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年鉴

出版时间:2006-5  出版社:广西美术出版社  作者:倪文东  页数:374  

内容概要

  《中国书法年鉴》设有“书坛纪事”、“书法家”、“篆刻家”、“书学研究”、“古代书法”、“出土遗迹”、“书法教育”、“展览比赛”、“编辑出版”、“书画拍卖”等栏目,所有栏目的资料皆采自该年度正式出版发行的专业杂志和报纸,主要有《中国书法》、《书法》、《书法研究》、《书法丛刊》、《书法通讯》(现改为《中国书法通讯报》)、《书法赏评》、《书法之友》(现更名为《书法世界》)、《文物》、《书与画》、《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美术报》以及全国部分高等院校编辑出版的学报,中国书法家协会和各省、市书法家协会以及各个高等院校的书法专业也给我们提供了第一手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除此以上栏目之外,《中国书法年鉴》还设有“出土书迹”、“书画拍卖”等栏目,综合反映本年度书法界对古代书法的研究、近年新出土的书法遗迹以及书画作品拍卖等信息和资料。

书籍目录

书坛纪事书法家篆刻家书学研究古代书法出土遗迹书法教育展览比赛编辑出版书画拍卖附录后记

章节摘录

  当然沈尹默的理论和艺术创作都有历史的局限。作为碑派营垒中走出来的书家,亦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的烙印,沈氏在《书法论》中所言“笔笔中锋论”,不能不说还留有碑派用笔论的痕迹。而其限于艺术的资质,所创作的二王一路作品,也不能不说是少个性而艺术感染力欠弱。如果说沈尹默作为近代弘扬帖学的第一人,在50年代到70年代还势单力薄,那么在80年代至本世纪末的二十年以迅猛的速度开始重新崛起。原本在全国各地就都有一些热爱帖学的书家,如同经过寒冬的种子,一遇春风,便纷纷破土而出。帖学作为中国书法史上有着千年以上传统的体系,是个永恒的存在,它并不会因为某一个时期的衰微而降低其艺术价值。写帖的用笔与写碑的用笔,有着明显的不同。碑派的主要创作对象是篆、隶和北碑,因而在发展过程中着意开崛中国书法史上这一时期的原始用笔特征,强调涩行、中实和笔笔中锋。但就中国整个书法发展史而言,篆、隶、北碑一脉的用笔相对单纯。而在汉代隶书阶段结束后,书史上出现的楷书、行书和草书(指今草和狂草),其用笔技巧却不断地加以丰富。可以说书法艺术的逐渐成熟,正是人们在抒情写意中创造出这些丰富笔法的结果,书法艺术的形式美也由静态转向动态,并得以充分的发展。清代碑学在获得成功的同时,却无情地扼制了本来已经在中国书史上就有着灿烂成就的行、草体系,二王、旭、素、“宋四家”、赵孟頫、文徵明、祝枝山、董其昌、王铎等优秀“帖派”书家的遗产,在清末和本世纪初的碑派热浪中均被打入“冷宫”。很显然帖学在这一时期衰退的同时,用笔的衰退也是必然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甚至本末倒置,以碑派的用笔特征,来审视行草书的用笔优劣,而实际上碑派用笔的力度、速度和运笔技巧与帖派的差异是明显的。但这种站在碑派立场上的审美判断,却要求草书也如写魏碑一般慢行,甚至用秃笔书写以追求浑厚,在唐宋时代也许这是个笑话,而在碑派思潮的笼罩下,在一些书家的笔下却成了现实。因此在帖学重新崛起的过程中,许多有作为的书家自然首先注意到了帖学用笔这一核心的问题,并努力在实践中加以恢复和研究。当然首要的是重新回过头去,向东晋以来优秀的文人书法学习,于是王羲之《兰亭序》、智永《真草千字文》、孙过庭《书谱》、怀素《自叙帖》、颜真卿《祭侄文稿》、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米芾《蜀素帖》等历史上的经典作品,重又获得了新生。帖学的重新崛起,带来了对中国传统文人书法的回归思潮。二十年来,由于出版物的发展,一向不为常人所见的宫廷和私家秘藏墨迹大量发表,弥补了以刻帖方式传播帖学的不足。这一不足,曾是碑派摒弃帖学的重要依据。  ……

编辑推荐

《中国书法年鉴》设有“书坛纪事”、“书法家”、“篆刻家”、“书学研究”、“古代书法”、“出土遗迹”、“书法教育”、“展览比赛”、“编辑出版”、“书画拍卖”等栏目,本书保持原资料的客观性,以事实为依据,做到图文并茂,既详尽又重点突出。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书法年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