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练习

出版时间:2005-6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作者:上海书画出版社  页数:7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书法教学丛书》是一套融理与法、教与学为一体的极具实用功能的书法教学参考书。本套丛书共分为两大系列:一是以教为主,本着“技进乎道”的宗旨,着重从理论上来阐释书法各书体衍化发展的规律、技法美学原是以及临摹、创作、鉴赏的理念和方法等;二是以学为主,强调从艺术的特殊规律出发,通过对同书体不同风格代表作的分析比较,寻找个性化练习的途径,进而感悟风格创作的真谛。

书籍目录

《石鼓文》练习指导第一章关于《石鼓文》一、《石鼓文》在书法发展史中的地位及意义1二、《石鼓文》简述4三、历代书论集评《石鼓文》5第二章《石鼓文》技法一、《石鼓文》的风格特征9二、《石鼓文》的笔法指导11三、《石鼓文》的结构要则13第三章《石鼓文》临摹创作一、名家节临《石鼓文》简析21二、《石鼓文》集联创作26三、《石鼓文》风格创作提示33《泰山刻石》练习指导第一章关于《泰山刻石》一、《泰山刻石》在书法发展史中的地位及意义39二、李斯与《泰山刻石》41三、历代书论集评《泰山刻石》43第二章《泰山刻石》技法一、《泰山刻石》的风格特征46二、《泰山刻石》的笔法指导48三、《泰山刻石》的结构要则50第三章《泰山刻石》临摹创作一、名家节临《泰山刻石》简析57二、《泰山刻石》集字创作60三、《泰山刻石》风格创作提示69

章节摘录

  《石鼓文》原石属国家一级文物。因文字刻在鼓形的石上而得名。石鼓共十个石碣,由十块石质坚顽的青黑色花岗岩雕凿而成,其形制为四围圆,上狭下大。十个石鼓大小并不规则,高度45至90厘米不等,直径60多厘米。每个鼓上都环刻着一首四言韵文诗,十鼓共十首,每首十八、十九句不等,形成石鼓文组诗。组诗的内容大都是记述秦国君主征旅游猎之乐,着意叙事纪功,光宗耀祖,托物传远,故又称“猎碣”,又因其出土在陕西凤翔县(古之雍县)的三原上,也有称“雍邑刻石”者。从金石学的角度上看,石鼓属于先秦时代的遗物,它的名称应该是“秦刻石”。郭沫若等现代学者依《诗经》体例,取各篇起首文字为篇名,各篇的具体排列,专家考证也有所不同,后世一般采用施宿的次序,即吾车鼓、X殴鼓、田车鼓、銮车鼓、灵雨鼓、作原鼓、而师鼓、马荐鼓、吾水鼓、吴人鼓。  石鼓的出土始于唐代初年,这本是秦文物面世的一件大事,但在最初散弃于野,无人问津。直到当时的书法名家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大加称誉其古妙的书法,著名诗人、文学家韦应物、杜甫、韩愈等又竞相吟作《石鼓歌》以赞之,石鼓方显于世,视为“至宝”,并运往长安太学。唐宪宗末年即元和十五年(820)又放置于凤翔的夫子庙。五代战乱,石鼓又流散到民间,至宋代几经周折,终又收齐。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将石鼓迁到汴京(今开封)国学,并以金嵌字,示其贵重。后因宋金战发,又迁石鼓于临安(今杭州)。金兵入侵后,见其贵重,将石鼓掠抢到燕京(今北京),元朝时置于北京国子监(封建时代最高教育管理机关)。明、清两代没有迁移。清高宗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亲临太学,见石鼓漫泐,为其立重栏保护,免受风雨。抗战爆发后,为防国宝被日寇掠走,由当时的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先生主持,将石鼓迁至江南,抗战胜利后,又将石鼓迁回北京。这十个石鼓屡经磨难,终于在1958年被陈列到故宫博物院,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石鼓年长日久,石质风化,加之多次迁移周折,饱经沧桑,其中一鼓已不存在,其字已斑驳模糊。现在的字也已漫漶难辨,原石应该是六百五十多字,现仅存二百八十余字。最古的北宋拓本,是明锡山安国旧藏的三种拓本,分别是先锋本、后劲本、中权本,民国时流失日本。1932年,郭沫若流亡日本期间,在书店偶然发现了北宋的《石鼓文》“先锋本”拓本照片,不惜以自己珍藏的甲骨文照片换回了《石鼓文》的拓本照片,全部资料载于郭沫若的《石鼓文研究》,这是当今海内外公认的“最完全本”,也是迄今所见到的最早、最好的拓本。本书所列字例都是据此拓本。P4-5

编辑推荐

  内容有石鼓文得概述、技法及临摹创作,作品示范可供参考及实际应用。使学者得一门径,进入篆书堂奥,化百日之功,学一门艺术,岂不快哉,但愿此书能丰富你的知识,充实你的生活,增加你的情趣,提高你的品味,见证你的成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篆书练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