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智慧

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作者:林语堂  页数:248  
Tag标签:无  

前言

  孔子的人文主义能否叫中国古人感到充分的满足呢?答复是:它能够满足,同时,也不能够满足。假使已经满足了人们的内心欲望,那么就不复有余地让道教与佛教得以传播丫.孔子学说之中流社会的道德教训,神妙地适合于一般人民,既适合于服官的阶级,也适合于向他们叩头的庶民阶级。  但是也有人一不愿服官,二不愿叩头。他具有较深邃的天性,孔子学说未能深入地感动他。孔子学说依其严格的意义,是太投机,太近人情,又太正确。人具有隐藏的情愫,愿得披发而行吟,可是这样的行为非孔子学说所容许。于是那些喜欢蓬头跣足的人走而归于道教。前面已经指出过,孔子学说的人生观是积极的,而道家的人生观则是消极的。道家学说为一大“否定”,而孔子学说则为一大“肯定”。孔子以义为礼教,以顺俗为旨,辩护人类之教育与礼法,而道家呐喊重返自然,不信礼法与教育。  孔子设教,以仁义为基本德性。老子却轻蔑地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孔子学说的本质是都市哲学,而道家学说的本质为田野哲学。一个摩登的孔教徒大概将取饮城市供给的A字消毒牛奶,而道教徒则自己从农夫乳桶内取饮乡村牛奶。因为老子对于都市、消毒以及A字甲级等等,必然会一例深致怀疑,而这种都市牛奶的气味将不复存在天然的乳酪香味,反而綑蕴着重大铜臭气。谁尝了农家的鲜牛奶,会不首肯老子的意见或许是对的呢?因为你的卫生官员可以防护你的牛奶免除伤寒菌,却不能免除文明的益虫。  孔子学说中还有其他缺点,他过于崇尚现实而太缺乏空想的意象的成分,中国人民是稚气地富有想象力,有几许早期的幻异奇迹,吾人称之为妖术及迷信者,及后代仍存留于中国人胸中。孔子的学说是所谓敬鬼神而远之;他承认山川之有神的,更象征地承认人类祖考的鬼灵之存在。

内容概要

老子教人的原则在谦恭,他再三重复柔和、忍耐、争论之无益(不敢为天下先)、柔弱的力量,和就低位的战术优势等思想,而在庄子的理论中是绝不可能看到这些言辞的。尽管如此,我们仍可确信他二人的哲学基础极为相同。庄子不是不喜欢谦恭,只是不愿说这两个字而已。  老子的不争,正是庄子口中的寂静、保守,及透过平和以维持精神均衡的超然力量;老子认为水是“万物之至柔”和“寻向低处”的智慧象征,庄子则坚信水是心灵平静和精神澄澈的征象,是保存“无为”的巨力。  老子激赏失败,表现失败(老子是最早的伪饰家),庄子则嘲笑成功;老子赞扬谦卑者,庄子苛责自大的人;老子宣扬知足之道,庄子让人的精神在肉体之外“形而上学”中徜徉;老子无时不谈“柔”胜“刚”的道理,庄子则很少提到这个主题。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系学习。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沦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作了《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他人一起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书籍目录

中国的神仙哲学序论(一)序论(二)序文第一篇 道之德 第一章 论常道 第二章 相对论 第三章 无为而治 第四章 道之心 第五章 天地 第六章 谷神第二篇 道之训 第七章 无私 第八章 水 第九章 自满的危险 第一○章 抱一 第一一章 “无”的用处 第一二章 感官 第一三章 荣辱第三篇 道之体 第一四章 太初之道 第一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 第一六章 知常道 第一七章 太上 第一八章 道废 第一九章 知所属 第二○章 天与我 第二一章 道的显现 第二二章 争之无益 第二三章 同于道 第二四章 余食赘行 第二五章 四大法第四篇 力量之源 第二六章 轻与重 第二七章 袭明 第二八章 守其雌 第二九章 戒干涉 第三○章 戒用兵 第三一章 不祥之器 第三二章 道似海 第三三章 自知 第三四章 大道泛滥 第三五章 道之平 第三六章 生命的步骤 第三七章 天下自定 第三八章 堕落 第三九章 全道 第四○章 反的原则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第四一章 道家的特性 第四二章 强梁者 第四三章 至柔 第四四章 知足 第四五章 清正 第四六章 走马 第四七章 求知 第四八章 以无为取天下 第四九章 民心 第五○章 养生 第五一章 玄德 第五二章 袭常道 第五三章 盗夸 第五四章 身与邦 第五五章 赤子之德 第五六章 无荣辱第六篇 政治论 第五七章 治术 第五八章 政闷 第五九章 如啬 第六○章 治大国 第六一章 大国和小国 第六二章 善人之宝 第六三章 难易 第六四章 终始 第六五章 大顺 第六六章 百谷王 第六七章 三宝 第六八章 不争之德 第六九章 掩饰 第七○章 不我知 第七一章 病 第七二章 论罚(一) 第七三章 论罚(二) 第七四章 论罚(三) 第七五章 论罚(四)第七篇 箴言 第七六章 强弱 第七七章 张弓 第七八章 莫柔于水 第七九章 平治 第八○章 理想国 第八一章 天之道想象的孔老会谈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论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语译:可以说出来的道,便不是经常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来的名,便不是经常不变的名。无,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所以常处于无,以明白无的道理,为的是观察宇宙间变化莫测的境界;常处于有,以明白有的起源,为的是观察天地间事物纷纭的迹象。他们的名字,一个叫做无,一个叫做有,出处虽同,其名却异,若是追寻上去,都可以说是幽微深远。再往上推,幽微深远到极点,就正是所有的道理及一切变化的根本了。  一、道不可名,不可言,不可谈  泰清问无穷说:“你懂得道吗?”  无穷说:“不知道。”  又问无为,无为说:“我知道。”  泰清说:“你所知的道,有具体的说明吗?”  无为回答说:“有。”  泰清又问:“是什么?”  无为说:“我所知的道,贵可以为帝王,贱可以为仆役,可以聚合为生,可以分散为死。”  泰清把这番话告诉无始说:“无穷说他不知道,无为却说他知道,那么到底谁对谁不对呢?”  无始说:“不知道才是深邃的,知道的就粗浅了。前者是属于内涵的,后者只是表面的。”  于是泰清抬头叹息道:“不知就是知,知反为不知。那么究竟谁才懂得不知的知呢?”  无始回答说:“道是不用耳朵听来的,听来的道便不是道。道也不是用眼睛看来的,看来的道不足以称为道。道更不是可以说得出来的,说得出来的道,又怎么称得上是其道?你可知道主宰形体的本身并不是形体吗?  道是不应当有名称的。”  继而无始又说:“有人问道,立刻回答的,是不知道的人,甚至连那问道的人,也是没有听过道的。因为道是不能问的,即使问了,也无法回答。不能问而一定要问,这种问是空洞乏味的,无法回答又一定要回答,这个答案岂会有内容?用没有内容的话去回答空洞的问题,这种人外不能观察宇宙万物,内不知‘道’的起源,当然也就不能攀登昆仑,邀游太虚的境地。”(庄子·外篇》第二二章《知北游》)  有关道不可名的观念,请参看二五章。  二、区别  古人的智慧已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了,是怎样的登峰造极呢?他们原以为宇宙开始是无物存在的,便认为那是最好的情况,增加一分就破坏它的完美。慢慢地,他们知道有物的存在,却认为它们彼此没什么异处。后来,他们晓得万物有了区别,却又不知道有是非的存在。  但是,等到他们懂得“是非”的争论后,道就开始亏损,道一亏损,私爱就随之大兴起来。(《庄子·内篇》第二章《齐物论》)  三、万物皆一:意识和精神之眼  鲁国有一个被砍断脚的人,名字叫做王饴,跟从他学习的弟子和孔子的弟子一样多。  于是常季问孔子说:“王饴是一个被砍去脚的人,跟他学习的弟子,和跟先生学习的弟子,在鲁国各占一半。他对弟子不加教诲,不发议论,但他的弟子去的时候本是空虚无物,而回来却大为充实。莫非世上真有这样不用言语,没有形式,仅用心灵来教化弟子的人吗?他究竟是怎么样的人呢?”  孔子说:“他是圣人。我一直想去见他,却为事所绊,不曾见着。如果看到了他,我一定要拜他为师。试想,我尚且如此,何况那些不如我的人?而且不仅是鲁国,我还要率领天下的人去做他的弟子呢!”  常季说:“他断去一只脚,还能做人们的老师,一定是高人一等,所以才会如此。那么他是如何训练自己的心灵达到这种境界的呢?”  孔子说:“生死是一件大事,他却能够控制自己的心意,不随生死而变。……他能主宰万物的变化,并守着真正的根本大道。”  常季又问:“这怎么说?”  孔子回答道:“若从宇宙万物不同的观点来看,就是自己的肝胆也会像楚国和越国那般的不同;但是若由相同的一面去看,万物都属一体,当然也就没有区分可谈。能够看到这一层,他可以不用耳目去辨别是非善恶,而把心寄托在道德之上,以达到最高的和谐境界。  “他把万物看作一体,所以不会觉得自己的形体上有什么得失,那断了的一只脚便与失落的泥土~般,对他而言,毫不重要。”(《庄子·内篇》第五章《德充符》)。  他所好的是天人合一,他不喜好的也是天人合一。把天人看作合一也是一,不把天人看作合一也是一。把天人看作合一,便是和天做伴;不把天人看作合一,就是和普通人做伴,明白天人不是对立的人,就叫做真人。生死是命,就好像白天和黑夜的变化一样,乃是自然的道理,人既不能干预,又无法改变。然而,人们以为天给自己生命,便爱之若父,对天如此,对那独立超绝的道又将如何?人们以为国君的地位比自己高,就肯替他尽忠效死,那么遇到真君又该怎么表现呢?泉水干了,水里的鱼都困在陆地上,互相吐着涎沫湿润对方,如果这样,倒不如大家在江湖里互不相顾的好。因此,与其称赞尧毁谤桀,倒不如不加批评,把善恶之念抛开而归向大道。  大地给我形体,使我生时劳苦,老时清闲,死后安息。因此,若是以为生是好的,当然认为死也是好的啊!(《庄子·内篇》第六章《大宗师》)  四、众妙之门  大道的降生与毁灭均无原因,它有具体的事实而没有可见的出处;有久长的渊源而没有开始的根本;有出生的处所又看不见窍孔,但却有具体的事实、不确的所在,这样就构成了空间(宇);有久长的渊源而无开始的根本,就形成了时间(宙)。  有生,有死,有显,有灭,但都无法看见显灭的途径,这就叫做“天门”。  天门便是“无有”,而万物就是从“无有”产生出来的。(《庄子·杂篇》第二三章《庚桑楚》)  第二章 相对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语译: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跟着产生;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没有“有”就没有“无”,“有无”是相待而生的:没有“难”就没有“易”,“难易”是相待而成的;没有“长”就没有“短”,“长短”是相待而显的;没有“高”就没有“下”,“高下”是相待而倾倚的;没有“音”就没有“声”,“音声”是相待而产生和谐的;没有“前”就没有“后”,“前后”是相待而形成顺序的。因此圣人做事,能体合天道,顺应自然,崇尚无为,实行不言的教侮。任万物自然生长,而因应无为,不加干预;生长万物,并不据为己有:培育万事,不自恃其能;成就万物,亦不自居其功。就因为不自居其功,所以他的功绩反而永远不会泯没。  关于相对论,循环论、及宇宙变化的原则,请参看四。章老庄哲学的基本思想与实际的学说,老子所有的反面论都起源于此。  一、相对论:万物均归为一  言语和起风时发出的声音不同。风吹是自然无心的声音,而说话,必定先有了意念才能发言。言语有了偏见,听者也就无法断定孰是孰非。无法断定是非,说了等于没说,那么那些言论究竟是“话”呢?还是“不是句话”?就好像初生小鸟的叫声一样,到底它们是有分别呢?还是没有分别?  道,因为有所蒙蔽,才有真假的区别;言语,因为有所蒙蔽,所以才有是非的争辩。道本没有真假,所以无所不在;言语本没有是非的分别,所以能无所不言。道之所以蒙蔽,是因为有了偏见;言之所以蒙蔽,是因为好慕浮辩之词,不知“至理之言’,所致。  所以儒墨争辩,不外在使对方为难;对方以为“非”,我就以为“是”;对方以为“是”,我就以为“非”。如果要纠正二家的是非之辩,只有使他们明白大道,大道既无分别,他们也自无是非的争论了。  世间一切的事物都是相对的,所以彼此才有分别。看别人都觉得“非”,看自己便认为“是”,因为只去考察对方的是非,反而忽略了自己的缺点:如果能常反省自身,一切也就明白了。  只看到别人的“非”没有看见自己的“非”,所以总以为自己“是”,别人“非”,这种自己是,别人非的观念乃是对立的。所以是非之论随生随灭,变化无定。有人说:“某人可。”随即有人说:“某事不可。”有人说:“这个非。”就有人说:“那个是。”只有圣人能超脱是非之论,而明了自然的大道,并且深知“是非”是相应相生,“彼此”是相对却又没有分别的。  “此”就是“彼”,“彼”就是“此”。彼此都以对方为“非”,自己为“是”,所以彼此各有一“是”,各有一“非”。那么“彼”、“此”的区别究竟存不存在呢?  如果能体会“彼此”是相应又虚幻的,便已得到道的关键。  明白大道,就可以了解一切是非的言论,皆属虚幻,这就好像环子中间的空洞一般,是非由此循环不已,变化无穷。因此,要停止是非之争,人我之见,莫若明白大道。

媒体关注与评论

  若想了解中国的思想,多少知道一些老庄时代,中国学术发展的背景和杂学的兴起是非常有益的。但是,由于很少人将中国的思想介绍给西方,因此我认为“详释老子”这桩有意义的工作,借庄子的说明,比经由近代作家之手,更易受到人们的重视。  ——林语堂

编辑推荐

  一位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一部穿越五千年历史的惊世巨作,五千言《道德经》诠释从世俗走向超脱的人生哲学,国学大师林语堂跨越文化的现代解读,传承道法自然,呈现世间百态,为你带来老子的帮助。  看过《道德经》的人,第一个反应,便是大笑;接着就开始自嘲似地笑;最后才大悟到这才是目前最需要的教训。  尽我所知,老子是以浑浑噩噩藏拙蹈晦为人生战争利器的唯一学理,而此学理的本身,实为人类最高智慧之珍果。  喜欢抗拒外物的人,似乎总站在高处,较易于接受外界事物的人更能吸引人。代表这两种典型的人,便是尊崇礼教的孔子和喜欢抗拒外物的自然主义者——老聃。  若想了解中国的思想,多少知道一些老庄时代,中国学术发展的背景和杂学的兴起是非常有益的。但是,由于很少人将中国的思想介绍给西方,因此我认为“详释老子”这桩有意义的工作,借庄子的说明,比经由近代作家之手,更易受到人们的重视。  ——林语堂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老子的智慧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5条)

 
 

  •   喜欢林语堂的书,这本也不例外。将老子跟庄子的故事一起娓娓道来,看的很舒服!
  •   林先生这本书最棒的地方在于,用《庄子》解读《老子》。不愧是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很好。不过,看书的人,要有相当的学养才读的懂。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可以跟林先生“共鸣”的。
  •   无论是书的质量还是书的内容,都很棒;无论是老子的思想还是林语堂解说,都值得一看!
  •   林语堂谈老子,着实值得学习。
  •   基本上是林语堂对老子的翻译,还算不错。
  •   都说孔子学说影响了五千年中华文化,其实老子的以柔克刚、无为、趋于下位都与中国人的性格相合。
  •   老庄的智慧,很喜欢。也很喜欢林语堂的独到见解。值得看。
  •   林语堂先生的,不用说了
  •   一直都很好奇大文学家都是什么样的人,看这类书也许最能找到他们的思想所在。
  •   质量不错,送货速度快!本书值得看!本人专门认真拜读本书,对于林老的见解,非常佩服,果然是国学大师,治学严谨,解释精辟!
  •   喜欢道家的文化
  •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无不为。圣人无为,故无败。
  •   给别人买的 书很不错 每个章节都很清晰。只是有一些不是很明显的引用要有很深的文学功底才能看懂。
  •   买过两本,不错。
  •   经典的大师作品,语言简单平时,通俗易懂,值得反复阅读!
  •   书还没看完,不过大师的作品还是蛮经典的。
  •   看着不错。可还没有看完呢。。。
  •   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阅读的经典.
  •   分析的非常透彻经典
  •   多了不说 自己去看
  •   内容很好 印刷也不错 较通俗
  •   看了部分,给我清晰地头脑。
  •   感谢当当这么快就送货了,书真不错.
  •   “功成明遂身退”是老子论成功智慧的又一个亮点。《老子》说:“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这是说,功业既成,引身退去,应当是合乎自然规律的。你看,这自然中就是这样的,花开了,结了果,成功了,也就退了。老子对人生的观察是智者的深邃,这在于他看到人生深层中的人性内核。人莫不爱财慕富,贪恋权势,但是放眼历史上,名利谁能守护住?历史给人们许多启示。无锡太湖有一处著名的风景区,叫蠡湖,有一个有名的蠡园,据说当年范蠡帮助勾践灭了吴国后,就带着西施坐小船从这里向太湖漂流而去。他“功成身退”了。人们熟知李斯的故事。他贵为秦相时,“持而盈”、“揣而锐”,但他最后以悲剧告终。在临刑之时,对其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他临死时的醒悟,渴望重新返朴归真,过平民生活,但已不可能了。中外历史上不知有多少人曾经也有类似的后悔、忏悔。《老子》此章当为警醒世人的“解药”。应该说,“功成身退”表现出一种对于历史的前瞻性,以及对于自己生存环境的清醒的、睿智的把握与预测。历史上范蠡则是一位功成身退的正面的典型人物,还有那个张良,他在辅助刘邦成功以后,智慧地功成身退,出走了。历史上作为不能功成身退的反面典型人物,大约韩信就是最著名的一个了。当然“功成身退”并不一定要引身而去,比如要到深山老林里去,比如雇一条船在太湖里漂啊漂,隐匿形迹。不是的,如果这样拘泥,这就是不能圆满解读这种智慧了。其实还有一种“功成身退”,即是有了大功劳也不居功自傲,不摆老资格,不吃老本,不自我膨胀。这也是“功成身退”,你不张扬,更不嚣张、不飞扬跋扈,不作“老子天下第一”,人家当然尊重你,还记着你昔日的功劳。“功成身退”的现象不仅中国有,其他国家也有。比如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功成身退”也是他的人生成功智慧上的一“环”。在40岁时,他成功地推行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创造了福特公司日产汽车七千辆的辉煌。但福特在中年以后就退隐了。他在故乡营造了一个住所,在那里和家人一起过着清闲的日子。他在这安静、惬意的农庄度过了32年安静、舒服的日子,一直活到83岁才去世。这位当时在美国数一数二的巨富,家庭生活却令人难以相信的俭朴,据说只用5个仆人和半个洗衣工人。但他曾以700万美元捐助一所医院,又降低货价、提高工人工资、红利、收容伤残,福特公司收留的残疾工人近万名。这也是一种功成身退,也是一种人生的成功!
  •   林语堂的智慧,老子的智慧。
  •   老子的智慧有N多注解,不同的人解释水平不一样,多看几个版本,才能综合理解
  •   喜欢老子的无为而为的态度
  •   老子的世界如果不是在上古就是在未来。像是一抹幽香,轻轻地存在在这个世界,却飘渺而没有痕迹。
  •   以大师级的身份来诠释《道德经》的,历史上为数不多,林语堂以很轻松活泼的笔触,勾勒了《道德经》的灵魂,就不仅仅是权威了~
  •   喜欢古典文学作品 林语堂的书写的很好 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   解读得很清楚透彻,还外加作者自己的一些理解。对老庄哲学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读读。
  •   有助于对道德经的理解
  •   还没看完~但是很喜欢 封皮的感觉就是我一直喜欢的那种
  •   需要静心来读的书
  •   这是需要慢慢品读的书,我还没来得及细看。捧在手里的感觉很好。
  •   有点难读懂,需要静下心来,认真慢慢读。很不错。
  •   还凑合吧,可以看一看
  •   还行吧,有个别错别字,总的来说还好
  •   还没看,至少感觉还挺好
  •   道德经一直都是我的最爱,但是林语堂的这本文集我本人不很喜欢。也许是看过了奥修的以后就觉得林语堂的档次还是比较有差距的。建议大家看奥修的老子的书。我想,奥修是真正懂老子的人。林语堂貌似懂,其实还有很大差距。但是,林语堂其他的很多书还是很好的。
  •   书的大致内容是 老子的道德经,每篇章都有现代文 翻译,然后就是作者的一些心得。话说我道德经已经误买了三本,却一本都看不下。还有一本是纯英文版的
  •   朋友觉得还不错啦
  •   纸张不好貌似DB
  •   这是什么作者啊,弄个责任编辑写林先生的文章,也不写摘录的书籍,写于什么时候的,就是觉得上当了
  •   林语堂的东西当然很好,但是这本书的纸质和印刷都过差,与DB相差无几。
    相较之下同时买的几本三联的书真是无可挑剔。
    还有鄙人见识浅薄,这本书是林语堂英文作品还是中文作品?
    若是英文作品,为何书上连个译者都没有
    望知者奉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