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令十字街84号

出版时间:2005-05-01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美] 海莲·汉芙  页数:135  译者:陈建铭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本被全球人深深钟爱的书记录了纽约女作家海莲和一家伦敦旧书店的书商弗兰克之间的书缘情缘。双方二十年间始终未曾谋面,相隔万里,深厚情意却能莫逆于心。无论是平淡生活中的讨书买书论书,还是书信中所蕴藏的难以言明的情感,都给人以强烈的温暖和信任。这本书既表现了海莲对书的激情之爱,也反映了她对弗兰克的精神之爱。海莲的执著、风趣、体贴、率真,跳跃于一封封书信的字里行间,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柔软的经历。来往的书信被海莲汇集成此书,被译成数十种文字流传。有趣的是,此书译者便是台湾一位古旧书店的工作人员,他在未得知此书的版权购买之前,便凭着自己对《查令十字街84号》的热爱动手开始翻译其中的章节。现在世间已无查令十字街84号的旧书店,但英国文学,古本图书,伦敦巷陌,书中的这些话题仍不断激起后来者的思念和共鸣。广播、舞台和银幕也钟情于这本爱书人的掌上明珠,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书迷到伦敦查令十字街朝圣,渐渐地,《查令十字街84号》成为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书中所选的资深书评人张立宪的文章中点到书中十分动人的元素:“我想,当爱情以另外一种方式展现铺陈时,也并非被撕去,而是翻译成了一种更好的语言。上帝派来的那几个译者,名叫机缘,名叫责任,名叫蕴藉,名叫沉默。还有一位,名叫怀恋。”

作者简介

海莲·汉芙(Helene Hanff)1916 年 4 月 15 日出生于费城。绝大部份的岁月都在曼哈顿岛渡过,一生潦倒困窘。汉芙生前从事最多的工作乃是为剧团修审剧本;并曾为若干电视影集撰写剧本。主要的著作有:日记体的纽约市导览《我眼中的苹果》(Apple of my Eye, 1977)、半自传的《别脚混剧圈》(Underfoot in Show Business, 1980)、传记《Q的传奇》(Q’s Legacy, 1985)、《纽约来鸿》(Letter From New York, 1992)以及一系列以少年为对象的美国历史读物。1997 年,汉芙因肺炎病逝于纽约市。《查令十字路84号》于 1970 年首版问世,旋即被爱书人奉为经典;英国版则于次年出版,同样在英伦地区引起回响。1971 年 6 月 17 日,汉芙应英国出版商之邀,终于飞抵伦敦,实现了她长年以来的夙愿。后来她将自己在伦敦盘桓一个月余的日记付梓(The Dutchesss of Bloomsbury Street, 1971)。 
陈建铭1965 年出生。与汉芙一样:喜欢信件和二手书。曾任职于诚品书店古书区。 本书是他的第一本译作。

书籍目录

序: 书缘·情缘 译序: 关乎书写, 更关乎距离查令十字街84号注释附录    有这一道街, 它比整个世界还要大    爱情的另外一种译法

章节摘录

  张立宪  "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生活中发生了一桩小小的笑话。一位朋友在英国,按照我的介绍,某一天逛伦敦的书店一条街--查令十字街,并到84号朝圣。奈何那里已经改为一家酒吧,只是在门边挂个铜牌  ,上书"查令十字街84号,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旧址,因为海莲·汉芙的书而闻名天下"。收银小姐看着她笑问:"为那本书来的吧?"她只好狠狠地点一瓶红酒,并为我买了期待已久的书《查令十字街84号》,然后寄往北京,还兴冲冲地先用数码相机将书拍了照mail过来,让我预热一下。结果,不幸的很,这本书在大英帝国的邮政系统兜了一个圈子,又回到了朋友的手上--她将收件人与寄件人的位置弄颠倒了。  其实以我的英文修养,肯定啃不动原版书,但对于这本书,还是希望能保留一本,因为它被誉为"爱书人的《圣经》"。  这本书讲的就是一个纽约爱书人通过书信往来在伦敦一家古旧书店(书名即是这家书店的地址)淘书并建立深厚友谊的故事。来往的书信被她汇集成此书,成为读书人的掌上明珠。  得到这本书并非易事。好在,根据原著拍摄的同名电影已经有DVD出售,万幸的是,我买到了,并且看了。该片由美国哥伦比亚公司1986年拍就,片长100分钟,担纲主演的是演技派演员安妮·班克劳夫特和安东尼·霍普金斯,拍得真是无可挑剔。  之所以说是"万幸",是因为影碟被碟商译成了一个耸人听闻的动作片名字--《迷阵血影》。我敢担保,即使你看到这张影碟,最大的可能也是与其失之交臂。这个异想天开的译名惹恼了一个台湾人,他叫陈建铭,是诚品书店古书区的员工,在没与任何出版社联系出版且未跟国外购买版权的情况下,就先译出了全书。按照他的说法,这般牛劲发作,就是因为《迷阵血影》这个名字,而且影片的对白字幕也是惨不忍睹,"我翻译这本书,多少也想为它赎点儿罪罢"。  恕我饶舌,复述一遍这个再简单不过的故事。  穷困的女作家海莲受不了纽约昂贵庸俗的古旧书店,便按照《星期六文学评论》上的地址,给位于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后来被海莲派去伦敦侦察的好友形容成一家"活脱从狄更斯书里头蹦出来的可爱铺子")写了一封信,求购一些绝版图书。这一天是1949年10月5日。  很快,回信和她要的书就来了,那些书令海莲的书架相形见绌。双方的信任和欣喜很快达成,除了海莲有一点点麻烦,她是个连付账和找零都搞不清楚的女人,更不用说将英镑换算成美元了。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经理弗兰克除了满足她购书的要求外,还得给她准备英镑和美元两种发票。  温暖的相知借助娓娓道来的书信,很快就俘获了远隔重洋的海莲和弗兰克。  五十年代初期的英国百废待兴,物资实行配给制。海莲就从美国给书店的店员们寄来火腿、鸡蛋和香肠,让他们吃到很久没有见过的"完整而大块"的肉。而弗兰克并不是不知感恩的人,他开始在英国各地奔波,出入豪宅,为存货不多的书店添置新品,踏破铁鞋,为她寻觅难得一见的珍本。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书信成为他们平静流淌的生活中无时不在的旁白。  海莲不是没想过去伦敦看看书店看看弗兰克。她终于有了自己的积蓄,而英女王的登基又使得赴英的费用打了折。眼看可以成行,但她的牙逼着她留在了纽约。她只好给弗兰克写信:"我陪着我的牙,而牙医却在度蜜月,他的结婚费用是我出的……"  弗兰克只好为她和刚刚登基的伊丽莎白女王祝福。  书照买,信照写。  到了这一天,海莲的信三个月后才接到回音,她被告知:弗兰克于1968年12月22日病逝。  海莲马上赶到查令十字街84号。走进即将被拆迁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时,距离她第一次给这里写信,已经过去了二十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查令十字街84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8条)

 
 

  •   这本被全球人深深钟爱的书记录了纽约女作家海莲和一家伦敦旧书店的书商弗兰克之间的书缘情缘。双方二十年间始终未曾谋面,相隔万里,深厚情意却能莫逆于心。无论是平淡生活中的讨书买书论书,还是书信中所蕴藏的难以言明的情感,都给人以强烈的温暖和信任。这本书既表现了海莲对书的激情之爱,也反映了她对弗兰克的精神之爱。海莲的执著、风趣、体贴、率真,跳跃于一封封书信的字里行间,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柔软的经历。来往的书信被海莲汇集成此书,被译成数十种文字流传。有趣的是,此书译者便是台湾一位古旧书店的工作人员,他在未得知此书的版权购买之前,便凭着自己对《查令十字街84号》的热爱动手开始翻译其中的章节。现在世间已无查令十字街84号的旧书店,但英国文学,古本图书,伦敦巷陌,书中的这些话题仍不断激起后来者的思念和共鸣。广播、舞台和银幕也钟情于这本爱书人的掌上明珠,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书迷到伦敦查令十字街朝圣,渐渐地,《查令十字街84号》成为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书中所选的资深书评人张立宪的文章中点到书中十分动人的元素:“我想,当爱情以另外一种方式展现铺陈时,也并非被撕去,而是翻译成了一种更好的语言。上帝派来的那几个译者,名叫机缘,名叫责任,名叫蕴藉,名叫沉默。还有一位,名叫怀恋。”

    这本被全球人深深钟爱的书记录了纽约女作家海莲和一家伦敦旧书店的书商弗兰克之间的书缘情缘。双方二十年间始终未曾谋面,相隔万里,深厚情意却能莫逆于心。无论是平淡生活中的讨书买书论书,还是书信中所蕴藏的难以言明的情感,都给人以强烈的温暖和信任。这本书既表现了海莲对书的激情之爱,也反映了她对弗兰克的精神之爱。海莲的执著、风趣、体贴、率真,跳跃于一封封书信的字里行间,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柔软的经历。来往的书信被海莲汇集成此书,被译成数十种文字流传。有趣的是,此书译者便是台湾一位古旧书店的工作人员,他在未得知此书的版权购买之前,便凭着自己对《查令十字街84号》的热爱动手开始翻译其中的章节。现在世间已无查令十字街84号的旧书店,但英国文学,古本图书,伦敦巷陌,书中的这些话题仍不断激起后来者的思念和共鸣。广播、舞台和银幕也钟情于这本爱书人的掌上明珠,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书迷到伦敦查令十字街朝圣,渐渐地,《查令十字街84号》成为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书中所选的资深书评人张立宪的文章中点到书中十分动人的元素:“我想,当爱情以另外一种方式展现铺陈时,也并非被撕去,而是翻译成了一种更好的语言。上帝派来的那几个译者,名叫机缘,名叫责任,名叫蕴藉,名叫沉默。还有一位,名叫怀恋。”
  •   这本被全球人深深钟爱的书记录了纽约女作家海莲和一家伦敦旧书店的书商弗兰克之间的书缘情缘。双方二十年间始终未曾谋面,相隔万里,深厚情意却能莫逆于心。无论是平淡生活中的讨书买书论书,还是书信中所蕴藏的难以言明的情感,都给人以强烈的温暖和信任。这本书既表现了海莲对书的激情之爱,也反映了她对弗兰克的精神之爱。海莲的执著、风趣、体贴、率真,跳跃于一封封书信的字里行间,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柔软的经历。来往的书信被海莲汇集成此书,被译成数十种文字流传。有趣的是,此书译者便是台湾一位古旧书店的工作人员,他在未得知此书的版权购买之前,便凭着自己对《查令十字街84号》的热爱动手开始翻译其中的章节。现在世间已无查令十字街84号的旧书店,但英国文学,古本图书,伦敦巷陌,书中的这些话题仍不断激起后来者的思念和共鸣。广播、舞台和银幕也钟情于这本爱书人的掌上明珠,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书迷到伦敦查令十字街朝圣,渐渐地,《查令十字街84号》成为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书中所选的资深书评人张立宪的文章中点到书中十分动人的元素:“我想,当爱情以另外一种方式展现铺陈时,也并非被撕去,而是翻译成了一种更好的语言。上帝派来的那几个译者,名叫机缘,名叫责任,名叫蕴藉,名叫沉默。还有一位,名叫怀恋。”
  •   被誉为“爱书人圣经”的书信集,记录了纽约女作家海莲和一家伦敦旧书店之间的书缘情缘。它被译成数十种文字流传,广播、舞台和银幕也钟情它,那家书店的地址——查令十字街84号已经成为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三十多年人们读它、写它、演它,在这段传奇里彼此问候,相互取暖。
    二十年间缘悭一面,相隔万里莫逆于心。
  •   “在果实累累却落木萧萧的秋日,我想读一本与书和热爱相关的读物,它最好能完美呈现爱书人的执着,甚至偏执;能动人记录爱的无远弗届,哪怕无果;能启发对物质与精神之匮乏和丰盈的思索,浅白最佳……”
    这是我幻想中的一份订单,它代表了对信息技术中关于语义搜索的最高期盼。我期待在这样一式订单发出后的第十日——喜悦如经时光发酵,会成大喜悦,因此,请勿速递,容我等待——我收到了《查令十字街84号》。完全对板!
    为什么不可行?在这本书中你能看到,海莲写信给弗兰克:“春意渐浓,我想读点儿情诗。别给我寄济慈或雪莱!我要那种款款深情而不是口沫横飞的。怀亚特还是琼森或谁的,该寄什么给我,你自己动点脑筋!最好是小小一本,可以让我轻松塞进口袋里,带到中央公园去读。”然后,她真就大喜过望地收到了“三边的页缘都上金”的《伊丽莎白时期情诗选》,而且是在她生日当天!
    这本书再现了纽约作家海莲•汉芙与伦敦一间旧书店之书信往复,被誉为“爱书人圣经”,曾任职诚品书店古书区的陈建铭,则成为再衬不过的中文版译者——这位 “优美、老英国典雅风味却内向不擅长议价的绝佳书版美术设计者”,在没跟任何出版社联系且尚未买来版权的前提下就鲁莽地动手译书。除了这样的爱书狂徒,谁更有资格出手翻译?
    更衬的还有电影版中安东尼•霍普金斯和安妮•班克罗夫特。登录***.84charingcrossroad.co.uk(一个专门谈论此书的网站)你会发现,真实的弗兰克其实更像老王储查尔斯,只除了那对招牌式的耳朵。可在我心中,除了霍普金斯那张脸,弗兰克没有其他可能——还有谁的面孔会比霍普金斯更不易动容、更蕴藉、更克制、更孤独、更古典?
    而安妮•班克罗夫特,与霍普金斯旗鼓相当地覆盖了海莲的真实容颜。无妨,这位二流女作家、一流爱书人已用真实的二十年,成为爱书人心中绝对排他的女一号,而查令十字街84号,亦成为爱书人的圣地。这真是我们乐见的福报。
    简单用“爱情”二字界定海莲与弗兰克之情,不免轻慢。“二十年间缘悭一面,相隔万里莫逆于心”——倒是一向反感的书腰上的这段文字,于模糊中见准确。
  •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在于心与心之间;
    世界上最近的距离,也在于心与心之间。
    ————给《查令十字街84号》,也给我自己。


    《查令十字街84号》,是一段书缘,也是一段情缘。
    这本书信集,是纽约女作家海莲*汉芙和伦敦一家旧书店——查令十字街84号(马克斯与科恩书店)之间的书信往来以及情感交流。

    机缘,真的很巧妙。
    一个偶然的机缘,海莲*汉芙知道查令十字街84号(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可以淘到中意的古书,于是便有了后来的书信往来和情感交流。
    又是一个偶然的机缘,陈建铭先生看到了以本书为脚本的电影,却被恶搞般地译为《迷阵血影》,陈建铭先生被激怒了,于是便不顾一切的翻译了这本书。
    还有一个偶然的机缘,当当的书友向我推荐这本书,于是我便读了。嘿嘿~

    我喜欢这本书,非常。一封封地读下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过去了20年。其实,之前我有读过书信体的小说——《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那本书同样给了我很多的惊喜,但是毕竟是小说,必然有了情节的设计和架构。而,《查令十字街84号》更真实,更纯粹。最打动人的往往就是真实的情感,不管是不是平淡,是不是遥远。

    喜爱这本书,是因为我也喜欢书,喜欢海莲*汉芙所说的那种书,有“细致的皮装封面和米黄色的厚实内页”。
    喜欢这本书,还因为书中人与人之间那种不设防的交流打动了我,也诱惑着我。二十年间缘悭一面,相隔万里莫逆于心——我羡慕并企望那样的友情和温暖。

    到底要怎样的人,才会有幸拥有这样的机缘:相隔万里、素未平生,却可以彼此问候,相互取暖?我常常问自己,为什么总感觉孤单?为什么总奢望温暖?我还还常常问我自己,是打开一扇门难,还是关上一扇门更难?……就在读到最后,读到“但是,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久……”时,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我也想说:Kiss it for me ! 这个吻该足够温暖这个冬天了~

  •   《查令十字街84号》是一个美国女作家海莲•汉芙与英国一家二手书店间的书信集。h•h平时写一些剧本,工资也就是能够糊口,所以只好通过邮递方式在英国买些旧书。MARKS&CO.书店是在查令十字街专门经营二手书。这个穷作家虽然没钱,但这不影响她对文化的渴求;旧书店因为经营二手书,主要业务骨干(德尔先生)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不然很难想象书店的经营如何维系)。这段跨越大西洋的友谊是从这两个人一次试探性购书通讯开始的。
    h•h这个人的性格很突出,活泼、俏皮带着典型美国人的玩世不恭。她总在图书馆借书,然后在上面做大量的眉批,又生怕图书管理员知道;她每年都会因为藏书空间有限淘汰旧书,也不在乎别人对她非议,因为她觉得一本不好的书——哪怕它只是不够好,弃之毫不足惜;她从来不买没读过的书,她认为那样就好像买没试穿过的衣服;她喜欢买来的书上有前任主人的批注,她觉得那样书才有灵魂。她的做法颠覆了我以前对读书的很多认识。德尔先生表面上是典型英国佬,回信总是中规中矩,害得美国小姐要求他不要总是这么严肃,不要称她为“夫人”。而他的解释是:书店规定业务往来信件要备案。我想如果我有这样一位身处大洋彼岸的朋友,必定不会跟人家那么客套,一定要表现得古道热肠一些才好。当然德尔先生也会偶尔幽默一下。我对欧美文化几近一无所知,听着他们谈论着各种书籍,真真的羡煞人了。那种书店给我的正是我泛黄的记忆。
    他们之间的书信来往延续了二十年,期间书店的其他同事也加入其中,到后来还有德尔太太、德尔先生的孩子以及邻家老太太。原因是什么呢?是h•h给予了他们最真挚的帮助。战后英国物质匮乏,人民生活很困苦,肉、蛋等生活必须品都得不到充足的供应。h•h经常会给他们寄送鲜鸡蛋和肉罐头,还曾经托朋友给店内的女店员和德尔太太送丝袜。这友谊源自书商严谨的工作作风,也源自于穷困潦倒的美国女作家在别人危难时刻无私施以援手的“侠义精神。”
    二十年间Marks&Co.书店的店员一直邀请并且热切期待h•h小姐的到来,但真是造化弄人。h•h托到英国的朋友看过“我的书店”,而她本人却直至德尔先生去世都没能见到他本人。其实我有时候在想过去的生活方式真的很让我向往。比如书信,把联络的时间拉得那么长。下笔的时候会凝聚自己的思考,而期待来信的过程更加意味深长。比现在随意的一个电话,一个短信浪漫的多,深沉的多。再比如二手书,这个行当是我从来未曾接触过的,但听h•h说美国图书很多惨不忍睹,而她寻找到的很多都是绝世好书,有的是初版;有的是孤本;有的是名译;有的装帧精美,听到这些怎能不让一个爱书人感到兴奋呢?
    随着友情的发展,故事渐入佳境,德尔先生在一封信中写道:“我所能做到的,只是当您确定访问英国时,橡原巷37号将会有一个房间,可供您无限期地住宿。”这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不论在何方面,能得一知己都是人生之大幸。
    《查令十字街84号》的温情还不仅是在两位知己交往的过程中,当德尔先生去世后h•h说:“卖这些好书给我的那个好心人已在数月前去世了,书店老板马克斯先生也已不在人间。但是,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从这本书的阅读中引出了我一本书该如何阅读的思考:每一本书都是作者的一种积累,一份人生感悟,也许会是很多年的劳动成果。读书就是在与作者进行心理沟通。你很难一次就听到他内心深处的呼唤。并且在你内心感受不同、知识储备不同、人生感悟不同时都会读出不同的内容。我读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进行了好几次终于还是没有坚持下去。我一直弄不懂这位斯多葛派大师到底要说些什么,温总理说把《沉思录》总放在床头阅读,可我只觉得是本无聊的伦理学著作。我想之所以会这样,当然不是罗马皇帝不够高明,只是我这个知识水平确实无法领会提炼当中的要义。
    最后想说说伦敦,那里我未曾到过,以前对它也没有兴趣,但现在真觉得它是个有内涵,讲历史传承的城市,从《雾都孤儿》(《Oliver Twist》)中看到它藏污纳垢,从这本书看到它是文化宝库、卧虎藏龙,这真是个好地方。再看看我们的北京城,好多历史和文化的标记都是重建的,现在的永定门城楼不是历史遗存,中轴线是二十一世纪才开始规划建设的,最近报纸又登出了打造琉璃厂——大栅栏文化街的报道。三千年的建城史留下了多少?逝去了多少?我们追求主义和经济的发展的同时总认为旧事物是对立面,总要打破它们,却不知道有些东西一旦失去就只能留在记忆里,留在文字中,就算你再努力的重塑,假的就是假的。所以注定梁思成是个悲情式的人物,我了解到一些他建国后的境遇,真为英才感到惋惜啊。是不是有这样一种现象:我们先是打破传统,却发现自己原来没有什么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怎么办?要求助于老祖宗,故意把传统伦理说的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玄而又玄,其实不过就是充充门面,现代人老抱着两千年前的东西苦读,认为它能解决现在的问题,当真可笑,如果真的可以,那就是说中华民族正处在退化之中。难道我们的后世子孙还要抱着三千年四千年前的著作在别国人面前夸耀吗?

    Ps:据说安东尼•霍普金斯的同名电影也很好看,我还没看过,一定要找到。
    两段摘录:
    “唉!如果你们依照每本书的实际价值去标价的话,我肯定一本也买不起。”
    “你们另外写了一张卡片,而不是直接题签在扉页上,我真希望你们不要这样过分拘谨。如果我没有猜错,这一定是你们的“书商本性”作祟使然吧,你们担心一旦写了字在书上,将会折损了它的价值。差矣,你们如果真的这么做,不仅多我而言,对未来的书主,都增添了无可估算的价值。我喜欢扉页上有题签、页边写满注记的旧书;我爱极了那种与心有灵犀的前人冥冥共读,时而戚戚于胸、时而被耳提面命的感觉。”

    2012年6月3日于破烂堆
  •   对于这本书的盛赞已经太多。人们称它为“爱书人的圣经”,因为在这本书中,书本成为情感传递的具体媒介。这样的书,牵扯了内心最柔弱的部位。与这本书的机缘,已经忘却,只是一次向朋友推荐书籍时,忽然想起它的名字,简单的一句地址,忽如其来地吐出,于是终于读到了这本小书。谈黄色的书皮,轻抚又粗糙的质感,翻开封面,扉页上夹着一枚藏书票,告诉我它的沧桑。奇特的是,它仅仅是一封封不长的信组成的集子,甚至没有任何的情节可言,它仿佛是对一段往事的随意述说,品读之后,才忽然明白,这一段情感,除了其间这一枚枚作为媒介纸片,再也无法用其他方式诠释,任何特意的言辞,都不足以将内心那种明明汹涌,却又如初绽的蓓蕾般柔软的的温情娓娓道来。从最初客气的询问与订购,渐渐过渡至相敬如宾,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情感,又缓缓升温至一种既是友情,又不止于友情的境界。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的温度里,跨越数十年的时空差距,看到一位身穿泛着陈旧白边的皮中衣的海莲,个子高瘦,面色有些苍白,坐在纽约百老汇咖啡厅靠窗位置,外表虽然已经刻上岁月的印记,但是嘴角的一缕俏皮微笑,又透出了内心的童稚,性子急躁,或许还有几分幽默与刻薄,脱不了一个小女子的情怀,于是笔尖就向远隔重洋的那一段,传去了被遗忘在伦敦浓雾中的笑意。而笼罩在书卷气中的书店经理弗兰克,严肃,拘谨,庄重,克制而沉稳,他具有英国绅士般优秀的品质,有时却对汉芙毫不客气的称谓与急性子包容,例如收到信时对“大懒虫、仁兄、急惊风”等称呼时无可奈何的一笑。简单的文字来往,把丝缕感情脉络,编织成了厚重的温暖披肩,抚在了相隔两地的人们的肩头。“查令十字街”英文叫“CharingCrossRoad”,十三世纪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为了悼念死去的妻子,在她出殡的沿途,即从诺丁汉到西敏寺架设了十二座石头做的十字架,此为“查令十字”由来。而在一八六五年,建筑师爱德华巴里仿照其中一座矗立在英格兰东南区铁路终点前庭,遂以此为标志,命名为“查令十字街”。从一九四九年十月到一九六九年十月,刚好横跨二十年,执笔的手由汉芙与FPD既书店经理弗兰克•德尔,到与书店普通的职员,到与手工编制桌布的邻居老太太,到与德尔的妻子诺拉与她女儿……说不清感情的起源在哪里,它顺理成章地在人们心头萌芽,成长,最后发展到无法割舍的程度。尽管是两个人的书信,我仍然自私地将这个故事的背景锁定在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这个以多变的天气与潮湿的雾气的城市,最适合这种未得结果的情感萌生。生活窘迫的美国女子,错过了最后的机会,二十年的岁月,仍旧素未谋面。收到来自诺拉迟来的信件,才知道自己已经永远的错过。但是这样的结局,没有带来伤感,我们可以想象,海莲打开期待已久的信笺,看到熟悉的笔迹,告诉她一场牙痛,让她与那个牵扯着她的生活,她的灵魂,她的心灵的男人,已经永远淹没在了那个明明陌生,却又在梦中无数次走过的城市的雾霭中时,溢满她心房的,并不是疼痛,而是一种灵魂被一双厚重的大手紧紧握住的压迫感,泪水无声滑落,不带悲伤。这种真实的感觉,通过几行简单的文字,传达给了每一个手捧书本的读者。这怕是文字最大的魅力了。一直觉得,文字出现的本意,就是记录与传达人内心的情感。看过许多记叙情感的书,更多的被情节所牵扯,读罢多是酣畅淋漓,感叹人生无常,怜惜着书中人人物。如今,薄薄的一本小书,真正动人心弦的,却是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情感。有人将这段情感解释为爱情,我却不敢苟同,宁愿将其称为温情——温暖的感情。可以感知,在那个不平静的年代,人们的已经在现实的世界经历了许多,历经了安宁,战乱,感受过离别,相聚。动荡的人世,生活的磨砺,多少人内心最渴望的温暖能够保持深刻?不期而至的人生交集,两颗迥异的心灵,逐渐拨开了表面沉重的尘埃,现出原本的面目。人是情感动物,无论多么冷静的人,总有机缘,能撩拨起心弦,尽管表述的方式多么隐晦,仅仅是越来越放松的言辞,越来越随意的称谓,或者是故意多汇去的不多书钱,给彼此寄去的手工桌布或者火腿、布丁。时间跨越了二十年,却等到了不悔的记忆。或许这已经是最好的结局。海莲终于来到了那人生活之处,呼吸到了那人呼吸了一辈子的潮湿空气。厚实宽阔的黑油伞,或者站在路口,观看那人群起伏的查令十字街道,高高的街道中心远远走来一瘦高的女子,伫立在84号门前,停留许久。听说,世上已无马克斯与科恩书店。查令十字街84号,现在是一酒吧,只是木框玻璃门边,石头逢里钉了块铜牌,上书“查令十字街84号,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旧址,因为海莲汉芙的书而闻名天下”。Ifyouhappentopassby84CharingCrossRoad,kissitforme!Ioweitsomuch.藏书票上的一句,海莲的一生。久远的年代里,最诚挚的心
  •    早已迷恋《查令十字街84号》,缘于N老师推荐的电影。台译名《迷阵血影》,已为多数同道中人诟病。诚品书店古书区的员工陈建铭牛劲发作译出全书,就是为这个蹩脚的名字、和片中惨不忍睹的对白字幕,“我翻译这本书,多少也想为她赎点儿罪罢。”电影还只看过片段,拜陈所赐,竟得已先读全书,我只想说谢谢。
      
      是一口气将《查令十字街84号》读完的。看至最后两封信时,毫无征兆地竟然就结束了。有个词叫“戛然而止”,我一直觉得它很有味道。同时眼睛里涌上潮水,这有点像读《双城记》结尾时的感觉——“It is a far, far better thing that I do, than I have ever done; it is a far, far better rest that I go to than I have ever known.”以为自己不过是在挥霍着一点兴趣和时间,最后才知早已被它骗走了感情。明明是我不入虎穴,怎么却被虎虏获?
      
      “二十年间缘悭一面,相隔万里莫逆于心。”
      
      难以置信,一个普通美国女作家同一家伦敦旧书店之间,竟能保持通信20年,而内容却无非是索书、道谢、问候以及对见面的设想和期待。说实话,信写到53年时我已分外火大,难道Helen不认为,一次旅行远比窝在破公寓里自我修炼更重要么?这一拖竟拖了十几年。当她终于踏入梦寐中的84 Charing Cross Road,Frank却已遁入死亡之门。
      
      还是时间最老。
      
      初拿到这本书时,难以控制兴奋之情。译林终究放弃往年设计上的呆板,虽然我个人认为那花哨的横条纯粹画蛇添足。用邮戳做书信集的封面并非它首创,当年我正是被《香草山》书脊上的半个邮戳所吸引,才会毅然买下余杰的东西。而《查令十字街84号》的责任编辑张远帆难掩其装帧理念的得意之情,“比如那张藏书票,比如书的开本:‘考虑到中国人的手比较小,所以我将它竖向裁掉一些,这样就可以撑在手里,翻起来很方便了。’边说边用其小胖手将书飞速翻动,果然是灵动无比。”
      
      或许爱书人都有着色色的眼光,不仅挑剔书的内容,还忍不住要指摘它的皮囊。看到那本装扮妖冶做作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恶之花/巴黎的忧郁》时,简直要跳脚了。三联的品相则好很多。
      
      Helen坦白交代自己“和百老汇的乞丐一样时髦”,让我们一起想象她一手夹烟一手抚摸书背的模样吧——就像抚摩心爱之人的肌肤。装祯精美独到的斯蒂文森文集令她“打心里头舒服”,欺世盗名的书又可以让她叫骂不已。 她毫不掩饰真性情,嬉笑怒骂间,一定令古板的Frank忍俊不禁。
      
      既然说到Frank。和Helen通第一封信的时候,他已成家。而Helen的爱人死于二战,此后终生未婚。两人性格不算迥异,Frank温雅古板,谦和善良;Helen虽乖戾,却热情慷慨。难以想象一男一女保持通信20年,竟然不生出暧昧。我曾以为,这感情若要纯,就敌不过时间,就像我深知与XL的通信亦不会长久。可他们竟做到了。原来没有人可以剥夺奇迹。
      
      网络上风靡的一篇影评——《爱情的另一种译法》,一针见血道出Charing迷的心声: “当爱情以另外一种方式展现铺陈时,也并非被撕去,而是翻译成了一种更好的语言。上帝派来的那几个译者,名叫机缘,名叫责任,名叫蕴藉,名叫沉默。还有一位,名叫怀恋。” 早已将此文印记在心,可翻到书的最后一页,跳过之前好多页序言,看到这些醉人的词时,还是忍不住又黯然了一把——相见不如怀念。

    ---来自豆瓣
  •   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被全球爱书人深深钟爱的书记录了纽约女作家海莲·汉芙和一家伦敦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书商弗兰克·德尔之间的书缘。双方二十年间始终未曾谋面,相隔万里,深厚情意却能莫逆于心。书中的那些信件,大都是信手写来,原本并不是为给别人看的,如果不是因弗兰克·德尔不幸早亡,它们可能永远不会面世,它们是率情之作,有些有趣的书话,信函来往间更能看出美国老小姐与英国拘谨绅士间的不同性情风格,读来流畅而有趣。
  •   这本被全球爱书人深深钟爱的书记录了纽约女作家海莲·汉芙和一家伦 图书《查令十字街84号》敦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书商弗兰克·德尔之间的书缘。双方二十年间始终未曾谋面,相隔万里,深厚情意却能莫逆于心。书中的那些信件,大都是信手写来,原本并不是为给别人看的,如果不是因弗兰克·德尔不幸早亡,它们可能永远不会面世,它们是率情之作,有些有趣的书话,信函来往间更能看出美国老小姐与英国拘谨绅士间的不同性情风格,读来流畅而有趣。
  •   因为读《美味关系》这本书,所以看了译者苏西的博客;因为苏西推崇陈建铭,所以找来陈建铭翻译的书所以读到了这本一直在那,却一直没有读的书。 查令十字街,这个十字不是指十字路口,而是十字架的意思。街道长约一公里,南端至泰晤士河,往北经国家艺廊、苏活区和唐人街,至牛津街为止,再往下走就可以看到著名的大英博物馆了。这条街上小型书店云集,84号就是其中一家,以经营古书为特色。 1949年的10月5日,海莲.汉芙按照《星期六文学评论》上的广告地址发出了第一封信,由此开始了纽约与伦敦之间长达20年的书信(偶尔有包裹)往来。 这本小说文体简单,就是双方的书信按照时间排列开来。因为是书信,内容就是围绕汉芙想要什么书,而弗兰克德尔作为书店一个主管怎样想办法为其找书,间或有汉芙为了答谢给还在实行配给制的战后英国的书店朋友们寄些火腿、鸡蛋等生活补给,而朋友们则给她回赠手工缝制的桌巾,内容平时如同我们自己从前曾经写过或读过的大多数家书。 其实这本书被这么多人喜欢应该是时间与空间,精神与物质,友情与爱情等共同孕育发酵的结果。首先是长达20年的时间维度本身就带给人一种力量和震撼,其次特殊的历史背景使小说先天就具有了画面感和戏剧感,而不同国家又带来地域的差异,体现为文化的碰撞(这在双方的语言中表现尤其明显:汉芙伶俐急躁,德尔则古板克制)。再有汉芙作为一个剧作家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及对书籍的挚爱也在书信中得到充分铺展,而对书籍的热爱本身就会吸引众多拥趸者。更重要是双方悉心地将20年间的书信妥善保管,这才有了汉芙在德尔去世后能够结册出版。试想一下,如果是当时在写信时就酝酿着出版,那这部作品中的情感的杀伤力将大大降低。 汉芙因为经济困顿使她在20年间一直无法去伦敦,去看看德尔。当她得知德尔去世了,非常难过,她写给朋友的信中这样写道:卖这些好书给我的那个好心人已在数月前去世了,书店老板马克斯先生也已不在人间。但是,书店还在那儿,你们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我相信汉芙写到这时一定哭了,因为读到这我哭了,第二次,第三次读,哭了更久,抽泣不止。 托汉芙的福,如今查令街84号与贝克街221号B座(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曾经住过的地方,现为福尔摩斯博物馆)已经成为全世界爱书的同道中人到伦敦后必去的膜拜之地。据说前者因为书店的后人无心经营已经变成小酒吧了,不过我想如果我到了了伦敦,我还是会去那儿,看看门牌号也好。
  •   很多人都说这本说书是“爱书人的圣经”,当初买这本书也是抱着这样的好奇心买的。世界上的爱情有千万种样子,当然了,爱情的展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唯独我觉得书中的爱情很是令我感动,该书既表现了海莲对书的激情之爱,也反映了她对弗兰克的精神之爱。海莲的执著、风趣、体贴、率真,跳跃于一封封书信的字里行间,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柔软的经历。
    也许就像书中所选的资深书评人张立宪的文章中点到书中十分动人的元素:“我想,当爱情以另外一种方式展现铺陈时,也并非被撕去,而是翻译成了一种更好的语言。上帝派来的那几个译者,名叫机缘,名叫责任,名叫蕴藉,名叫沉默。还有一位,名叫怀恋。”我打算过段时间吧英文版的也收了~~
  •   昨晚在值班,晚上睡下去的时候拿起了一本书,准备伴着入眠,原定的那本读库已经看完,没想到竟一下子看到了完。2点来钟,我躺在蓝色的值班床上哽咽了,释放完激动的心情满意地睡去。很长时间了,没有彻夜读书的激情,记得上一次大概是读《神雕侠侣》,不知不觉天就亮了。这是一本爱书者的书,书信集体裁,很短,本来不是给人看的,这反而更有趣。现下我受了六哥的蛊惑,在到处收集图书,前两天刚刚去了“孔夫子旧书网”,一下子惊为天人,居然有这么多的网上书店在经营,我想找的书基本都有,只是不知道品相如何,交易是否方便。我对书的要求简单,头版不头版不重要,重要的是干净整洁,特别是挺扩,上次一本读库被妻子大折了一道,我又重新买了一本。自己也知道对于购书、藏书是有那么一点怪癖。于是,这就成了喜欢《查令十字街84号》的理由。这是一个爱书人和一家书店为之淘书的故事。原本简单的商业往来却越来越多的温情脉脉。爱书人是纽约的一位老姑娘,一辈子靠文字为生,常常陷于穷困潦倒的边缘。书店位于伦敦,地址就是书名,主要是其中的一位伙计“弗兰克”在为女主人公“海莲”淘书寄书。这友谊开始于偶然的1949年,海莲在纽约买不到好的英国文学书,于是按广告向“查令十字街84号”的旧书店定购。书中充满了对书籍装帧的崇拜和热爱,看得我这形而上的爱书者热血沸腾,在心里想像着“光可鉴人的皮装封面,米黄色的厚实内页,古雅的烫金书名,秀丽的印刷签字,还有三面的金色封口,,,,,,”随着海莲一起在那里摩挲着书感慨。想不到的是在最初的几年伦敦的食品供给居然如此的不堪,每人每月一个鸡蛋,每家每周两盎司肉。海莲惊诧于此,开始给英国为她带来惊喜的书店朋友们寄去了鸡蛋和火腿(其中不少是干燥鸡蛋,对于现在的我不知为何物)。于是精神和物质获得了交流,可以想见那些英国人一下子收到大洋彼岸的两个鸡蛋时的激动心情,他们除了说谢谢,只有尽力去为海莲找书,更多一百年以上完美的旧书。这友谊一直持续了20年,直到弗兰克的两个女儿都定了婚,直到弗兰克猝然离世,海莲都没能踏上英国的土地。只能托她路过的朋友带去一个吻。最终她来到书店时,那里已经倒闭。有人说这是个悲伤的爱情故事,我不这样看,不是只有爱情才是美丽的,友谊一样让人心动。书中有两位女店员只写过几次信,后来不知所终,更让人牵挂,她们是多想见一见那位雪中送炭的海莲。物质的匮乏构成了精神的美感,如果,美国有很好的英国书籍;如果,海莲有足够多的钱飘洋过海去见弗兰克;如果,弗兰克们有足够的鸡蛋和火腿;如果,那些书原来的主人不去变卖它们;这些信会存在吗?这素为谋面的知心友谊会存在吗?物质的丰饶构成了精神的无聊,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报纸电视网络广播,车子房子票子面子,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幸好有六哥的一声断喝“读书吧,从三十四岁开始”,让一些有趣的书碟盘出现在我的面前,让我出离了愤怒,将我从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中擢拔了出来。如果非要给这段读书加一个时限,我希望是一两年。我现在已拥有此书的DVD版(2008年底)
  •   这是一部读者海莲与书店书商弗兰克.德尔长达近20年的往来书信集。海莲是个美国女人,身为自由作家和编剧,终身喜爱读书,买书。作为读书人,都有着各种书籍方面的癖好,海莲也不例外。而远在伦敦的查令十字街84号的旧书店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刚好可以满足她的种种要求。在一次试订购非常满意之后,海莲和弗兰克开始通信和长久的订购,有时是月余一封信,有时却隔上半年之久,而近二十年来一直持续着。这边是开朗、热情而有着小小脾气的美国女性,那边是沉稳、严谨而富于风度的英国绅士,这也是读者们忍不住YY的原因吧。在等待女儿上小课的过程中,从容的将正文只有97页的薄薄小书读完。海莲的阅读爱好与自己的大相径庭,但是,只要是读书人相互之间在书籍方面都会有着心领神会的默契吧。这本书读着很舒服,读到过程中有时也会翻翻前边,看看后边,就像在一家自己喜欢的小书店里闲逛,是一种遇到深爱的无尽喜悦。海莲和弗兰克的友谊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店里的其他店员、弗兰克的妻子家人、甚至弗兰克的邻居老太太。海莲虽然收入微薄,但是始终如一的对朋友的慷慨也时常温暖着我的心。爱从来会被爱所呼应,许多人通过这段书缘与海莲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很遗憾,海莲由于经济原因多次和“我的书店”失之交臂,没能在弗兰克有生之年与之见面。这种遗憾也许是另一种圆满。我更愿意把两个人之间看成纯粹的一段书缘友谊,这也算是对他们的一份敬意!推荐给所有爱书的人们,读罢这本书你也许会感到一份深深的满足!
  •   If you happen to pass by 84 Charing Cross Road, kiss it for me! I owe it so much.

    你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译林出版的这本薄薄的小册子,米色的封面干净诱人,扉页贴了一张精美的藏书票,印着上面这句经典的,真挚感人的,流传至今的话



    知道这本书缘于我的一位良师益友,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当时,经常购书的当当和**都没有这本书,倒是淘宝上有几家,却比原价要高一些。加上已经在网上阅读过电子档,并看过了由安妮.班克劳夫特及安东尼.霍普金斯领衔主演的电影,就没有再收藏它。但是海莲.汉芙犀利、妙趣横生的文笔,和这份因为不完美才完美的感情一直在脑子里,温暖着日渐沧桑的内心。



    昨天在当当拿到了这个收藏版,迫不及待的从头重新阅读所有的信件,陈建铭先生的译文优美流畅,字里行间流露出这跨越20年的温情和关爱,寻找和找到,凸显了原作者的幽默风趣,“挑剔诘责”,痴书如命......感谢陈先生把这本“爱书人圣经”带给了亿万中国读者,让我们得以分享这份跨越了无数时间和空间的佳作。让我们在日益浮躁的今天,会有那种再次坐下来给远方的朋友写封信的冲动.....



    分享一些精彩的段落吧:

    “我简直不晓得一本书竟也能这么迷人,光抚摸着就教人打心里头舒服。”

    “弗兰克.德尔!你在干嘛?我啥也没收到!你该不是在打混吧?......行啦!别老坐着,快去把它找出来!真搞不懂你们是怎么做生意的!”

    “我大概只会悄悄溜进去又静静踱出来,而不敢告诉他们我是谁”

    “我从来不买没读过的书——否则,不就像买了一件没试穿过的衣服同样下场吗?”

    ......

    二十年间缘悭一面,相隔万里莫逆于心。
  •   书到了,抱了满怀,到六楼时已是气喘吁吁。最先看这本《查令十字街84号》,大概是因为它最薄最轻便,容许我在周末很休闲地读来。
    这是一位嗜书如命的美国女作家与英国一家书店经理二十年的书信集。书信很平常,美国女人海莲像所有的女人一样喜欢唠唠叨叨,英国绅士弗兰克规规矩矩地回信,言语不多,公事公办,但又事事尽心。
    海莲的恋人死于战争,她一辈子未婚。她的才华并不十分出众,一生穷困窘迫。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通过为电视台等写写剧本为生。一辈子未见什么成就,是这本真实的,看似琐碎的书信集让人们记住了她,也让多少人去膜拜英国巷落里的“查令十字街84号”。弗兰克为这家古旧书店服务了四十年,他是普通的英国男人,有一个不富裕但温馨的小家庭。他似乎也没有大志向,一直安然地工作在这家书店。
    平平常常的两个人仿佛生来就是为这本书而存在的,1949年10月5日,海莲莽莽撞撞的写了一封信给这家书店,直到1969年1月8号,书店的职员写信告诉她弗兰克过世的消息,这鸿雁一飞就是整整二十年。
    两个人从未谋面,两个人从来也没说起感情的事情,然而看到最后,心底涌上的酸楚不亚于看一部感人的爱情小说。海莲的信是自由洒脱的,她有美国女人的特点,大胆泼辣,时而抱怨几声,时而狡黠一笑,她仿佛是故意逗弄着一板一眼的弗兰克。弗兰克说他并不是保守严肃的人,但是他的每封回信都要在书店留底案,因此他仿佛常常招架不住,嘿嘿苦笑。弗兰克过世后,他的妻子告诉海莲,她说她常常忍不住会嫉妒海莲,因为觉得他们之间心意如此相通,说弗兰克生前是如此爱读海莲的信。于是我们猜想,那个循规蹈矩的英国男人在不动声色间却总是隐隐期待着遥远的那个有点刁蛮有点毛躁的女子,当信件到来时,他或许在办公桌前铺开,点燃一支雪茄,在烟气弥漫中,一遍一遍读来,眼神里有着温柔,嘴角不知不觉扬起。而海莲,在破落寒酸的公寓,穿着大大的宽袍,头发随意散乱的堆着,一笔一画写着,时不时露出猫一样狡黠的微笑。
    与海莲结下情谊的不只是弗兰克,还有书店所有的人,那个女人对他们来说是奇迹。英国在战后物资紧张,肉鸡蛋等要靠配给,海莲虽然不富裕,却常常在节日给大家寄去稀缺的食物。几个女职业经常给海莲写信,戏称她为“弗兰克的海莲”,弗兰克听了,只怕是心中暗喜着。
    海莲的愿望是去英国走一趟,那么多好朋友期待着她。只可惜她经济不好,二十年来竟无法成行,而当她踏上英国领地的时候,与弗兰克已经天人永隔了。这似爱情又不是爱情的情谊给了大家一个遗憾的美。这或许不是一本很文学的书,然而它给你的是一种理想。
  •   从事出版业已超过半辈子之久,我个人始终有个问题得不到满意的答案:我始终不真正明白人们为什么不买书?这不是全世界最便宜的一样东西吗?一个人类所曾拥有过最聪明最认真最富想象力最伟大的心灵,你不是极可能只用买一件看不上眼衣服的三千台币就可以买下他奇迹一生的所有吗(以一名作家,一生十本书,一本书三百元计,更何况这么买通常有折扣)?你不是用吃一顿平价午餐的支出,就可得到一个美好的洞窟、以及一个由此联通的完整世界吗? …… 所以——买下它,我指的是书,好好读它,在读书时日里若省下花费,存起来找机会去一趟查令十字街,趁它还在,如果你真的成行并顺利到那儿,清代我们献上一吻,我们都亏欠她良多…… 这是《查令十字街84号》附录的一篇文章《有这一道街,它比整个世界还要大》中的一段文字,写得非常好。 《查令十字街84号》被称为“读书人的圣经”,而它的作者海莲·汉芙恐怕也没有想到,她整理的与伦敦一家旧书专卖店——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通信录,居然会在60年后被无数爱书人奉为圭臬,并且看了书还不够,还要去伦敦寻找那仍旧存在的查令十字街84号——虽然只剩下了一个门牌号。 我常在午休之前读上几段,感受爱书人之间的心意相通,以及海莲与弗兰克那种极其正式却又暖暖的以书维系的“暧昧情感”。然后心满意足地睡上一会儿。 海莲与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通信长达20年之久,这20年间她没有机会亲自到伦敦去,虽然书店里的人早就对她说过:“无论如何,在伦敦会有一张床留给你。” 马克斯与科恩书店最终无以为继,还是关门了。一年后海莲的书出版,非常畅销,但这无助于改变现实。正如读者都觉得海莲终究也未能与弗兰克见面,是非常遗憾的事。 但其实,所有的一切,已经跨越时空,跨越生死之界,凝结在这样一本薄薄的小书中。只要你静下心来阅读这本书,就都能感受到。 所以,为什么不买书呢? 这真的是全世界最便宜,但又是最最好的一样东西了。 不是吗?
  •   敬(亲)爱的海莲·汉芙小姐:

    恕冒昧的写下这封信,我在书店看到一本薄薄的书信集,读了后就勃起了,就像是掉进了情人柔软的胸脯。甜蜜的、激情的、香浓的、干脆的、汗湿的.....一切感觉冲向了自己畸形的脑袋,于是自己开始变的好看起来。最近北京不停的下雨,骚气逼人的空气终于稍微的可以闻了。

    到了爬到床上扒拉书页的时间,但我依然蹲在电脑前,貌似有些迫不及待的样子,试图敲打出一点东西。然而,面对等待敲打的对象,内心却是充满惶恐。那是,《查令十字街84号》。

    1949年10月5日一封从纽约市东95大街14号发出的信落在了英国伦敦中西二区查令十字街的马克思与科恩书店,信得落款是海莲·汉芙。1969年1月8日,从伦敦的查令十字街84号发出的一封信件落在纽约市东72大街305号, 署名马克思与科恩书店。在这长达20年期间,汉芙和书店经理弗兰克·德尔的书信飞跃大洋,当然,这得感谢49年12月的那根六磅重的火腿。读这本书并不是因为里面文采飞扬,也不是因为它是世界名著,或许仅仅是由于一种思绪,而也正是这种思绪牵连着那个寡居的女人和她的“大懒虫”。

    说起读书,自己也只能是个菜鸟,静下来想想自己读过的书,想破脑袋,只有一两本在眼前转悠,他只可恨自己20年都泡在马桶里了。他也很遗憾北京的书店像是个大卖场,剩下了了无几的还卖的超贵,学校的图书馆用来自杀可以,说道用来读书那就算了 。北京和首都现在都禁烟了,他当年来北京求学也是想靠着首都近些,希望能够被熏成一个文化人,没希望,看来他只有用烟来熏自己了。他读到的那本《查令十字街84号》是译林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陈建铭译,要是您说为什么读“新书”(您是讨厌新书的),我英语实在是超烂,只好求救翻译了,还好译者也是一个“好心人”。

    在书的最后(弗兰克·德尔已经去世),汉芙写道“卖这些好书给我的那个好心人已在数月前去世了,书店老板马克思先生也已不在人间。但是,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我在附录上看到唐诺为译文写的文章,唐诺说自己是个“有抽烟习性又加上轻微幽闭恐惧毛病”的人,自己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以为那家伙是在写他。

    1987年戴维·休·琼斯把这本书,这个故事改编成了电影,我翻箱倒柜的扒拉半天,然后就蹲在凳子上抽着烟看着安妮·班克劳馥和安东尼·霍普金斯“书雁传情”。因为自己是个宅男,于是屁股跟着倒了大霉,每天要遭受腰部以上的赘肉的压迫 。于是,偶尔搞得拉稀,以此让自己有一点悬置的空间呼吸“新鲜空气”。

    我是个中国人,曾经在您写给弗兰克的信中提到一位中国的“金小姐”,她说您“中毒不轻”,又或许现在不中毒谁会看书呢? 我的祖国现在经济腾飞、日日勃起,她正在从“大国”崛起向“强国”迈进,结果自己就买不起书了。这里的邮政也超级牛逼,国内平件通信半年才到达(如果幸运的话)。所以我也就不奢望能够有像汉芙小姐那样的经历,但我还是没出息的奢望了。他们现在都在读《盗墓笔记》神马的(这个词如果您不理解请原谅,我也不知道是个鸟意思),结果这里的故宫被盗了。看着通信中提到的书目,我一口气喝了一大杯水,因为当时除了喝水不知道还应该做什么。我是个学生,得考试,得了,您没读过大学的.......

    我老是觉着自己是像格特鲁德·斯泰因那样自认为的天才,但是除了很二,啥鸟不是。我20刚刚出头,但是已经老了,似乎找不到令自己年轻的感觉。后来才发现人只有老了才会知道年轻是个什么东西,可爱的小年轻!我渴望遇到志同道合者,但是人家都很忙不带着我玩,于是我就闷骚的给您写信了。我想过几十年之后就会和您相见了,又或许可能永远不会相见,但是彼此已经相遇了,不是么?希望信件平安抵达,祝好。

    Ps:有部电影叫《玛丽和马克思》,与书中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知道是不是导演受到书信的启发。
  •   每一位爱书的人都想参悟这个世界上懂我有谁呢?人生在世得一知己实难,称为知己更难,海莲作为一个爱书人士的书店消费者跟书店的经营者以及相关周边人物,一起书信二十年间,在相隔万里的两国之间,从矫健有力的手臂缓缓走到人生尽头,竟然未曾见面,一言一字让他们彼此熟悉、安慰、祝福与关心。
    文中每一封信的内容都极富真诚与细腻,一打开就舍不得合上,一心关注海莲最后有没有去查令十字街84号看弗兰克还有诸位。直到弗兰克离开了,没有能见到日日盼望的那位美国的友人。
    一位买书的跟一些卖书的,书信让他们的友情长达20年之久而越来越浓未变淡,相信查令十字街84号如何成为人们的一个传奇,是一封一封的信铺出来的。
    里面一直没有表露他们之间的爱,或许爱情的另一种解释也不过如此吧。书写让他们没有距离,更让彼此好像家人般熟络。
    看书好像能想象到他们在以信对话的画面,即使没有看过电影依旧。
  •   一个关于书的故事《查令十字街84号》

    爱书人读书人都喜欢读关于书的故事,在那么多关于书的书里面,这本小书让我感觉最温暖。其实所有关于书的故事,都是在讲那些爱书的人,都是人的故事。

    这是一本小小的书,即便这么小,里面还是加入了很多注解和前言后记,要是把这些内容都去掉,只留下那些信件,那这本书会变得更小更薄,可是就是这么一本薄薄的小书,却打动了很多爱书的人。

    故事发生在五十多年前,汉芙是美国纽约的一个没有名气的穷困的女剧作家,住在曼哈顿租来的白天没有暖气供气的公寓中。一直没有结婚。唯一的嗜好就是看书,而且特别喜欢英国古典文学,尤其喜欢读旧版书。而在纽约的旧书店距离她的家很远,而且价格也很贵。有一天她看到了一份来自英国旧书店的广告——这个书店位于查令十字街84号,那里是伦敦旧书店最集中的地方。于是她发出了她的信,要买几本英文旧版书。于是长达二十年的通信开始了。说是二十年,其实因为那个年月的跨洋邮政很慢,一封信来回要几个月,有时候一年都没有来信,所以二十年也就只有几十封往来的信件。其实二十年中,汉芙也只在这个小书店中买过五十多本书。当然通信的内容不仅是关于书,还有关于英国文学,还有他们的生活,其实要是说故事和情节,真的没有太多,也没有什么浪漫和巧合,只是汉芙的信很幽默调皮,让人感觉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老小姐。

    战后的英国很困难,很多物质都供应不上,肉类巧克力丝袜都很久没有见到过了,于是汉芙顺便也邮寄点包裹作为礼物送给书店的老板弗兰克和店员们,时间长了店员们也开始给汉芙写信。二十年的时光中,汉芙几次想要去英国,到这家书店看看,可惜因为经济的原因一直未能成行。而汉芙的朋友去英国蜜月旅行,还特意到查令十字街84号去看了看。直到书店的老板弗兰克去世。汉芙也没有踏上英国的土地,也没到过查令十字街84号。等到一九七零年汉芙把这些信交给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比汉芙的所有剧作都受欢迎,而且还在英国出版,一年以后英国的出版商邀请汉芙去伦敦,汉芙这才第一次来到了查令十字街84号,可惜这里面已经人去楼空。

    要说汉芙和弗兰克两个从未谋面的人中间有一种爱情,有点夸张,仅仅几十封信中,两个人并没有交流过生活情感等问题,仅仅是买书卖书,英国文学和汉芙的礼物,但是从文字中,却又能够感受到那种跨越大西洋的陌生神秘和好奇。在这个世界上这样的故事有很多很多,只是因为细心的汉芙把这个故事保留了下来。这是一个因为书发生的故事,也是因为出版成书才被我们所知道,这就是只有书才会有的力量吧。
  •   因着梁文道的《我读》系列而买下这本被称做全球爱书人的“圣经”,深深的被汉芙和弗兰克精神上的情缘所感动:
    二十年书信情缘,二人之间无一爱字,未曾谋过一面,但是却使人深信不疑,在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和纽约汉芙破旧的公寓中,在一部部精彩的二手古书和一封封简短的书信间,二人的情缘与日俱增。汉芙的热情、奔放,弗兰克的内敛、含蓄,也都在二人之间的书信中含蓄的表现出来。
    更让人感动的是译者陈建铭,在未曾购买版权的情况下因不满电影翻译的粗糙,为我们翻译了这本“圣经”,才使我们有缘得以认识汉芙和弗兰克以及他们周围那些可爱的朋友们。那是另一个爱书人的故事。
    另外,译本中的序、译序等也都写的极为精彩。
    只是不知道何时能够得到一本英文版的做为珍藏?
  •   记得当年看哈利波特,发现对角巷的入口就在查令十字街上,不由会心一笑,看来查令十字街真是全世界爱书人的街头联络暗号啊,另一个能与之匹敌的大概就只有法国的莎士比亚书店了,不同的是给莎士比亚书店站台的都是乔伊斯,海明威这样的大文豪,而历史上本名不见经传的84号书店能有今天这样的地位,仅仅是因为一个不成功的美国女作家和书店店员20年间君子淡如水的鱼雁往来,就是这些书信却打动了全世界几乎所有的爱书人。
    这些书信里几乎有所有美好而质朴的感情——带点冒冒失失的热心肠,贫贱而不移的以书为乐,对文字的倾心仰慕,感恩,倾情以报,善良心灵间的互相唱和…… 很难想象这么一本薄薄的书能承载这么多东西,可它确实做到了。
    我本来和海莲一样不会买没看过的书,但果断直接拿下了这本书,一是由于该书声名赫赫,二是由于“If you happen to pass by 84 Charing Cross Road,kiss it for me! I owe it so much.”,这句话直接击中我的泪点。这份情真真非人间所能常有!!!
    p.s.此书现在只有这一个中文版本,其实比起陈建铭的翻译(不过这叔叔挺有爱的,会在豆瓣上和人互动,直面提问,态度真好啊),我倒更喜欢序里凯蒂翻译的味道。原版又都太贵,伤不起啊~~~~
  •   这是一本翻开便不想合上的书,最初知道这本书的时候,看到它被誉为“爱书人的《圣经》”还很不以为然,总觉得这类广告词太过虚伪。

    这是一本小书,不算厚,价钱也不贵,原价也只有18,我却因为种种原因始终没有读过。今年终于买入,作为自己的生日礼物。读过之后便有些气自己,怎么到现在才买来读,不过还好,至少我没有错过它。

    这本书的内容是美国作家海莲·汉芙与位于查令十字街84号的英国二手书店的往来信件,内容却不似普通商业信件那般乏味枯燥。女作家的幽默善良,书店店员们的认真负责,通过一封封的信件跳入读者的脑海。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甚至可以想象到海莲读书时或喜悦或恼怒的场景,店员查尔斯辛勤寻书的模样。海莲与书店店员们之间深厚的友谊很是打动我,甚至不由得幻想自己也能与某家书店的店员接下如此情谊该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   在网上找《查令十字街84号》的原版书,遍寻不着,就在当当买了一本中文版。感谢此书的译者台湾同胞陈建铭,因其非专业的身份而使译文全无匠气。海莲的俏皮活泼,古道热肠,珠玑妙语,弗兰克的彬彬有礼,温和克己,忠心耿耿,都透过文字,透过漫长的时空距离跃然纸上,汉语的魅力在此毫不逊色于历史同样古老的英语。我几乎可以看见海莲在她那间“白蚁丛生,摇摇欲坠,白天没有暖气供气的公寓”里裹着御寒的毛毯,瑟缩着却又是快乐地捧读远涉重洋从大西洋彼岸寄来的信和书籍,嘴角发出会心微笑的模样。也不难想象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经理弗兰克,店员塞西莉、梅甘、彼尔等收到汉芙寄自纽约的喷香火腿、一打打的鸡蛋时欢呼雀跃,欣喜难奈,更加努力地为她找书的热烈场面。
  •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短短的几十年,能够跨越远洋找到和自己处于同样国度的人们,是一件十分神奇的事情~海莲和查令十字街84号的相遇,海莲与弗兰克的相遇,在这20年间的书信流动,礼物流动,还有人心与精神上的流动~无一不在诉说这这一美好情缘的发生与维系.书里的每一封信都诉说着所有爱书人的爱书情愫!
  •   我看这本书并非因为什么“爱书人的圣经“之类的广告文案宣传,纯粹是因为那部同名电影(强烈推荐这部电影,拍的很好,完全的英国味道啊!),很喜欢那个调调。

    有幸买到这本书也是经历了很多波折,因为我想看的那个时间段很不凑巧几乎所有的网上书店都缺货,到书城寻过也没找着,是某一天偶然路过季风书店顺便进去逛了一下不经意间就看到了,还是仅剩的最后一本,我想没有理由再错过它了。果然看书有的时候也是需要一点缘分的。

    这种书其实很难评论,因为它太简单太随意,没什么深刻的内容,可是喜欢的人大底不是因为作者的文笔和故事的情节,多半是因为一种情绪,那种爱书人心心相惜的情谊。

    说到这想起之前看的一部台湾电影《第36个故事》,其实从很早就知道这个片子到最后看这个片子我的理由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桂纶镁。看到很多人的评价,几乎要不就是觉得很差,要不就是无比喜欢,而我自然也是后者,我给此片评论是:“没有故事,只是情调。是这种生活太让人羡!“

    其实这本书也是一样,不喜欢的人可能对它不屑一顾,可是喜欢的人却会被这家书店,被这几封信所感动。我觉得与其说这本书是“爱书人的圣经“,倒不如说查令十字街84号是爱书人的圣地。虽然现在书店早已不在,可是84号,依然是查令十字街上最诱人的一个门牌号,多少爱书的游人站在曾经的书店门口缅怀过这一段美好的时光?

    我想如果我有机会去伦敦,一定会跟很多热爱此书的人一样,到查令十字街走走看看,到84号门口看看它如今的模样。


    PS:个人觉得 本书的几篇序都写得很好,毕竟都是出自喜欢此书的人之笔,我尤其喜欢唐诺那篇。
  •   一.去伪存真我本能的怀疑、且无端的厌恶一切自我标榜的事物。哪怕是好东西,一经标榜,也会变得那么面目可疑。恶俗标榜导致适得其反的例子,莫过于上海译文出版的《情人》:当初因为是王道乾翻译版的缘故,我才买下了这本书。尽管如此,我还是恶狠狠的企图撕掉该书的封面,——粉红的封皮,看颜色就不象个良家妇女;上面写着句莫名其妙的"一个深沉而绝望的爱情故事";中间系着个腰带,以极其狗仔的口吻写着:"电影《情人》由梁家辉主演……难怪《情人》让万千读者痴迷……"——知道的这是《情人》,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上错花轿嫁对郎》。尽管我不喜欢这本书,但也不能把杜拉丝包装成英国《太阳报》的三版女郎啊?译林出版的《查令十字街84号》,还算正经,不过从前言到后序,始终还是让我感觉稍稍包装得有点过,有点假,有点夸大其辞,有点附庸风雅。具体症状集中的体现在该书的两句宣传语里:1,"二十年间缘悭一面,相隔万里莫逆于心"——这叫做:矫情。2,"爱书人的圣经"——这叫做:装B。要评价这本书,那么,首先我要抛开一切矫情和装B的诱导,才能开始真实面对自己的感受。
  •   当初海莲的那句——【如果你正巧经过查令十字街84号,能否为我吻它?我欠它的实在太多了】带掉自己几多泪。

    而弗兰克的那句【如果有一天你来伦敦,橡原街37号会有一张床给你,你爱待多久便待多久】

    这不是因为书信而引起的痴男怨女之爱

    这是比爱情更纯粹的情谊

    它经过二十年的书信往来

    却从未提及过爱

    很喜欢弗兰克的拘谨书写模式

    和海莲的热情恰好行程鲜明的对比

    它不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那样处处显露痴情

    它是一个光明磊落的故事

    故事中的男人和女人

    是我喜欢的样子

    谢谢你们,给我时间不可遇的真情

    让我动容……
  •   这是一本书信集。作者是一位美国女剧作家海伦汉芙。她酷爱读书,特别是传统的英国文学、历史、哲学方面的书,因苦于在当时的美国书商那里难以买到她想要的书,于是转而写信给她在广告上看到的一家英国书商,请求购买一些书。这家英国二手书店的地址就是这本书的书名——查令十字街84号。于是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海伦汉芙与书店的销售经理弗兰克、店员、甚至他们的家人、邻居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书里的信件主要是海伦与弗兰克之间的。二人憧憬着能当面一见,但可惜没能实现。当海伦终于有机会来到时,书店早已人去楼空了。

    海伦给她有机会去英国的朋友写信,请她路过查令十字街84号的那家书店里代她“献上一吻,因为我亏欠它良多”。读到这句话时,我不能自已,泪流满面。
  •   《查令十字街84号》带出的是一段生动的、感人的、真实的旷世书缘;

    我和《查令街84号》也有一段小小的书缘故事,这书中文版刚出版的时候,我特意赶去《唐宁书店》找过,找到了,埋单结账,回家发现,居然被书店的工作人员弄错了,我拿到的那本是《美好的美好的时光》,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美好的美好的时光》也是一本非常好的书,让人一睹难忘。

    可是我再次去寻找《查令街》的时候,查令街脱销了,很久之后,我才开始网络购书,我也曾在当当找过它,可惜一直缺货;

    一来二去,数年过去了,我仍和此书缘悭一面,上星期偶然发现当当又有这本书的货了,于是马上下单。

    买回来了,很薄的一册书,很容易看完;

    今天想给个书评,发现第一次被网络禁言,不能写书评,哈哈,我发现和我此书的缘分就是特别纠结:(- 晕,有点生气,可也许这是当当网的BUG吧,正好在当当网论坛上有人开贴,说起周末去逛实体书店的感受;于是顺便聊起了书店,聊起了这本书;

    比起其他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书的价格还是实惠的,如果选择是一套电影或者一套好书,我会毫不犹豫选后者。

    我仍然喜欢逛书店的感觉,却喜欢网购的书价更加实惠,真是矛盾的心情,不过我一般保持,大约每个月的周期仍然去旁边的两家精品小书店买一本书(这两家书店一家叫《诗书人家》、一家叫《书巢》,都是我喜欢的名字),算是对实体书店一份绵薄之力的支持吧。


    三联书店撤出了本地的市场,我真的不希望看着喜欢的书店,在身边一家一家的消失。

    周末看《查令街84》,这一段旷世书缘,可要感叹的是现如今物是人非,书店变酒吧了……

    查令街84的女主人公有句有意思的话,她从不买没有看过的书,这点和我们的做法相差何其远啊;

    但仔细想想,其实只有看过的书,才能真正的甄别是否值得买回来,一生珍藏吧,也是哈,不会再看第二遍的书,买来何用?

    希望一本好书继续温暖着感动喜欢书的人,并且在一个温暖的午后,大家可以说说看书的感受:****://bbs.dangdang****/thread-43358-2-1.html

    以上链接是正好遇到了几个也读过《查令街84号》的朋友,在当当网论坛聊了几句的具体帖子。

    如果这部书也感动了你,一起聊聊吧:) 把这点点书缘分延续下去。
  •   据说这本书是每一个真正爱书的人必然要拥有的一本经典,冲着这么文艺的书名我也要纳入囊中。当当网超人一般的快递到了后,这是我第一本取阅的书,包装精致,书比较薄,内容都是一位爱书的女作者与查令十字街84号的店员们的书信来往。说实话,里面涉及大量的西方姓名,对于初次接触西方著作的人来说看起来稍稍稍稍有一些吃力,譬如说我...囧。海莲对于书的热爱以及对八十四号的慷慨与真诚感动了我,如果你也喜欢书,不妨拥有《查令十字街84号》。
  •   这是一本写给书店的情书,海莲是一个如此坦率、热情的人。透过文字,可以想象一个邋遢的女子在狭小的公寓里翻阅旧书,吃着点心,舔着手指。弗兰克则是典型的英国绅士,书店有人辞职了,有人去世了,邻居被送到了老人之家,食品不再实行配给,直至最后,马克斯先生去世了,弗兰克也去世了……一个小时,我看过了他们二十年的时光,有种不真实的幻觉,好想去一次查令十字街84号,哪怕看一眼那个标志着物是人非的牌子。
  •   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美国女作家,在几十年如一日的觅书过程中留下的信件的合集。从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女作家率性纯真的一面,而弗兰克的回信也可以看出他对书的热爱,以及内敛含蓄的性格!因为爱书而引出的书信情缘,让这本小书有一种淡淡的爱的馨香,相信所有的爱书人读后都会有共鸣!实体书店在这个年代已经大受冲击,然而这本书所传达出来的美好的氛围,让人对实体书店盛行的那个年代,不禁生出许多遐想和向往!查令十字街84号,一世爱书情缘!
  •   最初是看了朋友的推荐关注这本书。
    先读了各种序,感动于译者的精神,作序人郑重、诚恳而用心的推荐。
    “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一句话便打动了我。
    海莲·汉芙的语言俏皮、率真,读着不由得就情景带入了。
    设计装帧印刷也和内容相得益彰。
    ps:唐诺的序极好,还想找他其他的文章来看。
  •   陈建铭先生的大力推荐,感谢他用心的翻译,每每翻开书就会被书信中的人文环境深深吸引,尝到外国语音美味所在。更令人羡慕的,是海莲对书本的独特认识,让我惭愧,“从不买没有阅读过的书”这像经常听到的那句俗话: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只找那些与自己相联接的书,像在找自己一样,留下的才是最珍贵。真希望中国也有这样的“查令十字街84号”,或许可以创造。
  •   传说中的爱书人经典,的确不愧“经典”二字。捧着书,有时微笑,有时心里沉重,真算是陪着海莲过了一番淘书的瘾。尤其看到查令十字街84号店内书籍的低廉价格,怎一个羡慕了得?
  •   全文最让我感动并不在海莲得知弗兰克死讯的时候,而是在她得知消息三个月后写给朋友的一封信里,她写:“亲爱的凯瑟琳——我正在整理我的书架,现在蹲在书堆里抽空写信给你......”
    这种情绪可以揣测,但不可言说。

    世间万物都已败在了她的回忆里,哪怕她后来再去书店看到的书店残骸。
    对海莲来说是残骸,但对我们并不是。
    查令十字街84号——我始终对他保有最真挚的向往。有时间应该去看看,每个读书人,都应该向它脱帽致敬,因为它值得。
  •   “爱书人的圣经”所言不虚!这本书是每个爱书人都应该读一读的作品,描写了一个了纽约女作家海莲和一家伦敦旧书店之间的书缘情缘。薄薄的一本书信集读后让人非常感动。装桢朴素漂亮。
  •   记起有一年清明回老家,春意正浓,外婆家门前的那棵梨树花开得异常热烈,仿佛要倾尽自己所有的能量,完成一场决绝繁盛灿烂明丽的生命绝唱。在那一刻,我莫名的笃定这场繁花盛宴其实就是因我而准备的。我遇见它,不需要准备,也不需要郑重严肃,只是单纯的一次相见。我一直相信,所有爱书的人,要确切的说他为什么喜欢书,是不能够回答的,这是本来就有的情节,无需解释,无需深究,心里明白即可。在这本书中,海莲对书的痴迷所产生的种种情绪,爱书之人都是深有体会,我平时都是不会让人碰我的书的,自己阅读之前都是将双手清理干净之后才打开书,当然如获一本特别喜爱的书,更是小心翼翼深怕损坏它,对书,我一直保有一种端庄慎重的情感在里面。阅读此书,从双方的书信之中,字里行间带着的是这个时代所没有的绵绵温情与真诚。海莲的性格是可爱的,单纯,率真,善良。德尔先生其实也很可爱,我们可以看到他惯有的英国绅士风度下的幽默,从他对海莲称呼的改变之中,我们发现了海莲与书店逐渐加深的情谊,来往的书信承载的期盼与等待,总是默默温暖人心。虽然到了后来,他们互通书信的间隔加长,但这也不失为一种真挚感情的体现,真正的朋友,即使你们没在一起,但总是知道他或她就在那里,不管什么时候想起,内心就笃定与安全。你们互相牵挂,成了彼此生命惯有的一部分,你习惯他存在那里,你就不会孤独。因此在20年后,当我看到海莲读到德尔死讯与书店其他员工相继离开的时候,竟莫名的留下眼泪,觉得内心疼痛难当,仿佛失去了生命的一部分,从此无法完整无法过活。我想,海莲在那一刻所感到的缺失,是此生无法弥补的沉痛。在它与德尔女儿通过最后一封书信时,她与书店所有的联系从此戛然而止。她到底是没有踏上她魂牵梦萦的国度,看一看她的书店,看一看与她来往书信近20年的朋友。
    生命中总是带着这无法弥补的缺憾,我们在时空层面上独自生存,问候自然变得弥足可贵。拿起笔在纸上写上祝福,起笔落笔带着的是你表达的温暖与感动。另一个人,拆开书信,仔细阅读,然后你们彼此相通。文字是语言的载体,我们将我们要表达的感情用语言组装,然后用文字凝固成体。阅读之人在阅读时沿着程序逆转而来,心意即得到感知。阅读是一件单纯的活动,是互相认知确定的过程,此时,理应谦卑温顺。
  •   查令十字街84号,这个名字很平凡,朴实到只是一条街一个店铺的名字,但正是这个朴实的名字在那一瞬间打动了我,在各种包装盛行的时代,朴实显得格外的珍贵和灿烂。书尚且只看了一半,本是还不够资格来写评论的,只是既然把鼠标点开了这一页,就择日不如撞日吧。书的封面很漂亮,特别喜欢里面的一张海莲的卡片,书信一封一封的看下去,心情越来越复杂,确切的说是越来越沉重,不可否认,这是一本很好的书,特别是对于喜欢读书的人来说,这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好书。
  •   偶然从一本杂志上看到本书的电影版介绍,是我喜爱的安东尼霍普金斯主演的,于是有缘结识了这本薄薄的书。老实说,从没有哪本书信体的作品能这样打动我,字里行间洋溢的真挚情感使我总是边噙着泪感动着,边给逗得忍俊不禁。半个世纪前的一段跨国书缘让我们这样感动真是太神奇了!值得一提的是,译者曾是台湾一位古旧书店的工作人员,凭着自己对《查令十字街84号》的热爱动手开始翻译,本书是他的第一本译作,我没能拜读原版书,但我觉得译者翻译的非常精彩,不是说翻译是一种再创作吗,他向我们传递的远非文字本身,想来我们都是因书而结缘的,书无限延伸了我们的视野,穿越了时空,有书真好!能通过本书神交了那么多可爱的人儿,真好!
  •   记录了海莲和查令十字街84号书店的20年情意,书中所提到的作家和著作都是英美文学的经典之作, 隐藏着淡淡地爱情忧伤
  •   恺蒂的<<书缘.情缘>>已将此书写得太好了.我只能会心一笑地在公车上,在沙发上跟读.然此间跨越二十年的通信,是关乎对书的挚爱,也是人情之味的渲染.彼此都在投入,彼此又都收获到了最急需的,真正再好没有的事了.
    书,真是个魅力的产物,当读到汉芙手抚一本首版书,竟用的是"伸手过去,无限爱怜地抚摸它",宛如那书页是亲儿之肌肤;又读至她于1952年得了本1840年出版的书,惊叹曰"经过了一百多年,竟然还能保持这么完好的书况!质地柔细,依旧带着毛边的书页尤其可人.我真为前任书主(扉页上有'威廉.T.戈登'的签名)感到悲哀,真是子孙不肖哟!竟把这么宝贵的东西一股脑儿全卖给你们.哼!我真想趁它们被称斤论两前,拎着鞋溜进他们的书房,先下手搜刮一番!"我又何尝不这么书痴过呢,而更为这些查令十字街的古旧书店的店主及雇员们惊叹.五十年前初版的书,传承得如此优雅体面又不失价值,而我国五十年前出版的书呢,试问还留存多少?而书与人的情缘呢,可有香传?更让人感叹不已的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英美的航空邮递业务竟服务到位得叫人羡慕,二手书仅需用报纸包裹就能完美寄送,而像鲜蛋火腿之类的战后急需品竟也能安然跨国送达,回转身来想想近来在国内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快递业务,竟连上海至常州的书都包装不善,寄送过程更是挤压投掷,今日交到手上一本开本稍大些的书居然四角扭曲,书脊扯损,惨不忍睹.而上周到的一批书中,也有两本破损,我去投诉,还文绉绉地与客服形容那品相为夏日衣薄不小心跌了一跤蹭破了皮.真是待他们太好了.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不经心了.

    但愿能得英文版书重读一遍.然遍寻而当下的电影版,居然是原声无字幕的,太考验我的英文了.还要修炼呐~~
  •   清晨,一口气品完了查令十字街84号。是书缘还是情缘?海莲和福兰克,情愫暗暗流淌,终成大河,但谁都不曾涉水,就这么遥遥相望,小心翼翼地掩藏着内心的那份喜悦…世间最美好的感情,莫如斯…
  •   多恩说:“全体人类就是一本书。当一个人死亡,这并非有一章被从书中撕去,而是被翻译成为另一种更好的语言。”我想,当爱情以另外一种方式展现铺陈时,也并非被撕去,而是翻译成了一种更好的语言。上帝派来的那几个翻译者,名叫机缘,名叫责任,名叫蕴藉,名叫沉默。还有一位,名叫怀念。是机缘牵起了大洋彼岸的汉芙和弗兰克德尔;是责任让“珍本”行走6000公里;是蕴藉让他们在书信中成为了至交好友;是沉默让他们在喧嚣的世界获得了心灵的纯静。正是一种怀念,让我们今天目睹了几十年前纯洁的爱恋。当我读到“Ifyouhappentopassy84ChaingCossRoad,kissitfome!Ioweittoomuch。”我的心有点淡淡的疼,是遗憾,二十年的遗憾!遗憾的不完美才是人世百态......看了这本书特想去英国,去看看现在的查尔街84号风景如何?
  •   第一次看到 查令十字街84号 这一名字是在我曾经最爱的读物上看到的 认识一个叫海莲汉芙的女子 执着善良 感受到一份胜于爱情的友谊
  •   有时候就在想那些在二十年间流传的故事 是爱情 是友情 还是糅合而成的亲情 我不得而知 这本书被拍成了电影话剧 总觉得不如书来的实在 我也是爱书 爱伦敦 爱英伦文化的人 想去现在的伦敦 现在的查令十字街84号 看看 那些过往 那些感动 还想还一家自己的书店 清茶 书香 人生足矣
  •   故事感人,丰富了我们现实平庸的生活。它会使我留恋那条街,那条街上84号的马克科恩书店;会使我记起那句话“如果刚好遇见它,请为我献她一吻,我亏欠她良久”。一位一生贫困潦倒的作家,海莲汉芙,用书信诠释着一种另类却让人难以忘怀的爱:对书执着的爱,对人同情的的爱。她梦想去伦敦亲眼看一看那家书店和书店的主人德尔先生,却毕其一生也未踏上英伦国土。
    序言中译者对本书分析透彻,见解独到,尤其提到爱书人状况---(爱书人)为数不多但代代都有。
  •   这本《查令十字街84号》是一本美国穷作家与英国一家旧书店的通信集,他们长达20年的通信过程就像一条小河缓缓地在生命中流淌,静静地滋养着生命,让人觉得心中充满温暖与平静。
    不知为什么,看书的时候总会想到You&#39;ve Got Mail里Meg Ryan的小书店,那是一个能人给温馨并充满归宿感的地方。但显然,查令十字街84号的这家店要更古朴,更充满英国绅士风格和陈旧的古书气息~~
  •   这本书既表现了海莲对书的激情之爱,也反映了她对弗兰克的精神之爱。海莲的执著、风趣、体贴、率真,跳跃于一封封书信的字里行间,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柔软的经历。
  •   很喜欢这本书,让我对书产生一种别样的热爱。突然也想将查令十字街84号作为我梦想旅行中的一站。到时候到了那里,我是否能够替海莲献上一吻呢
  •   “查令十字街”,是伦敦无与伦比的旧书店一条街,是全世界爱书人的圣地;“查令十字街84号”,是一本93页的小书,是一叠悠悠20载的书信集。
  •   #查令十字街84号#真的是很动人的一本书,虽然腰封上说是“爱书人圣经”,但就我个人而言,主要还是被这长达二十年的通信所震撼感动。如译者在序中所说,旷日费时投递的书信具有无可磨灭的魔力——对寄件人、收信者双方皆然。尽管我不曾投递过书信,但偶尔收寄的明信片也能让我从中窥见一斑。引用原文的一句话“你们若恰好路径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我们也都亏欠书籍良多。
    当看到那封称呼是以H开头的信就知道了这是一封宣告Frank 死亡的一封信,不由悲从中来。所以说,剧透害死人,早知如此就不该看序,再看正文的。
    不说了,还是你们自己去看吧。
  •   诚如书中所言,查令十字街84号也是条时间之街,那里有我们不曾知晓的无尽过往,以及我们无力也无意展望的无尽未来。翻译方面,我更喜欢前序中恺蒂(?)的翻译,更能突显海莲性格的活泼。
  •   书体本身很不错,装帧漂亮,书胶平整,纸张也很理想。

    故事真是太温暖了,本来像这种一封一封交流信感觉应该是挺乏味无趣的,

    但是因为那些非常能体现写信者性格的文字——

    比如说弗兰克的一板一眼偶尔的放松和海莲的善良直爽有时候恰到好处的小幽默,我甚至记住了那个出现没几页的心灵手巧的博尔顿老太太——

    让整个场景鲜明地跃然于纸上。

    即使只是薄薄的一本书,就算堆成信也没有多少厚,却让人各种滋味都尝到,二十年间的情谊感人肺腑。

    确实是所有爱书人的圣经。


    另:翻译相当不错,各种名人作家画家地址都给出了详尽的注释——导致后面的注释好厚一层^_^
    曾经拍过同名电影的这本书被万恶的影碟商附着了一个耸人听闻的名字《迷阵血影》(= =0 什么逻辑)
    于是惹恼了此书的翻译人陈建铭先生,这个曾经在书店古书区工作的员工,多亏他这个爱书人的辛苦,今天才能看到如此好书。
  •   一本让你感动的好书,当读到结尾处,海莲知道弗兰克去世后,她在给友人的信中写到“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的时候,呼吸仿佛将要停止,长久之后才长吁一声,叹:唉······
  •   一本就是这本《查令十字街84号》,看这本书之前,我认为世界上只有两种刻骨铭心的爱,母爱和爱情,现在才知道还有买书人和卖书人之间的爱,也可以这样纯粹和感人。尽管很喜欢书,但是平生第一次感觉书竟然是人世间如此至美的精灵。因为书的存在,这个世界竟可以温暖至此。这次还买了一本不仅特别好看,而且特别有用的书,《人生可以美得如此意外》,看得让人欲罢不能,马上接着看。今晚打算再看一遍
  •   对《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早已耳闻,但一直没来得及买,虽然这本由短短的数十封扎信组成的一本薄薄的作品,却温暖了作为每一个爱书者的心,让我看到这世界上竟然还有一种感情,可以用书联系起一种纯粹而真挚的友谊,跨越那个交通网络都不发达的年代,作者与书店的员工终身都未能见上一面,虽是遗憾,却留下了一个神话。
  •   “你们若恰好路过查令十字街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我曾一次次的背诵此句。为什么每次还是热泪一个眶?读完后一次次感怀,如果有机会到英国,一定会献上一吻,弥补海莲的那份爱的亏欠
  •   我倒并不觉得这本书应该是网上所谓爱书人的圣经,只是一本有意思的书信集。你甚至还会从中细微地觉得,英国战后的转型期过得很快,从没有肉吃没有丝袜穿到买汽车医药费全部可以报销不过10年时间…… 通信的这两个人,有一个是活泼甚至调皮的,而另一个虽然是古老国度自持的绅士,也至少是机敏的,这些都带给人轻松愉悦的阅读享受。直到读到“你们若恰好路过查令十字街84号,带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眼泪流下来。 它道尽了我们卑微的深情,那遥远过度的一间书店,一个故居,一个海湾,一片草原……若你恰好路过她,代我问候她。
  •   查令十字街84号,应该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书店,爱书人的朝圣地!20多年的书信交往,浓浓的友情,淡淡的爱情,让人感动!
  •   《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只要看一眼封面。你就会爱上它,因为实在是太美好了,成捆的信封,古老的书店里面幽幽亮着的电灯,在加上那个隐约可见的邮戳...总之封面就是一种美好。整本书是一个书信集,书小小的,但是里面充满了爱的温暖,如果你是一个爱书人,这本书值得拥有。
  •   这是太美好的一本书,是全世界爱书人的圣经。查令十字街84号则是圣地。
    我是在一盏昏黄的灯下静静读完它。书缘是世间最美妙的缘分吧。
    真希望自己也可以做这样一间书店的读者。
  •   查令十字街84号被誉为读书人的圣经。人们读圣经带着神圣虔诚的前提去读,读此书则处处流露出调皮与温情。两地爱书人二十年间的书缘缓缓的流淌着,人间的美好情谊在尺素之间,又超越尺素,喝杯清茶带着轻松的心情去品读吧。
  •   其实已经是很久之前读的书了,现在才想起来评论。我每次买书都会一次买很多,然后慢慢地一本一本得读。记得那一晚看《查令十字街84号》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结果就从深夜读到第二天的破晓时分,意犹未尽。因为那个特殊的年代,遥远而陌生,但是其中的情意却不是陌生的,它就在我们身边。孤单无助的时候,想一个人苦苦撑过去的时候,竟有朋友能够给予你支持、安慰与帮助,那份感动与喜悦,书中的两位主人公通过书信的传递,呈递到你面前,让你重温友谊的力量。当然,书中这位乐于助人的女士也可能已经悄悄爱上了我们那位言辞木讷的先生了~~哈哈
  •   相隔千里,但是因为书让两个爱书的买家和商家通过邮来邮往结识并深深的倾慕。
    不是爱情故事,而是对于书的倾慕。
    想买到的书,手机已经买不到的书。
    N多年过去,当提及在查令十字街84号的时候,还是为这段美好的书故事,感动不已。
    浮华的世界,书,可以静静的感动我们,贴近过去的岁月、生活。

    此书曾经一度断货,很感谢再版!
  •   如果你爱书,请一定来看看这本书;如果你不爱书,看了以后你会爱上书。
    书很薄,一个多钟头就可看完,但是看完后,一辈子也不会忘。几十封书信,沟通了大西洋两岸长达二十年的情谊。现在我们每天发短信发到手软,真正记住的有几个?书信里的情谊,自然简单,真实动人。
    这个故事也只有在那个年代,那个时期才会出现。如果我有钱,我会去看看查令十字街84号。
  •   下午随手拿起这本书想翻一下,但是拿起就没再放下,一口气就读完了。书中人与人之间单纯质朴的感情真的把我打动了。他们虽然是远隔大洋的陌生人,甚至一生都没有机会见面,但是彼此却能像朋友一样交往,互相关心和信任,所有人都表现的谦谦有礼,真诚质朴。好令人向往啊,好想在现今忙碌喧嚣电子化的社会,能够有一个像查令十字街84号这样的地方安放想要宁静的身心;也好想能有像弗兰克、诺拉和博尔顿太太这样的可以纯粹交往不需拘于俗礼不需考虑你来我往的朋友。这本书像是一客暖汤,让我觉得温暖而有滋味。
  •   这是通过信件描述的一个关于普通人的传奇。用“传奇”来形容似乎有些过,但是那是我想用来表达震撼和感动的最为贴切的词汇。同所有人一样,查令十字街已经和贝克街一样成为我游英伦的理由,特别因为它是活脱一个从狄更斯书中蹦出来的书店,就算现在人事物皆非,但是那种心灵上的敲打依然会存在。
    也许对我触动最大的是那种充斥在信件字里行间的感情,我也曾经有过这样一段经历,所以能在这种感情中找到共鸣……祝福所有爱书的人!
  •   如果你对书有一种非同一般的热爱,就看吧,译文很好,内容很好,只是我想或许对书兴趣不大的人看不下去,整本书都是书信,关于一个卖书人和买书人的谈话,没有爱情,但是有很深的关爱,异国之间的关怀, 以及最后深深地遗憾, 看了,无不让人,对书,有更深的情愫


    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和良多……
  •   想买这本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之前看过《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电影。扮演男女主人公的演员演技都很棒。看到书后,虽然没有电影那样直观的效果,便还是被书中那种深深的人书情缘所打动。
  •   我是感动的

    每一封信

    都是诉说着一个爱书人的心

    这大概就是作者一生的印记

    在每一封信的书写下

    有人老去

    有人死去

    有人受益匪浅

    还有一个始终没能到英国的人在最后说道:

    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言有尽,而意无穷。
  •   查令十字街84号,这是爱书人心中都会记住的地址;二十年的跨洋通信,这是每个爱书都默熟于心的故事。翻开书来读,一封封书信传递的,依然有与故事不同的味道。
  •   本是没有联系的两个人 因为旧书联系在了一起
    分明不是多亲密的两个人 因为旧书在困难时期帮助了整个书店的人
    最后即使没有买多少的书 但之间的通信大于书的数量
    如果你有幸到查令十字街84号 请帮我吻吻它
    感动在不经意间 蔓延
  •   小小一本,真的很好看,读完整本书就好像跟着海莲和弗兰克经历了20年。他们对书的热爱,海莲对这群异国朋友的热心,海莲的幽默和可爱,还有小小的一个缺憾&;mdash;&;mdash;20年都未见面,所有这些都感染了我。每次看到弗兰克和店员们期盼着海莲来访,海莲却因为各种原因不能成行,直到弗兰克去世,心里都特别不是滋味。但后来想想,他们能相识相知已经够了,其实并不需要见面来维持这份友谊,20年的书信往来,或许不见面才是最完美的友谊
    这里面每个人都那么可爱,不管是邻居家的刺绣老太太还是帮海莲送丝袜的演员朋友,全都太可爱了!不喜欢这本书的人可能因为它太平淡了,但只有这样才能真切感受到他们当时的感受,期待与失落,气愤与惊喜,我也不知道怎么说了,反正我是很喜欢。我称不上一个爱书人,但也能对海莲的某些对书的观点赞同,海莲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是一个很可爱的人
    不小心说了好多,最后加一点,我觉得唐诺和译者陈建铭的序写得好,另外两篇太烂了,完全没感情
  •   在英国伦敦,最著名的两处地方,一个是贝克街221号,另一个就是查令十字街84号。两者的共同点是都是通过某一本书而被大家熟知。查令十字街的那家旧书店早已不服存在,但是还是有大批的读者前去游览。这足以说明本书的魅力了。
  •   原本就是书信往来,因此不存在虚构。由于真实,才更能体会到真情。那样的时代,两个人却都是如此的诚恳、乐于助人,让人愿意去了解他们。随着一封封的书信,大家看到的是一群可爱的人。所见到的居然是久违的真善美,如此的情况下,其中的一个离开这个世界,怎么能让人不动容伤感?
    第一次,感动到痛哭流涕,真实,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查令十字街84号已经不是一个书店的地址,而代表着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感情的归属。
    假如,有机会,因为这些书信了解到这个地方的人们,一定都会去看看那里,想到曾经那里发生的事情,必定会有所感触吧。他们都被留在了大家的心中。
  •   被吸引 就是因为它的题目 就像贝克街221号B座一样 同样的伦敦 同样是地名 如此的吸引着我的视线 翻开书 那一句 If you happen to pass by 84 Charing Cross Road,kiss it for me!I owe it so much.这句话给吸引了 看完序 不仅遗憾海莲小姐与弗兰克的缘悭一面 也在遗憾为什么不去寻找英文原版 翻译过来的经典 果然失去了很多的味道 美国女子的洒脱 幽默 外向 风趣 英国男子的拘谨 严肃 内敛 如此明显的对比让人忍俊不禁 海莲的很多词句 都使我开怀大笑 有隐藏的情愫飘荡在其间 然而更多的还是朋友的惺惺相惜 若能有英文原版 定会再读一次 很喜爱书的封面和书页 质量真的很好 是正品的
  •   说不清是因为老六的推荐还是译者的愤青精神打动了我,也或许是电影带给我的温暖,一见这本书立刻拿下。很久以前知道了这本书随即看了同名电影,至今记得那里一位书店店员小心翼翼地带着女作家送给的礼物坐公车回家时嘴角流露的一抹微笑。随手翻阅了几页,海莲和弗兰克的身影仿佛跃然纸上,爱书人的圣经啊!信然!
  •   很欣赏这个故事。二十年鸿雁往来,缘悭一面,忽一日收到他者来信,却已是死讯。 深宵泪醒,斯人入梦否?我怅然合上《查令十字街84号》,并将其放置一旁。这样的结局-----我 无法接受。 三天之后,又忽然想到,我委实不该过于执着结局的死亡,而忘却了那是绵延二十年的情谊与快乐。生命中,无可避免的,是死亡。这样一段友情,能够终结于死亡,而不是诋毁、猜疑也许还算得上是完美。但我依然对这段情缘的终了耿耿于怀......让我不能释然的也许不止于此,暗中作祟的应该是内心追求完美结局的那种情结。 何为完美,细细想来不过是纵情罢了,在心里总是有个小小魔鬼,鼓惑放纵你的心灵,让你任由着性子去做自己认为完美的事,见面?去见好了。但这就算完美吗。依我这个现代人的观点:也许见了面男主人会觉得女作家其貌不扬,委琐不堪,还不如家里的良妻,此段情缘便无疾而终。也许女作家觉得男人毫无情趣,怅然而去,再或者.....或者的结果太多太多,实在是不忍再想下去,总结下:期待完美远没有痛彻心扉来的刻骨。

    “如果你们恰好路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看来与其失望还不如亏欠......
  •   拥读此书,欣喜若狂。在那遥远的国度还有这么爱读书的人,沿着汉芙的读书路,将我们的阅读进行到底!20年的友谊20年的读书路,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感动......喜欢查令十字街84号!
  •   二十几年的书信往来,展现了一个普通读书人的一生,一个二手书店的兴衰。相信看完之后,每个人都会想去伦敦的查令十字街84号,寻找属于自己的那本书,或者,属于自己的那个人
  •   抱着一颗尝试的心态买了这本书,因为之前对书信体的书是一直都不感冒的,但是结果出乎意料的好,海莲。汉芙和书店主人的书信看似朴实幽默轻松,却深深的隐含着委婉动人的真挚情感,这样的书不仅将人深深的打动,更能从里面的书信中得知许多书籍和知识,这更像是一本介绍英国文学的书。如果你有兴趣,请买一本放在床头或包里,因为它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却永不倦的书。
  •   一本关于书缘情缘的书。
    一个让爱书人向往的故事。
    有一种温暖的感动流入心中。
    很喜欢海莲,也很欣赏译者的翻译。
    文字俏皮鲜活,好似海莲的神情跃然纸上。
    意外发现海莲与我同月同日生,更为欣赏。
    每每忆起那句I owe it so much,都会泪流满面。
  •   初识查令是在老师的一门课上,当时在想,怎么会有这么一家书店长久而闻名?买这本书是在上班的时候,所以最多的时候读它是在马桶上,哈哈哈。不过这书能够安抚心灵,让自己发现另一个世界的自己。在独自一个人的时候,你不会觉得孤单,就如海莲一样,有书的陪伴,还有另一个未知的人或城市在陪伴你。
  •   明明知道故事的梗概,明明知道故事的结局,看到结尾时还是不免百感交集。
    总之是本爱书人一定会为之动容的书。
    如果有一天我也有机会走上伦敦的街头,我势必也会打听去查令十字街84号的路。
  •   正如书评所写,整本书就是讲述一位爱书人与十字街一家旧书店通信20年的故事。其中的书信时而温情,时而热烈,时而令人捧腹。信中的人物是如此的真实,放佛下一刻他们就会微笑的跃于纸上。每每提及书中情节都让我感到无比的窝心与感动。我想这就是同为爱书人的共鸣吧
  •   这是一本很好看的书 它没有爱情小说的浪漫与曲折 也没有教义小说的启发与实践 但是 这本书是真实的 不是一个故事 它最美丽的地方在于它的真实 不是电影 不是反转剧 是在一个具体的位置真实发生过的一件事 那么淡淡的温暖 那么真实 那些可爱又俏皮的话语 那一份份带着关爱的礼物 那从不曾会面的友谊 无关爱情 只是知己 是灵魂的一种陪伴吧 在遥远的地方找到属于你的朋友 那个充满了书香的小屋 贮藏了昔日无限的温暖 来日到英国去 必定要到查令十字街去 给它献上最真挚的一吻 代替汉芙还亏欠它的良多
  •   薄薄的一册,很快就读完了。主人公海莲&#8226;汉芙与弗兰克长达20年的书缘却清晰地跃然纸上。那个时代的美国与现在的中国有一点相似,就是读书的人很少,书籍装桢毫无个性,内页都是大白纸,与英国的书籍相比,美观度和收藏度都很低。海莲发现了一条得到优品二手书的捷径,直接从英伦三岛邮购,这一发现极大地丰富了她清贫的学者生活。这个故事的发生是那么自然而然,那时的人们生活虽清苦,可心灵却富足。读来令人心有灵犀...
  •   “如果你们恰好路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二十年的书信中承载的带着书香的情谊,是如此的温暖。虽从未见面,然而能遇见你,遇见书,仍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意外。
  •   人类的悲剧就是总在转瞬即逝的人生里追寻永恒。在这个每一秒都充满变化和动荡的时代里,我们是多么缺乏一种让人感觉温暖的,能够持久的东西啊。我们总是去追求时尚的东西。然而这些所谓时尚的东西转眼就化为**了。那些苹果,那些平板,总是在更新换代,然而这些东西并不能温暖我们的内心。《查令十字街84号》,讲的是一些热爱书籍的人的故事,他们的通信温暖,朴实,直达我们的内心。书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假使我们不热爱书籍,不热爱艺术,我们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
  •   没去过伦敦,没关系;没到过查令十字街84号(尽管这书店现在已经不存在了)没关系;没听过那些人名书名,没关系。只需要翻开她,作者的幽默与友善,弗兰克的尽责与重视,店员们的热情和善良,总能感觉得到。
    有这游走在字里行间的情的气息,就足够了。
  •   这实在是本漂亮的小书,装浈用图极用心,手感也超好。遇到这样的书,凭空会多出几分阅读的快意。因为喜欢,所以舍本逐末,只慢慢将前言后序读将起来。开篇《序》为我白描了一幅图画:一处街角书店,光影中弥散着书香,头顶微秃的中年绅士正在整理书籍,兀自一派悠缓、笃定。文字作一转身,书店风景已化为一位女人眼中的破落与空寂,曾经“坚实”的存在成为此刻的风中幻影,泪水悄悄滑落……充满流年深情的文字甫一下打动我,凄怆又优美,深切又温暖,这是份真实的矫情,它属于海莲.汉芙。
  •   前些日子信手买了本《查令十字街84号》。今日信手乱翻。真觉喜欢其中的温情,对书也好,对人也罢。难怪久为爱书人所称道。。。
  •   波澜不惊的生活也是一种美。几封通信,两个从未谋面的人,他们的交集只有阅读,这比一些长篇大作更容易引发读者的遐想。如果说有世外桃源的话,阅读无疑就是通往桃源仙境的一条幽静的小路。而《查令十字街84号》中的主人公,就像是轻声细语漫谈着他们的阅读感受的两个引路人,引领着读者漫步在这落满缤纷文字的小径上。
  •   这本书看起来很薄,但细读了才知道,原来这世间真的有同道人,爱书如命。譬如书中的海莲汉芙,譬如店中的每一人。
  •   我喜欢小说,海莲汉芙不喜欢虚构故事
    我喜欢新书,她喜欢旧书
    我喜欢买畅销书,她喜欢买自己看过的书
    我把所有的书都存起来,她喜欢每隔一段时间清理掉一部分
    我不喜欢重读,她喜欢一读再读
    我不喜欢在书上写字画线,她喜欢在书上注解
    ......
    很多不同点,但我还是喜欢上她

    硬要说我俩的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爱“简奥斯丁”,这一点上我绝不输给她...
  •   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这本《查令十字街84号》,我已经看了第四五次了吧,现在有电话QQEmail,估计也没有什么人写信了,多可惜,在这本书里能重新体会书信的情怀。
  •   薄薄一册 跨越20年 感谢查令十字街84号 感谢汉芙 感谢书店工作人员 很好看
  •   “我只买已经看过的书”,海莲&#8226;汉芙有着不同常人的购书情结;在相隔几千里的距离下,由买书、选书、寄书以及礼物互赠等,书商和顾客、一个严谨而内涵丰富的成熟男人和一个活泼而十分幽默的未嫁女子,有了一段超越物质、超越时空的暧昧的情愫……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