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水名桥

出版时间:2003-1  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作者:段天顺,王同祯 著  页数:14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北京览胜丛书》选择北京最具有特色,凝集了古代劳动人民和建筑大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产,详尽介绍其建制沿革、建筑风格、艺术与实用功能,旁及其兴衰历程和蕴涵其间的历史烟云,其意义自不待言,从文化建设的角度上看,这套丛书为保存古都风貌留下了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记录。然而它的价值并不权限于此,因此随着人们对古都北京的历史顷怀日渐浓烈,特别是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这套丛书的而世将会有助于增进人们对北京的深入了解,进而更加珍惜北京珍贵的历史文化,更加热爱这座伟大的历史文化名城。

书籍目录

北京的河湖  一、山水交会“北京湾”  二、金中都的水和皇家园林  三、辽金漕运水道和水源开发  四、缘水而建大都城  五、元大都的经济命脉——漕运  六、明清北京城的河源变迁  七、现代都市的水环境建设北京的桥  一、历史名桥  二、消失了的桥  三、美丽的桥  四、现代立交桥

章节摘录

书摘    古时的北京城,初为蓟城,后称幽州;辽时叫南京;金扩建为中都,城址都是在今北京城的西南部。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地方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那里有个水源之地——莲花池和莲花河。    今天,莲花池还在。昔日的“绿水澄澹,川亭望远,亦为游瞩之胜所”,经过几千年历史沧桑,如今作为古辽金遗址公园,身着万朵莲花盛彩,在北京新火车站西南面迎接天下宾客。    古时候,莲花池和莲花河是个什么样子呢?    1400多年前,《水经注》上记载:“水俱出县西北平地,导泉流结西湖。湖东西二里,南北三里,盖燕之旧池也。……湖水东流为洗马沟,侧城南门东注……其水又东入漯水。”这里所说的西湖指的就是现在广安门以西的莲花池,洗马沟就是今天的莲花河。这片蓟城外西北隅的湖泊,一直承担着蓟城的护城河、园林、水道的供水。    北京最早的皇家园林    从金中都开始,都城对水源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了。    金代,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年)从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南)迁都燕京,改名中都,北京成为大半个中国的都城。    中都城在辽南京的基础上,向东、南、西三面扩建,城周36里,城门12座,这座仿宋朝汴京规模的中都城与辽南京城比较起来有了根本性变化。中都城内的水道,除护城河外,还将城外西北近郊的今莲花河圈人城中,专供宫苑用水,水流导入城内的皇家园林同乐园,即西华潭(鱼藻池),然后从皇城南门外龙津桥流出城外。    显然这时莲花池的水源已不能满足,于是,金人又另外开辟了属于高梁河水系的西山泉流导引人城。据宋代淳熙年间(金大定年间)范成大出使金国时记载:“龙津桥在燕山宣阳门外,以玉石为栏,引西山水灌其下。”他的诗中也记载“燕石扶栏玉雪堆,柳塘南北抱城迥。西山剩放龙津水,留待官军饮马来”。诗中说“抱城迥”当指护城河,剩放,是更放的意思。大概是指西山的泉流先流人莲花池,顺莲花河流入城内;或者先流入今玉渊潭,从玉渊潭流入中都北护城河,再入城内同乐园。从近年发掘的金中都龙津桥的水关遗址来看,当时河道十分宽阔,水流是很丰沛的。    中都城一经建立,不久,金人就在城内建造了北京历史上最早的皇家园林——同乐园。同乐园实际是以水为中心,缘中都城玉华门内外的水域而修建的一组有楼台殿阁景点的通称,是从海陵王至世宗、章宗几代帝王不断增建营造的。园中所建楼台殿阁名目繁多,元代人称其为“尽人神之壮丽”。《大金国志》记载:“西至玉华门曰同乐园,若瑶池、蓬瀛、柳庄、杏村尽在于是。”元初郝经做诗描写这里的风光:“晴日明华构,繁荫荡绿波,蓬邱沧海近,春色上林多。”    史书说世宗、章宗两朝皇帝经常到这里活动,比如:    大定三年五月金世宗率领亲王、太子、百官于重五日到同乐园举行射柳活动。    大定十年,在同乐园大宴群臣于瑶池,讨论古代帝王成败之本。    章宗在位时,一年中秋节在蓬莱宫赏月,召文人赵讽以清字为韵对月赋诗。赵即席作诗云:“秋气平分月正明,蕊珠宫阙对蓬瀛;己驱急雨销残暑,不遣微云点太清。帘外轻风飘桂子,夜深凉露滴金茎。圣朝不奏霓裳曲,四海讴歌即乐声。”诗中的蕊珠、蓬瀛都是园里的宫殿名。全诗写出同乐园中秋之夜的美景良辰。最后两句以点睛之笔写出歌颂章宗的阿谀妙句。章宗听后非常高兴,立即将金制酒杯赐给了他。金章宗喜欢玩乐,他常乘坐名“翔龙”的龙舟,到同乐园的各景点去观赏玩乐……    同乐园美景不常,她只让中都皇家赏心悦目了几十个年头,就“殿空鱼藻山犹碧,水涸龙池草自春”了。1215年蒙古军队破中都城,这座“尽人神之壮丽”的皇家园林顿成废墟。据史家考证,现今广安门外的青年湖就是金代同乐园的遗址。    金在北京建中都城时,还发现东北郊高梁河有宽阔的水域,比城内的同乐园更漂亮秀美。于是,金人从那时开始在古白莲潭以南的水域,大兴工事,开拓水面,堆筑岛屿,建造离宫。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乃大发卒……开挑海子,载植花木,营构宫殿,以为游幸之所。”除深浚水域,做护岸,筑堤坝,还积土成山,将从汴京运来“艮岳”假山石装饰其上,取名琼华岛,岛上山顶建有富丽堂皇的广寒殿,周围的水域叫“太液池”。    金大定十九年(1179年)建大宁宫(今白塔山永安寺的位置)。在辽代瑶屿(今北海团城)的基础上建瑶光台、瑶光楼诸名胜。《金史·地理志》称“京城北离宫有太宁宫,大定十九年建。后更为宁寿,又更为寿安。明昌二年更为万宁宫”。这座有山有水的宫殿群落,当时人称她为“北宫”,是金世宗、章宗经常游幸之所。据《金史·本纪》记载,两朝皇帝来此宫不下三十次。    北宫优美的园林景色曾使金代和元初诗人大受触动,留下了不少优美诗文:    “苍龙双阙郁层云,湖水鳞鳞柳色新,绝似江行看清晓,不知身是趁朝人”。金代赵摅在这首《早赴北宫》中写了自己见到北宫时的心境:巍峨的宫殿高人云霄,春水涟漪辉映着青青堤柳,如此良辰胜景,令人流连,以至忘掉自己是上早朝的官人了。    著名诗人赵秉文在《扈跸万宁宫》诗中写道:“花萼夹城通禁籞,曲江两岸尽楼台。柳阴罅日迎雕辇,荷气分香入酒杯。遥想薰风临水殿,五弦声里阜民财”。禁籞,指禁苑的蓠墙;曲江,比喻太液池;水殿,当指广寒殿。诗句再现了万宁宫的歌舞楼台,荷香水殿。    元初郝经写了一首《琼华岛赋》,称其“中夏壮观,萃于金源。……瑶光楼起,金碧钩连。断霓饮海,颉地颃天”。给琼华岛雄伟壮丽的景观很高的赞誉。    可惜当蒙古骑兵攻下中都,中都城为战火所毁时,大宁离宫也遭到破坏,很快便荒芜败落了。    大约过了30年,金代大诗人元好间曾来燕京。他大概就是站在残破的琼华岛上,举目中都,只见遗台荒秽,老树凋残,感慨万端,写了两首苍凉悲壮的著名诗篇《出都》。其中第二首云:“历历兴亡败局棋,登临疑梦复疑非。断霞落日天无尽,老树遗台秋更悲。沧海忽惊龙穴露,广寒犹想凤笙归。从教尽划琼华了,留在西山尽泪垂!”诗中的沧海当指太液池,广寒指琼华岛上的广寒殿,都已毁坏严重。此景此情诗人悲愤之极,说干脆把琼华“也铲平了吧,留在这里只能让人垂泪啊!    3.内外金水河    内金水河:其水来自于今天我们在故宫城墙下看到的筒子河,是明代建紫禁城时所修,在紫禁城内,全长2公里。从筒子河的西北角涵洞引水,自西向东,从今故宫武英殿前过太和殿前、文华殿前西稍向北拐,从西向东,过东华门里旧清史馆向南,从紫禁城东南城墙下流人筒子河。这条石砌明渠,是紫禁城的总排水渠。紫禁城宫殿大小院落90余座,都有排水沟渠,经暗沟流人内金水河,顺河排出宫去。这条紫禁城供、排水系统至今仍发挥作用。内金水河另一个重要功能是提供紫禁城防火灾的消防水源。明代太监刘若愚在《酌中志》记载,他亲身经历过的两次宫城火灾,都是依赖内金水河之水扑灭的:一次是明天启四年,午门内的东西配殿着火;另一次是天启六年,在武英殿西的油漆作着火,“皆得此水之力。”    外金水河:中南海退水自南海东南日知阁流出后有一条织女河,进人今中山公园,经水榭出今公园东墙,向东流过天安门前的金水桥,从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前东行入菖蒲河,在今南河沿入御河。中间有筒子河东西两退水渠的水流入。外金水河是紫禁城和三海的排水尾间河道。    4.御河    原是元代通惠河城内部分。明建城时将其划入皇城内。漕船只能到东便门外的大通桥。御河从积水潭东岸的万宁桥(今地安桥)东南行经东不压桥人皇城,沿火药局南墙东流,到皇城东墙沿内侧南下,经北河沿、南河沿,过长安街,出正阳门东水关,进入今前三门护城河,向东人通惠河。御河是由北面南穿北京城中心区的一条河道。河两侧多为朝廷各部院府和贵戚官僚宅第。从长安街至东城墙根有3座御河桥。河两岸广植柳树,柳条婆娑,垂丝水面,风景佳丽。    和城区水道相连接的主要湖泊有:什刹海、北海、中海和永乐十二年(1414年)挖掘的南海。城区的河湖水道遂成为蓄泄调节自如的完整水系。                明清通惠河漕运    明清建都北京,粮饷供应仍依靠漕运。通惠河作为南北大运河的北端,也是京城漕运的最重要的河道。      明代通惠河由于城内河段划入皇城,船只不再入城。明正统三年(1438年)五月,在今东便门外修建大通桥,成为通惠河新的起点,所以明代的通惠河也称大通河。明初大运柯的漕粮至张家湾停泊,由陆运至京仓,到成化十一年(1475年),明宪宗诏平江伯陈锐等疏浚通惠河,虽有所成效,终因水源不足,且河道狭窄,2年后,河道浅涩如旧。明代对疏治通惠河真正取得成效的是嘉靖七年(1528年),由巡仓御史吴仲主持修治的那一次。从嘉靖七年二月动工,3个月竣工。这次成功浚治成为明代漕运的重要转折期。吴仲针对水资源短缺的情况,采取“舟车并进”的措施。首先把码头从张家湾移到通州城北,改原旧土坝为石坝,省去从张家湾至通州的四闸两水关。其二,在通惠河上只保留使用“五闸二坝”,其余闸坝尽行废弃。其三,粮船不再过闸,漕粮由人工搬运到上游停泊的船中,运至上闸,依次办理。另外对闸坝管理也做了改进。这次浚治后,使通惠河“不四月而粮运通行,上下快之”。又称:“是年所费才七千两,运粮二百万石,所省脚价十二万两。”到嘉靖十二年四月工部尚书向皇帝奏表说:“数年以来,漕运通行,国计久赖。所据吴仲建白勤事之劳,似亦不可泯也。”(见吴仲《通惠河志》)    其后几十年通惠河漕运比较通畅。每年漕运粮食从5月至9月可达250万石。到隆庆四年(1570年)三月,御史杨家相主持修复朝阳门外旧河,使粮船可达朝阳门外东大桥。搬运漕粮入仓更加近便。明代末年,由于朝政腐败,水政不修,漕运时断时续,运粮日艰。    清顺治中,修治通州石坝及通惠河上五闸,恢复了漕运,基本上沿用明代旧制。康熙三十六年( 1697年),挑浚东护城河,于朝阳门、东直门两门增设水关,从通州到大通桥下的粮船沿东护城河北上至朝阳门和东直门减少陆运入仓的距离。另外在通惠河上修建滚水坝和月河改善蓄泄能力。清太平天国时漕运中断。漕运作为北京历史上水路运输动脉终于完成了它的使命。    ……插图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    侯仁之北京是一座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特别是作为元明清三朝的国都而崛起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是我国封建时代国都建筑艺术之集大成的典范,而且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又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现代的大都会,正是这样特殊的历史积淀和无与伦比的地位,使北京成为全人类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名城。    尽管岁月的沧桑和人为的因素,北京旧城的面貌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但是值得令人欣慰的是,作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如今不仅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并且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受到精心保护。北京所拥有的辉煌壮丽的宫阙建筑,气势恢宏的庙宇祠坛,丰美多姿的大小园林,不可胜数的亭台楼阁、城垣陵墓和散在民间的深宅大院、旧日民居,以及具有特殊意义的科学文化遗址和革命史迹等等,既是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具有代表性的杰作,更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载体,它是历史的精华,民族的骄傲,包含深厚的文化底蕴。    记得1984年我应美国康奈尔大学之邀,在该校研究工作期间,获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项“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其目的在于通过国际合作,更有效地保护和保存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大价值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该条约是1975年生效的,当时我国尚未加入该保护公约。于是,回国之后,我于85年4月,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提交了一份建议我国应尽早加入该公约的提案,并由其他三位政协委员联合签名,这一提案终获批准。嗣后,我国正式加入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特别令人高兴的是,周口店的北京猿人遗址、万里长城、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在北京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历史自然文化遗产率先列入该公约的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名单,受到全世界的格外重视。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北京览胜丛书》,选择北京最具有特色、凝集了古代劳动人民和建筑大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产,详尽介绍其建制沿革、建筑风格、艺术与实用功能,旁及其兴衰历程和蕴涵其间的历史烟云,其意义自不待言。从文化建设的角度上看,这套丛书为保存古都风貌留下了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记录。然而它的价值并不仅限于此,因为随着人们对古都北京的历史缅怀日渐浓烈,特别是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这套丛书的面世将会有助于增进人们对北京的深入了解,进而更加珍惜北京珍贵的历史文化,更加热爱这座伟大的历史文化名城。这正是丛书的编者、作者们寄以希望之所在。    北京,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全人类。                                                 一九九九年六月一日于                                                       北 京 医 院

编辑推荐

本书是"北京览胜丛书"中一本,以美丽的图画,简洁准确的语言,讲述了北京这座古都中水与桥的故事,记载了它们的历史变迁,让来北京旅游的人能感受到它们的沧桑历史,在一种文化熏陶的氛围中畅游北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京水名桥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