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妇女妆饰

出版时间:1997-10  出版社:学林  作者:周汛、高春明  页数:31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继作者颇具口碑的《中国历代服饰》之后的又一力作,是两位编者用了10余年时间,查阅了一千多种古籍资料,并先后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六十多个城市的博物馆以及石窟寺、古墓葬、古遗址中搜集了上万张文物图片综合整理而成。书册融学术性、知识性、艺术性和实用性于一炉,开创了此类出版物的新境界。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之地。素有「衣冠王国」之称的中国,祈福式的发展也有着漫长的历史。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无数适合中国国情,具有民族特色的衣冠服饰,给中华民族文化增添了灿烂的光辉。中国古代妇女装饰,由于受特定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道德观念、民族精神和风尚习俗的影响,以其独特的风采展现出来,而且比男子装饰更具特色,更能反映时代脉搏的跳动,因此也更能引人入胜。本书对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至清朝的妇女装饰都有涉及。书中人物形象,以历代名家所绘仕女画为依据,并参照各时期的壁画、陶俑、泥塑、木雕及石刻等综合而成;妇女服饰,则根据各地出土实物绘制,旨在全面反映汉代以来几个主要历史时期的妇女装饰风采。本书有助于形象的了解中国古代各时期妇女的生活风貌,有助于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为中国历史研究、古籍整理、文物鉴定、文学及工艺美术的创作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周汛,女,1935年出生于江苏。先后在上海京剧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市戏曲学校从事设计、教学和研究工作。现任上海艺术研究所中国服饰史研究室副研究员。著有《略论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等多篇论文。  高春明,上海人,现任上海艺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副研究员。著有《中国历代服饰》《中国服饰五千年》《中国古代服饰风俗》、《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等,大部分被译成英,德,法,日文字,成果丰硕。

书籍目录

前言历代妇女时世妆  周汛 高春明绘发饰篇辫发风采发髻情趣丫头与丫鬟鬓发的修饰首饰篇巾帼风韵簪钗与步摇挥梳的习俗头面种种冠饰篇凤冠威仪便帽绰态典雅的头巾面饰篇脂粉春秋黛眉艺术靡丽的面靥耳饰篇珥增叮哆耳环与耳坠颈饰篇宝珠生辉缨络灼烁手饰篇护指与染甲戒指情怀手镯与臂钏服饰篇深衣制度襦袄称身披肩与披巾裙子与裤子腰饰篇博带端庄玉佩铿锵足饰篇缠足陋习罗袜蹑躁履舄异彩附录中国古代历史年代简表名词索引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史前社会的妇女,一般不懂得挽髻,大多蓄发不剪,披搭於肩。后因感到披发有所不便,遂将头发编结成辫。  披发又作“被发”,是古代先民发型中最古老的一种,尤以西北地区为常见:这种发式,直到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酉北地区的广大妇女仍然保留着。  相传秦厉公时,有个名叫爰嗣的羌族首领,与一位被割掉了鼻子的姑娘相爱,并结为夫妇。该女子自耻貌丑,特将头发遮覆于面。羌民见之,争相效仿,久而久之,形成习俗,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古代羌人的活动地区——甘肃、青海等地,发掘出大批史前文物,其中不少器具描绘有披发人物的形象。如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的一件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瓶口呈人头像,像的五官及发式被塑造得非常精致:双眼深远,鼻翼隆起,额前垂着一排经过修剪的短发,其余的头发则由上而下自然地垂落,呈披发之壮。这是中国境内迄今所见年代最早昀一件塑有人像的彩陶,距今约有五千年历史,属仰韶文化庙匠沟时期之物。  从图像中可看出这时期的人们虽然习惯于披发,但还没有用头发来覆面。不过,稍晚的一些实物,如甘肃东乡出土的仰韶文化晚期人面纹彩陶盆残片,便显现出披发覆面的习尚:另外,在青海乐都、甘肃永昌等地,世出土了马家尝文化马厂时朋的饰有人头形象的彩陶器均,这些人物的形象,不仅都作披发之状,而且正面颊上都绘有一些明显的黑色线条,象征着下垂的头发。更为典型的是青海柳湾出土的彩绘人像陶壶,壶上绘一全裸妇人,除头部披发外,睑部也绘有墨线,像覆盖着一层稀疏的头发。由此可以看出,在这个地区的妇女中间,确实流行过披发覆面的习俗,而且在年代上,比劓女的传说还要早得多。  除羌族妇女外,在南方的滇族、越族和北方的匈奴族,也曾流行过披发的习俗。《韩非子·说林训》中就有关于“越人被发”的记载。《围书·突厥传》中也有突厥人“披发左袵,犹古之匈奴”的说法。在云南地区出土的西汉青铜器中,还能见到滇族妇女披发的图像。不过这个时期的披发样式,已不像史前社会那么简便,而是经过一番整理,由前朝後梳掠,中间用带系束,然后再披搭在背后。原始社会那种蓬发污首,披发覆面的现象在这时已基本绝迹?  披发的进一步发展是辫发。现存最早的辫发史科,是一幅原始社会的彩绘。这幅彩画绘制在一个彩陶盆上。整幅书面由三组人物构成,每组五人,携手列队,作踏歌舞蹈姿势。由於绘画者采用了抽象的平涂画法,因而无法看清人物的面貌、神态及服装细部,但各人脑後垂下的一根短辫,却清晰可辨。据考证,这件文物属马家窑文化时期之物,距今也已有五千年历史。伴随着这件文物出土的,还有穿孔的贝壳饰品及纺织用的纺轮,足以说明这个时期的居民已掌握纺织的技能,并懂得简单的妆饰。梳发结辫,更是这个时期青年妇女的时髦发式。  从这时开始,到春秋战国为止,中国妇女的发式,一直以辫发为主。尽管文字记载留存不多,但形象资料却屡有发现。如河南殷墟出土的一件玉人,两腿跪坐,双手抚膝,头发全集於顶部,然後编成一条短辫,下垂於颅後。这种辫发样式,在商末周初时仍很流行。中原地区的不少妇女,都喜欢这种装扮。  到了东周,妇女的辫发样式又有了新的变化:一般多梳成双股,长度也有明显的增加。大多数妇女的辫发,都垂落到腰部以下。河南洛阳金村出土的女童俑发辫,更长垂至臀部。有些短发妇女,为加长发辫,特在发辫的尾端系接一段假发。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嵌错铜壶纹饰上,便绘有这样的短发连假发。  大约到了战国时期,由於发髻开始流行,梳辫者日渐减少。但一些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中间,仍保留着梳辫的旧习。史籍中就有这种情形的记载。如《史记,西南夷列传》记昆明人:“编发,随畜迁徙。”《晋书,吐谷浑传》记鲜卑族妇女:“以金花为首饰,辫发萦後,缀以珠贝。”这些文献的记载已被越来越多的出土文物所证实。如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一件青铜贮贝器上,就缀有梳辫妇女的形象。在内蒙古扎资诺尔东漠末年的鲜卑族墓中,还发掘出完整的辫发实物,其位置恰好在女性死者头骨之侧。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  人类对自身的妆饰美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传承和衍变,直接反映人类社会的政治变革、经济变化和风俗变迁,标志着人类文化的发展水平,显示着各个时气、各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妇女妆饰,由於受特定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道德观念、民族精神和风苟习俗的影响,以其独特的风采展现出来,而且此男子妆饰更具特色,更能反映时代脉搏的跳动,因此也更引人入胜。  长期以来,无数的中华儿女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生活中逐步掌握了塑造自身、美化自身的本领,谱写出一部光彩耀人的妆饰历史;也有无数的文人、学者,对这一历史进行记录、整理和研究,给後人留下了大量实物资料和文献资料。  只要稍事涉足中国文化研究领域的人都会发现,在我国浩瀚的史籍中,有关妇女妆饰的记载十分丰富,可以说几乎渗透到了政治、经济、哲学、文艺、科技、宗教、医学等各个门类的著作之中。其中有原始的记录,有分类的整理,也有专题的研究。我们从《诗经》中就能读到不少描写妇女妆饰的诗句,如“君子偕老,副笄六珈” (《鄘风·君子偕老》);“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郑风·有女同车》);“缟衣綦巾,聊乐我员”(《郑风·出其东门》),无不显示出古代妇女的妆饰风貌和妆饰情趣。而後来的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人戏曲,明清小说以及其他各类著作,都用极大篇幅揭示了妇女妆饰的真相,为今人了解古代妇女的妆饰历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古代对妇女妆饰的研究也十分重视,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藉此可了解不少妇女妆饰方面的情况。如《说文·黑部》云:“腾,画眉墨也。从黑。”说明早在许慎之前,我国妇女已经用一种黑色的颜料来修饰自己的眉毛了。至於具体作法,究竟是直接描绘在原来的眉上,还是先剃去眉毛,再施描绘,《说文》没有详述,而在当时的另一部著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历代妇女妆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