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共4册)

出版时间:2006-10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  作者:李志敏 主编  页数:1247  字数:1360000  

前言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古典名著当中,历史著作无疑是最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文明的传统中,重视历史,重视史书的编著是一个重要的特征。民间自发的治史活动层出不穷,留下一些官史无法写、不敢写、写不到的史实和精辟篇章,这一点自不必言,历代统治者对史书的修撰更是异常重视,每一朝代的兴替,君临天下者的第一件事就是修撰前朝史书,以为本朝镜鉴。自有历史记载起,历朝历代都设有专职史官,虽则名称不同,其记帝、后之一言一行,载天灾人异的职责是一致的。因此,自司马迁修《史记》始,官修历史的延续性(或得到官方支持)再也没有中断过,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绝无仅有的。  正是这种重视和延续性,给我们留下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生息、发展的清晰脉络,也留下了一部部浸透着古人心血和智慧的历史典籍。《上下五千年》就是其中最优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史籍之一。  《上下五千年》是以纯白话的通俗语言,从现代人的角度撰写的一部通史性的著作,对广大青少年了解中国历史、深刻地认识中国历史会起到应有的作用。它具有深厚的文化沉淀,不仅可作历史著作来读,亦可作为文学名篇或政治著作来读。  中国历代史学家都有秉实记事的优良传统,因此丢官、丢命者并不少见,这就基本保证了这些史书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真相。尽管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加强,形成了噤若寒蝉的政治环境和治史环境,一定程度地限制了史官对事实的忠诚记录,为尊者讳的记史风尚也使之遗漏了若干重大的历史事件,但总的来说,这些史学著作所记述的史实还是真实的、可信的。

内容概要

《上下五千年》是以纯白话的通俗语言,从现代人的角度撰写的一部通史性的著作,对广大青少年了解中国历史、深刻地认识中国历史会起到应有的作用。它具有深厚的文化沉淀,不仅可作历史著作来读,亦可作为文学名篇或政治著作来读。为进一步方便读者朋友的阅读与欣赏,我们根据其中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情节插入了数百幅精美图片,图文并茂,极具阅读、欣赏与收藏价值。

书籍目录

第一篇 蒙昧而遥远的传说时代第二篇 新旧交替的夏朝第三篇 奴隶制鼎盛时期的商朝第四篇 宗法与封建并存的西周第五篇 群雄争霸的春秋时代第六篇 合纵连横与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第七篇 一统天下的秦朝第八篇 强盛的西汉第九篇 宦官与外戚专权的东汉第十篇 政权割据经济发展的三国时代第十一篇	民族大融合的两晋南北朝时期第十二篇	加强中央集权并巩固统一的隋朝第十三篇	空前繁荣的唐朝第十四篇	南北对峙的五代十国时期第十五篇	积贫积弱的宋王朝第十六篇	对外扩张与兼并的元朝第十七篇	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的明朝第十八篇	从极端专制到封建末路的清王朝第十九篇	反抗内部专制与外来侵略的民国

章节摘录

  楚军围困郑国国都达17天,郑国难于固守,想与楚国媾和,但一占卜,不吉利;再占卜,在祖庙痛哭,同时准备巷战,吉利。于是,全城人在祖庙大哭,守城将士也在城头放声号哭。楚庄王听到哭声震天,便下令楚军后撤;郑国人修筑好城墙,仍不屈从楚。于是楚王再次进’军围困,经过三个月的时间,攻破郑国国都,到达城中心的十字路口,郑襄公袒衣露体,又牵着表示驯服的羊来迎接楚庄王,请他任意处置郑国。庄王准备答应郑国求和的要求,但身边的将领不同意,认为既已攻下郑国,就不应该赦免。楚庄王则认为:郑国国君能屈居他人之下,必然能够取信和使用他的百姓,楚军长期在外,已经疲惫,灭郑可能引起郑人更坚决的反抗和其他国家的援助,那时,楚国就被动了。于是,庄王退兵30里,派潘旭与郑国订立盟约,郑襄公派弟弟子良去楚作为楚国的人质。  晋国得知楚军又围困郑国,便组成三军出兵援救。中军以苟林父为统帅,先觳为副;上军以士会为主将,卻克为副;下军以赵朔为主将,栾书为副。此外,由赵括、赵婴齐为中军大夫,巩朔、韩穿担任上军大夫,荀首、赵同担任下军大夫,韩厥为司马。晋军行至黄河边,听说郑国已经和楚国媾和,主帅荀林父打算回师,认为没有赶上营救郑国的机会而劳累了将士,出兵也无用。上军主将士会同意荀林父的主张。中军副帅先觳却坚决反对,他认为晋国之所以能成为诸侯之长,就在于军队能武、群臣尽力。现在由于不战而失去诸侯,不能说是臣下尽力;有了敌人而不去追击,不能说是军队勇武。由于将领不敢作战而使晋国丢掉霸主地位,不如死去。他还表示,受君命做军队统帅,而以不配做统帅告终,只有诸位能这样,自己是不干的。于是就带领自己所属的那部分军队渡过了黄河。晋军司马韩厥见此情形,劝苟林父说:先觳率领一部分军队擅自陷入敌阵,您作为主帅,罪过就大了。失掉属国又丧亡军队,不如干脆进军。如果作战不能取胜,罪过可由六人分担,不是更好点吗?晋军于是全部渡过了黄河。  楚庄王带着部队北上,在邸地(今河南郑州市北)驻扎下来。楚军的中军主帅是沈尹,左军主将是子重,右军主将是子反。楚军原打算在黄河饮马以后就回国,听说晋军已经渡过黄河,准备马上回去。令尹孙叔敖也不想与晋军交战,下令回师向南,掉转大旗,准备回楚。但楚王的宠臣伍参(楚将伍子胥的曾祖父)想与晋军交战,就对庄王说:晋国的主帅荀林父是新上任的,威信不高;副帅先觳,刚愎不仁,不肯听从命令;三军统帅各自专权,没有实际的最高统帅。这次,晋军一定失败!再说,以国君身份逃避臣下,对国家的名誉将会怎么样?楚庄王最忌讳这一点,于是告诉孙叔敖:调转战车的车辕,继续向北挺进;在管地(今河南郑州市北)扎营,等待晋军!  晋军过河后驻扎在敖、部两山(今河南荥阳县北)之间,郑国的皇戍到晋军中诱使晋国与楚国交战,说郑国与楚国媾和是为了保存国家,对晋国没有二心。楚军由于屡次得胜而骄傲,但士气已经衰落,又不设置防御。若晋国攻楚,郑国为内应,楚军必败。先觳一听,洋洋自得地说:“打败楚国,降服郑国,就在此一举了!”下军副将栾书却看出了皇戍的来意,他仔细分析了楚军的情形,认为郑国是用晋军占卜,晋国若胜楚国,郑国就来归顺,不胜就去投靠楚国。中军大夫赵括、下军大夫赵同赞同先觳的主张,认为楚军出师,就是寻找敌人作战;战胜敌人,得到属国,没必要再等待了!下军大夫苟首认为赵括、赵同的主张是一条取祸之道;而下军主将赵朔也认为栾书的见解正确,实践他的话,一定能使晋国长久。晋军将帅的意见很难统一。  楚国的少宰前往晋军说,我们国君年轻,不善于辞令,听说晋、楚两位先君曾往来于这条路上,为的是训导和安定郑国,楚国哪里敢得罪晋国?诸位不必在这里久留。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华上下五千年(共4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