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要略

出版时间:2003-1  出版社:巴蜀书社  作者:蔡东洲  页数:272  字数:220000  

内容概要

该书内容涵盖中国的君主制、中国的宰辅制、中国的科举制、中国儒家文化、中国佛教文化、中国道教文化、中国民俗文化等十四章内容。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中国的君主制 一、君主的称谓 二、君位的传承  三、君权的运行第二章  中国的宰辅制 一、丞相制  二、三公制 三、三省制 四、二府制 五、内阁制 六、军机处第三章  中国的科举制 一、科举制的形成 二、科举制的完善 三、科举制的演变 四、科举制的废除第四章  中国儒家文化(上)   一、儒学的兴起  二、儒学的初步发展  三、儒学与诸子之学  四、儒学正统的确立  五、儒学的玄学化  六、儒学的义理化  七、传统儒学的终结  八、当代新儒学的兴起第五章  中国儒家文化(下)   一、《诗经》   二、《尚书》   三、《三礼》   四、《周易》   五、《春秋》   六、《孝经》   七、《四书》第六章  中国佛教文化 一、佛教在印度的产生和发展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演变 三、佛教的基本教义 四、佛教的主要规制 五、寺院的典型构成第七章  中国道教文化 一、道教的发展历程 二、道教的基本信仰 三、道教与养生 四、八仙的传说和信仰第八章 中国民俗文化 第九章 中外文化交流(上)第十章 中外文化交流(下)第十一章 中国文学概论第十二章 诗歌第十三章 散文第十四章 小说附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录附二:中国现有世界遗产名录

章节摘录

书摘    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亲试于奉天殿或文华殿,也称“廷试”。嘉靖、万历以来皇帝不再亲临考场,只对内阁拟定的考题审定而已。考试时间初在三月初一,成化八年后定在三月十五日。只考策问一场,次日评卷,第三日发榜。由于时间太紧,评卷官关注的只是其中少量优秀试卷,以排定名次。殿试所发之榜称“甲榜”,考中者统称进士,分为三甲:第一甲三名分别称状元(或殿元)、榜眼、探花,赐进土及第;第二甲第一名称传胪,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2)馆选    明朝殿试发榜后分甲授官,第一甲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授编修。二、三甲进士可以再参加翰林院的考试,时称“馆选”,考取者称“庶吉士”。庶吉士源于《尚书·立政》中的“常庶吉士”,周朝指官府内办理日常政务的官员。明成祖时草创此制,但直到明孝宗时因大学士徐溥奏请而趋于健全和完备。中选进士以翰林院、詹事府官高资深者一人教课之,称教习。三年学成后,留成绩优异者在翰林院任编修、检讨,次等分任给事中、御史等官。由于庶吉士散馆即为翰林,而英宗以后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南北两京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所以,庶吉士被人们视为“储相”。可见,庶吉士比一般进土的地位和威望要高得多。    (3)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的特殊文体,又称“八比文”、“时文”、“时艺”。由于题目出自《四书》《五经》,也叫“四书文,、“五经文”。对于“八股文”有两种解释:其一,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人题(题比)、起股(虚比)、中股(中比)、后股(后比)、束股(束比,也叫大结)等八个部分组成而得名。其二,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各由两股组成,共为八股。无论哪种解释,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八股文形式呆板,内容僵死。必须从《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能按照自己的观点撰写,要“代圣贤立言”,所以得模仿古人语气为之。每篇定为700字(乾隆),每股句数也有定量。每句开始还有常用语句。    3.清朝科举制的变化    清朝开科取士始于顺治二年(1645)。在体制上有损益地继承了明朝,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在乡试之前增加了“小试”。    (1)小试    小试即童子试,俗称“考秀才”。考试内容与乡试略同。录取名额按各地文风高下,钱粮丁口多少而定。小试分县试、府试和院试三阶段。    县试二月举行,知县主考。考生自报简历,并五人联保。共考四场,前两场考诗赋,后两场考经解。    府试四月举行,知府主考。共考二场,第一场为正场,被录取者即可参加院试;第二场为复试,意在排出名次,考生自定是否参加此场考试。    院试,清初各地设学道,以督学使总理一道学政。雍正时改学道为学院,以学政总理学事。院试就在学政衙门所在地设置专门场所(考棚)举行,由学政和所在地方长官共同主考。考试两场,第一场为正场,第二场为复试。        (2)乡试    清朝乡试其考试办法同明朝相似,唯难度远大于明。乡试由皇帝差派专官主持,在各省省城举行,考场是专门修建的,从围墙到座位都是特制的,考生身着“行衣”,食宿皆由官方提供。考试纪律很严。    乡试共考三场:第一场试经,《四书》三题,《五经》各四题,考生可任选一经。内容以宋人传注为准,形式是八股文。第二场试论一篇,判五道,诏、诰、表选作一道。第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    清代乡试的录取是按各省文风高下、人口多少、丁赋轻重而分配名额,又时有增减。乾隆九年浙江、江西各94名,四川为60名,而甘肃才30名。由于名额太少,极难考中,遂自康熙十一年始按正取5∶1的比例设副榜,中正榜者称“举人”,中副榜者称“副贡生”,以后可直接进入乡试。但还是有久考不中者,至有老死科场者。黄章99岁还未中选,提灯大书“百岁观场”。清乡试发榜的特殊之处:一是正、副榜分别发榜公布;二是正榜写法独到,即从第六名顺写至最后一名,然后由第五名倒写至第一名。这五名称“五经魁”。发榜时间多在寅日或辰日,寅属虎,辰属龙,因此称“龙虎榜”。又因正值桂花季节,又称“桂榜”。清朝对新科举人还要复试,意在复查乡试是否公正。最初统一送到北京复试,后改为各省督抚复试。复试中也有落选者。    (3)会试和殿试    乡试的第二年三月在礼部集中举行。清廷按路程远近发给举人路费,云南、贵州举人还可以用驿马。会试考三场,朝廷临时差派总裁官和同考官主持。录取名额不定。一般为240名。也是按省分配名额,一般为20人取工人,四川在2至4名之间。中式者称“贡士”,发榜称“杏榜”,第一名称会元。会试也有副榜。中副榜者不能称贡士,也不能参加殿试,但可由吏部授予低级官职。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在保和殿举行。时间初在四五月,乾隆以后定在四月二十一日。陪同皇帝考试的官员十多名,称“读卷官”。时间为一整天,甚至可以延至次日。    悉达多善于思索。十四岁那年的郊游导致了他人生态度的巨大改变。他看见烈日下的农民光着上身,大汗淋漓,气喘不息地耕田;耕牛颈上勒着绳子,皮破血流,还要受农夫的鞭打;犁过的泥土中有许多小虫,鸟雀飞来争着啄食。而贵族却以此为乐。这一幕幕残酷悲惨景象引发他的深思。这时,他再无心游乐,只觉得所见皆苦,触目惊心,急转回宫,静坐思虑。后来又遇着了老态龙钟的老人,辗转呻吟的病人,哭泣送葬的人群,还听马夫说这些是常见之事,所有的人都无法摆脱的苦难命运。他感悟到茫茫世间,苦海无边,促使他思索着一个问题——如何解脱现实世界的各种苦痛。然而,父王拥有的权利、自己渎过的《吠陀》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陷入无限的伤感和苦恼之中,最后在北门外遇见一个出家的沙门(修道者),从沙门那里听到了出家可以解脱“生、老、病、死”的道理。他肃然起敬,萌发了出家的念头。    净饭王为断绝儿子出家的念头,在悉达多十六岁时就替他完了婚,并为他建造了“寒、暑、温”三时宫殿。其妻是邻国公主输陀罗。但这些都未能捆住悉达多的心。他一心只想着怎样才能帮助所有的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二十九岁那年,悉达多不顾父王的劝阻,毅然离别妻子,抛弃王位,剃除须发,披着袈裟出家了。从此,参访名师,追求痛苦的解脱和人生的真理,由王子而成了一个真正的沙门。    悉达多坚持苦修,努力不懈,结果发现六年苦行,徒劳无获,乃悟出苦行并不能获得解脱的真理。于是,在尼连禅河里洗去了六年的积垢,接受了牧女献鹿奶,调养身体,恢复气力,到毕钵罗树下东向跏趺,端身正念,立下誓愿:“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经过数日数夜(或说四十九天,或称七日七夜)的苦思苦想,一个夜晚只见明星照耀,顿感精神超越,过去、现在、将来的时空障碍在眼前已不复存在,视听无限,心如平镜,贪、嗔、痴、烦恼全无,一切疑惑全然澄清,豁然觉悟一切真理,如实知见诸法实相而证成无上正等正觉。从此,人们就称他为佛陀(简称佛),即真理的觉悟者。又称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信徒们称他为世尊、佛祖。    释迦牟尼得道成佛后,便就开始了说法济世的宗教活动。在其后的四十五年间佛祖奔走各地,足迹踏遍了恒河两岸,直到八十岁在拘尸那拉城外的婆罗双树林涅般。凡是同他接触过的人无不受感化而衷心的信仰,其慈悲救世的精神教化着千百年的世人。每逢农历四月初八日佛之诞生日,十二月初八佛之成道日,二月十五日佛之涅般日,我国内地的佛教徒都要举行盛大法会,以纪念、缅怀这位佛学先祖。    2.佛教的发展    佛祖在世和去世后的一百年佛教处于原始阶段,教内团结,教徒对教义的理解和修持的戒律基本一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条件的不同,佛教在迅猛外传中逐渐形成了不少派系,于是经历了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三个发展时期。至十三世纪初,随着伊斯兰教的侵入和密教自身的粗浅,佛教在印度基本上绝灭了。    (1)部派佛教    约在公元前四世纪第二次结集前后佛教发生了第一次大分裂,史称“根本分裂”,形成了尊重传统、保守旧规的上座部和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大众部。两派在教理、教规都有不同看法,甚至对教主的理解也不同。上座部认为,佛祖是一个历史人物而不是神,其伟大在于他思想正确、智慧精湛、人格高尚。大众部则认为,佛祖具有无量寿命和无边法力,是神通广大、超自然的神灵,历史上的佛陀不是佛的真身,而是为了教化众生方便所显的肉身。其后,佛教内部的分歧愈演愈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一世纪间,上座部七次分裂,成为十二派。同时,大众部四次分裂,成为八派。史称“枝末分裂”。这就是佛教发展史上的部派佛教时期。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要略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基本上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概括情况,整体情况很好!就是配货以及在送达过程中比较慢,书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认识的比较独特深刻,整体情况不错,可以从中对中国文化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即可以作为初入门工具书,当然作为专业研究也是大有裨益的!
  •   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有帮助的,只是这本书太浅。涉及的内容太多,讲解的又很少。
  •   如果再详细点就好了
  •   虽然封皮简单,但是很好看。有意思。对于中国文化入门很有帮助。不过大部分内容都是浅尝辄止。建议和百度或者维基百科一起用。对扩展知识面帮助很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