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

出版时间:2008-08  出版社:三秦出版社  作者:邵士梅  页数:137  字数:76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俗语》  语言精炼形象生动  表意准确说理深刻  俗语,也称俗话,是一种广泛的名称。典型的俗语即所谓的谚语,是一种在民间广泛流传的通俗的定型语句,是人民群众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反映了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富有深刻的哲理性。俗语是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数量多,使用频率高,而且语言具有形象生动、表意准确、说理深刻、比喻恰当等特点,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它不仅在人们的口头上广泛流传,而且在各种形式的著作中也被普遍引用。  《谚语》  人类智慧的结晶  语言文化的精华  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习用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谚语多半在民间口语中广泛流传,表达人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闪耀着人民智慧的光芒。谚语是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数量多,使用频率高,而且语言具有形象生动,表意准确,说理深刻,比喻恰当等特点。其文辞固定,含义丰富深刻,长期以来成为人们认识社会生活的指南,对中华民族各时代的思想、文化、风尚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歇后语》  比喻恰当生动活泼  风趣幽默喜闻乐见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歇后语浩如烟海,本书把“通用”作为选收词目的标准,全部词目都选自现代作品。  《小学生必背古诗文》  诗文精华千古流传 脍炙人口历久弥新  我国古代诗文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名家名篇更是浩如烟海、数不胜数。这些作品凝聚着作者呕心沥血的至情;深邃的道理;智慧的思辨;精心的构思。它扣动着读者的心扉,给人以借鉴和启迪,也给人以感染和熏陶,千百年来,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瑰宝。  《初中生必背古诗文》  诗文精华千古流传 脍炙人口历久弥新  我国古代诗文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名家名篇更是浩如烟海、数不胜数。这些作品凝聚着作者呕心沥血的至情;深邃的道理;智慧的思辨;精心的构思。它扣动着读者的心扉,给人以借鉴和启迪,也给人以感染和熏陶,千百年来,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瑰宝。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  诗文精华千古流传  脍炙人口历久弥新  我国古代诗文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名家名篇更是浩如烟海、数不胜数。这些作品凝聚着作者呕心沥血的至情;深邃的道理;智慧的思辨;精心的构思。它扣动着读者的心扉,给人以借鉴和启迪,也给人以感染和熏陶,千百年来,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瑰宝。  《中华成语故事》  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 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  成语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简洁而精辟的词语或短句。它是中国语言文化中最具魅力的一部分,具有言简意赅、言近旨远、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特点。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成语故事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政治、军事、文化、民风、习俗、道德和理想等诸多方面。人们可以通过成语故事去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宝贵的文化遗产、高超的智慧和历久弥新的语言文字。  《中华寓言故事》  幽默风趣通俗易懂 发人深省启迪智慧  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以短小精悍的形式,记载和阐释丰富而深奥的道理。它简明生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多借用比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得以体现,从而达到讽喻的目的,给人们的日常生活以极大的启迪,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学样式。编者精心挑选了思想性、故事性、艺术性都比较优秀的寓言故事编辑成了这本《中国寓言故事》,它汇集了中国古代几千年来的语言艺术的精华,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的形式,使读者晓其理,通其意,进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  《中华典故故事》  历史片断的缩影 智慧哲理的阐释  典故就是出于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等。每个典故都是有具体来历和出处的,它们往往仅用片言只语,便能形象地再现历史人物的音容笑貌和昔日的风采,并能深刻地揭示出历史兴亡之真谛和丰富的人生之哲理。  编者精心挑选了一些比较优秀的典故编辑成了这本《中国典故故事》,使读者在阅读优美文字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明,同时陶冶个人情操,启迪智慧。

内容概要

  俗语,也称俗话。典型的俗语即所谓的谚语,是一种在民间广泛流传的通俗的定型语句,是人民群众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反映了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富有深刻的哲理性。俗语是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数量多,使用频率高,而且语言具有形象生动、表意准确、说理深刻、比喻恰当等特点,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它不仅在人们的口头上广泛流传,而且在各种形式的著作中也被普遍引用。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结构形式相对稳定,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多变。

书籍目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章节摘录

  《俗语》正文  A  阿 斗  三国蜀后主刘禅的小名。刘禅为人昏庸无能,碌碌无为,虽有诸葛亮等人竭力扶助,也未能匡复汉室。后用以称懦弱无能、不思振作的人。  “等待阿斗这样的人,必然是灭亡”。  阿 Q  鲁迅著名小说《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是“精神胜利者”的典型,受了屈辱,不敢正视,反而用自我安慰的方法,说自己是“胜利者”。后用阿Q来指具有这种精神的人。  毛泽东《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打小算盘,弄小智术,官僚主义,阿Q主义,实际上毫无用处。”  挨金似金,挨玉似玉  靠近金子就像金子,靠近玉石就像玉石。比喻接近什么人,就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七回:“俗语说的:‘挨金似金,挨玉似玉’,今番亲家太太的谈吐与往日大不相同了。”  挨板子  比喻受批评或攻击。  蒋子龙《机电局长的一天》:“老账没还,又背新账,这不是找着挨板子吗?”  矮半截  比喻与人相比不如别人,低人一等。  谢璞《真情的人》:“师傅比徒弟可能矮半截了,同志们,外地那些原先学习我们移山开田经验的地方,有的开出很大一丘的水田了。”  矮子里选将军  比喻在不合格的人选当中,选拔较好的人。  石玉昆《小五义》第五十三回:“常言一句俗话说:‘矮子里选将军。’就算他的能耐有限,但与这些打手打起来,他的本领却比打手胜强百倍。”  矮檐之下出头难  比喻受环境局限,难以施展才能。也比喻受人控制,很难有出头日子。  田汉《林冲》二场:“师兄啊,自古道:不怕官来只怕管,矮檐之下出头难。牙根咬碎拳头软,权且饶他这一番。”  爱将如宝,视卒如草  比喻统帅爱惜将领,轻视士卒。  《荡寇志》九十三回:“若是吕方不去,公明哥哥念弟兄之情,必来相救。今吕方已去,众位虽是他心腹体己,到底差了一层,他岂肯为我们这三五十人,兴兵动众! 俗语说得好:爱将如宝,视卒如草。”  爱戴高帽子  比喻喜欢别人恭维。  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七回:“老夫闻说此处最喜奉承,北边俗语叫作‘爱戴高帽子’。”  爱在心里,狠在面皮  指长辈对子孙心里慈爱,但要严格管教。  《醉醒石》七回:“教子是第一件事,盖子孙之贤否,不惟关自一生之休戚,还关祖宗之荣辱。这所系甚重,可以不用心教诲么? 俗语道:爱在心里,狠在面皮。”  碍手脚  指妨碍别人做事。  李建彤《刘志丹》:“刘志丹只盼杜康快走,免得碍手脚。”  安钉子  比喻设置障碍或埋下隐患。  李克《地道战》:“鬼子已经在各处安上钉子——建立了据点。”  安乐窝  宋儒邵雍隐居苏门山中,称居处为“安乐窝”。今专指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  茅盾《子夜》:“从此以后,冯云卿方知道自己一个乡下土财主在安乐窝的上海时,就远不及交游广阔的姨太太那么有法力!”    《谚语》正文  A  挨金似金,挨玉似玉  比喻良好的环境会使人的言行变好。  俗话说,挨金似金,挨玉似玉,今番亲家太太的谈吐就与往日大不相同了。(《儿女英雄传》三七回)  矮檐之下出头难  出头:原指露出头部,转指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比喻在受人压制的境况下,很难有出头的日子。  自古道,不怕官来只怕管,矮檐之下出头难,牙根咬碎拳头软,权且饶他一番。(田汉《林冲》二场)  矮子里选将军  比喻在水平不高的人当中挑选相对突出的。  常说:“矮子里选将军”,就属他的能力有限,与这些打手打起来,他的本领比打手胜强百倍。(《小五义》五二回)  爱将如宝,视卒如草  比喻统帅爱惜将领而轻视士卒。  应元也叹道:“不怕众位见怪,若是吕方不去,公明哥哥念弟兄之情,必来相救。今吕方已去,众位虽是他心腹体己,到底差了一层,他岂肯为我们这三五十人,兴兵动众! 俗语说得好,爱将如宝,视卒如草……”(《荡寇志》第九十三回)  爱叫的麻雀不长肉  比喻喜欢吹嘘的人,其实没有能耐。  到青阳桥河东,一群二鬼子乱吼乱打枪。他想:爱叫的麻雀不长肉,咬人的狗不露齿,别看尽瞎叫唤。(曲波《山呼海啸》三)  按下葫芦瓢起来  比喻解决了这个问题,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  萧何果然完全服了。谁知道按下葫芦瓢起来,汉高祖接到警报,他最亲信的燕王卢绾造反了。(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四九回)  暗室亏心,神目如电  亏心:心里明白自己的言行违背正理公道。电:电光,这里指闪电发出的光。意谓人即使在暗地里偷偷做了违背良心的事情,神灵的眼睛也能像闪电一样明亮看得很清楚。  善的善,恶的恶,好的好,歹的歹,拙的拙,巧的巧,毒的毒,慈的慈,却都在菩萨眼之中。正是暗室亏心,神目如电。(《三宝太监西洋记》二回)  B  八个金刚抬不动个“礼”字  金刚:金刚力士,是佛的侍从力士。旧指“礼”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是任何力量也无法动摇的。  大尹道:“一个官要拶就拶,管你什么根基不根基!”高氏道:“这也难说,八个金刚抬不动个‘礼’字哩!”(《醒世姻缘传》一回)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八仙:民间传说中的八个神仙,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他们曾显示各自高超的法术渡过东海。比喻在共同的事业中,人尽其才,各显其能。  红军初创之时,党中央远在上海,各地红军揭竿而起。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李锐《读〈彭德怀自述〉》)    《歇后语》正文  阿斗的江山——白送  指把某种利益白白的让给别人,不要任何代价。  说到底,这还不是阿斗的江山——白送,你知足吧,别得了便宜还卖乖。(雪川《42号车站》)  阿姨哄孩子——不是自己的  阿姨:指保育员或保姆。指东西虽然宝贵,但不属于自己。  他家解放前是佃农,那时家里打下的粮食不少,只是阿姨哄孩子——不是自己的;一交了租,就剩不下几粒了。  挨刀的瘟鸡——扑腾不了几下  瘟鸡:得了急性传染病的鸡。扑腾:跳动,挣扎。指面临死亡,挣扎不了多久。  陆伯伯眉开眼笑地说:“小丫头,怕什么? 听东升叔讲,我们很快就要大反攻,敌人是挨刀的瘟鸡——扑腾不了几下啦。”  挨揍打呼噜——假装不知道  指迫于某种压力,故意装糊涂,其实什么都知道。  这件事他心里清清楚楚,只是为了避嫌,挨揍打呼噜——假装不知道。  矮子踩高跷——猛长一截  高跷:一种民间舞蹈,表演者踩着有脚踏板的木棍,边走边表演。本指矮子身短,一踩上高跷,就好像猛长了很多;形容提高迅速。  几天不见,一贯沉默寡言的刘一水突然能说会道起来,真是矮子踩高跷——猛长一截。(麦冬《腊月纪事》)  矮子里面挑将军——短中取长  矮子里本来就没有身材魁梧的,只好勉强挑选;指在都不符合条件的情况下,选择条件相对较好的。  经理要挑选人去培训,但都不够格,只好矮子里面挑将军——短中取长。  矮子骑高马——上下两难  难:词义双关,既指费事,又指感到困难。比喻某事干还是不干都有难处。  这本来是件得罪人的事,我实在不想去干,可不干又不行,真叫我矮子骑高马——上下两难。  矮子看戏——别人说好,他也说好  乡下看戏,多为露天搭戏台,观众站在台前看表演。矮子个子不高,站在人群中看不见台上的表演,人家说好他也跟着说好。讽刺随声附和、人云亦云的人。  你说他是精明人,我却觉得他一点主见也没有,矮子看戏——别人说好,他也说好,不信你注意观察观察。(麦冬《腊月纪事》)  按倒葫芦起了瓢——顾了这头儿顾不上那头儿  瓢:用剖分的葫芦做成的舀水工具。比喻解决一个矛盾的同时,又出现了新的矛盾,两头儿不好同时兼顾。  他刚到这个亏损企业主持工作,车间的问题还没完,销售又出了问题。真是按倒葫芦起了瓢——顾了这头儿顾不上那头儿。    《小学生必背古诗文》正文  wDng  dRng  tJng  望 洞 庭  tBng  liW  yXxI  (唐) 刘 禹 锡  hWguAng  qiUyuHliCng  xiAng  hF  湖光秋月两相和,  tBnmiDnwWfEng  jLngwHimP  潭面无风镜未磨〔1〕。  yBo  wDng  dRng  tJngshAn  shuK   sH  遥望洞庭山水色,  bBi   yJn   pBn   lK    yLqIngluP  白银盘里一青螺〔2〕。  【注释】  〔1〕潭面:指湖。镜未磨:古代的镜子用青铜制作,必须磨平才能光亮照人。这里说“镜未磨”是指洞庭湖风平浪静,湖面光洁如镜,但这不是磨出来的,而是透明的湖水与皎皎秋月相映而成。即第一句所说:“湖光秋月两相和。”  〔2〕青螺:比喻洞庭湖中的君山在月光下看去像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放在银盘里一样,十分可爱。  【解说】  这首诗是刘禹锡在长庆四年(824)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途经洞庭湖时所作。他没有详尽地描写洞庭湖的山水,而是选择月夜遥望的角度,抓住最具代表性的湖光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表现出来,显示出了高超的艺术功力。  【今译】  湖光和秋月珠联璧合,潭面无风好似宝镜未磨。远望洞庭湖的山光水景,恰似白银盘里盛着一只青螺。  lDng tBo shA jiX shQu  浪淘沙九首(其一)  tBng  liW  yXxI  (唐) 刘 禹 锡  jiX qUhuBnghFwDn   lK shA  九曲黄河万里沙〔1〕,  lDngtBofEngbQ zL   tiAn   yB  浪淘风簸自天涯〔2〕。  rW jIn   zhJshDng  yJn   hF   qY  如今直上银河去,  tPngdDo  qiAnniW   zhI nN jiA  同到牵牛织女家〔3〕。  【注释】  〔1〕九曲黄河:即弯弯曲曲的黄河。九,表示多的意思。  〔2〕浪淘风簸:指沙受河水的冲洗,大风的颠簸。天涯:天边。  〔3〕“如今”二句:古人认为大海和天上的银河相通。传说有人曾乘木筏到了一个很好的地方,还见到了牛郎和织女,回来一问才知道是到了天上的银河。  【解说】  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夔州期间,模仿民歌体写的组诗九首中的第一首。《浪淘沙》是词牌名。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曲曲弯弯的黄河,带着泥沙,在风急浪高、波涛汹涌中,奔腾万里,从天边而来的雄奇景观。后两句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说准备结伴而行,沿黄河直上天宫,去到牛郎织女家作客。构思新颖,带有神话色彩。  【今译】  九曲黄河冲积下万里黄沙,它们来自远方饱受大风颠簸浪涛冲刷。如今好像要直上银河,结伴前去牛郎织女家。    《初中生必背古诗文》正文  醉 翁 亭 记  (宋)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3〕,琅也〔4〕。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5〕,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6〕,酿泉也〔7〕。峰回路转〔8〕,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9〕,醉翁亭也。作亭者谁〔10〕? 山之僧智仙也〔11〕。名之者谁〔12〕? 太守自谓也〔13〕。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14〕,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1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1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7〕。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18〕,云归而岩穴暝〔19〕,晦明变化者〔20〕,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21〕,佳木秀而繁阴〔22〕,风霜高洁〔23〕,水落而石出者〔24〕,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25〕,行者休于树〔26〕,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27〕,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28〕,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29〕;山肴野蔌〔30〕,杂然而前陈者〔31〕,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32〕;射者中〔33〕,弈者胜〔34〕,觥筹交错〔35〕,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36〕,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37〕,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38〕,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39〕。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40〕,太守也。太守谓谁〔41〕? 庐陵欧阳修也〔42〕。  【注释】  〔1〕“环滁(chW)”句:环:环绕。滁: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据《朱子语类》记载,此文初稿开头数十字,改定后仅此五字而已。  〔2〕壑(hH):山谷。  〔3〕蔚(wHi)然: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美。  〔4〕琅(lBng yB):即琅山,在滁州市西南十里。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正文  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33〕,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34〕,良将犹在〔35〕,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36〕,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37〕。  呜呼!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38〕。悲夫!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3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40〕!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41〕,是又在六国下矣〔42〕。  【注释】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拿土地送给秦国。兵,武器。赂,贿赂。 〔2〕或曰:有人说。这是设问。下边“曰”是对设问的答复。 〔3〕互丧:彼此都丧亡。 〔4〕率赂秦耶:都由于赂秦吗?  〔5〕盖:用在句子开头,下边陈述理由。 强援:强有力的援助。 完:保全。 〔6〕以攻取:用战争夺取。 〔7〕邑(yL):小城,市镇。 〔8〕城:指大城。 〔9〕所得:指秦因六国赂秦而得到的土地。 〔10〕所亡:所失的地,指六国因赂秦而失去的土地。下文“战败而亡”的“亡”也指失地。 〔11〕思厥先祖父,暴(pY)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想想他们祖先不避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这点点土地。厥先祖父:他们的先人祖辈父辈。厥,其。先,先人。暴霜露:等于说“冒霜露”。暴,这里是说“暴露于(霜露中)”。尺寸,形容少。 〔12〕予:同“与”,给。 〔13〕草芥:比喻轻微的东西。 〔14〕厌:同“餍”,满足。 〔15〕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你送给他越多,他侵略你越厉害。“奉之”的“之”代秦,“侵之”的“之”代赂秦的国家。弥:益,越加。 〔16〕判:分。意思是清清楚楚的。 〔17〕至于:到……的结局,终究。 颠覆:被推翻,就是灭亡。 〔18〕理固宜然:道理本来应该这样。然,这样。 〔19〕此言得之:这话对了。得之,得其理。之,代上边说的道理。 〔20〕迁灭:灭亡。和下文说的“革灭”同义。迁和革都是改变的意思。 〔21〕与嬴:结交秦国。与:相与,相友,结交。嬴:秦王的姓,指秦国。 〔22〕始有远略:起初有长远的打算。下文“至丹”的“至”,“洎(jL)牧”的“洎”,“用武而不终”的“不终”,都和这个“始”照应。略,谋略。 〔23〕义不……:持大义不……,按原则不…… 〔24〕斯:此(乃),这(是)。 〔25〕至:到了。 丹:燕太子丹。 以荆卿为计:用派遣荆卿(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 〔26〕始:这才。 速:动词,召,招致。 〔27〕于秦:对秦国。 〔28〕秦击赵者再:秦两次攻赵。者,指次数。 〔29〕李牧:赵国的良将。曾大破匈奴,匈奴十多年不敢靠近赵的边城。他几次打退秦军的进攻。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攻赵,李牧领兵抵抗。赵王听信宠臣郭开的谗言,使人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被杀。第二年,王翦破赵,虏赵王,灭了赵国。下文说的“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就是指这件事。 〔30〕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到了李牧因谗言而被杀,赵国就亡了。洎:及,到了。诛,杀。邯郸为郡,(赵国的都城)邯郸成为(秦国的一个)郡,就是说赵国亡了。邯郸,现在河北省邯郸市。 〔31〕革灭殆尽:把别国灭得差不多了。 〔32〕智力:智谋和力量。 孤:无援。 〔33〕向使:假使。 三国:韩、魏、楚。 〔34〕刺客:指燕国派出去的刺客荆轲。 〔35〕良将:指赵国的李牧。 〔36〕胜负之数(shX):胜败的命运。 〔37〕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假如跟秦国相比较,(在哪一方面)或者还不容易决定。当:倘,若。量:分,判断。 〔38〕秦人食之不得下咽(yAn)也:秦国的人吃饭都吃不下去的。这是比喻的说法。食,动词。之,等于“而”。不得下咽,咽不下去。 〔39〕积威:积久的威势。 劫:胁迫。 〔40〕为国者:治理国家的。为,治。 〔41〕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蹈六国的覆辙。从,随。故事:旧事,前例。 〔42〕是又在六国下矣:这又在六国之下了,就是说不如六国。是,这。  【解说】  作者苏洵(1009—1066),字明允,北宋眉州眉山(现在四川省眉山县)人。著名的古文学家。相传他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参加进士和茂才异等的考试都不中。于是更加用功读书,精通六经百家,下笔如神,顷刻千言。他的儿子苏轼、苏辙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后代人并称他们为“三苏”。  这篇论史的文章,中心是论六国(战国时代的魏、韩、赵、楚、燕、齐)灭亡的原因在赂秦。指出贿赂敌国就增强敌人的力量,削弱自己的力量,必然招致灭亡,应当引为鉴戒。这篇文章本意不在悲六国的灭亡,而是借此说明宋朝赂契丹(辽)、西夏的做法不恰当。宋真宗一味求和,每年给契丹、西夏几十万银两和大量物品。苏洵目睹这一切,忧心忡忡,有针对性地写了这篇史论文章。《六国论》论六国,不足六百字,言简意深,抓住关键问题进行论证,持之有故,言之有理。  【今译】  六国的失败以至灭亡,并不是由于他们的武器不精良,打仗的本领不强,问题就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就使自己的力量大为亏损,这就是他们失败以至灭亡的根本原因啊。有人会问:六国一个接一个地灭亡了,难道都是因为贿赂了秦国吗? 我的回答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也是由于其他国家贿赂秦国而灭亡的,这是因为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就没有办法单独保全自    《中华成语故事》正文  惊 弓 之 鸟  【解释】  “惊弓之鸟”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受过箭伤、被弓弦声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或打击的人,遇到类似的情况,就会惊慌、害怕。  【出处】  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楚策四》: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  【故事】  战国末年,秦国日益强大,对其他各国虎视眈眈。有一个时期,赵、楚、燕、齐、韩、魏六国决定联合抗秦。一天,赵国使者魏加和楚国春申君一起商谈抗秦主将的人选。当魏加知道春申君准备让临武君担任主将时,只是摇头叹气不吭声。春申君问他为什么不同意,魏加想了想说:“我讲一个故事给你听,听完了,你就会明白的。”接着他就讲了起来:  “从前魏国有个神箭手名叫更羸,射起箭来真可以说是百发百中。一天,他和魏王一起散步时,天空中飞过几只大雁。他对魏王说:‘大王,我只要用弓,不用箭,就可以把鸟射下来。’魏王哪里相信。更羸又说:‘我试给你看。’过了一会,一只大雁从东方飞来,更羸举起弓,不用箭,拉了一下弓弦,随着‘咚’的一声弦响,大雁从空中掉了下来。  “魏王大吃一惊说:‘想不到你会有这样的本领。’更羸说:‘这并不是我有什么超人的本领,而是这只大雁受过箭伤。你没有看见他飞得很慢,叫声很悲凄吗? 飞得慢,是它的伤口疼痛,叫得悲是离开雁群很久了。它惊魂未定,又听到弦响,就拼命想往高处飞,一使劲,伤口又裂开,所以就掉下来了。’”接着,魏加话锋一转说:“临武君刚被秦军打败过,看到秦军就会害怕,如同受过伤的鸟一样,怎么能再让他担任主将呢?”果然,这次联合抗秦又以失败告终。楚国军队由于屡败于秦军,一开战便纷纷溃退,就像是一群惊弓之鸟。  精 疲 力 尽  【解释】  “精疲力尽”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由于长期从事超负荷的过重劳动(或体力活动),从而导致人(或畜)的筋骨、肌肉过度疲乏劳损,整个躯体的精力完全耗尽,连最后一点儿微弱的力气也没有了。  【出处】  这个成语来源于李纲《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故事】  李纲是宋代一位大臣,字伯纪,邵武(今属福建)人,宋徽宗政和年中进士,后任太常少卿,高宗即位时,曾任命他为宰相,但仅做了七十天就被贬了。李纲为人耿直,对国家一片赤胆忠心,他一贯主张抗金,反对议和。    《中华寓言故事》正文  按 图 索 骥  【原文】  伯乐《相马经》有“隆颡日,蹄如累麴”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麴尔!”  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也。”  所谓“按图索骥”也。  明?杨慎《艺林伐山》  【译文】  伯乐《相马经》里有“高大的额头,像铜钱般圆大的眼睛;蹄子圆大而端正,像堆叠起来的曲块”的话语。他的儿子就手拿着这本《马经》去找千里马。他出门看见一只大癞蛤蟆,对他的父亲说:“我找到了一匹马,与书上写的大略相同,只不过蹄子不像堆叠起来的曲块罢了!”  伯乐知道自己儿子愚蠢,只好转怒为笑地说:“这匹马喜欢跳跃,不好驾驭呀!”  这就是所谓的“按图索骥”!  【说明】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认识事物,必须通过实践,透过表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不能生搬硬套,只拘泥成法办事。  百 发 百 中  【原文】  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左右皆曰善。  有一人过曰:“善射,可教射也矣。”  养由基曰:“人皆曰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  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以善息,少焉气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前功尽矣。”  《战国策?西周》  【译文】  楚国有个叫养由基的人,很善于射箭。离开柳树一百步而射树叶,百发百中。左右的人都叫好。  有个人从旁走过来说:“你已经善于射箭,可以教给你如何学射了。”  养由基说:“人人都叫好,你却说可以教我如何学射,你何不代我射它一下?”  这个人说:“我不能教你左臂支起来持弓、右臂弯曲持箭的射箭方法。那种射柳叶的功夫,虽然百发百中,但是不知道在适当的时候停息一下,过一会儿就会气力倦怠,弓也拉不开,箭也歪歪扭扭,一箭射不中,那便前功尽弃了。”  【说明】  这篇寓言说明做事情要适可而止,取得成功后应善于休息调整,否则将前功尽弃。    《中华典故故事》正文  安 贫 乐 道  【典源】  《论语?雍也》:“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颜渊乐道,虽箪食在陋巷,不改其所乐。”又见《后汉书?杨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仰慕之。”此据《论语》。  【释意】  春秋末期有一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叫孔丘,他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即“忠恕之道”。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和刑杀。他的学说对封建统治有维护的作用。在孔丘的学说中,劝人安贫守法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他曾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论点,并把这个作为标准来衡量他的学生品行的好坏。  相传,孔丘教过的学生有三千人,其中七十二位贤人最有名。在这七十二人中,有一个孔丘最为得意的弟子叫颜渊,就是一个安贫乐道的典范。颜渊,春秋末鲁国人,名回,字子渊。孔丘曾称赞他说:颜渊真是贤德啊! 他虽然贫居陋巷,只有一小竹篮子干粮,一瓢水,也从来不改变自己的志向。  【含义用法】  “安贫乐道”后来多指虽处于贫困境地,仍以守道为乐。这是剥削阶级提出的一种骗人的思想,意思是要人们安于穷苦生活,愉快地接受他们的统治。  安 于 故 俗  【典源】  《史记?商君列传》: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释意】  商鞅名公孙鞅,因是卫国人,又被称作卫鞅。因为变法有功,他被秦国国君赐名商鞅。  商鞅十分擅长研究刑法。他在魏相公孙座手下当中庶子时,得到公孙座的赏识并被举荐给魏惠王,但魏惠王没有重用他。  公孙座死后,商鞅投奔秦国。秦孝公与他谈了三次以后,觉得他很有本事,便任命他为左庶长,让他制定变法的新法令。但朝廷的一些大臣不赞同商鞅的作法,他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大臣甘龙说:“古代的圣人都是不改变民俗而教导他们;智慧的君主也是不变换法令而治理国家。这样不必花费很大力气,按照旧的法令办事,官吏熟悉,百姓也习惯,没有必要非变法不可。”  商鞅驳斥甘龙说:“你的观点不对。平庸的人才习惯于老习俗,对于这样的人,不能与他们谈论变法、革新的道理,因为他们的思想过于保守了。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怎么可以不思改变? 贤者智人作法更礼,而愚人不肖者不明变通,才阻拦限制实行变法!”  大夫杜挚也反对商鞅说:“反正效法古人和遵循古礼是不会出现过错的。”  商鞅针锋相对,批驳他说:“治理国家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更没有一套固定的办法。商汤和周武都没有效法古制,却得了天下;夏桀和殷纣遵循古法,却灭亡了。所以说,遵循古法也可能出错,违反古例也可能成功。”秦孝公赞同商鞅的观点,坚决地支持他改革法规。不久,商鞅制定了一套新法令,比如百姓五家为一保,十保相连;一家犯罪而九家举发,若不纠举则十家连罪;投降敌人的要斩首,私藏罪犯的要判罪;有功的封赏进爵……新的法令施行之后,效果很明显,十年之内,秦国的社会安定,山无盗贼,道不拾遗,家富人足,百姓安居乐业。秦孝公提升商鞅任大良造,商鞅又将秦国划分为三十一个县,设置县令、丞等官吏,丈量土地,统一量器,使秦国在诸侯国中称霸一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俗语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条)

 
 

  •   中华国学百部六元本是不错的书,想还买几本,可惜有些没有,不知你们是否还要印刷。
  •   很不错的书,编者编的通俗易懂,而且贴近生活,可作为个人为人处世的法宝,好评!
  •   不错,国学经典,物美价廉!
  •   还可以,支持国学
  •   书书真的很便宜很实用啊!值得推荐!!
  •   写论文才找的这方面的书,内容比较简单易懂,作为示例可以比较明了的参考
  •   很不错的书,挺喜欢的
  •   没怎么看,感觉挺好的 反正书业不过期 以后慢慢看
  •   这本书很好,计划给儿子学习增长知识面。
  •   绝对值这个价,还有这一套应该不错。
  •   聚集了中国人常说的一些俗语,有解释!
  •   简单易懂,可以学到,中国智慧在俗语里,值得推荐。
  •   每个俗语解释的都不清楚,覆盖面比较广
  •   明白俗语的来源,明白俗语的意义,知道怎样用好俗语,这是一本了解传统文化的好书,值得珍藏和阅读!
  •   帮助增加知识面,物美价廉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