说,佛法三藏十二部,对此都有详细的记载,佛弟子照之修行,即可成就圣道。即使时移世易,随着环境、形势的不同,每一个修学者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但也都不过是大同小异,从本质上来说,基本上并无二致,本也不待多说。可是每一个时代,都会留下大量论书,对于当时世人面临的各种问题,予以详细的解说。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菩萨慈悲心切,慈爱众生,希望与众生分享心中法喜;而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希望教以佛法正道,拔除其苦。所以苦口婆心,谆谆教诲。另一方面,也是众生为无明所困,或不能得闻清净教法,或得闻而不能行,常常如古语所言“入宝山而空回”,妄自辜负了佛菩萨的苦心。所以,不同的时代,佛法还是要广泛地宣说,应机而教。这些宣说,虽然名相、言语有所不同,实质无二,总不出佛教三法印,林林总总,形成了现在浩若烟海的《大藏经》。今天阅藏,既惊叹于两千多年来,佛菩萨高深的智慧,针对不同的根基,而开示包罗万象的佛法;又感慨于我辈众生的愚钝,始终生在此娑婆世界,不能脱离轮回苦海,趋于解脱,实在是惭愧无地。本书是在我关于《摄大乘论》的讲稿基础上整理而成。当时主要根据《摄大乘论》的文义,予以随缘、浅显的解说。所以很多解说比较随意,没有从缜密的学理上仔细推敲。现在看来,随意性太强。但是,这种解说方式又未尝不是一种优点,毕竟我的初衷就是让听者生起大乘的正信,了解唯识学的正理,如果一味拘泥于学理,考据、论辩一大堆,严谨则严谨,但受众群体自然会有所艉制,毕竟现代社会崇尚简洁明了的文风。晦涩艰深的论著,藏之名山,束之高阁,以待来者。雅则雅矣,但于世人无益,于世事无补,诚非我愿。所以,今日整理出来,除了改动一些过于口语化的语言,其余保持原貌。众生皆有佛性,所以修佛才是可能的;众生为无明所困,所以修佛是必需的。但愿本书能为读者理解大乘佛法和唯识学义理,有所裨益。

内容概要

《摄大乘论略讲》是在作者心月法师关于《摄大乘论》的讲稿基础上整理而成。当时主要根据《摄大乘论》的文义,予以随缘、浅显的解说。
《摄大乘论略讲》分为“总标纲要分第一”、“所知依分第二”、“ 入所知相分第四”、“增上心学分第八”、“彼果断分第十”等内容。

作者简介

心月法师,生于1919年,俗姓李,名松益,四川南充人。1937年依重庆华岩寺际云大和尚剃度,赐名心月。同年,在华岩寺方丈宗镜大和尚座下受具足戒,法号净慧。随即就读于华岩佛学院,颇得教务长遍能大法师的赏识。后深造于东方文教研究院,1947年学成返渝,在华岩寺担任监学和佛学院教师。其后几十年,法师精进行持,曾得南普陀寺妙湛老方丈之聘,任闽南佛学院副教授,培育后学,深受师生尊崇。1991年,法师受四众弟子之请,被拥为华岩寺第62代方丈。2002年,法师在弘化途中不幸示疾。

书籍目录

《华岩文丛》缘起
自序
绪论
总标纲要分第一
所知依分第二
所知相分第三
入所知相分第四
彼人因果分第五
彼修差别分第六
增上戒学分第七
增上心学分第八
增上慧学分第九
彼果断分第十
彼果智分第十一

章节摘录

  《阿毗达磨大乘经》没有翻译到中国来,我们只是从经名来说说:“阿毗达磨”的意思包括:一、对法。“对”是对向、趋向l的意思,“法”指佛法。所以,“对法”就是阐释四谛、各种解脱方法等,对向佛果。二、数法。数数宣说无量差别法门。三、伏法,能降伏他论余宗。四、通法,能通释所有经、律、论三藏。按照吕澄先生的说法,《阿毗达磨大乘经》是属于论藏性质的新的大乘经。一般来说,经律论三藏性质各不相同,但是这部经却将经与论放在一起,形成“论经”。又称为“佛说何毗达磨”,这是为了要特别强调它是出于佛说。其实经不一定是佛陀亲说,佛陀加被菩萨,或印证菩萨所说,也是等同于佛陀亲说。“薄伽梵”,是佛陀十号之一,是对佛陀的尊称。包括四种意_义:有德——具足无量功德,巧分别——善巧地分别一切法,有名声——声名遍于世间出世间,能破——可以摧破一切烦恼。“善人大乘菩萨”,是指已经很好地理解、悟人大乘佛法的菩萨。有的说这是无著菩萨的自称,当然也可以说是泛指。“为显大乘体大故说”,是点明说此经的目的,在于显示大乘的“体大”,也就是大乘佛法有与小乘不同的、超过小乘的殊胜的教、理、行、果。以上是解释本论所依据的《阿毗达磨大乘经》。下面具体来说其内容。“谓依大乘,诸佛世尊有十相殊胜殊胜语”,这两个殊胜,一个是名词,即内容;后一个是形容词,即表示这种内容十分殊胜。这就是说,根据大乘的教法,有十种特别殊胜之处,大乘佛法正确解决了以下问题:第一,“历认识的一切”的依止、根据;第二,“所认识的一切相”的本质;第三,如何“悟人所认识的一切相”;第四,“悟人一切相的因果性”;第五,悟入之后,如何分别修行;第六,在分别修行的时候,特殊的“增上戒”。第七,在分别修行的时候,特殊的“增上心”,也就是定;第八,在分别修行的时候,特殊的“增上慧”;第九,修行之后成就特殊的“果”,也就是断除所知、烦恼二障,所以叫做“果断”;第十,修行之后成就的特殊“智慧”,所以叫做“果智”。这十种殊胜的内容,下文有详细的解释,这里只是举出来一个纲要。通过这些内容,显示大乘确实是“体大”——对比小乘的特别殊胜,因为通过这些过程,可以证佛果,所以大乘确实是佛说。“大乘是不是佛说”,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印度的大乘佛教与部派佛教对立的时候就已经提出来了,这是部派佛教为了对抗大乘佛教而提出来的,因为部派佛教的各个部派都传持有各自的经律论三藏,所以认为他们保存的三藏是佛所说,而批判新兴的大乘教为非佛说。因为大乘经是佛灭后在印度各地逐渐编纂而成;并且自古以来,对于大乘经的结集,有很多种不同的传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此外,古来相传大乘经中有化佛所说,或者是大菩萨所说,并不完全都是佛说。比如《大智度论》里面就说:“所说种种法,……或佛说或化佛说,或大菩萨说或声闻说,或诸得道天说,是事和合皆名摩诃衍。”正是由于这些因素,部派佛教就说大乘非佛说。其实无著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的“成宗品”中,就列举了八种理由,说明大乘是佛说,我们可以了解一下。这八种理由就是:“不记,同行,不行,成就,体,非体,能治,文异。”第一,佛没有预先讲会出现“有人假作佛来说‘大乘是佛说…这件事,而其他的“可怖事”,如_灭佛、佛教僧团的分裂等等,佛都有过预记。所以,“大乘假作佛说”是不成立的。这是“不记”;第二,大小乘的经典其实是同时流行的。尽管从口传的角度来说,小乘是先流行的。但是从有文字记载的经典而言,两者是同时流行的。因为小乘经典是在后来才有文字记载的,而大乘经的出现是一开始就是有文字的,‘既然文字的记载是同时流行的,所以不能说大乘经就非佛说。这是“同行”;第三,由_于大乘佛法很高深,超越了普通人的境界,外道即使要接受都很难,怎么可能说出这样高深的佛法呢?所以大乘不是外道所说。这是“不行”;第四,如果佛没有说大乘,只是其他成就菩提的说大乘,这恰恰证明大乘是佛所说,因为成就菩提必须得佛所说。这是“成就”;第五,假设大乘不是释迦牟尼佛所说,而是其他的佛所说的,而佛都是平等的,别的佛和此佛是无差别的,所以大乘佛法还是可以成立的。这是“体”;第六,如果没有大乘佛法,就没有人能够成佛,因为依据小乘经,只能成就阿罗汉的果位,不能成佛。既然没有人能够成佛,那么还有谁能出现于世间来说小乘佛法呢?所以,离开大乘佛法,小乘佛法也不能成立。这是“非体”;第七,依大乘经勤修行的人,成就的智慧,能对治一切烦恼,能得到圣道。所以应该相信这是佛说的。这是“能治”;第八,佛说都用文字来表示,而文字有意趣与秘密的区别。而佛说的种种意趣,不能拘泥于表面的文字,而应该探究其本质。此外,佛的说法还有秘密,也就是通俗说的“微言大义”,人们的领会自然不会一样。这就是“文异”。后来的《成唯识论》也引用这种说法。在这里,无著菩萨是用大乘自身来证明:通过这十相殊胜,显示了成佛的途径,证明大乘是佛说。  ……

编辑推荐

  摄大乘论是佛教大乘瑜伽行派的基本论书。简称《摄论》。印度无著撰。梵文原本已佚。中国先后有三种汉译:即北魏佛陀扇多译,2卷;陈真谛译,3卷;唐玄奘译,3卷。此外,还有藏译一种。玄奘译本与藏译本十分接近。影响大、流行广的是真谛和玄奘的译本。《摄论》与印度《大乘阿毗达磨经》的关系极为密切,此经已佚,且未传入中国。《摄大乘论略讲》是在作者心月法师关于《摄大乘论》的讲稿基础上整理而成。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摄大乘论略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