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身体观念

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  作者:肖学周  页数:297  
Tag标签:无  

前言

  当时光进入到21世纪时,整个世界出现了一种颇值得解读的现象——肉体成为了最流行的话语。人们开始从谈论灵魂进入到谈论身体,从谈论身体到谈论肉体,从谈论超越性思想到谈论下半身欲望。有人认为,这种对肉身的解放和欲望的渴求,消解了压抑身体的传统以及对身体的控制和改造,成为了现代人反对霸权话语而彻底解放的标志。我的学生肖学周对此有深度思考,撰写了《中国人的身体观念》一书,不仅对西方学者的身体意识有所梳理,而且对中国人的身体观念和行为模式有独到的阐释,值得学界关注。  人从高等动物演变而来,肉体在进化中产生了文明智慧,也学会了用文明的禁忌阻断动物性对人性的侵害,于是,裸露的身躯获得了衣物遮羞,乱伦时代让位于伦理时代,情绪的朦胧表达让位于语言文字的精确,四肢的行动听从于大脑的智慧,身体最终为产生精神和思想而脱离了蒙昧和蛮荒。可以说,文明的压抑与身体的伸展成为了矛盾,并留下了永远难以平衡的内在失衡。历史上道德对身体的制裁中西皆有,中国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不知道使多少女子的青春葬送在礼教之中;而中世纪宗教裁判所的火刑柱,又使多少女性被打上“红字”而在烈火中飘逝了身体。弗洛伊德承认,压抑是文明的必要代价,如果文明驯服不了横行,中撞的欲望,社会的基本秩序将走向失序。中西方在身体与灵魂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中缺少了中介——承载精神和欲望的“身体”,身体作为中介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在现实世界中,人总是通过身体的触摸、凝视、姿态、言说等多种方式从事文化交流活动。但问题是,今天对身体的关注使人们的眼光拒绝了精神而不断滑落并凝聚在“肉体”之上。身体向肉体的下滑,使其在附加的各种眼球经济、眼球政治、眼球欲望的“被看”中变得更加沉重,精神也在失重中变成了边缘的存在。波德里亚一针见血:“女性通过性解放被‘消费’,性解放通过女性被‘消费’。……性欲是消费社会的‘头等大事’,它从多个方面不可思议地决定着大众传播的整个意义领域。一切给人看和给人听的东西,都公然地谱上性的颤音。一切给人消费的东西都染上了性暴露癖。当然,同时,性也是给人消费的。”如今打着精神解放的旗帜解放了身体,更解放了肉体中火山喷发般的欲望,身体不再是承载精神的地基,而是否定精神的平台;凝视身体使得内在欲望徜徉于世,并获得世俗化的阵阵喝彩,力比多终于成功地冲破社会规范,活跃在无思想或反思想的文化前沿。当代文化中最大的神话是关于身体的神话。那种蔑视身体的封建礼教造成了对身体的长久戕害,如果仅仅是以身体作为观念反抗的器具,将身体化约为肉体,无异于在新的观念中再次对身体尊严加以戕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体,也有支配自己身体的权力,但这种支配不应该降低到动物的层面。今天不少人仅仅满足于上帝给我们的手足、脸蛋甚至是人造美女的所谓的形式美,从而逃离自己的本来面目和本性而“生活在别处”。我看到不少对身体的重新命名:“文学身体学”、“身体社会学”、“身体审美学”。如果仅仅在冠冕堂皇的话语中张扬文学欲望学和肉体经济学,对精神和肉体的伤害将是双重的。  身体不是单一的,而是像约翰·奥尼尔所说的那样可以区分为五种“身体类型”,从大到小形成一个系列:世界身体、社会身体、政治身体、消费身体、医学身体。在文化研究时代,仅仅重视生理性的肉身状态,而割裂其与阶级、阶层、性别、族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关系,沉迷于感性肉身并将其看成消费性的肉体,将使身体遗忘自己的多元功能,走向新的单面性。不过,这次不是理性的单面性,而是身体的单面性,人类就这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不得不问:灵魂对肉体的压抑应该造成的反弹是肉体和灵魂互相分离,还是肉体和灵魂互相憎恨?是在肉体的反叛中放逐灵魂,还是肉体和灵魂互相寻找?是在新的意义上使得精神肉体化或使肉体精神化,进而使身体和灵魂互相契合,还是让灵魂与身体互相遗忘,使身体不再成为文化动物的承载体?诚然,“身体虽然是解放的终点,可是,身体无法承担解放赖以修正的全部社会关系。在这个意义上,身体是局部的。局部的解放可能撼动整体,局部的解放也可能脱离整体。……如何确认身体在社会关系之中的意义和如何避免身体沦为某种待价而沽的商品,这是提出身体范畴之后同一个问题的两面”。其实,在注重精神的同时注重身体,在注重身体的同时注重欲望的满足和精神的制约,是新世纪人类逃离二元对立的唯一通道。正如古代神形论的辩证关系一样——皮(身体)之不存,毛(精神)将焉附?反过来,灵之意义不存,而肉之价值又安在?!  当代艺术在肉身沉重的时代正在发生位移——精英文学正在让位于世俗文学,上半身写作让位于下半身写作。但是,我并不悲观,因为这种局面同样是暂时的而不是恒定不变的。历史的发展并不是按照过去、现在、未来的线性发展,历史是前进、后退、再前进、再后退,经过无数次僵化的“拉锯战”的合力的结果。这种“拉锯战”的结果形成了一个终极性的总体走向。可以说,文化下移也会有反弹——世俗化甚嚣尘上时会有复归,文化激进推进时也有保守主义的吁求。当代文化总体趋势是下移,然而是不是下移到下半身写作就不再回归呢?对此我仍然乐观!上半身写作也罢,下半身写作也罢,其实是一个沉沦与超越的“度”的问题。这个“度”,从新时期以来从来没有掌握好。要么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超越,写一些过分形而上学的东西;要么就是无限沉沦,沉沦到理性之人都耻于同这样的写肉身者对话。在我看来,过分的沉沦和过分的超越一样,都是非人性的,也是没有前景可言的。回到“中道”、“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智慧之境,或许是人类不在肉体欲望中驻足太久,而获得丰满的人性复归的本体选择。  是为序。

内容概要

  《中国人的身体观念》一书,不仅对西方学者的身体意识有所梳理,而且对中国人的身体观念和行为模式有独到的阐释,值得学界关注。 认识自己其实就是认识自己的身体。人的身体是由身心这两个要素构成的,对身心关系的处理是一个关涉到能否感到幸福的问题。

作者简介

  肖学周,河南兰考人,2004年以业于北大中文系。著有《北大十四行》《权力的漩流》等。

书籍目录

引论 在发现和抑制之间上 身体解剖学小引 时空交错中的身体第一章 中国人的身体观小引 “身体”的词源和意义第一节 人的身体从哪里来第二节 中国人的身体观一 儒家的身体现:修身二 道家的身体现:养生第三节 中国人的脸一 花容月貌为谁妍二 中国人的“面子”三 中国人的相面术第二章 中国人的心性观小引从孟子的“心性论”说起第一节 人性善恶之辩第二节 中国人的名利观第三节 中国人的鬼神观第三章 中国人的身心关系形态小引欲望:介于身心之间第一节 欲望的抛物线第二节 中国人的身心关系模式一 身心关系的和谐模式二 身心关系的分裂模式三 身心关系的冲突模式第三节 从身心关系看中国人的性格中 身体现象学小引 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第四章 病小引从“钗黛”的生而有病说起第一节 疾病或身体的秘密第二节 中国人对待疾病的态度一 小引中国人为什么讳疾忌医二 小引死亡离“我”还有多远第三节 儒道两家在中医学发展史上的地位第五章 梦小引蝉蜕:梦与身体的隐喻第一节 梦中的时间和空间第二节 梦的怪异色彩第三节 “梦”“醒”之间第四节 浮生若梦第六章 性小引性:层层包裹的中心第一节 作为三重中心的性一 作为身体中心的性二 作为家庭中心的性三 作为社会中心的性第二节 男尊女卑的社会格局及其影响第三节 性如何参与制造了美好的爱情一 中国人的爱情状况二 牛郎织女三 粱山伯与祝英台四 焦仲卿与刘兰枝第七章 死小引死:身体的共同结局第一节 死亡形态学第二节 千古艰难唯一死一 死亡练习二 死神的面影三 执子之手第三节 死去何所道下 身体应用学小引 作为施工对象的身体第八章 身体宇宙学第一节 衣食父母第二节 貌肖天地第三节 以天合天第九章 身体社会学第一节 孝第二节 忠第三节 礼第十章 身体政治学第一节 刑第二节 兵第三节 教结语 在飘逝与存留之间后记 父亲的身体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在人的身体部位中,最能展现内心神思的是眼睛。因此,顾恺之说:“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除了眼睛之外,面部是表情最丰富的区域,羞愧、生气、慌张、喜悦,如此等等,都会在面部——显露。压抑不住。维特根斯坦说:“人的身体是人的灵魂的最好的图画。”也可以说:人的面部是最能体现灵魂的图画。面部表情显示着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状态。通过观察面部表情,大致可以看出一个人距离幸福的远近。“面子”正是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与其说它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不如说它是尊严与虚荣的混合。总而言之,“面子”显示的是一个人的价值和影响。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一度是个受人嘲笑的对象,但是穷人也有穷人的面子。在去贾府之前,他们有一番商议。刘氏以为去贾府无异于“打嘴现世”,也就是丢脸。最后,刘姥姥对狗儿说:“你又是个男人,又这样个嘴脸,自然去不得;我们姑娘年轻媳妇子,也难卖头卖脚的,倒还是舍着我这副老脸去碰一碰。果然有些好处,大家都有益;便是没银子来,我也到那公府侯门见一见世面,也不枉我一生。”这里的“嘴脸”、“卖头卖脚”和“老脸”分别对应的就是狗儿、刘氏和刘姥姥的面子。与此相对的一个词是“世面”。“世面”可以理解成“世界的面子”,一般是指富贵人家的大场面。  穷人怕丟脸,富人也一样。傻大姐在园子里的山石后面拾了一个十锦春意香袋,上面绣着两个人赤条条地盘踞相抱。她以为是两个妖精打架,正在那儿傻看,被刑夫人见了,“吓得连忙死紧攥住”。之后由王夫人转给凤姐,竟然是一段声泪俱下的训斥:“自然是琏儿那不长进下流种子那里弄来。……倘或丫头们拣着,你姊妹看见,这还了得。不然有那小丫头们拣着,出去说是园内拣着的,外人知道,这性命脸面要也不要?”王夫人把脸面和性命联系在了一起,看来富人爱面子并不比穷人逊色,也许越是文明人越要面子吧。与丢脸相对的是争光,争什么光呢?争脸上的光。中国人的争光多半不是单纯地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所属的那个家族。所谓光耀门楣、光宗耀祖,实在是非同小可的事情。高鹗所续《红楼梦》中的“兰桂齐芳,家道复初”体现的就是为家族争光的思想。  面子的威力一般要在人际交往中才会显示出来。在身体社会学中,面子发挥着极其广泛而重要的作用。国外有学者把面子在中国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抬高自己的面子,抬高他人的面子,让自己丢脸,伤害他人的面子,维护自己的面子,照顾他人的面子。完全可以说,中国人之间的交往就是面子的事,诚如林语堂所说:  它不是一张面孔,可以揩洗或刮须,却是可以“得”“失”“争取”,吏可以当礼物一样“赠送”。这里吾们达到中国人社会心理最微妙奇异的一点,抽象而不可捉摸,但却是最高等最精细的规范。中国人的社交往来,莫不以此为准则。  中国人的爱面子和爱浮名一样具有极其鲜明而彼此相关的特点,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的处世方式。“死要面子活受罪”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所谓“要面子”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以及保持作为一个人所有的虚荣心而不惜采取的一系列自苦行为。它表明人生活在社会当中,不可能单纯地为自己活着,他的行为要受到社会礼仪和文化传统的规范与影响。因此,人就有可能做出违背自己的意愿或者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来,这样做是为了向自身所处的社会看齐,从而维持自己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应有的面子。所以,面子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支配中国人的外在力量。  在中国社会里,人一生下来就浸泡在观念的海洋里。在很大程度上,人就是为面子而活,甚至为面子而死。林语堂总结道:“它是空虚无实际的,却是男人家争夺的目标,又有许多妇女为它而死……就是这空洞的东西,乃为中国人所赖以生活者。”林先生认为面子是空虚、空洞的东西,我认为这是不准确的。面子是儒家礼仪规范和面部这个表情丰富的区域的巧妙融合,并因此成为一种调节中国人为人处世的道德力量和社会风俗。儒家文化就这样深入到了人的面部之中,这是儒家文化的独到、精妙和高明之处。因此,中国人要上进时便说“人活一口气”,这里的“气”就是维持面子的底气;斥责一个做错了事的人就说他“不要脸”。关于这一点,外国人也认识得非常清楚:  “面子”在中国代表一种声望、地位,是通过成功和炫耀来获得的。而“脸”则是社会中维持个人道德完整的保证,如果一个人丢了脸在社会中就很难正常生活。“脸”既是加强道德标准的社会戒律,又是一种内部戒律。(迈克·彭等《中国人的心理》)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迈克·彭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耻感文化,而西方文化是一种罪感文化。最能说明这个道理的是西楚霸王。项羽本是一位乱世英雄,但他有勇无谋,心地善良而不狠毒,刚愎自用而不会用人,最后在四面楚歌中自刎身亡。司马迁曾批判他那种“天亡我也”的论调。过了多年以后,杜牧还私下里和他谈心:“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面对胜败无常的战事,杜牧建议项羽包羞忍辱,卷土重来,宋代才女李清照却称道他“不肯过江东”的气节。其实项羽之所以“不肯过江东”,正是由于他受不了失败的耻辱,“无颜见江东父老”,说白了就是丢不起人。  长期以来,中国缺乏法制观念,在情与法的争执中,往往以情胜法而告终。这里的“情”就是人情,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面子。所以,在中国古代往往是情大、钱大,而不是法大。豫剧《三哭殿》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秦琼的儿子秦英打死了当朝国丈,依法应当偿命。但是她的母亲银屏公主以及母亲的母亲长孙皇后都在为秦英求情,而庞贵妃则力主为父报仇,结果弄得一国之主也束手无策,脸面尽失:“今日里为了斩秦英小将,金殿上,她(长孙皇后)要碰柱死,她(银屏公主)要刀下亡,你(庞贵妃)也要削发舍孤人庵堂,哭哭啼啼闹朝堂,岂不叫满朝文武耻笑为王?”最后,连唐王也倾向于人情了。于是,他劝庞贵妃说:“你不看僧面看佛面,你不念皇儿念为王,皇儿为王都不念,念他父为国守边疆。”结果,这个唐王就像《红楼梦》里的贾雨村一样糊里糊涂地让面子做主了,秦英被免除一死。中国人不是没有意识到法制的重要性,先秦法家人物商鞅、韩非都是强调以法治国的,遗憾的是他们都不得好死,而且此后很少有人效法。中国古代的刑罚也并非不残酷,但是,那些刑罚不是围绕法制实施的,往往是随意量刑,甚至就是为了刑罚而刑罚。这就是造成中国金钱社会、人情社会和面子社会的基本原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人的身体观念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