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再报告-与18位中国知名记者对话

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南方日报出版社  作者:黎勇 编  页数:292  字数:311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真相再报告——与18位中国知名记者对话》一书即将出版。这本书是又一本中国内地记者从业经历的真实记录,而且以访谈的形式让南征北战的新闻人现身说法,讲述他们在新闻路上的颠簸和愉悦,许多内幕是第一次披露,有着非常丰富的信息量。    本书所采访的18位记者,都是中国内地当前活跃在新闻一线的优秀记者。他们分布在各个媒体、各条战线,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辛勒努力和对新闻的热情,写出了不少具有影响力的报道,为中国的新闻事业作出了贡献。但在他们所做的这些报道背后,有多少人了解过作为事件记录者的他们个人的想法、所走的道路以及希望发展的方向?     这本书通过对他们的逐一访问,细致地描述了中国内地优秀记者的原生态,从个体现象上升到群体现象。虽然他们每个人经历各异,道路也不同,但是一篇篇读下来,细心的读者还是能够从中寻找出一些共性,从而可以得到一个有关中国内地媒体从业人员的总体轮廓。

作者简介

黎勇,1973年3月生,1995年毕业于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记者。历任长江日报记者,深圳报业集团晶报记者、编辑、深度报道部副主任,现为晶报总编室副主任。采访过三峡工程大江截流、1998长江洪灾抢险、神舟飞船发射等重大新闻事件。2000年披露了“武汉计生干部踩死超生婴儿”事件。作品曾获全国晚报新闻奖、全国副省级城市党报新闻奖、湖北新闻奖、广东新闻奖等各类奖项一二三等奖数十次。在《新闻战线》、《中国记者》等期刊发表新闻业务论文20余篇。2006年2月至6月,受李嘉诚基金会支持,在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兼职讲授“专题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

书籍目录

记录新闻路上的颠簸和愉悦追寻理想 融入历史的梦想——与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中国青年报》记者刘畅对话  附:刘畅作品惨剧真相扑朔迷离——聚焦山西繁峙金矿爆炸案 新闻是我寻找真理的道路之一——与南方周末原记者翟明磊对话  附:翟明磊作品“9.14”汤山投毒案48小时 我不能容忍自己说假话——与“天价住院费”事件报道者、原央视记者郭宇宽对话  附:郭宇宽作品天价住院费 不做理想的叛徒——与孙志刚案报道者、南方都市报原记者陈峰对话  附:陈峰作品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 没有操守,何谈理想——与《中国青年报》原《冰点》周刊记者刘万永对话  附:刘万永作品一个退休高官的生意经拷问真相 让每个人得到公平——与“西安宝马彩票案”报道者、央视记者张凯华对话  附:张凯华作品西安宝马彩票事件内幕:体育彩票个人承包 给我一个点,我可以撬动历史车轮——与“中国记者风云人物”、新华社公共卫生报道记者朱玉对话  附:朱玉作品一千零四十小时一早产儿氧中毒失明情况调查 新闻永远在现场——与“湖北社会新闻记者第一人”、楚天都市报首席记者张欧亚对话  附:张欧亚作品伤心漫过那片海——记者亲历灾后“6136”航班……守望良知我在现场后记

章节摘录

追寻理想融入历史的梦想——与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中国青年报》记者刘畅对话年少时文字曾是人生的梦想年少时的梦想,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断地激励我,给予我心灵的力量,让我在艰难和渺茫中前行。在记者工作中体现公正,追求客观、平衡、理性,其实也与最初的梦想有关。问:你的父母也是记者,作为记者的父母,对你产生了哪些影响?刘畅(以下简称刘):好奇心、新鲜感,对于培养一个记者的新闻敏感、新闻价值判断具有重要意义。我的父母是家乡电台的记者。很小的时候,父母经常在外采访,因此我对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的认知,超过了同龄的孩子。并且,在渐渐长大的过程,我确定的人生理想和方向就是成为作家或记者。我从8岁起就喜欢写作文。以后的成长中,我的作文经常成为范文。我14岁的时候,一篇散文《飘飞的红叶》在家乡的报纸《伊春日报》上发表。以后,我陆续有诗歌、散文发表。这激发了一个孩子对于文学、对于文字、对于媒体的无限兴趣和联想,使得一种懵懂的期待逐渐变成可以实现的真实愿望。我至今还记得,在《飘飞的红叶》的结尾我写道:“落叶啊,你飞吧,飞到遥远的南疆,飞到田铭哥(文中主人公)身旁。”实际上,是一种人生的梦想在飞,这种梦想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断地激励我,给予我心灵的力量,让我在艰难和渺茫中前行,让我放弃了很多功利的想法。真正成为记者后,我逐渐对维护社会公正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记者工作中体现公正,追求客观、平衡、理性,其实也与最初的梦想有关。问:父母是否给了你当记者的天赋?刘:应该说,父母影响了我,让我对新闻工作充满了爱和激情。上一代人的期望和心愿,对于一个富有良知、重视亲情的人来说,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我很珍惜这种影响。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不相信中国记者完全是一群只顾拿金元宝而不顾良知的人。  ——刘畅  如果没有这种新闻(真实),社会不乏味,但是很可怕。就像泰坦尼克号,乐附有,餐厅有,买卖的有,调情的有,这些都是好东西,但是船底在漏水哎。  ——翟明磊  一个职业记者的态度,对揭示真相不休不止的勇气、努力、韧劲,才是突破困境最有决定性的要素。如果你还没有突破,那只能说明你还不够全力以赴,还不够认真和投入。  ——傅剑锋  做一个好的新闻记者,需要保持着枕戈待旦、闻鸡起舞的职业状态,经常睡前不知道睡后会发生什么事。深夜还在梦乡时,有突发事件,报社打电话来要去报道,我得马上行动。  ——赵世龙  生命是任何钱买不到的,我有老婆,我有孩子,我要让我老婆成为寡妇吗?我要让我的孩子成为没有父亲的女儿吗?这是每个记者都会想到的,如果想不到这一点,他就是一个疯子。  ——卢宇光  我相信没有一家媒体把战争的真相完全告诉大家。我自己站在巴格达的时候看到的真相是很少的一部分,我能够做到的只是符合媒体标准的东西。  ——闾丘露薇

编辑推荐

《真相再报告与18位中国知名记者对话》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我不相信中国记者完全是一群只顾拿金元宝而不顾良知的人。——刘畅如果没有这种新闻(真实),社会不乏味,但是很可怕。就像泰坦尼克号,乐附有,餐厅有,买卖的有,调情的有,这些都是好东西,但是船底在漏水哎。——翟明磊一个职业记者的态度,对揭示真相不休不止的勇气、努力、韧劲,才是突破困境最有决定性的要素。如果你还没有突破,那只能说明你还不够全力以赴,还不够认真和投入。——傅剑锋做一个好的新闻记者,需要保持着枕戈待旦、闻鸡起舞的职业状态,经常睡前不知道睡后会发生什么事。深夜还在梦乡时,有突发事件,报社打电话来要去报道,我得马上行动。——赵世龙生命是任何钱买不到的,我有老婆,我有孩子,我要让我老婆成为寡妇吗?我要让我的孩子成为没有父亲的女儿吗?这是每个记者都会想到的,如果想不到这一点,他就是一个疯子。——卢宇光我相信没有一家媒体把战争的真相完全告诉大家。我自己站在巴格达的时候看到的真相是很少的一部分,我能够做到的只是符合媒体标准的东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真相再报告-与18位中国知名记者对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1条)

 
 

  •   学新闻的要看 有良知的都要看
  •   采访问题的设置有待提高,提问挖掘可以更深一点,选的记者有代表性
  •   揭秘风云诡变的记者人生 彰显超越技巧的职业追求新书《真相再报告》为“真记者”立传 汶川大地震突发,数千记者奔赴灾难现场深入采访。他们向世人传递救灾一线最及时最准确的讯息,记者的重要作用再次引起社会瞩目。记者们在记录历史,也在报告真相。可是,谁又来记载他们个人的历史,报告这个群体自己的真相? 一本旨在记述知名记者的成长和成名经历、探讨职业记者的社会责任、报告记者们自己的真相的新书《真相再报告——与18位中国知名记者对话》,近日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以严谨的态度,专业的精神,缜密细致地访问了18位活跃在当前全国各主要媒体的知名记者,如新闻界的风云记者、前新周报总编、前南方周末和现羊城晚报记者赵世龙,多次勇闯战场的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因一封辞职信而在新闻界引起轩然大波的前南方周末记者翟明磊,中国青年报著名记者、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刘畅,多次采访印尼海啸等国内外重大灾难的人民日报灾难与探险记者赵亚辉,因报道孙志刚案而一举成名的原南方都市报记者陈峰,在枪声的呼啸声中仍在与主播现场连线的凤凰卫视记者卢宇光,先后报道过“夫妻看黄碟事件”、“枪下留人事件”的华商报记者江雪,被称为“湖北社会新闻第一人”的楚天都市报记者张欧亚等。 本书作者通过与这18位优秀记者进行角色互换,使这些以采访为职业的人,从采访者变成被...采访的主角,总结和反思他们新闻采写的得失与经验,探讨新闻界的现象与问题,讲述轰动一时的热点新闻作品产生的过程,并附上他们的作品,向人们塑造了18位有良知、有责任感、有职业精神的真记者的形象。 正如本书作者所说,“本书所要弘扬的,是坚守正义、面对诱惑和压力而勇于尊重自己内心力量的一种职业理想;是不管多么困难,也要始终坚持深入一线、深入现场找寻和探求事实真相的职业精神;是同情弱小、扶助贫困、呼唤公平的职业责任……这样一批真正的有理想有作为的记者,在假新闻、假记者泛滥的今天,毫无疑问是树立了一个正确的标杆、一个努力的方向、一个反思的镜像。” 本书的编著者是有着13年媒体从业经历的资深记者、深圳报业集团晶报总编室副主任黎勇。业界人士认为,由记者来访问记者,比起隔靴搔痒的学院派的传媒类著作,更能洞悉内情,更能切中业界跳动的脉搏,也更真实和准确。 本书由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总监、前《纽约每日新闻》资深记者陈婉莹作序。她认为,本书“为新闻的心路历程树立标杆,让同行者得以自觉地相互了解,互相提高;让后来者有所盼望和企求。而对于公众而言,本书可以让他们由此看到新闻人的真实写照,也会对新闻业多一分理解,多一份支持和包容。” 阅读更多 ›
  •     新闻行业的新困境
      
      文/吴木銮
      
       前些日子,法国费加罗报的一位记者跑来采访我。他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记者现在采访技术上是否有变化。这是一个好问题。我推荐他去访问深圳晶报的黎勇先生,因为他编著的《真相再报告——与18位中国知名记者对话》(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一书对此有详细的记载。比如南方周末的傅剑锋先生,他在调查前郴州市委书记李大伦的贪污案时所运用的技巧就值得学习。一个地区的市委书记涉嫌贪污案,信息当然会四处散播。但是,这些信息往往是相对封闭的。也就是圈内的人一直在谈,但圈外的人却不易得到准确的信息。而傅希望能找到李大伦出过的书集。他的线索就是李大伦曾向一些学校教师、学生和公务员强行摊派过这本书。于是,他的设想就是有些人可能会将这本书当旧货处理。于是,他就去旧书摊寻找。这书果然被他找到了。另外一个例子就是楚天都市报张欧亚采访李敖的故事。李敖这种心高气傲的文化人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是很难采访出独特的东西。而如果能够有独处的机会那才可能出料。这可能也是许多新闻人都能够知道的事情。但是,关键是如何找到独处的机会,而且楚天都市报在两岸三地还不是特别知名的媒体,因此,留给张欧亚的就是奇招。在之前,他只是大约知道了李敖往上海去的可能航班,于是就决定买下这个航班的头等舱座位。如果李敖最终不在这个航班上,张欧亚恐怕是要自己承担这张机票的费用了。但是,他就敢下注。当然,他很幸运,买票之后就接到凤凰卫视公关部的电话,要求他转让这张机票。因此,这个与李敖零距离的经历也使他写出了独特的稿子。
         但是,在这个采访技术发展的背后,却是日益挤迫的外围空间。有的空间形成时间已久,媒体也已经学会了如何应对和规避风险。但对于互联网,特别是背后无法确知身份的网民群和“五毛党”,媒体和媒体人的应对却是非常无力和无奈的。仅举两例。6月2日,包括雅虎在内的网络新闻出现了一条标题为“比莎朗斯通更无耻的中国女记者”的报导。故事说的是,一网民在网上闲逛,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帖子。看完这个贴子后网民就认为中国应该揪出比莎朗斯通(Sharon Stone)更严重的 “内奸”。 “内奸”是广州一新闻机构的记者兼艺人。她在博客上说了自己对四川地震的看法。内容大致如下:“我觉得中央应该让大家万众一心地去救灾。她应该让更多的报导发出来,而不是禁止记者去灾区。每个人都去灾区,去救人,她不能让子民逃避劫难,不能让大家彼此救助,本身就是有错的。” 最后,她还提到“大约这就是报复了”。就是这个“报复”两字再加她是中国人,因此被网友围攻。无独有偶,6月3日,检察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南方周末,摘下你的有色眼镜吧!”的评论文章,此后被北京晨报等转载。文章列举了南方周末关于四川地震的报导,认为报纸过度突出地震中人性的灰暗。比如《汶川没有死去,汶川仍然活着》如此描写:在县城最大的一家超市,“人们一拥而入,跑在头里的人拿了矿泉水、面包和饼干,随即日用品货架也被一洗而空”,“人群已开始互相争抢”。此评论文章的作者说,“南方周末继续坚持站在负三十度角去观察社会,故意不以善意解读政府和人们的行为,是不是比唐吉诃德还糟些呢?”。如果有心人要查询这文章的来源,也似与互联网网民一样,来无踪去无影。一个有形、有传统的压制空间已经运转多年,再加一个无形、无法知道方向、新的压制空间,难怪最近许多媒体人都觉得空前的无奈、无力。
        是的,我们应该适应这个新时代的规则。但是,不管是一国的廉政建设、经济现代化建设,国际的理论都表明,透明和制衡是无比重要。而要做到透明和制衡,媒体的力量是最重要的。而媒体不敢说,不敢骂,动辄得咎,这恰恰是一国经济现代化的大忌。还好,就如黎勇《真相再报告——与18位中国知名记者对话》一书中的主角之一翟明磊所说,“有人为了一项伟大的事业而屈辱地活着,也是真正的男子汉呀。”有这样的评价,再难走的路也会有人去踏的。
        
      (作者为香港城市大学博士生)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c562380100fupy.html
      
      
      关于《真相再报告》(2009-11-29 22:11:23)
      
       最近在看《真相再报告》这本书,是对国内十八位记者的访问记录。尽管这些新闻人各自的经历都不同,但是我发现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自己新闻理想的坚守。虽然要在现今的社会环境下要实现新闻理想不容易,但是正如书中几位记者所说“好的记者要战胜自己的绝望感,守住本分”“当我们面对千万双眼睛的时候,记者就不是我们谋生的手段。我们的工作属于那千万双眼睛”,从这些话语当中可以看到,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是因为他们很清楚自己身上背负的责任,并且勇于担当。
       从这些记者们讲述的自身经历和感受中,可以学到很多。不过对于他们的一些观点,比如中青报的记者刘畅说的“在中国做记者,起码人身是安全的”,我就不太认同。前段时间广州日报刚发了一篇《保安何所恃,频殴我记者》,又是一起记者正常采访的情况下遭到殴打的事件。近几年来,这类事情已经屡见不鲜了。有人调侃说,以后采访此类新闻,记者要事先买保险,要穿防弹衣。
      
       很多时候,记者深入调查采访事实的真相,总会有一些人为了隐藏事实,不惜一切手段阻挠记者。抢砸摄像机的,对记者大打出手的,已经不是一次两次的事情了。书中提到有一个排行榜把记者列为警察之后的第二大危险职业,郭宇宽否认说没有那么危险,记者被打了就受到大家的关注,因此显得很危险,其实不然。但我觉得,话虽这样说,不可否认记者在追寻事情真相的时候很容易就会受到威胁或者伤害。但是到目前为止好像还没有任何相关保护记者权益,尤其是记者人身安全的法律条文。最可怕的是,这些威胁不是来自于流氓土匪,而是一些政府官员。
      
       我跟的不是深度报道或者突发新闻,没有这方面的恐怖经历。不过有好几次在采访的时候,现场除了采访对象,往往还会有一个类似于明星经纪的人物,时不时地插上一句“这个就不能写出来啦”。这也是对记者的一种限制和施压,只是相比起暴力而言,手段显得温和一些罢了。(师曰:在政府对新闻自由和新闻法存在误解的情况下,新闻自由和新闻法都陷入了尴尬的境地,随之而来的就是舆论监督的衰弱,一个社会缺乏新闻的雷达预警功能,民主政治\社会发展都是残缺的不健全的。)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afa45a0100gjmt.html
      
      读《真相再报告:与18位中国知名记者对话》(2010-02-08 17:24:06)
      
      
      
      读这本书时,恰好在“听”央视《创意空间》关于服装设计师的比赛。
      
      边看边听下来,有了一些不一样的体会。
      
      1、学会使用“语言”。人和人的沟通靠什么?靠内在的心灵的共通?但所谓的心有灵犀是仅存于少数人之间的,而且其意义的传递也模糊。人与人的沟通更多的时候,靠的是“语言”,这个语言是个广义的概念,是用来表达的符号,记者要用各种媒体语言传播消息,服装设计师也要用服装语言来传递理念,没有语言就没有沟通。
      
      2、学会做“减法”。这世界有很多好东西,能都拥有,有必要拥有吗?新闻也是这样,一个复杂的事情,能否以冷峻的思考和冷静的表达,将其本质通过细节反映出来,决定了一个记者的水平有多高。而这个过程其实是在做减法——太多的资料掩盖了事情的本质,冲淡了细节的张力。服装设计也是这样,层层叠叠的材料使用真的会吸引人们的关注,引起惊喜或惊讶,当细节过多时,所有的细节也都不再是细节了。所以要减,当然是目标精确地减。
      
      3、坚持个人风格。意义在哪里?这不是一个哲学的命题,对于记者和服装设计师来说,这都是必须思考的问题。意义有时就是不可替代,就是个人的风格,所谓的独家新闻,不仅是指新闻事实的独家——这样的独家在信息化时代,已经越来越难——还指表达的独家,也就是表达者的风格。而所谓的服装创意,也是服装设计师的风格。没有必要担心个人的风格会小众化,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其实都是普通人,都可能拥有同样的感觉。而个人风格通常是忠实于个人的,是真实的东西,反而能够打动别人。
      
      4、多想想为什么。为什么的追问会让自己明白想要的东西。如果记者不能对一篇文章为何如此呈现,不能对文章的细节做一个清晰说明,这样的记者是不用心的,或是不会思考的。如果服装设计师,不知道自己的设计看点在哪里,动人的地方可能在哪里,他所设计的东西也一定不是真实的。这个问为什么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思考的过程:真的把一个问题看清楚,想清楚,表达清楚了?
      
  •     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 - [杂乱生活]Tag: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emily-home.blogbus.com/logs/49269471.html
      
      
      
      找了本好书 叫《真相再报告》
      
      采访18位国内一线知名记者的访谈录
      
      并附带获奖新闻作品
      
      中国青年报的首席记者,新闻中心主任说了一段话触动了我:
      
      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道德缺失的年代,真正建立起一套说服内心,敬畏生命,同情弱小的伦理
      相信崇高,相信道德,进而成为一个好记者
      即将走出校园的新闻学院准记者,当我们坚强的内心足以支撑我们走过人生风雨和变换莫测的社会乱像
      就会体会到青年时期的梦想带给我们的欢乐和前行动力的美好,这是一次心灵之旅。
      
      那句 坚强的内心足以支撑我们走过的人生风雨
      
      触动了我的内心
      
      
      很少认真去读专业内容的书
      
      读书是自己的事情 而不是为了翻页知道它的结果
      
      刘畅那句:不是每个记者都是拿金元宝的人
      
      倒出了现实中国传媒行业的普遍趋势和商业化利益驱使
      
      
      
      天气很隐晦 看很多人都穿上雪地靴和围上围巾了
      
      冬天也不远了
      
      用大大的坚强掩盖住微不足道的脆弱
      
      请 留住温暖
      
      多读书 读好书
      
      
      
  •     本周借了一本真相再报告,南方报业出版的。看了很多评论,许多都有印象,再一次被感动,当年高考的时候我是最想学新闻的,范长江的“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让我心怀憧憬与理想,但是直接被爸妈一句我们又不认识新闻圈子的,出来怕是找不到工作哦给否定了。结果很不幸,所谓世事难料,两年后,正在我苦苦挣扎与很多莫名其妙的化学和工科之间时,我们家突然就成了新闻界的人了,早晓得真的该去读新闻的。哪怕是大四,也买齐了复旦的七本新闻学参考书,准备去复旦完成我的理想,结果很遗憾,我又很不幸的一次成功不用返工。看来这辈子是完不成新闻的理想了。在我心中,中国的新闻仍然是充满理想与责任的事业,我是理想主义者,我不否认。我最喜欢的报纸仍然按三种分类的话:党报:中国青年报;新闻类:南方周末;休闲:精品购物指南或者申江服务导报
      书中附录的《平时是天使,周末是魔鬼》这篇是我很喜欢的文章,来自南方周末,深刻,有力量,真正感动人的还是文字,最简单,却最有力量
      
      
      
  •     文学院党员读书活动三等奖之060437徐坊
        
        我是一名记者,更是一名共产党员
        
        ——读《真相再报告——与18位中国知名记者对话》有感
        
        06043731 徐 坊
        
        我是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对记者这个职业充满的向往和热爱。我是一名学生党员,有理想、有责任、有觉悟。
        
        有人会问:记者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职业呢?有很多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意思是说,记者就好像记者是没有加冕的国王一样,在社会生活中有着某种特殊的作用,有着某种特殊的权利,而且这种特殊的权利所起到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其实,记者也是普通人,他们整天忙于采集新闻,然后自己将文字组合而成一个个的新鲜事,告诉给广大的读者。哪里有重要的突发性事件,哪里就会有他们的身影。自然灾害的发生地点、特大事故的发生现场、意外事件出现的地点,都是他们要火速赶赴的地方。新闻24小时发生,他们的脚步便24小时在路上。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新闻在,他们就在。他们坚守理想,为公平和正义不断努力,最后将心血凝结成文字,将真相展现在公众的面前。
        
        普利策新闻奖的创始人约瑟夫普利策曾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近日,我读了一本名为《真相再报告——与18位中国知名记者对话》的书,这是一本对中国内地记者从业经历的真实记录,而且以访谈的形式让南征北战的新闻人现身说法,讲述他们在新闻路上的颠簸和愉悦,同时也披露了很多的采访的内幕。书中分“追寻理想”、“拷问真相”、“守望良知”、“我在现场”四个大的篇章,它细致地描述了中国内地优秀记者的原生态,从个体现象上升到群体现象。这里有中国青年报著名记者、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刘畅,多次采访印尼海啸等国内外重大灾难的人民日报灾难与探险记者赵亚辉,“西安宝马彩票案”的报道者、央视《经济半小时》主编张凯华,“中国记者风云人物”、新华社记者朱玉,南方周末深度报道记者傅剑锋,先后报道过“夫妻看黄碟事件”、“枪下留人事件”的华商报记者江雪,被称为“湖北社会新闻记者第一人”的楚天都市报记者张欧亚等等的“革命英雄事迹”。
        
        这是一本旨在记述知名记者的成长和成名经历、探讨职业记者的社会责任、报告记者与新闻界生存环境之真相的新书。作者通过与这18位优秀记者进行角色互换,使这些以采访为职业的人,从采访者变成被采访的主角,介绍这些知名记者的成长和成名经历,总结和反思他们新闻采写的得失与经验,探讨新闻界的现象与问题,讲述轰动一时的热点新闻作品产生的过程,代表那些正在一线“冲锋陷阵“的年轻记者们向他们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发出了一声声尖锐的呼号与诘问。书中还附有18位受访记者的代表作品。虽然他们每个人的经历各异,道路也不并不同,但是他们都用自己敏锐的眼光与缜密的思考,感触新闻,寻找新闻点,凭着那份正义,握紧自己手中的笔,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真相。
        
        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最核心的东西就是要有善良诚实、智慧激情、职业忠诚等品行素质。只有做好了人才能做好记者,做一个善良正直忠诚的人,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以自己手中的笔,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肩上扛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书中有讲到这么一名记者。现为新华社国内部政文采访室主任记者朱玉,她就是以调查性报道和人物报道见长,荣获首届中国记者风云人物、全国抗击“非典”优秀记者、新华社十佳记者等荣誉称号。她不仅尽职尽责扮演好公共卫生信息的传播者的角色,同时也利用自己作为一个国家通讯社记者所掌握的资源,始终尽力为了老百姓的利益去揭示问题和真相。2003年她被推选为首届“中国记者风云人物”时,央视这样推荐她:让世界因为拥有我们而更美好,朱玉用自己的行动实践这句话。
        
        我们也曾经去媒体实习过,采访过很多人,写过很多稿子。也接触了很多的记者,听了很多的事例,也知道了很多一名记者所具备的品质与素质。当新闻成为“有偿新闻”,当记者这个职业成为人们谋取功名利益的一个跳板的时候,我们应更多地思考记者这个职业的真正意义。
        
        作为一名学生党员,他的素养要求包括政治理论素质、理想信念素质、组织纪律素质、思想作风素质、道德修养素质、创新能力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知识素质等方面。每一个体都是党的细胞,党员能力素质的优劣,在党内关系到党的性质。
        
        学生党员首先应在校内同学间发扬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工作上、作风上等各方面都起到模范作用,只有思想素质高,党性观念强,工作作风实,岗位业绩好,群众基础牢的学生党员,才能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使我们的党永葆青春活力。
        
        当我们处在社会这个大熔炉的时候,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将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写,绝不向恶势力低头。在现实生活中要做到这样很不容易,书中的18位优秀记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述说着这个不易,但是,在不易的背后,更多的是他们的那些可贵的品质,他们做到了。无论我们将会在新闻这个岗位上干多久,只要当我们离开这个岗位的时候,回头看看,自己的行为可以接受时间的冲刷和历史的检验,无愧于心,那我们也就对得起我们自己,对得起“记者”二字,对得起人民,对得起生我们养我们的党和祖国了。
      
      
  •     戴着镣铐的精彩舞者
        
         ——读《真相再报告-与18位中国知名记者对话》
        
        帝都幽魂
        
        虽说中国当前舆论环境有了很大改观,言说的自由权力在逐步扩大。但对那些真正的新闻的媒体人来说,还是面临着太多的现实困境和伦理道德困境。尽管如此,那些追寻新闻理想的记者,还是在诸多限制中书写着人生的精彩。就像《南方周末》记者傅剑锋所说:“同行都处在同样的纬度里,能做的就是在尽力在这个空间里发挥。就像戴着镣铐跳舞,有的人还是能够跳得很好看。”《真相再报告》一书所采访的18位记者,都是戴着镣铐也要跳出精彩舞蹈的舞者。
        
        这18位活跃在中国内地新闻一线的优秀记者,分布在各个媒体、各条战线,但他们都长于具有挑战性的调查性报道。调查性报道往往与腐败、黑幕、矿难、灾难等“阴暗面” 的社会敏感神经相连。这些“阴暗面”一旦被媒体暴露于公众的视野之下,就可以让当事者身败名裂。他们总要千方百计破坏现场,遮盖真相,阻挠记者调查,甚至不计后果地使出最卑劣、最狠毒的手段,威逼利诱。所以,调查性报道最具挑战性的并不是采访技巧,而是真相揭露者往往成为被调查者的死敌。而当后者拥有权势、金钱和邪恶时,这种挑战性甚至顷刻间被转化为危险性。但是,“中国记者并不完全是一群只顾拿金元宝而不顾良知的人”(《中国青年报》记者刘畅语),也不完全是一群一遇到危险、恐吓、威胁就屈服的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刚直而执著,坚持操守而不失韧性的记者,才使得新闻真相大白于天下,才使得公理和正义成为我们社会永恒的价值。
        
        追寻理想,拷问真相,守望良知,我在现场。这是《真相再报告》一书的四个篇章的名称。我更愿意把它看做作是有责任、有担当的媒体人的庄重宣言和入职誓词。但在历经艰难险阻,所追问的真相一点一点被揭开之后,他们也不得不面临着另一种无奈、失望和遗憾。傅剑锋说:“有时候报道想写七分留三分,却最终只写出五分,这其中包括某些方面的限制,不能不说是我做新闻的一个遗憾。”伊战爆发后首个进入战地采访的华人女记者闾丘露微说,“没有一家媒体把战争的真相完全告诉大家。我自己站在巴格达的时候看到的真相是很少的一部分。我能够做的只是符合媒体标准的东西。”《羊城晚报》记者赵世龙辛辛苦苦完成长洲戒毒所贩卖戒毒女为娼暗案,写了一万多字的报道,但老总只同意发600字。赵世龙清楚:“新闻是有管制的,不是所有的新闻领导都让你发,不让上报的都被删了。”致力于舆论监督的记者李新德,在舆论监督类文章没有合适发布平台的情况下,创建了自己的舆论监督阵地-中国舆论监督网站。在报道山东省济宁市副市长李信下跪事件时,李新德曾收到过李信用100万元买他人头地邮件,但他不以为意。“只要生命一刻不息,我就会不断地敲击手中的键盘,让那些腐败分子心惊胆战。”在这样的新闻体制和舆论环境中,他们仍旧尽力施展,舞出优美的舞姿。他们以“一个职业记者的态度,对揭示真相不休不止的勇气、努力、韧劲”,推出了一篇篇重磅报道,让贪官、腐败等罪恶者受到惩处,让贫弱、冤屈等无助者获得温暖。
        
        普利策曾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头的暸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他不计自身的成败荣辱,而是为信任他的人民服务。”对于维护社会正义与民主制度而言,媒体和记者担当着重要职责。当媒体和记者面对滥用权力和社会不公选择沉默之时,就是我们今天的文明、法制社会赖以生存的价值崩溃沦丧之日。
        
        戴着镣铐也要跳出精彩舞蹈的舞者,以他们优美的舞姿,昭示和守望着自己的理想、责任、良知和勇气,坚守和捍卫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公平、公正、正义与正气。在社会转型、道德滑坡、价值多元的今天,社会这艘航船更需要他来守望航向。让我们为这些舞者喝彩,多多少少给他们被镣铐桎梏的心灵以抚慰和温暖。
        
  •     读《真相再报告》有感
      
       看着键盘,脑袋空空如也,旁边有同学买的零食,打一句嚼一颗,小小的一颗糖甜得发腻,吃了老想喝水,糖吃完了,水也喝了,可是脑袋还是不知道要写些什么,看着QQ上的好友长长的一排在那挂着,面对空间真的是一个字也写不上来,有时候拿自己很无奈,年纪不老却社么也写不上来,只能在这罗里啰嗦的写这些东西,真是惭愧啊,还亏自己现在学文的,真不知道学哪去了。
       昨天晚上借了本非常好看的书《真相在报告》,有句话记得最清楚,作者问原《南方周末》记者翟明磊如何写好新闻,翟明磊说:“新闻是生活,不是论文,你平时如何对朋友说话就应该如何写新闻”。看到这句话,心都颤了,我从上个学期开始接触新闻,从最初的小儿科到现在的幼儿阶段,每一次写稿就是把事件记录下来,丝毫不管别人是否看得懂。就业中心的卫老师跟我说:“写新闻要找准切入点,尤其在学校大家对新闻不怎么关注的情况下,你怎样才能吸引别人的眼球,就像你经常写的大学生就业,本来是很严峻的问题,可是大家都不关注,也就成了与他们无关紧要的事了,你要他们就业形势的严峻不如问他们‘是否到过立克隆超市买东西,看到什么现象,比如超市很多产品都在打折销售什么的'这就跟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了,他们自然很乐意回答你的问题,再抛出为什么打特价,自然就能引出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了,大家也就都能感觉得到了”。
       短短的几句话让我受益匪浅,面对采访我太嫩了,面对写作我太小了,不管如何,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摸索,慢慢对比与反思 ,至少在新闻写作上要有点进步,争取不要在写一些大家都看不进的稿,至少在你说话的时候你的朋友是听得进去的。至于采访我只能慢慢的去反思然后总结。
       我不喜欢 模仿别人写的稿件,但是,关于优秀的人讲的一些话真的很经典,也很值得我去学习他们的采访技巧,每件新闻事件都有同样的新的写做技巧和角度,我虽然只是在准备还没开始走这条路,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我想我就是那初生的牛犊。
  •     网上搜集到的这本书的资料,真的很不错。读了这些记者的人生经历,让人热血沸腾。
      
      《真相再报告》18位受访记者精彩语录 (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
        
        生命是任何钱买不到的,我有老婆,我有孩子,我要让我老婆成为寡妇吗?我要让我的孩子成为没有父亲的女儿吗?这是每个记者都会想到的,如果想不到这一点,他就是一个疯子。
         ——在枪声的呼啸声中仍在与主播现场连线报道的凤凰卫视记者 卢宇光
        
         写了稿子不能发,这太正常了。我是记者,同时也是报社的雇员。这是我的苦恼,也是所有传媒人共同的苦恼。
         ——先后报道过“夫妻看黄碟事件”、“枪下留人事件”的华商报记者 江雪
        
        中国记者是实行计件工资,一天不干活不发稿,就没有钱了。与中国媒体老总们高调的理想相比,他们对待记者的态度与一些工厂的老板对待工人的态度其实没有什么区别。
         ——孙志刚案报道者、原南方都市报记者 陈峰
        
        在中国的土地上,还没有黑暗到完全没有秩序、没有法律,可以将记者杀人灭口的程度。我不相信中国记者完全是一群只顾拿金元宝而不顾良知的人。
         ——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中国青年报》记者 刘畅
        
        如果没有这种新闻(真实),社会不乏味,但是很可怕。就像泰坦尼克号,乐队有,餐厅有,买卖的有,调情的有,这些都是好东西,但是船底在漏水哎。
         ——因一封辞职信在新闻界引起轩然大波的原南方周末记者 翟明磊
        
         我们的报道只是把事实往前推近了一步,揭示出一些问题,但是真正的真相到现在为止我也不敢说我知道了。
         ——“天价住院费”事件报道者、原央视《新闻调查》出镜记者 郭宇宽
        
        现在的报纸里更多的是混混,一言不合就怒而出走。这是一个没有精神缘的时代,大家口口声声说自己有新闻追求,但是在实际操作的时候远不如对自己切身利益的关注。
         ——原“记者的家”版主、新周刊主笔 胡赳赳
        
        我相信没有一家媒体把战争的真相完全告诉大家。我自己站在巴格达的时候看到的真相是很少的一部分,我能够做到的只是符合媒体标准的东西。
         ——先后多次进入阿富汗、伊拉克等战地采访的凤凰卫视著名记者 闾丘露薇
        
        职业理想是《中国青年报》记者的不懈追求,也是最高目标。有了职业理想,才会有职业的敬业精神、无所畏惧的勇气、战胜困难的决心。
         ——“沙兰洪灾”事件报道者、《中国青年报》记者权亓树新
        
         《南方周末》的记者不屑于收红包。——南方周末高级记者 张立
        
         刘亮的胜利,是媒体的胜利,这不是一个记者的胜利,也不是央视的胜利,而是整个中国媒体的胜利。
         ——“西安宝马彩票案”报道者、央视《经济半小时》记者 张凯华
        
        光做党和国家的喉舌肯定是不够的,记者还有一个最大的责任就是为老百姓呼唤,为老百姓说话,如果不去为老百姓的利益呼唤,那要记者干什么?
         ——“中国风云记者”、新华社公共卫生记者 朱玉
        
        如果一个记者或一个媒体要坚持自己的立场,就必须在金钱面前保持独立。为金钱而选择报道与否或作出有倾向性的报道,基本操守都没有了,何谈新闻理想。
         ——《中国青年报》原《冰点》周刊记者 刘万永
        
         达到采访目的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我始终坚持这样的原则:我们可以为此失去生命,但决不可失去人格和所代表的媒体的尊严。
         ——被称为“湖北社会新闻第一人”的楚天都市报首席记者 张欧亚
        
        一个职业记者的态度,对揭示真相不休不止的勇气、努力、韧劲,才是突破困境最有决定性的要素。如果你还没突破,那只能说明你还不够全力以赴,还不够认真和投入。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记者 傅剑锋
        
        做一个好的新闻记者,需要保持着枕戈待旦、闻鸡起舞的职业状态,经常睡前不知道睡后会发生什么事。深夜还在梦乡时,有突发事件,报社打电话来要去报道,我得马上行动。
         ——前新周报总编、前南方周末和现羊城晚报记者 赵世龙
        
        只有深入现场,深入一线,与新闻事实面对面,才能倾听到心灵的声音,才能使自己感动,才能激发热情产生灵感,才能发现最本质、最真实的东西,才不会被一些假象所迷惑。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人民日报灾难和探险记者 赵亚辉
      
  •     
      ——读《真相再报告》有感
      
      网络降低了记者的自杀率。因为他们有了得以诉求的渠道。所以说现代记者是有点小幸福的。例如1bao.org和中国舆论监督网。
      
      还深入认识了西祠,因为旧日版主胡赳赳。虽然在板斧那一栏已看不到他的名字。
      
      多了一个角度,如张立笔下的仇和书记,非常强硬的改革派。百度一下,发现他继续施展自己的才华中。
      
      多了一个凤凰视野:就像闾丘露薇,专业精神、平和心态。商业文化的熏陶。
      
      反观国内不少观点,多了一些文人气息。奇怪的是竟然少了三联,要不新闻少或者亮点不足,或者是疏忽了。相比《记者如何专业》,有不足,虽然补充了不少信息。
      
      大体之感:记者就是要客观真实的记录,守望社会良知,影响大小那是水到渠成的事。平衡、证据和冷静、主动,这一次看完印象更深些。好记者最起码的底线。
      
      自问:梦在何处?是远是近,还是首先清楚么?但是有点逃避现实。就像一个宿舍,里面住的人可谓精选,都是迷中之迷。你说缺乏理解也好,没有同理心也好,环境恶劣也好,再怎么说也要生活的。记者没有定力,不被梦想导航,反而被环境影响了,变得越发悲观消沉,只能怨自己。人与人却有不同,但是可以达成共识。至少有一些基本的常识,至少现在还要努力去为之。不妨就从一方宿舍做起。搬家出国,逃避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么?
      
      还有几个疑问:
      
      全局把握,从何处来?如果是要经历积淀,看来我看得太不够了。上什么网可以有些帮助?求索中。
      
      科班出身的记者,后发优势在何处?或者说本身就没有?那该如何积累??
      
      偶然想到,现在的越来越聪明了,知道一步步该干什么。可以说这是功利么?这或许可以说是标准化理解下的成果。便有批量化,大量涌现。相比传统的艺术化,内化的更多,个人创造性也更多,那么生命力是否会更强些呢?可是工业社会,效率就是生命。后者还有几乎等到那一天么?不解中。
      
  •     记者是谁?记者何为?
      
      ——《真相再报告:与18位中国知名记者对话》读后
      
      袁志坚
      
       记者是谁?记者何为?我相信每一个记者对此都有不同的回答。在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同时处于急剧社会转型中的中国,记者的职责和使命也应有着不同的定义。我们可以从黎勇编著的《真相再报告:与18位中国知名记者对话》(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一书中,看看其所采访的这18名记者,是分别如何作角色定位的,并可从中寻找他们共同的认知,以引起我们的思索。就笔者个体的经验来说,5月1日在电脑上打开黎勇传来的该书电子文稿后,4个多小时一口气读下来,然后掩卷慨叹,心绪难平。这18个记者在受访时的声音,汇成洪流,如在耳畔,轰鸣不息,虽然他们每一个人的声音,都可能非常孤寂和微弱。面对这样的声音,反思自己14年来的记者生涯,我感到不足和愧疚。
      
       这样的声音,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力量呢?编著者在目录中所归纳的,是“追寻理想、拷问真相、守望良知、我在现场”,我以为抓住了主要。尤其是“追寻理想”,这是新闻的意义所在,记者的意义所在,因为理想对应的是现实与历史、真理与正义。记者入行之初,可能都曾为托马斯·杰斐逊1787年的名言所激励:“一个是没有新闻的政府,一个是没有政府的新闻,如果让我来选择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那么,记者入行久了后,他们还会如此坚定地对新闻自由抱有理想吗?在一个体制化的话语环境中,在一个商业化的价值取向中,记者秉承“铁肩担道义”的传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他们当然会受到侵蚀,但是,揭开山西繁峙矿难真相一幕的《中国青年报》记者刘畅说:“我不相信中国记者都是只顾拿金元宝的人”;他们当然会受到阻挠,但是,西安宝马彩票案的报道者、央视记者张凯华说:“记者本身的操守,看记者是否站在公众立场上报道新闻”;他们甚至会受到恐吓,报道下跪的济宁副市长的中国舆论监督网负责人李新德,收到过“100万买人头”的邮件,但是他说:“我是正义的,我要继续做下去!”由于这些优秀的记者追求的是正义和真相,所以他们坚持了操守、良知、理想,正如《南方周末》原记者翟明磊说:“新闻是我寻找真理的道路之一”。
      
       在本书不少受访记者的声音里,表明了一个共识:坚持操守、良知、理想的核心,就是坚持对公众负责。翟明磊说:“新闻是人心工程,来不得半点豆腐渣”; 刘畅说:“对公众负责是我们的基本态度和信念”; 张凯华说:“我们记者的原则就是揭开事实的真相,让每个人得到公平”。报道夫妻看黄碟被抓事件的《华商报》女记者江雪是学法律出身,她说,每一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她采访的一些事件,都涉及公民权益,与每一个人的权利息息相关,所以会引起关注。对公众负责,是一个公民社会里记者最基本也最本质的职责。因为公民对于新闻信息的知晓权和表达权,是他们建立时空感、确立主体性、参与公共生活、关心共同问题的生存权利,是一个现代社会体现民主、平等、自由的前提,如果媒体(记者)丧失了公众立场,是非常可怕的。江雪进而说,记者“是一个守望者的角色,记录历史”,“即使不能发表,也要记录,也是有意义的”。著名报人曹聚仁先生曾说到记者写文章是“史笔”,西方也有人说“新闻是历史的草稿”。记录历史,并以公众的利益为视角,应是一个记者本真的追求。
      
       布克哈特有言,“在任何情况下,历史都是一个时代发现另一个时代的记录。”这与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论断有某些接近。像其他的意识形态一样,绝对的新闻自由并不存在,因为人们的视阈是有限的。记者不可能完全客观,记者并非全知全能者。记者可以深入现场,但也会受到外在的复杂性和内在的经验性的限制。一个优秀的记者应该是专业主义的。凤凰卫视的闾丘露薇是首个伊拉克战争爆发后进入战地的华人女记者,她在受访时说的一段话是很专业的:“我相信没有一家媒体把战争的真相完全告诉大家,每个媒体都有各种各样的局限”,“我能够做到的只是符合媒体标准的东西,把看到的东西如实地告诉大家,但是事实怎么样,需要大家进行比较。”闾丘露薇所尊重的,包括事实、受众和媒体标准。这引发了我们对理想主义的又一种思考:事实并不等同于真相,媒体标准并不等同于公众标准,新闻理想的最高点在哪里?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文以载道传统,近现代以来的报刊启蒙、斗争思潮,都曾经影响了记者对于新闻理想的误读,影响了记者对于专业主义的行进。因此,我更愿意从这一角度来理解陈婉莹教授在《真相再报告》的序言中提出的问题:记者“在社会上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要做积极的参与和推动者,还是冷静的客观记录者?”饶有意味的是,对照阅读本书所附录的受访记者的代表作品,可以读到两种文体,其一为冷静客观的叙述,记者不着一语;其一为激情洋溢的表达,多以描写、议论体现倾向。思考过后,我们或许知道如何离真理之路更近。
      
       这些富有新闻理想的记者的存在和成长,实在是多有波折。阅读他们的从业经历,可知他们多辗转于各媒体,选择适应他们的环境,感触与体制相冲撞的限度。他们中,大多出现在《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等给予思想自由以一定尊重的媒体(刘畅称之为“有光荣新闻传统”、“最后的理想主义部落”),但他们仍多谈及,记者生存空间与话语空间还不可能合乎理想。虽然《南方周末》原高级记者张立说“《南方周末》记者不屑于拿红包”,但他也坦言在其他媒体工作时也习惯拿红包。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橘生淮南淮北的问题,它非常有力地提示我们,受尊重的媒体和受尊重的记者何其难得。一方面,社会的风气、媒体的风范、记者的风骨,需要总体的文明形塑和体制包容,同时,作为个体的理想主义者也是一支从未消失的力量,理想之火从来都在静静燃烧。《中国青年报》记者刘万永冀望,“记者的信用建立在群体上,但群体的信用又是基于每名记者的言行”。 《真相再报告》的受访记者只是中国优秀记者族群的一小部分代表,但他们可以是勉励每一个记者燃烧理想之火的榜样力量。我们可期待的是,在一个提倡政治文明的中国,在一个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媒体和记者将取得更加独立的操守,确立更加高尚的理想,并切实成为中国文明进程的见证者、记录者、参与者、推动者。
      
       (作者为中国宁波网副总编辑)
      
  •     现在新闻学院的所谓教授专家们坐在家里经常编一些新闻学的书,但这些书全是他们自己的想像,是一群书呆子的幻想。《真相再报告》是一本真正的来自实践、来自一线的最真实的新闻界前沿的报告,是中国记者真实状况的反映,对于当今的新闻环境、记者所处的尴尬与困苦,有很多人所不敢言之言。读这本书,比一千万一万本新闻学院的教授们编的书都管用。读这本书,可以让我们直接进入中国新闻界的内部,了解很多内幕,了解中国的现实。
  •   你好,看了你写的文章,觉得你非常了解新闻业。所以,有几个问题想拜托你帮忙解决。
    1,你认为新闻页的理想是什么
    2,怎样理解公众知情权与个人隐私权的界限
    3,怎样理解言论自由
    4,合乎道德的新闻价值观是什么
    5,请列举几个体现新闻伦理和违背新闻伦理的事件
  •   那类似的书?
  •   全局把握来自积累,从个人经历式的直接经验是缓慢而无序的,还是要通过间接经验,通过体系式的阅读和思考。
    说起来很空洞,做起来很辛苦。上什么网都没帮助,网络上只有讯息和二道贩卖,太少原初营养含量高的东西。
    科班出身的记者,得看是什么样的科班了,科班阶段接受过哪些教育和训练。没什么特别的优势,如何积累如上。
  •   全局把握来自积累,还是要通过间接经验,通过体系式的阅读和思考。
    体悟中。。thx!
  •   书好,书评也好
  •   很好的书评。分析得很透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