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

出版时间:2003-4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作者:赵宋光  页数:38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的框架由绪论与学科构建与发展篇、音乐学习心理篇、音乐教师心理篇三大部分组成。绪论是从总体上介绍学科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方法。理论的阐述与本土化例证的介绍相结合是这一部分的特色。著作主体的第一大部分由四章构成;第二大部分音乐学习心理篇亦由四章构成,第四章集中了作者们长期研究、实践的精萃,值得细看。第三大部分较全面地探讨了教师心理结构的塑造、发展,全书的结束语由名家撰写,其多学科研究汇聚的功力,令全书的终止式具有非凡的意味。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本书具有溯源寻本、以史带论,理论思索与感性积淀相结合,强调实践性、注重本土化研究、提倡实证研究等特点,多学科作者各尽所能的写作队伍构成了书稿的特色。本书以开放性的结构,期待读者的参与。教师们若有与之相关的独特体验、见解,可与作者交流、对话,参与本书的共同创造。

作者简介

  赵宋光,教授,广东音协主席。上海人。著有《中华律学传统的复兴与开拓》、《论五度相生调试体系》、《论音乐的形象性》等。

书籍目录

前言
绪论
学科构建与发展篇
第一章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心理学思想概述
第一节 上古时期音乐教育心理学思想概述
第二节 中古时期音乐教育心理学思想概述
第三节 近古时期音乐教育心理学思想概述
第二章 西方音乐教育心理学发展概述
第一节 古希腊有关音乐教育心理学的思想
第二节 近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其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第三节 概念学习理论与20世纪的音乐教学改革
第四节 多元智能理论与音乐教学研究的新发展
第五节 音乐心理学与音乐教育心理学
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概述
第一节 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心理学发展概貌
第二节 音乐教育心理学代表论著评介
第三节 中国音乐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趋向
第四章 音乐教学成果的测量与评估
第一节 音乐教育成果的测量
第二节 音乐教育成果的评估
音乐学习心理篇
第五章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音乐学习心理分析与课程设置
第一节 不同年龄段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特点
第二节 小学生音乐学习心理建构与课程设置
第三节 中学生音乐学习心理建构与课程设置
第四节 普通高校大学生音乐学习心理建构和课程设置
第六章 音乐听觉感知及其发展
第一节 关于音高及音区、音程的感知和发展
第二节 关于节奏、节拍和速度的感知及其发展
第三节 关于音量和音色的感知及其发展
第四节 关于旋律、调性和曲式的感知及其发展
第五节 关于复调、和声及其织体的感知
第七章 音乐反应研究与音乐审美意识的建构
第一节 音乐的和谐性与反应
第二节 音乐的熟悉性与反应
第三节 音乐的复杂性与反应
第四节 利用音乐反应规律,促进音乐审美意识的建构
……
音乐教育心理篇
结束语
附录
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  三、从理性主义到格式塔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  1.格式塔学派的理论要点  哲学上的理性主义以康德为代表,即所谓“先验论”。其与经验主义相反,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天生的直觉和演绎推理,不依赖经验的积累。尽管经验是重要的材料和内容,可最终还需经心灵的、理性的组织和处理才能构成知识。在理性主义者眼中,学习是主体对环境事物认识后所作的主动选择,因此他们关注的是这种主体选择的心理活动过程。  格式塔心理学被认为是康德先验论的20世纪版本。“格式塔”意为“完型”、“整体”,这一学派否认对心理现象的认识等于对其分解的种种元素的认识,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知觉和问题解决方面。他们率先对刺激——反应联结学习理论提出反对,依据主要是柯勒从1913年到1920年间对鸡和黑猩猩所作的一系列实验。  例如,柯勒经过训练使鸡学会仅啄食两张纸中颜色较浅的那张上面的米,而当他拿掉那张颜色较深的纸,换上一张颜色比原来较浅的那张更浅的纸时,发现鸡都去啄食新的纸上的米;类似的实验他又让猩猩和3岁幼儿来做,结果相同,猩猩和幼儿都选择到颜色更鲜亮的新盒子里找糖果。于是柯勒得出结论,动物和人类都是以相互关系来感知、学习的,事物相互问体积的大小、颜色的深浅、位置的上下左右、呈现时间的先后长短等关系才是感知、学习和记忆的关键。这一论点直接影响了后来布鲁纳概念学习方法的提出。  柯勒还以有名的“接竿问题”实验研究出顿悟学习模式。他把饥饿的猩猩关在笼里,食物放在笼外一定距离处,笼与食物之间猩猩伸手可及的地方则放了几根木竿,每根都不能单独够着食物,但木竿之间有机关可联接。猩猩在几次无效的尝试之后,突然显出明白的样子,把两根木竿接起来,达到了取食的目的。柯勒对此解释道:这并非练习和经验积累的结果,而是猩猩观察、试探了整个情境,明了情境中各种条件之间的关系之后,产生了顿悟。  格式塔学者认为,顿悟是思维的基础,只有通过对事物整体的思维才会真正理解问题,并领悟解决问题的原则,而这种原则的迁移就是“触类旁通”,是创造性学习的重要环节。  2.实践与评价  有人提出,顿悟仅适用于理解性的学习,另外有些学习还是要靠机械记忆、需要大量练习。的确,我们把顿悟学习看作是对联结式学习的补充也许更为明智,前者强调了后者所忽视的一面,但欲全盘推翻后者却也行不通。  从音乐学习来看,对音乐语言的概念的理解、对音乐表现内容以及风格特点的把握等,适合用顿悟学习模式。而在技能技巧学习中,除了模仿、练习之外,有时也要用到顿悟学习模式。如前所述近年国内在普通学校及幼儿园的歌唱、打击乐合奏以及舞蹈教学中,研究、运用的“先整体后局部”方法,明显减低了难度,提高了效率。这种方法的要点就是让学习者从对整体的理解出发,进而明了局部在整体中的位置、作用以及与其他局部的关系(即顿悟)。学习目标清晰便学得主动,并知道如何与同伴配合。正如南京师大许卓娅、薛瑜在谈到他们研究的幼儿园打击乐整体教学法时所说:“传统教学法是一个声部一个声部地教和学,然后再合起来演奏,并在合奏时要求各声部不要去听其他声部的演奏,以免受到干扰。而整体教学法则首先要求教师要尽力帮助儿童了解和把握所有声部合起来演奏时的整体音响形象,并要求各声部在演奏时随时注意倾听其他声部的演奏,在知你、知我、知他的基础上达到配合一致。”  另一方面,若要较好地表演现成的音乐作品,熟练是先决条件,于是在理解、把握音乐结构、内容、风格的同时就免不了要反复练习,在明白如何唱、奏、舞之后也免不了还要反复练习;若想提高表演能力、技巧水平,系统的、大量的训练更必不可少;练习期间适当施以各种形式的表扬、奖励等强化手段也在所难免。可见在不同种类的学习中,或甚至在同一学习的的不同层面、不同阶段里,都可以选择性地分别使用或结合使用两种学习模式。  虽然格式塔学者在心理学领域仅活跃了大约三十年,1950年左右便渐渐销声匿迹,但重要的是,他们把意义和思想带回了心理学、也带回了学习之中,使人类重新寻回认知的传统。而且,他们的研究为其后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认知学派的理论要点  教育心理学从行为主义向认知观过渡的关键人物是美国的托尔曼,他在他的期待奖赏、方位学习、潜伏学习等动物实验中,提出了包括期待——证实、认知图、潜在学习、替代尝试错误等重要概念的符号学习理论,肯定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认知过程,这种认知要素是对行为有决定作用的中介变量。他把中介变量作为研究重点,即研究学习者在学习过程的心理活动,及其在认知中所起的作用,并探讨其中的规律。此外,瑞士的皮亚杰也以他的认知建构理论、认知发展理论、以及活动教学模式深刻地影响了现代教育心理学。总之,旧的刺激——反应范式开始向认知范式转变,心理学家的研究重心终于从老鼠、迷宫、杠杆等开始转向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  现代认知学派认为,学习过程不应只是记录信息、积累知识的过程,而应是理解信息、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行为主义所认为的知识、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信息的主动加工者;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不是看学会知识的数量多少,而是取决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信息加工水平。对于我们目前的状况来说,就是不要应试教育、题海战术、高分低能,而要素质教育、要全面发展。单就音乐教育而言,则不要光看一节课、一学期学会唱多少首歌、会用乐器演奏多少首曲,欣赏了多少曲目、跳了多少律动、舞蹈……而要看学生在歌唱、奏乐、欣赏、律动、舞蹈等活动中反映出来的音高、节奏、音强、音色感、曲式结构感、音乐情绪情感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同伴齐唱、合唱的能力,与乐器伴奏配合的能力、初步的音乐创造力等;年龄稍大的还要看视谱能力、音乐鉴赏能力、多声部的和声感、织体感等等,有了质的保证,量的发展才是自由、能动、可持续的,否则,量是死的,不利于质的飞跃,不利于再发展。   还须提到的是,对实际的学科问题、具体的教学过程、方法的强烈兴趣,是认知心理学家与其前辈不同的特点,主要原因是他们的理论已发展到能够用于研究人的复杂的认知心理和行为。这使较抽象的、以实验室研究为出发点的教育心理学,在这一时期开始转变为更具体的、以学科为出发点的教学心理学,对教学实践产生了更直接的影响。  第三节  概念学习理论与20世  纪的音乐教学改革  20世纪六十年代,一场所谓的“认知革命”在美国心理学界悄然兴起,这在理论上如前所述是源于对行为主义的批判,而在社会和意识形态上,则是因为人们经常提及的1957年苏联率先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对美国能否保持在科技方面领先地位的担心,促使政府大力支持教育改革,同时也是心理学更关心人的认知过程的原因之一。而这种关心最终落实到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导致了认知学派概念学习理论的产生。  一、概念学习理论与曼哈顿维尔螺旋型音乐课程模式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布鲁纳在他的《教育过程》一书中,提出了概念学习和探索发现的教学思想、方法,以取代旧的机械学习方法。这成为美国学校所有学科此后发展的重要依据,使美国以及受美国影响的其他国家、地区的学校教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已成为不断升温的热门课题。在国内音乐心理学的研究中,教育心理研究的专著、论文数量多,作者队伍庞大,成果颇具影响。在2002年第一届全国音乐心理学研讨会的论文中,与音乐教育相关的论题已经过半,引起同行学者与专家的关注和重视。可以预见,这方面的研究者将成为我国音乐心理学学科发展的主力军。  综观已出版的几本音乐教育心理学的著作,可谓各有千秋。其中,1937年由邹敏、铁明撰写的《音乐教育心理学》;2000年,曹理、何工出版的专著《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给同行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中外教育心理学家、音乐心理学家的论著给予我们写作本书的启迪和勇气,教育部社科研究中心与星海音乐学院领导给了我们研究的机会和学术上、经济上的支持,使我们能够顺利地完成这本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的专著。  本书的框架由绪论与学科构建与发展篇、音乐学习心理篇、音乐教师心理篇三大部分组成。绪论是从总体上介绍学科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方法。理论的阐述与本土化例证的介绍相结合是这一部分的特色。著作主体的第一大部分由四章构成:第一章,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心理思想概述,展现了上古、中古、近古各阶段音乐教育心理思想研究的概貌,对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思想家、教育家、音乐家的真知灼见加以评介,作者在这一章的研究中,充分显示其古文献专业出身的功力和积累。第二章,西方音乐教育心理学发展概述。作者在此论及古希腊音乐教育心理学思想、近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对音乐教育的影响、概念学习理论与20世纪的音乐教育改革和多元智能理论与音乐教学研究的新发展;音乐心理学对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影响等。读者在这一章中,可以把握西方音乐教育心理学发展的主要脉络,与音乐教育心理学相关的新信息与重要理论,并发现作者的评介绝对不是资料的罗列,而是深入研究和思考的结果。第三章,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概述,较清晰地勾勒了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心理学发展几个阶段的概况和特征,评介了一些代表性的论著,还对中国音乐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趋势进行了自己的分析。以上三章是从音乐教育心理学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梳理,几位作者在前人尚没有开垦的领域,开始厂自己的耕耘。尽管不完美,却具有开拓者的勇气和精神。第四章是介绍音乐教学成果的测量和评估。在此作者具体地介绍了美、日等国的有关测量,亦涉及国内相关的研究,读者从中还可以获得,有关国内年轻学者最新成果的信息。  第二大部分音乐学习心理篇亦由四章构成。在第五章中,作者分析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小学、中学、大学生音乐学习心理构建和相应的课程设置。在这里,作者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分析较准确,也能把握住课程设置与心理构建的内在联系。可为音乐教育改革提供参照。第六章,音乐听觉感知及其发展,较详尽地论述了音高、音程、音区、节奏、节拍、速度、音量、音色、旋律、调性和曲式等音乐表现要素的感知特征,感知心理能力的培养、训练的方法和发展的规律。内容既涉及中西的研究成果,也有本院专家的研究成果和作者自己的研究心得。第七章,音乐反应研究与音乐审美意识建构,通过对音乐和谐性、熟悉性、复杂性与音乐反应相互关系的把握,揭示出与之相关的音乐审美规律。在这一章里,作者提供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材料,其中大多是她亲自从事的问卷调查和分析,读者可从中获得不少启示。第八章,音乐能力的培养,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欣赏、表演、创作能力的形成、发展的规律。作者具有较扎实的作曲基本功和创作实践,又长期在广州电台担任古典音乐的主持,这一章写来不仅得心应手,且有不少独到之见。这四章集中了作者们长期研究、实践的精萃,值得细看。  ……

编辑推荐

《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具有溯源寻本、以史带论,理论思索与感性积淀相结合,强调实践性、注重本土化研究、提倡实证研究等特点,多学科作者各尽所能的写作队伍构成了书稿的特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