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云传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作者:郑重  页数:353  字数:288000  

前言

  郑重先生是上海知名的记者、文人,在写好他的报道的同时,郑先生的一大爱好是与上海的一批知名画家交往,在谈诗论画之间结成了莫逆之交。郑先生的这种交往起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交往当然是非功利性的。由于这一层关系,他受到了画家们的信赖,即使在最困难的岁月里,他们相互之间也能说说真话。由此,也使得郑先生掌握了第一手的珍贵资料,有资格、有条件为海上画家们立传,写出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一代大家。传记责在真实和有文采,通过一个人物折射出时代的特征,如同司马迁为我们中华民族开创的纪实传统那般。郑先生循着这条路,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对他熟识的前辈画家——林风眠、谢稚柳、唐云、陈佩秋等一一道来。有时仅靠个人的回忆犹嫌不够,于是他又深入故纸堆里,在图书馆、档案馆不厌其烦地查找和核对资料。所以他的传记不是一般的回忆文章,而是建立在史料基础上的结晶。这次,以他领衔撰写的这套海派画家传记陆续出版,带动了上海其他一些文人的加盟,我认为是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现在的时代,人们比较的浮躁,空泛地谈论海派概念,颠来倒去地玩弄一些词句的人何其的多,而沉静下来,扎扎实实地做一些梳理、考证、研究的,又是何其的少。  我们生活在这座美丽的城市,我们热爱它、依恋它,除了每年走在长满悬铃木的街道,闻着白玉兰花开的香气,看着灯光在老洋房之间闪烁,体味城市那种独一无二的温馨,最使我们难忘、引为骄傲而又似乎永远读不完的那本书,其实是这座城市中曾经生活过的那些人以及他们的故事,就像我每次去法兰克福书展自然要想起城市中歌德的故居,每次到阿姆斯特丹必定会去看看梵·高的艺术馆那样,名人是城市水远的名片。  上海的名人真是太多了,从政治家到文人,从学者到艺术家,真是写也写不完。因为工作的缘故,我对海派画家有一点了解,同时也乐于看到有关他们的书一本本地出版。因为海派文化、海派,最早的出处恰恰在于“海上画派”,后来的用法都是它的引申义;因为海上画派确确实实出了一批大师、大家:如国画家就有赵之谦、任伯年、虚谷、吴昌硕、谢稚柳、吴湖帆、程十发、陆俨少、唐云、沈尹默等等,留洋归来的油画家就有刘海粟、林风眠、颜文梁、关良、朱屹瞻等等。海上画派仅中国画,最早确定的代表性人物就有60多人,延续到二十世纪末,大师、名家就远不止这些了。  海上画派是有价值的,海上画派是什么呢?很难下一个科学的结论。我认为它是江南文化的精灵,是西洋文化的还魂。宋代南迁,在江浙苏皖尤其在江南形成了新的文化景观,文人画是其中的精华之一,宋以后的绘画史几乎成了江南画史,赵孟频起始的元四家、明四家、清初四王、浙派、皖派、金陵画派、扬州画派、西泠八家、华亭画派等等,这血脉相承的名流画派,最终都回归江南,汇结到文商并举的大都市上海。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的五口通商,又使西风随商东渐,西洋文化在上海登陆、浸润、植根,开出了灿烂的新花。海上画派传承了祖宗传统的精华和异族的光辉,不中不西,亦中亦西,分外妖娆,殊为难得。所以,它无论从哪个视角看去,都是绚烂多姿的,也是价值连城的。为有价值的画派、事物、人物立传,不是很有价值的吗?

内容概要

唐云,学名侠尘,号药城、药尘、药翁、老药、大石、大石翁。浙江杭州人。自1938年迁居上海,先後在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教,後弃教职专事创作,期间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或参加联合画展。    1949年後供职于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中国画院。  善画花鸟、山水,尤以兰竹著称,取法八大、石涛、金农、华嵒、沈周等。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美协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西泠印社理事、上海市文管会委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和代院长、名誉院长。出版有《唐云花鸟画集》等多种画册。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珠宝巷里的唐记参药店 杭州珠宝巷 满月酒和抓周儿 祖父的烟枪和父亲的算盘 金鱼缸、裱画店和插图本《千家诗》 违抗父命走自己的路第二章 走出珠宝巷 杭州唐伯虎 西湖巧遇富阳女 莼社中坚 富春江畔大石居士 神交黄公望第三章 瓢儿和尚和写《瓢儿和尚》的诗人 俗胎中的佛根 半个出家人 半僧半俗的瓢儿和尚 风雨茅庐初识郁达夫 醉卧净慈寺 酒里同参画与禅第四章 初到上海滩 上海滩的漂泊 杯水画展打响了第一炮 书画庄的朋友 开拓花乌画的新领域 画展的“三昧”与十三根金条 诗画难驱深愁第五章 是真名士自风流 唐云的磁性人格 醉眼蒙咙画黄山 斗酒老裕泰 禅榻画梦 脚踏祥云自去自来 樽边度针善解人意 人生哲学:多享清福,少享艳福 每向“谜”中觅雅趣第六章 一壶天地小于瓜第七章 比水浓的不是酒第八章 跨入新时代第九章 画人民喜闻乐见的花鸟画第十章 历尽劫波的十年第十一章 青山夕照明第十二章 收藏天地第十三章 自家笔墨自家诗第十四章 水流云在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珠宝巷里的唐记参药店  杭州珠宝巷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杭州是因西湖而出名,还是因地处杭州才使西湖显耀,这里的是非功过无法说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无论是杭州,还是西湖,它们所以能使人回肠荡气,这和名人的诗酒流连、文人的捧场分不开。白堤、苏堤、孤山、苏小小墓……无一处不与名人有关。就连那一坊、一弄、一巷,也多是与名人有着诸多的牵连。它们的命名,各有所由来。  那条北出丰乐桥街、南出笕桥街的一条小巷,曲曲弯弯,看起来没有什么特殊,却有着一个极为富贵的名字:珠宝巷。这样一条小巷,自有它悠久的历史,宋代叫中沙前巷,因茅山河得名。茅山河在唐代称中沙河。到了元代,这条巷子里住的多是西域的客商,当时称之为回回。这些巨商大贾,在巷中设珠宝金玉古玩铺子甚多,由此而改为珠宝巷。  这条巷子是住过不少名人的。宋代就有司马渡、萧家渡、盖王府,因历史湮没,无从查考。于忠肃公曾经在这里住过,当时还有人写了诗:“贡玉论珠席上珍,不贪夜气识金银。景行故里明忠肃,所宝唯思社稷臣。”忠肃公曾在这里做了什么德政,我们是无从知道的,这首诗带有点捧场的意味。这当然是明代的事了。到明末的崇祯年间,这里是古董商人献珠斗宝之所在。有一次,一位古董商人寓居在珠宝巷,携带着一只锦盒,盒中藏有一珠碧草,上有生就的小龙,像手指那样大,淡黄色,鳞角牙爪都齐全,循枝盘绕,气色如新。当地博物竟无人能识透它。当时潞佛子正在杭州做官,便把它买进府中。这位潞王利用居住珠宝巷之便,家中收藏着许多奇异的古物,佛水盆、竹节石、纯阳像、四面观音、夜里放光的舍利,在杭州是名噪一时的。到了清代,道光丙戌进士项达居此。

编辑推荐

  唐云(1910—1993)生于杭州市一条名叫忠肃古里(现珠宝巷)的街旁一座普通院落里。因他生于农历七月初六,即俗称“七巧节”的前一天,所取奶名叫“阿巧”。他的学名为唐侠尘,号东原、老药、大石药等,唐云是他成为画家后用的名字。唐云以收藏曼生壶著称,故先生晚年有“八壶精舍”之斋号。曾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以及上海中国画院代院长、名誉院长等。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唐云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