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上下)

出版时间:2004-1  出版社:三秦出版社  作者:班固,张传玺 编  页数:1927  

内容概要

  继《史记》之后,班固撰写了《汉书》。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公元32年)。父亲班彪是一个史学家,曾作《后传》六十五篇来续补《史记》。《汉书》就是在《后传》的基础上完成的。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后来在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中失败入狱,永元四年(公元92年)死在狱中。那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班昭对于《汉书》的功劳是不能泯灭的。她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有才华的女史学家,也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前206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  《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把“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易。如《贾谊传》增加了“治安策”;《晁错传》补入了“言兵事书”、“募民徙塞下疏”;《路温舒传》增收了“尚德缓刑疏”,在《史记》之外,提供了新的史料。可见,要了解汉武帝中期以前的历史,《汉书》是不可废弃的。至于汉武帝中期以后的西汉历史,就现存的史籍来说,以《汉书》记载最为系统和完备。?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注目。《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派别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食货志》是由《平准书》演变来的,但内容更加丰富了。它有上下两卷,上卷谈“食”,即农业经济状况;下卷论“货”,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经济专篇。?  《汉书》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从太昊帝记到吴广,有“古”而无“今”,因此引起了后人的讥责。后人非常推崇《汉书》的《百官公卿表》,这篇表首先讲述了秦汉分官设职的情况,各种官职的权限和俸禄的数量,然后用分官设职的情况,各种官职的权限和俸禄的数量,然后用分为十四级、三十四官格的简表,记录汉代公卿大臣的升降迁免。它篇幅不多,却把当时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变迁清清楚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从思想内容来看,《汉书》不如《史记》。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所谓“圣人”,就是孔子。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根。?  《汉书》喜用古字古词,比较难读。东汉人已经有很多地方读不通。著名学者马融,年青时就到班昭那里学习《汉书》。孙权为了让孙登读《汉书》,熟悉当时的近代史,让张休到懂《汉书》的张昭那里学习,然后再教孙登。这就提出了为《汉书》作注的要求。东汉末年已有服虔、应劭作注。到了唐代,颜师古汇集了前人二十三家的注释,纠谬补缺,完成了《汉书》的新注。清朝人王先谦著有《汉书补注》。

书籍目录

前言汉书卷一上 高帝纪第一上汉书卷一下 高帝纪第一下汉书卷二 惠帝纪第二汉书卷三 高后纪第一二汉书卷四 文帝纪第四汉书卷五 景帝纪第五汉书卷六 武帝纪第六汉书卷七 昭帝纪第七汉书卷八 宣帝纪第八汉书卷九 元帝纪第九汉书卷十 成帝纪第十汉书卷十一 哀帝纪第十一汉书卷十二 平帝纪第十二汉书卷十三 异姓诸侯王表第一汉书卷十四 诸侯王表第二汉书卷十五上 王子侯表第三上汉书卷十五下 王子侯表第三下汉书卷十六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汉书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汉书卷十八 外戚恩泽侯表第六汉书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汉书卷十九下 百官公卿表第七下汉书卷二十 古今人表第八汉书卷二十一上 律历志第一上汉书卷二十一下 律历志第一下汉书卷二十二 礼乐志第二汉书卷二十三 刑法志第三汉书卷二十四上 食货志第四上汉书卷二十四下 食货志第四下汉书卷二十五上 郊祀志第五上汉书卷二十五下 郊祀志第五下汉书卷二十六 天文志第六汉书卷二十七上 五行志第七上汉书卷二十七中之上 五行志第七中之上汉书卷二十七中之下 五行志第七中之下汉书卷二十七下之上 五行志第七下之上汉书卷二十七下之下 五行志第七下之下汉书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汉书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汉书卷二十九 沟洫志第九汉书卷三十 艺文志第十汉书卷三十一 陈胜项籍传第一陈胜项籍汉书卷三十二 张耳陈余传第二张耳陈余汉书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韩王信传第三魏豹田儋韩王信汉书卷三十四 韩彭英卢吴传第四韩信彭越黥布卢绾吴芮汉书卷三十五 荆燕吴传第五荆王刘贾燕王刘泽吴王刘濞汉书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第六楚元王刘交刘向刘歆汉书卷三十七 季布栾布田叔传第七季布栾布田叔汉书卷三十八 高五王传第八齐悼惠王刘肥赵隐王刘如意赵幽王刘友赵共王刘恢燕灵王刘建汉书卷三十九 萧何曹参传第九萧何曹参汉书卷四十 张陈王周传第十张良陈平王陵周勃子亚夫汉书卷四十一 樊郦滕灌傅靳周传第十一樊哙郦商夏侯婴灌婴傅宽靳歙周緤汉书卷四十二 张周赵任申屠传第十二张苍周昌赵尧任敖申屠嘉汉书卷四十三 郦陆朱刘叔孙传第十三郦食其陆贾朱建娄敬叔孙通汉书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济北王传第十四淮南厉王刘长衡山王刘赐济北贞王刘勃汉书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蒯通伍被江充息夫躬汉书卷四十六 万石卫直周张传第十六石奋卫绾直不疑周仁张欧汉书卷四十七 文三王传第十七梁孝王刘武代孝王刘参梁怀王刘揖汉书卷四十八 贾谊传第十八汉书卷四十九 爰盎鼂错传第十九爰盎鼂错汉书卷五十 张冯汲郑传第二十张释之冯唐汲黯郑当时汉书卷五十一 贾鄒枚路传第二十一贾山鄒阳枚乘子皋路温舒汉书卷五十二 窦田灌韩传第二十二窦婴田蚡灌夫韩安国汉书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河间献王刘德临江哀王刘阏临江闵王刘荣鲁恭王刘余江都易王刘非膠西于王刘端赵敬肃王刘彭祖中山靖王刘胜长沙定王刘发广川惠王刘越膠东康王刘寄清河哀王刘乘常山宪王刘舜汉书卷五十四 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李广孙陵苏建子武汉书卷五十五 卫青霍去病传第二十五卫青霍去病李息公孙敖李沮张次公赵信赵食其郭昌荀彘路博德赵破奴汉书卷五十六 董仲舒传第二十六汉书卷五十七上 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上汉书卷五十七下 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下汉书卷五十八 公孙弘卜式儿宽传第二十八公孙弘卜式儿宽汉书卷五十九 张汤传第二十九张汤子安世孙延寿汉书卷六十 杜周传第三十杜周子延年孙缓缓弟钦汉书卷六十一 张骞李广利传第三十一张骞李广利汉书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第三十二汉书卷六十三 武五子传第三十三戾太子刘据齐怀王刘闳燕剌王刘旦广陵厉王刘胥昌邑哀王刘髆汉书卷六十四上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上严助朱买臣吾丘寿王主父偃徐乐汉书卷六十四下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下严安终军王褒贾捐之汉书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第三十五汉书卷六十六 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第三十六公孙贺子敬声刘屈氂车千秋王?杨敞子恽蔡义陈万年子咸郑弘汉书卷六十七 杨胡朱梅云传第三十七杨王孙胡建朱云梅福云敞汉书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磾传第三十八霍光金日磾子安上汉书卷六十九 赵充国辛庆忌传第三十九赵充国辛庆忌汉书卷七十 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傅介子常惠郑吉甘延寿陈汤段会宗汉书卷七十一 雋疏于薛平彭传第四十一雋不疑疏广兄子受于定国薛广德平当彭宣汉书卷七十二 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王吉子骏孙崇贡禹龚胜龚舍鲍宣唐林薛方汉书卷七十三 韦贤传第四十三韦贤子玄成汉书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传第四十四魏相丙吉汉书卷七十五 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第四十五眭弘夏侯始昌夏侯胜京房翼奉李寻汉书卷七十六 赵尹韩张两王传第四十六赵广汉尹翁归韩延寿张敞王尊王章汉书卷七十七 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第四十七盖宽饶诸葛丰刘辅郑崇孙宝毋将隆何并汉书卷七十八 萧望之传第四十八萧望之子育子咸子由汉书卷七十九 冯奉世传第四十九冯奉世子野王子逡子立子参汉书卷八十 宣元六王传第五十淮阳宪王刘钦楚孝王刘嚣东平思王刘宇中山哀王刘竟定陶共王刘康中山孝王刘兴汉书卷八十一 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匡衡张禹孔光马宫汉书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二王商史丹傅喜汉书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传第五十三薛宜朱博汉书卷八十四 翟方进传第五十四翟方进子宣子义汉书卷八十五 谷永杜邺传第五十五谷、永杜邺汉书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师丹传第五十六何武王嘉师丹汉书卷八十七上 扬雄传第五十七上汉书卷八十七下 扬雄传第五十七下汉书卷八十八 儒林传第五十八丁宽施雠孟喜梁丘賀京房费直高相伏生欧阳生林尊夏侯胜周堪张山拊孔安国申公王式辕固后苍韩婴赵子毛公孟卿胡母生严彭祖颜安乐瑕丘江公房凤汉书卷八十九 循吏传第五十九文翁王成黄霸朱邑龚遂召信臣汉书卷九十 酷吏传第六十郅都甯成周阳由赵禹义纵王温舒尹齐杨仆咸宣田广明田延年严延年尹赏汉书卷九十一 货殖传第六十一范蠡子赣白圭猗顿乌氏蠃巴寡妇清蜀卓氏程郑宛孔氏丙氏刀閒师史宣曲任氏汉书卷九十二 游侠传第六十二朱家剧孟郭解万章楼护陈遵原涉汉书卷九十三 佞幸传第六十三邓通赵谈韩嫣李延年石显淳于长董贤汉书卷九十四上 匈奴传第六十四上汉书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汉书卷九十五 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第六十五西南夷南粤闽粤朝鲜汉书卷九十六上 西域传第六十六上婼羌鄯善国且末国小宛国精绝国戎卢国扜弥国渠勒国于阗国皮山国乌秅国西夜国蒲犂国依耐国无雷国难兜国罽宾国乌弋山离国安息国大月氏国康居国大宛国桃槐国休循国捐毒国莎车国疏勒国尉头国汉书卷九十六下 西域传第六十六下乌孙国姑墨国温宿国龟茲国乌垒渠犂尉犂国危须国焉耆国乌贪訾离国卑陆国卑陆后国郁立师国单桓国蒲类国蒲类后国西且弥国东且弥国劫国狐胡国山国车师前国车师后国汉书卷九十七上 外戚传第六十七上高祖吕皇后孝惠张皇后高祖薄姬孝文窦皇后孝景薄皇后孝景王皇后孝武陈皇后孝武卫皇后孝武李夫人孝武鉤弋赵倢伃孝昭上官皇后卫太子史良娣史皇孙王夫人孝宣许皇后孝宣霍皇后孝宣王皇后汉书卷九十七下 外戚传第六十七下孝成许皇后孝成班倢伃孝成赵皇后孝元傅昭仪定陶丁姬孝哀傅皇后孝元冯昭仪中山卫姬孝平王皇后汉书卷九十八 元后传第六十八汉书卷九十九上 王莽传第六十九上汉书卷九十九中 王莽传第六十九中汉书卷九十九下 王莽传第六十九下汉书卷一百上 叙传第七十上汉书卷一百下 叙传第七十下

编辑推荐

  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东方文化的源头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未来,谁占有资源,谁就是赢家,中国传统文化可谓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在这样一座博大精深的精神宝库中,有浩如烟海的中国古籍,等待世人挖掘和利用。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古籍约有四万种左右。拥有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实乃中华民族的骄傲。开发和整理中国古籍又是华夏儿女的责任,继承和学习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在中国古籍中,以《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永乐大典》等丛书最具代表性,堪称举世罕见的无价之宝。但由于这几部丛书受当时统治者及收录者思想的局限,加之成书年代的限制,难免也会挂一漏万。为使读者朋友能够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中国古籍,既取三大丛书精华,又不囿于三大丛书的《文白对照传世藏书文库》应运而生。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汉书(上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