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秋白

出版时间:2002年01月  出版社:海峡文艺出版社  作者:阎欣宁  页数:303  

内容概要

  《永远的秋白》着重描写了在“4.12”反革命政变后,瞿秋白和战友们大义凛然地对国民党反动派予以反击的动人故事,以及瞿秋白与文坛巨匠鲁迅、茅盾的深厚情谊。

作者简介

  阎欣宁,男,1952年出生,原籍山东曲阜。部队转业后,曾在文学期刊工作,现在厦门市文艺创作中心供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金帆船》《追水营》《铁券丹书》:长篇纪实文学《岛城戌兵录一一支野战军和一座岛城的非编年史话》《百战将星一韦杰》:小说集《枪手沉沦》《枪族》。中短篇小说先后获得《解放军文艺》《中国作家》等刊物奖及福建省作协优秀作品奖。1992年,获得中国作协、中华文学基金会“庄重文文学奖”。

章节摘录

  “嗯,你有什么事?”丁头牌盯着颜四牯。  “小迳村离水口镇只有5华里,那里住着保安团,还有反动地主武装‘义勇队’,从水口镇到小迳村,也就20多分钟的路,敌人说来就来。”颜四牯咬咬牙,到底说了出来,“为了保险起见,应该咬紧牙关坚持,走远些再搞饭吃。”  “是我领导你,还是你领导我?”丁头牌不高兴了,“不吃饱肚皮,哪还走得动路?大伙儿快些休息吧,我来安排岗哨……”  颜四牯本还想说什么,想想临行前保卫局廖局长的命令,便闭上了嘴。这当儿,大伙儿早已经解散,分头休息搞饭吃去了。  晌午时分,大雾还未全散尽,天空又飘起了毛毛小雨。刚刚做熟了饭,饥肠辘辘的中央同志和护送队员刚端起热气腾腾的饭碗,小迳村口猛然响起枪声,枪声打碎了沉寂山村的宁静,令所有人大吃一惊!  “不好,哨兵报警,有情况!”丁头牌反应倒不慢,扔掉饭碗,飞快地抄起枪来。所有红军战士都扔掉饭碗,抄枪在手。村口,枪声已经响成一片了。  颜四牯心里明白:发生的这一切,都和遇到的那个男人有关系。他真后悔当时没把那家伙暂时扣押起来。  战斗就这样发生了。这是1935年2月26日午时。  红军小队人虽然不多,但刚交火,带队的二营营长李玉就惊讶地发现,红军大多使用驳壳枪,还有机关枪和冲锋枪,而且弹药充足,火力很猛。这令李玉感到一阵窃喜:一定是撞上  了一条大鱼!不然水里不会有这么大的动静。他传令三个连,分成三路夹击,猛攻不得懈怠,务必在天黑前结束战斗。不然天黑以后,天下是谁的就难说了。  双方交火后,丁头牌就叫苦不迭。他从那密集的枪声中听出来,这不是当地的地方武装“义勇队”,也不是中央军,而是地头蛇保安团,这些家伙净是当地人,可远比那些正规军难对  付。遭遇突然袭击的护送队乍一下乱了阵脚,丁头牌一时也收拢不住,队伍混乱地且战且退,掩护着五个护送对象,沿着一条狭长的山谷,交替掩护着向南撤退。  前面就是内小迳村了。  “丁队长,这样一窝蜂地乱跑不行,”那个瘦瘦的中央同志气喘吁吁,“目标太大,谁也走不脱,必须化整为零分散行动,只要能跑进深山,就能甩掉追兵。”  丁头牌晓得这位中央同志懂得军事常识,他的话有道理,  也是当前摆脱敌人的最有效的办法。  “那好,分头撤退,妈的,跑出一个算一个。”丁头牌下了指挥决心,“你们几个领导也分头行动吧,我们分三路掩护。你们这路向东,你们这路向南,剩下的跟我往东南走。打散了的话,各自想办法往上杭、永定方向走。”丁头牌说完,将手下人分拨已定,三个方向的人就乱哄哄地各自跑开了。谁想,被追兵压迫追赶着,蒙头转向地跑了一气,各自兜了一个圈子,三股人马又都在原地相遇。丁头牌一见分兵不成,懊恼得连连跳脚。这时,他猛然发现内小迳村右侧有座小山头,不由心中大喜。他挥舞着手中的转轮式手枪冲天放了两枪,大声嚷道:“上山,都上山,立刻抢占那个制高点。”他见几位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的中央同志神色有些迟疑,解释道:“那座山地势险要,只要我们占住有利地形,突围不成问题。”  大肚子婆娘叫道:“那就快上山吧,还等什么?”  白胡子老头也说:“军事上的事,我们听丁队长的。”  颜四牯和其他当地战士心里叫苦不迭。他们知道那座山叫牛子仁岽,颜四牯从前上山打柴打猎都上去过,在当地人口里,它被叫做“独头岭”,有上山的路没下山的路,背后就是几十丈高的悬崖绝壁。一旦正面被敌人火力、兵力封住,那可就有上无下了!  “丁队长,那座山不能上,那是自寻死路啊!”颜四牯顾不得许多,喊道。  丁头牌瞪起眼睛,正要说什么,身后几声手榴弹爆炸声,敌人追兵的喊杀声又近了几分。丁头牌将手枪对准了颜四牯。  “你乱喊什么?你敢违抗命令,老子毙了你!快,上山!”  没人敢再吭气,福建军区冲锋连的人带头,向牛子仁岽冲去。特务大队的人紧紧护住五个中央来的同志,一步步冲上了“独头岭”。  天仍然阴得像捂住了的米桶盖,雨却是停了,岭上岭下到处湿漉漉的。远处,带状的汀江黄蒙蒙的,像农民丢弃在田间一条用旧的汗巾。退到岭上的红军小队果然发现,他们走上了一条绝路,“独头岭”上再也无路可退。丁头牌这下慌了神,他神色迷乱,挥舞着手枪督战,下令战士们拼死抵抗。一场红军护送队最不愿意看到的阵地战,在这300余米高的牛子仁岽岭上展开了。  李玉的人在当地“义勇队”带领下,仗着熟悉地形,悄悄从一条叫蛇峡的山谷绕到红军阵地后方,形成前后夹击之势。战斗打到白热化的时候,颜四牯等人忽然惊讶地发现,护送队队  长丁头牌不见了!  “丁头牌,丁头牌……”瘦瘦的中央同志愤怒地吼道,“这个可耻的家伙,他把队伍丢下,自己逃跑了!”   失去指挥的护送队有些慌乱,又无路可退,很快便被敌人冲散了。  剩下来的人,由瘦瘦的中央同志指挥突围。他们左冲右突,都被优势兵力的敌人挡了回来。岭上岭下的枪声渐渐停息下来。山坡上到处是死尸。没停多久的小雨又淅淅沥沥地下开了,血水顺着二月的茅草沿坡流淌,浸过草根,漫过草茎叶梢,岭上开起了一片紫色花。那血水注定流不进奔腾的汀江,只能肥沃汀江两岸的土地了。  人数不多的红军且战且退,终于退到了牛子仁岽岭后面的绝壁。敌人渐渐逼近。  白胡子老头实在跑不动了,他喘吁吁地说:“同志们,我实在跑不动了,我革命到底了……”说罢,他举起手枪,对准自己脑门就要搂火。瘦瘦的中央同志见状不好,扑上去抢下老者的手枪。这时,敌人的一排机枪子弹射来,白胡子老头身上中弹,翻落下悬崖……  瘦瘦的中央同志强忍住悲痛,转身劝穿皮夹袄、戴眼镜的同志咬牙跟他一起突围。穿皮夹袄在小迳村就犯了病,病得很重,一直躺在担架上,是几名护送的队员将他抬到岭上来的。这会,抬担架的战士死的死、伤的伤,还有的被打散,只剩下他躺在担架上动不得了。  “老邓,你快走,别管我,我病成这个样子,哪还能走?”穿皮夹袄的说。  被称作“老邓”的中央同志说:“我怎么能丢下你呢?我扶着你走。”

编辑推荐

  1935年6月1 8日.在国民党军戒备森严的闽西长汀县中山公园里,突然响起一阵低沉有力的《国际歌》声.歌声刚停,又响起了“共产主义万岁”“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声 随着两声枪响,一位先烈的鲜血染红了周围的草地他,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在这本书里,作者并没有给曾任中共最高领导人的瞿秋白加上神圣的光圈,而是把他写成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真正的人,他既有作为政治领袖的博大胸襟和处变不惊的坚强毅力,又有着典型文人的多愁善感和似水柔情。书中重彩浓墨地描写了在“4.12”反革命政变后,瞿秋白和战友们大义凛然地对国民党反动派予以反击的动人故事,叉详细描写了瞿秋白与文坛巨匠鲁迅、茅盾的深厚情谊。  总之,这是一部真实性、艺术性与可读性融于一体的传记小说.一定会让你爱不释手。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永远的秋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