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导

出版时间:1990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简·奥斯丁  
Tag标签: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劝导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2条)

 
 

  •     总觉得不现实。
      其一在于男主感情转化,之前也没体现出他俩多相爱来。路易莎摔倒那段我觉得不置可否。男主作为船长多年在海上漂怎么失去冷静,六神无主。也不是完全说不过去,后面文中有写,他发现自己不爱路易莎,又要对她一辈子负责,自己还是爱女主。心情激荡之下,六神无主也说得过去。
      其二在于俩人感情也没体现出特别好,八年未见,回来后。我觉得一人评价很准,只能是朋友,小说前半段就够了,后半段有点多余。
      高手究竟是高手,写了后半段也成,还被众多人士研究来研究去
  •      年轻时喜欢轻快的《傲慢与偏见》,现在开始喜欢更耐人寻味,或者说更虐一点的《劝导》了
      
       奥斯丁的女主脚都是很孤单的,男主们总是因为误会或是离间,冷冷的站在远处旁观着,让女主脚一个人挣扎和自我折磨。而所有奥斯丁的女主脚中,安妮应该是最孤单最无奈的一个了,家道中落,年老色衰,甚至因为爱情的逝去已经不复有情感的朝气。而且别人起码还有有爱的姐妹或家人,安妮,真是谁也没有,唯一的教母,也还是始终有隔阂的(因为正是她使她失去了真爱)
      
       看完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果安妮当初接受了后来的妹夫查尔斯,她会幸福吗?也许还是会的,起码她在那一大家子人中还是感觉愉快和有作用的,而且她们也真心的喜爱她。也许会有“纵使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的遗憾,但相信以安妮的聪明才智,会平衡的很好,也会在照料孩子和其他方面找到乐趣,其实她逝去的母亲不也是如此吗
      
       当然在书中她最后的等待是值得的,如果她嫁给查尔斯,那么也就永远的失去了和真正相爱的人在一起的机会。不过,这毕竟是书里,现实的可能会是奥斯丁自己的版本,因为不肯屈就,而永远的错失了机会
      
       一定要十分的幸福,所以宁可放弃可以获得的六分的幸福,最后一分也没有得到?但怎知十分的幸福不在前方呢?尘世中的你我,最终大抵也还是选择了六分的幸福,就已经该感恩知命了。
      
      
      
      
      
      
  •     They wait, they meet, and they have another chance.
       ————lines from the lake house
      
      Anyone who sparks interests in Jane Austen may get the hang of her sorrowful love story. When she was very young, about 20,she was submerged in love with a young man from Ireland for a few months. But being constrained by the poor family background and gloomy future, they were persuaded to give up the relationship. What a different future would be if Jane didn’t subject to the persuasion, but the truth was that she never ever met him again. And she never loved anyone else in the rest of her life!
      In declining health, she allowed herself to deal with it in fiction, expressing those deep and bitter-sweet emotions in a permanent way. In the moving tale, Anne ,the heroine, had waited for her lover, Captain Wentworth, for 8years and finally had another chance. In reality, however, Jane had waited for her Captain Wentworth for whole life. Sadly, the chance never came.
      
      
      Given the sad experience of the author and the suggestions in the story, many readers deem it unwise to accept the persuasion and feel pity for years of solitude. However, from my own perspective, it was years of waiting and trials and tribulations that made the love between Anne and Captain Wentworth become valuable and praiseworthy. The love from Anne Elliot and was so deep and desperate that it saddened every gentle person. Even though they met again, she never had the hopes of regaining the lost love.
      You may deplore their 8 years of separation. But the truth was that these 8 years were not idled away in vain. Were they filled with missing and regrets, but they were also filled with changes and progress. The hands of time had taken Anne’s beauty and vigor away, but it had polished her nature, nurturing her into a persevering,responsible and mature young lady. Likewise, after 8 years of hardships, Wentworth became a successful young captain, with property, wisdom and attraction. Most importantly, their love for each other never faded away. Though their conditions changed so much, the inner corner in their hearts was still vacant for each other. They had met all manner of people thorough the years, but they never met anyone replaceable. And when the suffering waiting came to an end, they were trapped in the sea of obstacles, which brought out their best and displayed their firm inner fiber for each other.
      In other words, their reunion had to be distinguished from the short-lived love or the pleasures of the flesh. Instead, it was the profound recognition of each other’s moral excellence, truth and attachment that made their love be in the highest form. And it was the greatest difference from the teen love. What’s more, they might lead a happy life if they turned down the persuasion 8 years ago, but they wouldn’t value and appreciate each other as they were now. For this time, they knew that love never came easily.
      
      Though we tend to stimulate the youth to seize every opportunity, we can’t deny that it was years of waiting and sufferings that strengthened and perfected this love. Furthermore, the felicity carved by time revealed the truth that it is perseverance and constancy that makes love never end. And that’s what Jane Austen tried to convey to us.
      
      In the beginning, Jane Austen may just reckon to free herself from years of bitter love. But when she set down the pen, and finished the most beautiful one of her works, she passed on the meaning of true love to human beings.
      
      Finally, I would like to end with a poem written by Christina Rossetti.
      
      He and She
      
      ‘Should one of us remember,
      And one of forget,
      I wish I know what each will do-
      But who can tell as yet?’
      
       ‘Should one of us remember,
      And one of forget,
      I promise you what I will do-
      And I’m content to wait for you,
      And not be sure as yet.’
      
  •     这本书写的还不错,作者文笔很好,读起来非常流畅,故事的结局也是大家希望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安妮的美丽、善良、温柔、高尚及对爱情的忠贞,虽然经过了漫长的8年时间,还是为她最终赢回了她差点失去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我们人类还是喜欢并追求着真、善、美,我们喜爱看优秀的道德家的作品、卓越文学家的文集,这些作品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榜样,他们激励着我们的精神、坚定着我们的意志。
  •     JA还真是写绅士淑女爱情故事的高手,这类题材怎么写都是驾轻就熟的感觉。《劝导》情节起伏上远没有《傲》或者《理》来的强,甚至会有些枯燥。
      女主人公Anne的洞察力!完全脱离了《傲》中Elizabeth的偏见,从最细微的角度都能感受到男主人公对她的爱。
      
      全文印象最深刻的是Anne和Captain Harville对男女爱情观的讨论和Wentworth那封简短又火辣的情书,有空回来补上这部分读后感吧。。
      
      我真是需要少看点儿爱情小说了=。=
  •     8年半,期间能发生多少事,遇见多少人啊?
      
      8年半的时间,让我们应当相信,对方已经走得足够远了,所以也不愿回头。
      
      可是越是与众不同,就越是无比浪漫。
      
      这样一个冷静有克制的女孩,任由年华老去,依旧守在原地,不一定在等待恋人回来,也许只不过是走不出过往。
      
      这样一个成熟稳重的男子,8年半中用尊严与勇气去战斗,卸甲回乡,曲曲折折,又还是回到了原地。
      
      原来你还在这里。
      
      于是这就是浪漫了——我选择了不走,你也选择了归来,在人生的种种可能中,我们做出了最顽固,最不划算,最不靠谱的选择,反而迎来了最美好的结局,这既是奇迹,又是浪漫。
      
      还有一种爱情体验也是奇迹与浪漫的集合,我们把它叫做在茫茫人海中的一见倾心。
      
      但是如果说后者的奇迹是冥冥之中的造化的话,前一种更像是人为与天意结合的奇迹,让你我在其中显得更加闪耀。
      
      而且这种奇迹来的更惊心动魄。因为如果天意不让一见倾心,我们无非寻常地擦肩而过,无知无觉;但是如果天意阻止离失后再重逢,奇迹中人为的那一部分就会显得那么苍白,那么渺小,那么卑微,以至于我们连无奈都来不及体会就直接走向了绝望。
      
      所以,这最顽固的选择在你做出的一瞬间就开始变得悲壮,而且往往最终变成悲伤。毕竟,又有多少人能够“反而迎来美好的结局”?
      
      这个问题通俗地问,就是,浪漫的幻想与现实的残酷有多远?
      
      我悲观地觉得,它们远得我们已经无法估量,要不然,我们为什么要幻想留在脑海之中,却对现实迟迟不肯作为?因为它远,才有留住它的必要性;因为它远,才没有实现它的可能性——这样解释,是不是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这回总距离呢?
      
      所以说,几乎没有人能够“反而迎来美好的结局”。
      
      这样说来,Jane Austen这样殚精竭虑地写,我们这样沉沦向往地看,无非都是因为“留住它的必要性”——满足距离给我带来的缺失。对读《劝导》的我们也,对写《劝导》的Jane Austen也。
      
      事实上,没有人挡得住这些“劝导",因为他们就是现实,他们就是天意,他们就是能够让你变得渺小卑微,让你无奈绝望。
      
      Anne和Wentworth从”劝导“的孽障中逃离出来,所以他们成为了美好——这是幻想。
      
      我们生活在“劝导”之中,屈服于“劝导”的淫威下,所以成为了悲伤——这是现实。
      
      他们说,原来你还在这里。
      
      我们呢?为了你自己,不如问一句,我该去向哪里。
      
  •     "Your feelings may be the strongest," replied Anne, "but the same spirit of analogy will authorise me to assert that ours are the most tender. Man is more robust than woman, but he is not longer lived; which exactly explains my view of the nature of their attachments. Nay, it would be too hard upon you, if it were otherwise. You have difficulties, and privations, and dangers enough to struggle with. You are always labouring and toiling, exposed to every risk and hardship. Your home, country, friends, all quitted. Neither time, nor health, nor life, to be called your own. It would be hard, indeed" (with a faltering voice), "if woman's feelings were to be added to all this."
      
      *********************
      "...I believe you equal to every important exertion, and to every domestic forbearance, so long as-if I may be allowed the expression-so long as you have an object. I mean while the woman you love lives, and lives for you. All the privilege I claim for my own sex(it is not a very enviable one; you need not covet it), is that of loving longest, when existence or when hope is gone."
      
      *********************
      " I can listen no longer in silence. I must speak to you by such means as within my reach. You pierce my soul. I am half agony, half hope. Tell me not that I am too late that such precious feelings are gone for ever. I offer myself to you again with a heart even more your own than when you almost broke it, eight years and a half ago. Dare not say that man forgets sooner than woman, that his love has an earlier death. I have loved none but you. Unjust I may have been, weak and resentful I have been, but never inconstant. You alone have brought me to Bath. For you alone, I think and plan. Have you not seen this? Can you fail to have understood my wishes? I had not waited even these ten days, could I read your feelings, as I think you have penetrated mine. I can hardly write. I am every instant hearing something which overpowers me. You sink your voice, but I can distinguish the tones of that voice when they would be lost on others. Too good, too excellent creatures! You do us justice, indeed you do believe that there is true attachment and constancy among men. Believe it to be most fervent, most undeviating, in F.W."
      
       不论读过多少次---安妮和哈维尔上校谈论爱情的忠诚,温特沃斯上校饱含深情的信、八年后更为坚定的表白---我都忍不住热泪盈眶。感谢孙致礼先生的中译本,字字珠玑,即使是与简小姐精致的原文对比也毫不逊色。在多年前,我还是一个中学生时,那本残破的96版《劝导》已让我心生温暖。纵观奥斯丁笔下的所有女主人公,安妮绝对不是最出彩的那位,但是她的温柔善良却最能打动我。多年后,我重读原文,同样的情感不会褪色, "I can hardly write. I am every instant hearing something which overpowers me." 我仿佛可以感受到温特沃斯是怀着如何跳跃激动的心情一边写字一边聆听着安妮和他人的对话,八年前的怨恨早已被时光磨去,八年来以为消磨殆尽的思念却亦发强烈。07年BBC出品的《劝导》,结局处是安妮向心上人狂奔而去,影视作品中如此处理更能吸引眼球升华情感,但是我认为这没有必要,甚至是个败笔。真正的爱情是对等的,不需要戏剧化来锦上添花,书中两人的月下互诉衷肠,小巷漫步足矣。
       感谢《劝导》再次治愈了我。借用原文结尾的一句话略作修改,All the surprise and suspense, and every other painful part of the evening dissipated by this reviewing...
  •     我开始读简·奥斯汀的原因实在是过于简单和无奈。苦于网上错字连篇、支离破碎、有头无尾的中文电子书,偶然发现的“古登堡项目”(Gutenberg Project)无疑能让kindle物尽其用。古登堡项目旨在制作和发布免费高质量电子书,绝大部分作品是版权保护已经结束的老书。选择简·奥斯汀则是因为曾看过中文版《傲慢与偏见》和相关影视作品,在有一定了解的前提下,原文的著作不会显得难以接近。
      
      从3月10日开始,一直到8月15日的五个多月时间里,依次读了《傲慢与偏见》《艾玛》《理智与情感》《曼斯菲尔德庄园》《诺桑觉寺》以及《劝导》,即简·奥斯汀所有正式出版的长篇小说。其间也穿插着看了其他的书,并惊喜地发现国内也有机构开始专注于正版中文电子书的制作发布。
      
      在此之前,我第一次阅读也是最后一次阅读简·奥斯汀是在高中时代,大名鼎鼎的《傲慢与偏见》,学校图书馆借出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记不清是死党在看过后激动地推荐还是我俩都看完后一起讨论,但记得某个午后,有成都罕见的阳光从窗口洒进来,我俩坐在宿舍里,他用典型的超快语速说他爱死了达西先生以及书中的浪漫爱情。我当年的读后感也大致是这样,觉得简·奥斯汀讲的就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漂亮聪慧的女主角,英俊痴情的男主角,终成眷属白头偕老。
      
      当时间从2003来到了2012,那个被我讥笑的,最爱“帅哥美女青春浪漫爱情喜剧”题材的死党已经远在美国,读着我至今不知道什么专业的Phd。我则缩在干热灼人的中亚腹地,通读了一遍两百年前的英国乡村爱情故事,在简·奥斯汀的笔下,那些眉目清晰的角色夹带着英国的潮气和海风,也让我在肉体的禁锢中放任了精神,塔什干的苦夏竟也稍稍让步,不再那么灼热逼人。
      
      有一部叫《奥斯汀书友会》的电影,讲的是一群各有苦闷的老中青妇女外加一个萌男成立了一个书友会,阅读简·奥斯汀的作品后聚会讨论,结果自然是问题解决、日久生情。电影在我看来不算精彩,可能因为它的目标观众是苦闷的老中青妇女,但其中不同年龄、境遇各异的人对情节、角色和作者意图展示出的不同理解、但又都依靠这些领悟解决了现实问题的设定却让我产生了兴趣,到底简·奥斯汀的作品想表达什么,或者说,她在英语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如此之高,我想单靠描写浪漫的爱情并不能让她和莎士比亚并列。能够常看常新是一部作品成功的关键,面对简·奥斯汀的小说,我根本算不上“常看”,但一路六本小说读下来,在类似的题材中却又不断产生新的感想。当看完最后一本《劝导》,再回想高中读完《傲慢与偏见》的感想,两者之间深度和体量差距如此之大,以至于无法用时间流逝来解释这个对比。
      
      限于生活经验,简·奥斯汀作品的题材非常单一,描写的都是英国乡绅阶级的生活,更确切一点,那就是英国的乡村爱情故事。纵观这些小说,除了《艾玛》中的女主角没有经济上的烦恼,其他几部小说的女主角都是美丽善良但没有太多财产的好姑娘,而无一例外的,她们都最终收获了爱情,如意郎君都还算衣食无忧。单把故事主线拎出来看,简·奥斯汀仿佛创作了一系列异想天开的少女童话。但具体到每一本小说中,作者都把注意力投向了女主角们的美德上。这些风姿各异的女孩们在真爱和财富的角力中都坚定地站到了真爱这一边,并在看似平静的乡间生活的各种风波中牢牢地把持了自己对于道德的追求,而最终她们成为了自己人生的主人,以最独立的姿态进入了婚姻,而没有成为婚姻中的卖方,为了财富出卖了自己的独立。这种态度,在简·奥斯汀时代实属不易。在《傲慢与偏见》的一开头,就开门见山地指出“凡是有钱的单身汉都想找个老婆,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句话也能理解成:所有姑娘都想找个有钱的单身汉。而简·奥斯汀在所有的作品中,则是在不断地反驳这句话,她用自己全部的著作来说明,只有爱、理解和尊重才应该是婚姻的基础,当然,略有小钱那就更好了。这种超前于自己所处时代的婚姻观,并不是简·奥斯汀的纸上谈兵,终身未嫁的简·奥斯汀也最终拒绝了能为自己和家庭的经济状况带来极大改善的唯一一次求婚。
      
      不喜欢简·奥斯汀的读者可以抱怨她千篇一律的题材,或者觉得最后的美满结局未免太过俗套,甚至还可以批判她狭窄的眼界。但作为终身没有离开过乡绅阶级小圈子的作家,当她的作品历经了两百年依然有着现实意义,这不得不令人赞叹。前段时间前后脚看了《艾玛》和《龙纹身的女孩》,竟然觉得两书的女主角身上有着共通的东西。一个是200年前的乡间白富美,另一个是21世纪叛逆问题女骇客,在妇女能顶半边天的今天,塑造出莎兰德(《龙纹身的女孩》女主角)这样一个角色没人会觉得诧异,而19世纪的艾玛从200年前就能和莎兰德在内在上保持着同样的独立,要不是对爱情和生活的本质有着足够的理解,简·奥斯汀绝对无法创作出历久弥新的作品。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感慨,也许倾了香港这一座城就是为了成全白流苏和范柳原;而在《飘》中,旧世界都毁灭了,思嘉·奥哈拉才明白了爱情:这两者都把经历沧海桑田、世事变幻作为了理解爱情和生活的必要条件,简·奥斯汀则举重若轻,在洞悉了爱情和生活的本质后,创作出了理想的世界。这个对比不是为了分出高下,而是为了从不同角度说明,好的作品之所以好,不在于时代和题材,而在于作者的本心。我相信,如果能明白张爱玲《金锁记》的那种绝望,也就一定能理解简·奥斯汀的各种美好,她们写的都是同样的东西,区别在于张写的是“得不到”,简则致力于“全都有”。
      
      喜欢简·奥斯汀的另一个理由是她精细的笔法,尤其是通过对话来描写人物。在我的印象中,简·奥斯汀很少直接描写一个人的外貌和衣着,但在生动的对话或者内心独白中,人物一个个活起来了。特别是书中的配角,有时候甚至比主角都还要面目清晰,也是这些跃然纸上的配角,才衬出了简·奥斯汀最理想的主角。另外,在简·奥斯汀的书中,她全力赞叹了自然之美,英国乡间的风貌在她笔下有着丝毫不逊色于角色的精彩。除了《哈利·波特》,这让我又有了一个必游英国的理由。
      
      在看完简·奥斯汀的小说后,通过paypal向古登堡计划捐赠了五美元,虽然数额微不足道,多少算是一个爱书人的心意。
  •     在看这本书之前已经看了许多关于错过和重修旧好的影视文学作品。
      我本身也就是是不信这些的,觉得太假太做作。如果你们的感情坚强到值得起你们双方这么多年的固守,当初是为什么就放了手?
      
      说起来这类电影真的是不甚枚举,比如 两小无猜,一天,当哈利遇到萨利,还有EX最喜欢的电影Serendipity(我一直不能理解这片好在哪里,在我看来此片是例举的几篇里我最不待见的一片)。
      
      我理解他们为什么错过:也许相处时间太短,还不及了解彼此就要别过,如何能确定此人就是那个他?或者是相处时间太长,了解了对方生活经历的细枝末节,如何能确定自己能accept him, warts and all?
      但是我就是很纳闷,为什么就在某天某时某刻你们就能醍醐灌顶,知道他就是那个他,再不犹豫,披荆斩棘的就向他去了?
      
      你要说因为那是电影,那我也无话可说。可是看看我们自己的生活。错过的能有几对再回首往事依旧的?那种明明号称分手了却又舍不得断干净由地上转为地下多年后又地下转地上的不算。
      那首歌儿不是唱么,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因为我觉得,如果说缘分,现时现下的你俩在一起,还要求怎么样的缘分?这样儿你都不珍惜,非要绕一圈失去了才懂得吗?
      
      所以刚刚拿起这本书,开篇不久就看见Anne Elliot和Captain Wentworth在八年后重逢,就猜到结局如何了。不管Anne被描述得如何知书达理,温柔知性,文采过人,我也一直不大待见她。
      我相信她这几年过得是辛苦的。似乎当初放弃Wentworth, 她也以为就是一时半会忍忍痛也就过去了。只是这么多年没有遇到更懂得她的人,才缅怀了这么久。刚刚听说他回来的消息,她也并不是欣喜的感觉,反而是想避。我想换了我们也是这样吧——ex衣锦还乡,自己还是未出阁的老姑娘。他要在乡里挑个大闺女,那我还是不趟这趟浑水了吧。
      然后和他因为种种原因产生了交集,交集过程中彼此有了交流,过去的好感还在,自然也对他多关注一点。发觉他对自己并不怨恨,说不定还是有戏,感觉也就自然的复苏。加上自己本身条件也的确不差,对方也没有找到啥更好的选择。尤其是当时是被自己拒绝的,可能也怀着得不到的是好的的心理,于是俩人又搞到一块儿去了………………
      
      按我说,就是Anne Elliot的命太好了,也许是平日素行好事的好报,让她错过一次后还得到一次机会。
      
      之后她振振其辞,和人争辩说女子比男子长情,即便是对方永远的离去,也可以自己默默地,永久地守护这份感情。很多人被这话感动并且认同,它对不对不归我评价,我只觉得她Anne Elliot至少自己就没有做到。当时她的家世好,年纪轻,Wentworth没钱没权,她虽是爱她的,经人劝说,终究也没多抗争的就放弃了他。之后Wentworth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而她家道中落,年纪见长,这时候说一直爱的是他,哪怕不能和他在一起也不会爱别人,底气终究是弱了些。她还说,自己对家庭有责任,即使知道之后会有那么些年,可能孤独终老,再给她一次机会,她当初也还是那么选择的。我觉得这太偏执,她对家庭的责任就是守着闺阁做个老处女?既然知道他是她一生认定的人,也该要相信他有能力获得她家庭的尊重。再给她一次机会,怎么会还那么做?
      
      我说这些,不是说所以错过当下的人都是不知道珍惜,都是自作孽,之后后悔都不值得同情。我们错过的人太多了,很多时候对的人都在错的时间和地点出现,然后白白错过了。但是过生活毕竟不是写小说,Jane Austen她错过了,也一辈子没等来第二次机会。我是想说,很多东西,错过就过的,之后没那么多有的没的。对于已经错过的人,不妨看开点吧。对的人不只一个,与其满目河山空念远,不如惜取眼前人。
      
      
      
      
  •     《劝导》,一个讲述等待的故事,等待的不是一个结局,而是一个转变;一个讲述蜕变的故事,蜕变的不仅是思想,更多的是心态。
      
      在简·奥斯丁的小说里,一直最喜欢《傲慢与偏见》,压箱底的小说,闲来无事时就翻出来看看。但在某天看完《劝导》后,就彻底改变了我原先的想法。《劝导》结合了奥斯丁一生的想法,有些类似的人生轨迹,是饱尝人生的酸甜后写出的作品,与年轻时的心境有着截然不同的想法。
      
      比起《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里的女主人公,安妮受到的波折更多,同样都是理智,聪慧的女子,安妮没有伊丽莎白的坚毅与果感,没有埃莉若的判断与观察力,但她却是最贴近生活的普通女子。当韶华已逝,青春不再时,安妮并没有后悔当初拒绝温特沃思的求婚,也没有责怪教母拉塞尔夫人的劝导,只是在默默承受自己当年做出的选择带来的后果。年轻时的人都是那么富有理想和热情,也都是那么脆弱和懦弱。安妮是个谨慎的女子,她听从了家人的劝诫,放弃了一段地位相差悬殊且拥有不安定元素的婚姻,只是事过境迁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原先被家人所诟病的温特沃思不仅拥有了地位,还拥有了财富,相反安妮自己却因为年华老去而不复年轻时的美貌,八年后的再度相遇,他的身边围绕着一群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少女,而她却因为家道衰败而将庄园租给了温特沃思的姐姐一家。
      
      经历了一段漫长的等待岁月,他们又再度重逢。这段等待,不仅是安妮的等待,也是奥斯丁本人自身的一个成熟过程。不再坚持自己年轻时的审慎态度,不再以《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式的理性选择为结局,而改为追求坚持与浪漫,让自己的情感战胜理智,为安妮和温特沃思写下了一个圆满的大结局。
      
      很多的人生都是这样,如果没有历练是不会品味出幸福来的,不同的年龄和心境阅读不同的作品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一如我以前看《茶母》时喜欢头领,而现在却是坚定不移的站在大人的身边一样。奥斯丁人生的最后给了安妮一个完美的结局,但她却无法给自己的人生一个完美的结局,只有借安妮之手来谱写未来幸福的乐章。
      
  •     依旧是奥斯汀的作品,《劝导》要比《爱玛》薄一半,却比《爱玛》紧凑得多、动人得多。果断抛弃纪录片风格的全对白式写作法,奥斯汀以传统的旁观者的身份讲故事,很快打动了我的心。
      这是一个简单却讨巧的故事,凯利奇庄园的沃尔特.埃利奥特公爵有三个女儿,伊丽莎白、安妮和玛丽。沃尔特公爵愈发地感到手头拮据了,古老的家族开始走向没落,甚至打算着把庄园出租、举家搬到巴斯去了。(当时看到这儿的时候我强烈地想起《红楼梦》)租客克罗夫特将军的弟弟是温特沃斯,那正是八年前与安妮深深相爱却又被她抛弃了的人。具体地说,“劝导”指的就是八年前路赛尔夫人劝说安妮不要接受温特沃斯求婚,年轻的他一无所有。八年后已经是海军上校的温特沃斯再次与安妮相见,两人发现,如果说时间改变了什么东西,那只是他们彼此的感情更加坚定了。开始是小心的试探和重叠的误解,史密斯夫人是一个关键的人物,揭穿了热烈追求安妮的埃利奥特先生,他的虚伪与狡猾骗过了所有人的眼睛,想娶到安妮的最大目的是继承家族财产,过分的亲密也让温特沃斯看不清安妮的真心。温特沃斯和安妮最终都能正确看待了当年“迂腐”气味的劝导,和好如初,漫长的八年只不过是他们的一块儿糖心。
      从史密斯夫人的出场开始,简奥斯汀的写法就了点儿莎士比亚作品的风格,到结尾更是愈加浓重,行进欢快,充满了机智的“说教”。在同一个国家相差200年的作品中闻到相同的味道真是让人兴奋啊!
      
  •     从简•奥斯丁的《劝导》可以看出她的作品与通常的韩剧类电视剧的本质区别,尽管都是浪漫的。浪漫也是需要基础的,只有拥有合适的条件,浪漫才能不显得虚无缥缈。这里的基础并不是指所谓简的作品中男女主人公之间的门当户对,这事实上是源自英国人自身的根深蒂固的教育:婚姻要门第相当。这不是简的独特之处,也更不是这部作品的精髓所在。在《The lake house》里面,这部作品被犀利地概括为“they wait, they meet, and they have another chance”。精髓在于是they而不是he或是she。也就是无论多么离奇的浪漫,都需要两个人相恋作为基础。久远的分离不能造成困境,因为相恋的人会用一种矛盾的模仿来延长分离到死亡之间的间隔。一旦从they变成了he或she,往往意味着恋人在相恋意义上的死亡,也就是恋爱不再,浪漫缺乏了必需的基础,即双方必须处在相恋的状态。
      
      在通常制造的电视剧中,男或女主角的付出往往被过分的强调了,我们常常看到的是一个人的奋斗史,然后不管经历多少悲情,最终收获甜美。给人产生一种只要足够的付出就能在感情上收得足够的回报这样一个明显荒谬的结论,尽管我希望这样一个被现实无情击碎的美好想法是真实的,且虽然这也是一个必要条件。然而在这样一个时代,一个十岁的小学生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而在理智的如同简这样的女作家,即使浪漫是本来的天性,却也注重双方的付出。她无时无刻不在强调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情投意合。在《傲慢与偏见》中,恰如题目而言,Darcy的傲慢和Lizzy的偏见是两者之间关系的起点,尽管二人在开始有着这样的误会,我们从言行中不难看出……。而在《劝导》中,作者明显地强调了八年的分别并没有改变男女主人公之间真挚的情感。这种相互的爱慕构成了another chance的基础。如果只是某人一厢情愿,我们不难预见此人的悲惨结局,这个故事大概也就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如果仍然由简这样理智的人来写的话。
      
      浪漫或者爱情,如上所言,诚然是需要基础的,且本来也就是不公平的。
      
  •     简奥斯丁的小说世界就像一个双星系统,围绕着财产和教养,一个个男男女女的面貌展现在我面前。但是,最终,政治想一个黑洞一样,偷偷地潜入了这个星系。。。。。。。。。。。。。。。。。。。。。。。。。。。。。。。。。。。。。。。。。。。。。。。。。。。。。。。。。。。。。。。。。。。。。。。。。。。。。。。。。。。。。。。。。。。。。。。。。。。。。。。。。。。。。。。。。。。。。。。。。。。。。。。。。。。。。。。。。。。。。。。。。。。。。。。。。。。。。。。。。。。。。。。。。。。。。。。。。。。。。。。。。。。。。。。。。。。。。。。。。。。。。。。。。。。。。。。。。。。。。。。。。。。。。。。。。。。。。。。。。。。。。。。。。。。。。。。。。。。。。。。。。
  •      一个讲述等待的故事,等待的不是一个结局,而是一个转变;一个讲述蜕变的故事,蜕变的不仅是思想,更多的是心态。
      
       在简·奥斯丁的小说里,一直最喜欢《傲慢与偏见》,压箱底的小说,闲来无事时就翻出来看看。但在某天看完《劝导》后,就彻底改变了我原先的想法。《劝导》结合了奥斯丁一生的想法,有些类似的人生轨迹,是饱尝人生的酸甜后写出的作品,与年轻时的心境有着截然不同的想法。
      
       比起《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里的女主人公,安妮受到的波折更多,同样都是理智,聪慧的女子,安妮没有伊丽莎白的坚毅与果感,没有埃莉若的判断与观察力,但她却是最贴近生活的普通女子。当韶华已逝,青春不再时,安妮并没有后悔当初拒绝温特沃思的求婚,也没有责怪教母拉塞尔夫人的劝导,只是在默默承受自己当年做出的选择带来的后果。年轻时的人都是那么富有理想和热情,也都是那么脆弱和懦弱。安妮是个谨慎的女子,她听从了家人的劝诫,放弃了一段地位相差悬殊且拥有不安定元素的婚姻,只是事过境迁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原先被家人所诟病的温特沃思不仅拥有了地位,还拥有了财富,相反安妮自己却因为年华老去而不复年轻时的美貌,八年后的再度相遇,他的身边围绕着一群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少女,而她却因为家道衰败而将庄园租给了温特沃思的姐姐一家。
      
       经历了一段漫长的等待岁月,他们又再度重逢。这段等待,不仅是安妮的等待,也是奥斯丁本人自身的一个成熟过程。不再坚持自己年轻时的审慎态度,不再以《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式的理性选择为结局,而改为追求坚持与浪漫,让自己的情感战胜理智,为安妮和温特沃思写下了一个圆满的大结局。
      
       很多的人生都是这样,如果没有历练是不会品味出幸福来的,不同的年龄和心境阅读不同的作品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一如我以前看《茶母》时喜欢头领,而现在却是坚定不移的站在大人的身边一样。奥斯丁人生的最后给了安妮一个完美的结局,但她却无法给自己的人生一个完美的结局,只有借安妮之手来谱写未来幸福的乐章。
      
  •     我忍不住要讲Anne的美貌,因为我之前看了《劝导》的一篇最有用的影评(我习惯看完原著后再看电影,简直自找没趣)。但在我看来,那位作者有很大的误解。07BBC的《劝导》的女主是长得粗糙了一点(我只看了剧照),然而那位作者却认为这才是Austen的本意,我觉得这真是天大的误解!Emma可能是几部小说中最出众的,因为她财色兼备,但其他小说的Heroine也绝不逊色,否则那些绅士、花花公子难不成都瞎了眼不成!
      
      就拿《劝导》的女主角来说,生于Elliot家族的,首先是不会难看的,基因就摆在那儿了。只是由于Sir Walter过于自恋、挑剔,在他眼里只有他自己和大女儿Elizabeth是容貌姣好的,其他都是ugly。He has no affection for his own daughters.有哪个父亲会认为自己女儿haggard, coarse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Musgrove一家,父母都十分爱自己的儿女,无论他们做什么都是最好的(当然,我并不说这种爱才是对的),这种warm affection和Sir Walter的coldness一比,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也是为什么Anne在Musgrove家会更开心,也只有离家后,她才有可能迎来人生的第二春(”second spring” 好像原文是这么说的)。所以说文中Sir Walter关于Anne 美貌的评价是不可信的。
      
      第二,我读下来觉得那个时候的人,关于beauty还有一个标准就是spirit,光有皮肉相不行,必须由内而外焕发一种青春、令人振奋的气息,像林黛玉一样是肯定不行的。看书中是如何描写Anne的:
      “A few years before, Anne Elliot had been a very pretty girl, but her bloom had vanished early.”因为受到家人的竭力反对,她被迫忍痛与恋人Captain Wentworth分手,于是“Her attachment and regrets had, for a long time, clouded every enjoyment of youth, and an early loss of bloom and spirits had been their lasting effect.”佛说“相由心生”,年纪轻轻就心中悲苦,显然少女的青春风采是焕发不起来的,自然早凋了。再看故事发展到后来,当她焕发了第二春之后,书中写道“She was looking remarkablely well; her very regular, very pretty features, having the bloom and freshness of youth restored by the fine wind which had been blowing her complexion, and by the animation of eye which it had also produced.”当人焕发光彩的时候,眼睛都在唱歌!并且最有说服力的是,作者借别人的嘴再一次肯定了Anne的美貌,在Volume Ⅱ中,一群初次见到Anne Elliot 的Ladies在Anne走后这么说:
      “She is pretty, I think, Anne Elliot; very pretty, when one comes to look at her. It is not the fashion to say so, but I confess I admire her more than her sister.”
      “So do I.”
      “And so do I. No comparison. But the men are wild after Miss Elliot. Anne is too delicate for them.”
      从中还可以看出男女的审美还是有点差别的,就像有些男的喜欢“肉弹”which is the kind of beauty I could never learn to appreciate.
      
      第三,就是Anne的气质与品格。Anne读过很多书,由于冷酷的父亲与姐姐对她长久的忽视,这也使她免于诸多世俗的污染,留给她许多独自思考的空间,因此使得她宠辱不惊,身上有种tranquility的气质。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Johdi May更适合演Anne的原因。此外,她身上generosity 的品格也是非常可贵的。书中有一段,我看得十分心酸,但通过此也可以一窥她品格的力量:
      “She played a great deal better than either of the Miss Musgroves; but having no voice, no knowledge of the harp, and no fond of parents to sit by and fancy themselves delighted, her performance was little thought of, only out of civility, or to refresh the others, as she was well aware. She know that when she played, she was giving pleasure only to herself; but this was no new sensation: except one short period of her life, she had never, since the age of fourteen, never since the loss of her dear mother, known the happiness of being listened to, or encouraged by any just appreciation or real taste. In music she had been always used to feel alone in the world; and Mr. and Mrs. Musgroves’ fond partiality for their own daughters’ performance, and total indifference to any other person’s, gave her much more pleasure for their sakes than mortification for her own.”
      
       Jane Austen和夏洛蒂勃朗特不一样,后者说平庸,就真平庸了,也不考虑下我的感受,看看BBC的《Jane Eyre》, 说她平庸都是flatter 她了。Jane可是很小资的,生在中产阶级家庭,自己也小有姿色,she has no taste for real common features.实在平庸的像P&P里Bannet家的三小姐,Jane着墨不多,一着墨肯定是embarrassment。所以说Jane Austen对姿色平平的女人没兴趣,除非他们有过人的品格,否则是不会有“好下场”的。看看,就连那些男反派们要够格都得非常handsome才行啊,何人又忍心说Anne姿色平庸呢?
      
  •     有多少女人可以做到摒弃别人错误的劝导,从而正确地选择可以使自己幸福的男人呢?
      
      《persuasion》中的女主人公安妮•艾略特因为朋友的劝导而放弃了与温特沃斯上校的婚约,使她追悔了漫长而孤寂的8年。所以“她衷心希望支持青年人的初恋,希望他们充满信心,展望未来,而不要过分忧虑和谨慎,否则会妨碍人们作出努力,违背天命。她自己年轻的时候,不得不谨小慎微;年长以后,才懂得什么是浪漫——这是畸形的开端所造成的必然后果。”
      
      并非所有劝你离开你的爱人的劝导都是错误的,人们沉醉在恋爱的甜蜜中,很难公正的看待某些问题,家人和朋友某些出于善意的劝导,也许可以避免自己今后的不幸生活。人生本就充满了变数,谁又说得清今后会怎样呢。
      
      到底是选择放弃,任由年华早逝,等待时间淡去一切之后再重新开始;还是选择义无反顾的在一起,相信眼前的人,一起承担起今后的幸福、争吵与纠葛,即使艰难困苦也不离不弃?
      
      这是我看Jane Austen的第三部作品,她对人物的描写技术十分精湛,足见她内心的丰富,才华横溢。她无疑也是个十分挑剔的女人,把看在眼里的丑恶,化在纸上,对他们毫不留情的进行鞭笞。虽然我很喜欢她的作品,也不可否认的认为,小说说教的意味太重;但是,这也是Jane Austen的特点,完完全全把自己对女子高尚品德的要求灌注在她的小说中。不怎么聪明,思想也不怎么样深刻,品德也不见得高尚的女子可以得到幸福,但是,如果女子修养更高一点业更有助于婚姻的幸福,比如安妮妹夫的婚姻,“一桩更般配的婚姻本可以使他更加精神焕发”。
      Jane Austen也是强调婚姻般配的,两个人必须站在同等的高度上才会幸福。这是高度不仅仅是两人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还是生活中所扮演角色上的地位平等。像克罗夫特将军夫妇一般,克罗夫特夫人不仅陪伴丈夫在海上生活,并且参与讨论、谋划两人生活中的各种事务,并不是居于从属地位的妻子。否则悲剧的发生就像《杜拉拉2》里面的孙建冬和叶美兰的婚姻,两个人没有交流,没有乐趣,常年分居两地,就这么不停的延续着沉默。
      
      在小说中大部分内容都在叙说上克罗斯与巴思的生活,在这些生活的片段里。安妮与温特沃斯上校断断续续的相遇,彼此猜测着对方的心思,因为对方一些细小行为而内心忐忑不安、紧张、焦虑着。然而并看不清他们何时才可以再一起,才可以通达对方心灵深处的真情。但是,在安妮去找史密斯太太以后的两天高潮迭起,急着想要对拉塞尔夫人倾述自己堂兄卑劣行为的时候,却被墨斯格罗夫太太一家留住脱不了身,她与哈维尔上校的谈话也让温特沃斯上校鼓起勇气述说心中的感情。短短的两天,27页,就让分离的8年的恋人不再等待,可以尽情述说埋藏在心里多年的,不曾褪色的情感。
      结局如最后一章的开始:“谁还能对事态的发展产生怀疑呢?无论哪一对年轻情侣,只要他们决议结婚,肯定会坚定不移地达到目的,哪怕他们很穷,很冒失,或者婚姻对彼此的根本幸福毫无必要。”更何况安妮与温特沃斯上校情投意合,地位和财产也说明般配。
      与《曼斯菲尔德庄园》与《傲慢与偏见》一样,在男女主人公在一起之前,总是有很多对人事、生活的述说,你不会嫌他们啰嗦、拖沓,静静的看着,想象着那是恬静的乡村景象,对Jane Austen的描述心生向往,对Jane Austen对人物的嘲讽露出轻轻一笑。可是,在接近高潮的时候,为男女主人公的命运之路而紧张万分,恨不得一目十行,却又不愿错过作者精心的描写。虽然知道结局如何,可更想看看他们到底是怎样走在一起,最终携手一生的。此时,故事很快以总结性的语句完结。最后,又不禁为书中各人的命运之路感慨万千。
      这就是Jane Austen的魅力所在,每一句每一段都牵动着读者的心弦。
      
      我有时候也认为要遇到一个两个人真心相爱,并在今后的岁月相伴一生的人事几乎不可能的事。但是经过朋友的述说,她告诉我说一定要相信有真爱,真爱总有一天会出现的。
      
      但是,岁月匆匆,年华易逝,哪个女子又经得起。最怕的不是要经历万般苦痛,最怕的是,当遇见那个真正对的人的时候,早已嫁做人妇。
      
      (这是去年4月看过之后写的,今天忽然想起,不知道现在再看是怎样的感觉。)
  •     《劝导》这本书不像《诺桑觉寺》,它能一口气舒舒坦坦地读完,干净利索,毕竟这是奥斯汀最后写成的一本小说,是她思维最严谨最成熟时诞生的杰作。个人认为其社会批判意识和文学深度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她最为著名的小说《傲慢与偏见》。
      安妮是一位性情娴雅、知书达理的没落贵族后代,不同于她父亲和姐姐的骄奢淫逸趋炎附势,安妮懂得为人处事的分寸,并一直恪守着公正待人的原则。她曾听取教母的劝导拒绝了一门尚欠考虑的亲事,而八年时光匆匆过去,当年遭受拒绝负气离去的温特沃斯成了富裕阔绰人人敬仰的上校,而安妮的青春容貌却一去不返。当情人再次相见的时候,于是有了一段关于劝导、关于偏见、关于隐忍的故事。
      当然,故事的最后,是安妮和温特沃斯有情人终成眷属,但这其中跌宕起伏的剧情,着实让我感慨良深。
      我欣赏安妮,因为她不仅纯洁朴素知足善良,而且机智灵活深谙人事,她同奥斯汀笔下机警的伊丽莎白、大方的爱玛、隐忍的埃莉诺、自卑的范妮和单纯的凯瑟琳相比,无疑是性情最完美的女性,但她却是其中幸福来临最为时长最为艰辛的一位。当看到温特沃斯上校满腹愁肠写给安妮的倾情信时,几近哭点的我不得不深感庆幸,上天给予安妮这么娴雅的性情却让她历经磨难,但还是公平地馈赠给她矜持的爱情,这何尝不是另外一种幸福,一种需要挑战、需要时光雕刻的幸福?
      也正是有了这份爱的劝导,才让有情人看到幸福的不易。两百年前奥斯汀时代的人们就懂得这样的道理,而今又有几人明白?
      糊涂的人大可放声去哂笑安妮的寂寞隐忍,哂笑对爱情的矢志不渝,但唯有时光才能解释这其中奥秘。
      坦然接受这份爱的劝导吧!
  •     改编自简奥斯汀的小说,这是她写的最后一部小说。影片细腻地以Anne Elliot的视角带动电影的发展。八年前和Wentworth定下婚约,因为Wentworth穷,家里人极力反对这门婚事。而Anne也接受了他们“好心”劝告,解除了婚约。而那个人出现了,其他的都成为了云烟。八年后,Wentworth的姐姐租下了Anne家里的房子,而Wentworth也在战争中发财,成为了富有的小伙子。他带着那颗受伤的心回到了这个让人受伤的地方。八年中,彼此的内心都没有改变。只是怕那是人非。Wentworth很受欢迎,而Anne只能用日记抒发自己的悲伤。特别当Wentworth说以后伴侣的要求只要是意志坚强,有自己想法的女孩即可时,Anne了解到Wentworth没有原谅她。
      那人出现过,没有比那更好的人。
      虽然交流不多,但是彼此心底藏着对对方热烈的感情。掩饰得很好。当Anne一直跑着想对Wentworth说出自己心里的感受时,却怎么都错过他。她一路小跑,阅读Wentworth给她的求婚信。跑到Wentworth的跟前时,自己已是气喘嘘嘘。缓过气来,只为那句我愿意。
      等待终于换取了美好的结局。
      但是简奥斯汀没有等到那个人的回来,所以她用小说鼓励我们去相信爱情,把握爱情。很平淡的故事,但是观看后,心里久久不能平复。那细腻的感情处理得极其到位。平淡之中夹杂着强烈的情感,压抑在心底的感觉,仿佛随时都可以喷发而出。我依然是爱你的,这句话写在他们脸上,但是却不能说出来。
      换做是我,我是否又愿意等待?而我等待的那个人是否又能保持自己的情感呢?
      八年可以改变太多事情,会有太多的人从我们身边穿过。所以有些人嫁人了,有些人另娶她人,有些人等到生命的尽头也没有等来那个人。。。。。。
      而我们是否被劝导,还是根据自己的内心来,从影片中也已寻到了答案了
      
  •     一晃八年多过去,曾经相爱却分手的人再次相逢,会上演怎样的一幕?
      
      八年前,她是生长在优渥环境中的贵族小姐,他只是一个看起来没什么前途的青年海军,她听从父亲和教母的劝导,离开了他;八年里,她一直恪守心底对他的浓浓爱意,拒绝了能带给自己下半生安定生活的其他人;八年后,她已经过了一年会比一年美丽动人的青春年华,她父亲因为奢侈生活加不善理财,被迫搬出凯林奇庄园,而他却收获了财富和名誉,衣锦还乡,他的兄嫂租下了凯林奇,他也住进了她之前的家。如同命运的玩笑,两人再次相逢,她依然爱他,但却更没了自信,在她看来“岁月虽然毁掉了她的青春与美貌,却使他变得更加容光焕发,气度不凡,落落大方,无论从哪个方面看,他身上的优点长处都是有增无减”。《劝导》的女主人公安妮已经预备在此生剩下的日子用孤独埋葬自己,只为能安安静静在心里爱他——温特沃思上校——一个再也得不到人。
      
      安妮唯一一次真情外露,是在哈维尔上校聊起男女之间对彼此爱意的保存时长时,说:“我认为我们女人的长处,就在于她们对于自己的恋人,即使人不在世,或是失去希望,也能天长地久地爱下去!”脱口而出这句话的安妮,并不是存心要让一旁正在写信的温特沃思人听见,却给整个事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转机,温特沃思很快在给安妮的一封信里说:“我再也不能默默地倾听了……我除了你以外没有爱过任何人。我可能不够公平,可能意志薄弱,满腹怨恨,但是我从未见异思迁过……请相信我最炽烈最坚定不移的爱情……”于是,两个失去八年悠悠光阴的人终于在重逢后走在了一起,给了读者一个“简奥斯丁”式的美满结局。
      
      这个预料中的Happy Ending,如同一剂虚假的迷幻药,让合上书卷的我满心欢喜,却在接下来的回味中越发觉得这是一个拙劣的收梢。我相信安妮能无怨无悔等待温特沃思八年或者更久,我甚至能相信《傲慢与偏见》里达西会爱上与众不同的伊丽莎白,但对于名利双收的温特沃思还肯牵起当年抛下自己的初恋情人的手,则微觉得不可思议。或许是现实太残酷,发迹后抛弃糟糠之妻的都大有人在,怎能不觉得温特沃思还肯回到青春不再的安妮身边,只是一个脆弱的童话故事呢?
      
      还记得小学五年级的我,第一次看简奥斯丁的书,就被英伦风情下的绅士淑女所深深吸引,《傲慢与偏见》的明亮欢快,也深深根植于心。后来才知道,尽管写下了六本美好的爱的故事,简奥斯丁自己却终身独自一人。之后年岁渐长,更觉得面对复杂的现实,她笔下的故事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但当我又一次翻阅《劝导》,看着文雅柔弱的安妮耗尽青春,悄无声息地把自己掩埋在一个无人能碰触内心世界的角落,等待着一场或许永不降临的爱情,我突然泪盈双眼。温特沃思是否回来已经不重要了,一个女人的爱,是不管是否还有希望,也能天长地久地爱下去!而简奥斯丁在孤寂的一生中,还写下如此美好的爱情童话,给后世女子无穷的抚慰。或许,女人关于爱的不切实际的想象力,正是一种弥足珍贵的禀赋,不管在什么时代,不管周遭多么嘈杂血腥,都值得用心去呵护。
      
      女人独有的天真和温柔,是要一直好好保留着,给最后那个深爱你的人。
      
      
  •     这本小说,在两百年前,就开启了迂回式爱情的先河,所以,现在我们读到的所有荡气回肠的爱情,都必须等个七八年抗战式的岁月。说到底,是在宁静岁月里,一边成长一边等待,不知会是谁,原来又是你。比那种远赴似的,我想你,想你,想你,想你,想你,要好的多的多了。
  •      昨天,再次温习了一遍,突然有了与以前不同的感触。以前我感叹当初相爱却相离的悲伤与无奈,庆幸8年后重逢的心动与坚守。而现在,我渐渐清晰了简•奥斯丁的用意(或许只是我自己这么想的),这8年并不只是感伤的8年,悔恨的8年,怨恨的8年,甚至撕心裂肺的8年,其实正是这漫长的8年成就了他们真正的爱情,能够执子之手,与子携老的爱情。
       时间的手抹掉了Anna的青春与热情,却给了她更使人愉快的性情。她优雅聪明善良且依然爱着。8年的时间才够让她成长,让她不再是那个懵懵懂懂的少女,有勇气做出承诺却没毅力坚守承诺,最后刺痛的不仅是他的心还有自己的。8年的时间她真的变了,变得坚忍变得内敛变得能够担起一个家,没变的是她对他仍然怀抱的情怀。
       时间的脚步也带走了Wentworth的青春与冲动,但赋予他了成熟的魅力。8年里,他为事业奋斗,他成功了,他出人头地了,他有了可以引以为傲的地位,他还有了能够支撑一个家需要的稳定,这都是8年前不能比拟的。8年何尝没给他心碎和怨恨,可是8年也为他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他以不再是那个爱得起却给不起的少年了。并且8年里没能洗去的还有他依然相信爱。
       8年后,他们重逢,他们依然相爱,却在开始时谨小慎微。“没有哪两个人能像他们那样推心置腹那样情投意合那样和颜悦色,现在,他们竟然成了陌生人。不,连陌生人都不如,因为他们永远结交不了。这是永远的疏离。”Anna对Wentworth的每次相遇没个眼神没句谈话没个动作都心心念念(这就是简•奥斯丁的强悍之处,Anna的少女情怀被刻画的如此真实细腻),而Wentworth刻意的镇定与客气不正是因为还爱着吗。只是他们都怕,怕像当年一样有缘无份,怕再次受到伤害。可是,越来越多的相处让他们都看清楚了对方,8年原来他们都变了,变得更让彼此动心了,变得有能力守护爱情婚姻与家庭。这是8年前他们不曾具备的也无法具备的,也只有8年的时光才能雕刻的出啊!设想,倘若8年前他们真的相守了Wentworth或许就没有现在的地位能力与魅力了,Anna或许也做不了像她母亲一样的女主人,他们或许也没有现在这样幸福这样珍惜对方。所以,干嘛吝啬不说一句庆幸有这8年的磨砺才成就了这份爱。
      
      ps:比起Darcy,我更喜欢Wentworth。他更真实。Darcy是那种少女幻想王子型的人物,帅,多金,冷峻,又专一,而Wentworth却是更富有生活感的,更贴近真实的。
  •     下卷 第十一章
      
      我再也不能默默地听下去了。我必须用我力所能及的方法来同你谈谈。你刺伤了我的心。我又伤心,有企望。请别对我说为时太晚,也别说这种珍贵的感情已一去不返了。我再次将我自己奉献给你,比起八年半前几乎被你撕碎的心,现在我的心更属于你。你不能说男人比女人健忘,也不能说男人的爱情消亡的更早。我一直只爱着你。我可能曾经不公正,也可能软弱而喜欢抱怨,但从不朝三暮四。我到巴思来只是为了你。为了你一个人,我朝思暮想,搜尽枯肠。难带你还没有发觉,还不理解我的心吗?我觉得,你对我的感情一定非常了解,要是我能同样看出你真实的感情,我连这十天也不会等待。现在我简直难以下笔。时刻响在我耳边的一切,使我不能自持。你虽然放低了声音,但我能从你的声音里分辨别人听不出的口气。你善良,你出类拔萃!你的确能公正的对待男人。你的确相信有的男人也有忠贞不渝的爱情。那就请相信,我就具有这种最热诚,最坚贞不渝的爱情。
      
       弗•温
      
      我不知道命运如何,而我却该走了;但我会回来的,或者尽快找到你。一句话,一个眼色,就足以决定我今晚是登你父亲家的门呢,还是就此永别。
      
      
      
      
      
      Volume II
      Chapter XI. Wentworth writes to Anne, they are reunited
      
      
      I can listen no longer in silence. I must speak to you by such means as within my reach. You pierce my soul. I am half agony, half hope. Tell me not that I am too late that such precious feelings are gone for ever. I offer myself to you again with a heart even more your own than when you almost broke it, eight years and a half ago. Dare not say that man forgets sooner than woman, that his love has an earlier death. I have loved none but you. Unjust I may have been, weak and resentful I have been, but never inconstant. You alone have brought me to Bath. For you alone, I think and plan. Have you not seen this? Can you fail to have understood my wishes? I had not waited even these ten days, could I read your feelings, as I think you have penetrated mine. I can hardly write. I am every instant hearing something which overpowers me. You sink your voice, but I can distinguish the tones of that voice when they would be lost on others. Too good, too excellent creatures! You do us justice, indeed you do believe that there is true attachment and constancy among men. Believe it to be most fervent, most undeviating, in
       F.W
      
      I must go, uncertain for my fate, but I shall return hither, or follow your party, as soon as possible. A word, a look, will be enough to decide whether I enter your father’s house this evening or never.
      
  •     作者笔下的女主角都是很理智的,理智的女人是外冷内热的,他们的智慧,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认识到,而一旦见识到这种美的,便再也不会爱上其他的了,二个相爱的年轻人,当年因为门第,分开了,男方一直有上进心,终于取得了成功,8年来他们都没有再爱上其他人,安妮,开始反思,当初因为听信了世俗的意见,为了爱他,也为了别人,而离开了他,这一个决定是不是对的?这一决定,眼前的痛苦毋庸置疑,但长远的好处又不可捉摸。8年,对于执着的爱情来说,也许是不足轻重的。二人再见。女的因为内疚小心翼翼,男的为了报复,故意冷漠,但是内心的爱情,是骗不了人,特别是对于相爱的二个人来说,经历了各自被爱的经历,更确定了,谁才是最重要的,于是勇敢地一起,外表的东西也许能一时迷惑人,但只有真正的思想才能越来越有魅力。一个有思想的女子就像一朵出水芙蓉,脱俗。有淡淡的香气。在爱中要有希望,如果值得,希望不要放弃
  •     jane小姐的这本小说我今天才看。有人说其系列小说有治疗情伤之功效,我觉得治后悔也很有效:)
      
      安小姐听从劝导,毁了婚约。时光飞转,青春不见。一连串的奇遇后,有情人终成眷属。如果路易莎没有受伤,如果没有本威克舰长的丧偶之痛,恐怕是相见不如不见,徒增安小姐莫名伤感。
      
      在不久的几周前,我还坚定地觉得i will marry with the bless of my family。善良淳朴、中规中矩的女孩多半都是这个想法。最后安小姐和温先生的一大串对话,到底是在说,年轻女孩到底该不该听劝?
      
      有人说,决定一个人命运的不是能力,而是选择。安小姐从小丧母,又遭遇家人的忽视,难免在成年之初依赖集朋友及监护人于一身的某夫人的见解。是因为长到了27岁,还是因为爱过失去过,安小姐终于可以做出自己的决定?如果没有19岁的一劫,到了27岁遇到真爱,安小姐到底能否明辨是非?……啊,我最近简直变成了一本移动的《十万个为什么》
      
      只有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的人,才配得到爱情的奖赏。i am a grown woman capable of living my life as i see fit.
      
      那么,让我们扬帆起航吧!
  •   你这文章也循循善诱的。
  •   楼上的是在黑我吗。。。
    现在看觉得当时就是一傻逼啊。。。
  •   “但是我就是很纳闷,为什么就在某天某时某刻你们就能醍醐灌顶,知道他就是那个他,再不犹豫,披荆斩棘的就向他去了?
    “这好像每次谈恋爱都是一次人生经历,不管好的坏的,经历最重要,即使一次打不出全垒打,也要至少挥一挥球棒打球。也许不会刻意,但是冥冥之中还会把现任和EX比较,特别是在不是当机立断,心甘情愿的情况下。错过是好,失去一棵大树,拥抱一片森林。
  •   是啊,如果被动错过一个高水准ex, 后来的估计难免被降一级。
    但是其实所有错过都不是空穴来风。因为错了所以才过了。所以也没啥必要耿耿于怀。
  •   我还是最喜欢爱玛咯~~~
  •   爱玛是个傻姑娘,哈哈。
  •   尽管写下了六本美好的爱的故事,简奥斯丁自己却终身独自一人。
    之后年岁渐长[更觉得面对复杂的现实,她笔下的故事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   喜欢最后一句。喜欢Jane。喜欢Persuation。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