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技法史研究丛书

出版时间:1999-12-01  出版社:上海书画  作者:王克文著  页数:107  

内容概要

  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厄言》中讲:“山水画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义一变也,刘、李、马、夏_义一变也,_人痴、黄鹤又 一变也。”他的话大体上符合我国山水画发展的实际。王世贞这里把王蒙和子久并称作为元代山水画变革的典型代表人物,是很有见地的。“元四家”山水画的艺术特色,代表着“宋人重理”到“元人尚意”画风的显变化,化宋人质实为虚灵,变宋人工丽而趋求笔墨逸趣,成为山水画风格衍变过程中一个阶段性的重要转折时期。而征这“一变”中,王蒙以其丰富性、多样性的精到艺术技巧,满纸拍塞繁密描绘方式所形成的个性化笔墨程式作为自己的艺术特色。  唐时绘画“以真为师”,技法的探求在于达到真实的再现,宋人进一步追求合乎客观自然规律的“理”来组织画面,在“物”与“心”的辩证关系上,以“物为画之本,我为画之神,有物无我不足以通理想,有我无物不足以达真实”来作为美学理想的追求;而元人的拓展在于由宋人重造化之“理”转而求心绪意象之表述,在“物”与“心”的关系l二,侧重存通过一定的景象来表现自我,“妙处不在工,而在逸”,在于求物象的韵致。从“元四家”作品看,他们住实践中没有将“彤”与“神”对立起来,而是在宋人画格的基础上脱略形迹,重和笔墨形式美的相对独立性。如果讲唐宋现实性的审美观念的开拓,使六朝时山水肜象创造的那种神秘梦幻的色彩逐渐消失,美学上追求对于自然的其实感受的话;那么元代审美风尚和于把观赏者的审美视野引向“萧散简远”超越自然美的艺术模式。由宋至元的变化在对待作为艺术创作第一性现实世界的态度上,无代画家大都不注重自然界给予的特定的具体感受,而侧重在如何以某种艺术语言去解释自然,表现出对宋代画学观念的再界定。如果讲刘、李、马、夏这“一变”突出秕以截取式的新异空间结构和墨化较甚黑白判然的审美现照来建立画面秩序的话;那么火痴、黄鹤“一变”转向以书意的笔线来求得精神净静的“逸”趣境界,在否定前代美学思考基础L来开拓自我情味,以此变易宋人之画风。清人华翼纶说得好“元人足有元人门径”,元人存绘画概括方式上,力图摆脱功能性、实用性的趋向,于程式符号的创造I二更多地遵循艺术自身的规律,以求提高笔墨艺术审美价值的深度。

书籍目录

总论:第一章 传世画作辨析《青卞隐居图》等图的程式规范与审美特征第二章 王蒙山水画题材的审美内涵及其画学见角第三章 王蒙画派对后世的影响第四章 从“元四家”的共性看王蒙的艺术个性结语附录王蒙画目著录简表插图目录

章节摘录

  1.笔墨纵横离奇,莫可端倪的《青卞隐居图》  《青卞隐居图》(图l、2、3、4)是王蒙传世水墨山水的杰作,写层峦茂树,溪流幽谷的江南山景,最能体现其笔墨繁而不乱,布置满而不臃的审美特征。王原祁称他的画“纵横离奇,莫可端倪”,有高度笔墨艺术水平,董其昌题此图为“天下第一”,也是上海博物馆库藏中难得的精品。  此图写浙江吴兴县的卞山(亦称弁山),即苏轼诗中“闻有弁山何处是,为君四面竟求看”,和赵盂頫顷诗中提到“何当便理南归棹,呼酒登楼看卞山”的卞山。欣赏这幅山水,可以感受到画家创作是以深入观察感受对象为基础的,以多种笔墨手法来表现江南植被林木苍郁繁茂的湿润感,能做到“位置紧”和“笔墨松”的统一,是王蒙晚年现存技法丰富、多变的突出作品,其画法特点:一、布局。空间结构上将纵深、平阔、高下建立在“高远”为主的基础上,其高耸群峰,林峦相问,白山麓至山顶形象组合,层累而上,均呈陡崖盘亘之势,而予人以整体的审美感受。在稠密框架中,近处清溪子坡阜问,利用小面积留白,使竖密山脉在节奏上得到调节。在造型处置上,山峦--林木--溪流,形成占人所谓“岑峦纤回辨纵深”,“林木参差辨高下”和“溪流绕转辨平阔”的变化情致,将宋人高、深、平“二三远”与黄公望所改称高、阔、平“三远”法渗合融化为一体。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画技法史研究丛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