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 罗密欧与朱丽叶

出版时间:1999-3-1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莎士比亚,朱生豪  页数:171  字数:163000  译者:朱生豪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首,它写于1601年。从形式上看,这是一部复仇的悲剧:丹麦王子哈姆莱特的父亲被叔父克劳狄斯害死,叔父不但篡夺了王位,还娶王后为妻,哈姆莱特见到了父王鬼魂,得知事实真相,他立誓复仇,最后同敌手同归于尽。复仇悲剧在罗马时代就很盛行,莎士比亚则对这一题材进行了人文主义的改造,在他的笔下,哈姆莱特具有了人文主义的精神,他从个人的不幸,联想到整个社会,他发现“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决定担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他超越了狭隘的家族复仇,具有了变革社会的使命意识,这是人文主义者最可宝贵的品质。    哈姆莱特复仇的结果是与敌手同归于尽,在最后一场,景象是何等的惨烈:哈姆莱特、克劳狄斯、王后以及雷欧提斯一个个都倒下了,陈尸满地,加上被哈姆莱特误杀的大臣波洛涅斯、波洛涅斯落水而死的女儿奥菲利娅、被哈姆莱特借英王之手所杀的廷臣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剧情中有8人死亡,如果再加上剧情开始前死去的老哈姆莱特,就是9人死于非命。其中5人死于毒药(毒剑和毒酒)。“毒药”是贯穿全剧的中心意象,毒药在毁灭着一切,它不但杀死了受害者,也杀死了阴谋家,还祸及无辜者。毒药是邪恶的象征。面对着充满罪恶的丹麦宫廷,孤立无援的哈姆莱特有过犹豫和动摇:“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在奋斗中扫清那一切,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但他终于克服了对死亡的恐惧,对邪恶勇敢地发出了最后的一击,他最后被恶毁灭了,但是他用自己的行动昭告了世人,人文主义的精神和理想散发出灿烂的光辉,也使这部作品具有鲜明的批判意义。    《哈姆莱特》以复仇为主要线索,情节丰富、紧张、曲折,矛盾的双方经过几个回合的交锋,相互试探,各有进退,到最后又不可避免地短兵相接,拼死一搏,令人惊心动魄。剧中穿插着哈姆莱特的6段独白,这时的哈姆莱特在沉思关于人生的种种问题,充满哲理,剧情的发展出现舒缓的间隙,使读者或观众得到喘息和思考的时机。本剧一开始,夜幕中鬼魂出现,制造了一种阴暗、沉重的悲剧气氛,这种气氛笼罩着全剧;不过剧中也出现了一些喜剧性的场面和喜剧性的人物,比如二幕一场中波洛涅斯训子,五幕一场中两个小丑的插科打诨,这些场面和人物调节了气氛,也把全剧的悲剧色彩反衬得更加浓烈。《哈姆莱特》不但具有深刻的历史内容,也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四百年来始终吸引着众多的观众。    《罗密欧与朱丽叶》写于1595年,早于《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分属两个有世仇的家族,他们一见钟情,但由于家族间的仇恨,他们只能秘密结婚,由于偶然犯下的错误,他们错过私奔的良机,先后殉情自杀。这是一部爱情悲剧,不过它完成于莎士比亚的喜剧期,这时的莎士比亚对人生还满怀希望,他主要写作浪漫喜剧,描画出一幅幅快乐的人生图景。《罗密欧与朱丽叶》也带上了浪漫精神,它不像《哈姆莱特》那样悲愤沉郁。剧中一对青年恋人的死亡给了两个家族血的教训,他们幡然悔悟,消弭宿怨,言归于好。爱情的力量终究战胜了封建的偏见,这同莎士比亚“爱战胜一切”的喜剧精神总体上是一致的,反映了这一时期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的理想。    剧中特别使人感动的是两位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他们一旦相爱,就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对方,面对着封建的篱藩、家族的世仇、世俗的偏见,他们却毫无顾忌地冲破了这些似乎是不可逾越的障碍,走到了一起,他们的爱是那么大胆、那么热烈、那么真诚,他们不但以身相许,而且心心相印,罗密欧误认因药力而昏睡的朱丽叶已经死去,就拔剑自杀,醒后的朱丽叶也只能相随而去。这里有轻率和冒失,但这是一种纯粹的爱情,他们的爱情中没有任何世俗的考虑和自私的图谋,他们谱写了一曲流传千古的爱情颂歌。    同爱情的蕴意联系在一起,《罗密欧与朱丽叶》始终以“光”为主导的意象。第二幕第二场罗密欧在花园中,朱丽叶在楼上凭窗而立,他们的对话是文学史上的著名篇章,罗密欧这样赞美朱丽叶:“那边窗子里亮起来的是什么光?那就是东方,朱丽叶就是太阳,起来吧,美丽的太阳!”“她脸上的光辉会掩盖了星星的明亮,正像灯光在朝阳下黯然失色一样;在天上的她的眼睛,会在太空中大放光明,使鸟儿们误认为黑夜已经过去而唱出它们的歌声。”这对恋人相互把对方比作“光”,比作星星、月亮、太阳,他们称自己的恋爱是“火星的闪烁”、“充满光明的欢宴的华堂”,把他们的婚姻比作瞬息即逝的“电光”。劳伦斯神父也把他们的恋情比作“枪膛里的火药”,“火和火药的亲吻”。除了这些明确的意象外,我们在剧中还可以看到日落、日出、流星、蜡烛、火炬等相关的意象,还有黑暗、云、雾、雨、夜等对立的意象,作为衬托“光”的背景。光是美丽的,它构成了一幅贯穿全剧的绚丽夺目的意象群,激发着读者的想像:但光又是那么迅速地消逝,这正如这对恋人美好而又短促的爱情。这毕竟只是一场从头至尾只有5天的爱情,它不可能牢固、坚实,它美丽、动人,如诗、如梦,轻盈而又短暂。    《罗密欧与朱丽叶》没有莎士比亚后期的戏剧那么深刻的思想,但是它集中表现了青年莎士比亚对生活的敏感、对人类感情精细入微的洞悉和驾驭语言的辉煌才华,全剧就是一首诗,一对青春男女缠绵恋情是那么富有诗意,而且在其他剧中人物,甚至在老人的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诗的意蕴。十九世纪英国著名浪漫诗人柯勒律治对此有一段精彩的也如同诗一般的分析:“读一读《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切是青春与春天;青春有着它种种的愚卉它种种的美德、它种种的急躁、轻率;春天有着它种种的芬芳、它种种的花卉、和它的无常;从戏的开始,在戏的进行中,以至到结尾都是这同一种感情。那些老年人,凯普莱特和蒙太古,也不是普通的老年人,他们具有一种渴望、一种热心、一种热情,是春天的效果;至于罗密欧,他的爱情的改变,他的突然的结婚,和他的冒失的死亡,这一切都是年轻的结果;而在朱丽叶,她的爱情全部充满夜莺的温柔与忧郁,全部充满玫瑰的艳丽、充满春的新鲜中甜蜜的一切,但是却以一声深长的叹息告终,像意大利傍晚的最后的微风。”

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英国戏剧家。关于他的生平,没有多少资料传世,我们只知道他出生在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那是英格兰中心地带一个风景如画的小镇。莎士比亚在青少年时代没有受过很多教育,大约22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来到首都伦敦谋生,当过剧团的杂役和演员,后来成为剧作家。到48岁的时候,他退休回到故乡,4年后去世。他被安葬在斯特拉福,那里如今已经成为全世界戏剧爱好者心目中的圣地。
莎士比亚是西方文化最伟大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活在文艺复兴时代。文艺复兴是欧洲经历了中世纪的黑暗之后的一次辉煌的日出,这场伟大的思想文化运动14世纪从意大利开始发生,然后逐步发展到全欧,这是自我发现、自我解放的时代,又是一个需要巨人、产生巨人的时代,莎士比亚就是这场运动中一个思想和艺术的巨人。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被称为“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本,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本书所收的莎士比亚的两部代表作《哈姆莱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就集中地反映了人文主义精神。

书籍目录

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本书没有莎士比亚后期的戏剧那么深刻的思想,但是它集中表现了青年莎士比亚对生活的敏感、对人类感情精细入微的洞悉和驾驭语言的辉煌才华,全剧就是一首诗,一对青春男女缠绵恋情是那么富有诗意,而且在其他剧中人物,甚至在老人的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诗的意蕴。		  

编辑推荐

  《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没有莎士比亚后期的戏剧那么深刻的思想,但是它集中表现了青年莎士比亚对生活的敏感、对人类感情精细入微的洞悉和驾驭语言的辉煌才华,全剧就是一首诗,一对青春男女缠绵恋情是那么富有诗意,而且在其他剧中人物,甚至在老人的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诗的意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哈姆莱特 罗密欧与朱丽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条)

 
 

  •   发货速度,好;纸张材料,好;翻译水平,好!唯一不爽的是:这家负责印刷的单位太不负责了!!!我有个习惯,先看看前几页,再翻翻后几页,对整书质量有个大概了解。可是正文的最后一页,竟有明显如大拇指甲般大小的一块纸张残缺!全书的最后一页复是如此!我自我解嘲了一下运气不好,只得感慨命运总是不完美的。(肯定是印务的事,因为缺口不是规则图形不会是人为造成的,所用纸张质量还是有一定问题啊。因为是精装本,所以有包膜,也肯定了不是中途造成的)
  •   翻译忠于原著,很不错
  •   书本内容蛮喜欢、唯一让我生气的是,书皮和原图根本不一样、恩、蛮喜欢莎翁的、不舍得退
  •   书挺小巧的,看了一部分,觉得还不错
  •   虽然说精装本,是精装的,价格稍微比平装本贵一些,但是读习惯了平装的,拿到精装本感觉很不适应。
  •   虽然内容一样,但封面不同,可以的话,希望以后能注意一下!毕竟看到的和拿到的不同,心理会不平衡!
  •   今天收到了 和在书店看到的一模一样 很喜欢
  •   我领到的是新版的 封面换了 换作 罗密欧与朱丽叶了 纸张是轻质黄色的 很不错!建议大家买 译林版 的名著!
  •   可我领到的书是新版的了 封面不一样了 是 罗密欧与朱丽叶作封面 纸张很好是轻质黄色的纸 建议大家都买 译林版 的图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