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惆怅

出版时间:2005-8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作者:易中天  页数:272  字数:20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在科学创造中,个人的灵性最终淹没在对共性和规律的探求中。而艺术的创造,则是一种无可替代的个人的灵性。如果没有牛顿,一定会有马顿或羊顿取而代之,因为苹果总要从树上掉下来,万有引力总要被发现。然而如果没有达·芬奇、莎士比亚和曹雪芹,也许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人类还能创造《蒙娜丽莎》、《哈姆雷特》和《红楼梦》这样的不朽之作。人类文化史是由不可替代的个人灵性构成的。新的天才出现并不会使过去的大师黯然失色。就如李白的光辉不会掩盖曹雪芹的不朽,毕加索的出现不会使达·芬奇失去价值。真正的作家艺术家的价值在于他们作品的原创性。他们的个性越是伸展自如,生命力越是自由洋溢,艺术的原创力也越是精彩飞扬。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潜藏着巨大的隐患。小小鼠标把一切变得轻而易举,按按电钮使一切变得舒舒服服,趋同与一律化正在扼杀文化的生机,如马尔库塞指出的技术统治社会的“单面人”的危险不再是杞人忧天。人正在逐渐丧失最宝贵的创造力。当我们在为建设先进文化努力的时候,文化创新自然成为我们最为关注的课题。文化原创力是文化创新的核心所在,如何发掘、发扬和保护文化原创力,如何造成一种能使文化原创力蓬勃发展的文化生态,必须提上我们的议事日程了。我们把这套丛书命名为原创丛书,只是表明我们的一种态度,一种呼吁,一种要求和一种愿望。我们希望文化界、出版界和读书界共同来呼唤原创作品,推动原创作品,关注原创作品。一套丛书只是一块小小的铺路石,我们期待着从我们的背上走来新一代的大作家、大作品。主编

内容概要

本书是易中天先生以其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汉代人物风云”系列讲座为基础,解读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与人性之间的冲突,渗透,帝国体制的由来去向,改革派的命运沉浮,得失奥妙……纵横捭阖,妙趣横生,,发人沉思。历史总是让人惦记,历史也从来没有走远。  这些鲜活的故事和生命将促使我们反省历史,反省社会,反省人生,反省自己,于是趣味之中就有了智慧。

作者简介

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

书籍目录

明月何曾照渠沟  一 晁错之死  二 削藩其事  三 是非功过  四 晁错其人  五 历史之错  六 晁错之错变法帮了腐败的忙  一 变法迫在眉睫  二 时势造英雄  三 针锋相对  四 事与愿违  五 成败与道德无关  六 教训所在《水浒》四章  一 替宋江拿个主意  二 犯不着那么傻  三 晁盖遗嘱之谜  四 何不杀去东京荒唐的正义  一 奸臣严嵩  二 混蛋嘉靖  三 滑头徐阶  四 谁是祸根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一 小人物不小  二 为谁死节  三 认死理的人  四 自掘坟墓是乾隆  五 礼失求诸野  六 土气与士气鸦片的战争与战争的鸦片  一 弹冠相应的战败者  二 逼出来的谎话  三 一骗到底  四 谎言与高调  五 小曲好唱口难开  六 笑脸与鬼脸  七 鸦片还要吃到什么时候非典型腐败  一 病例  二 所谓陋规  三 逼良为寇  四 高薪未必养廉  五 有监督就行吗  六 制度并不能保证一切  七 并非不治之症好制度,坏制度从出入两难到进退自如千年一梦跋:历史总是让人惦记

章节摘录

书摘晁错是穿着上朝的衣服(朝衣)被杀死在刑场的。  晁错的这种死法,常常使读书不细的人误以为他死得很体面。这事要怪司马迁。司马迁在为晁错作传时用了“春秋笔法”,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似乎是皇帝给晁错留面子,让他穿着朝服去死,享受了“特殊待遇”。班固就没有司马迁那么厚道,不客气地揭老底说“绐载行市”(其实司马迁也说了这话,只不过是在《吴王刘濞列传》)。绐,就是诳  骗。晁错是被骗到刑场的。奉旨前去执行命令的首都卫戍司令兼公安部长(中尉)陈嘉大约并没有告诉晁错朝廷要杀他,晁错也以为是叫他去开会,兴冲冲地穿了朝服就上车,结果稀里糊涂被拉到东市,腰斩了,连遗嘱也没来得及留。我们不知道,刑前有没有人向他宣读判决书。但可以肯定,晁错之死,没有经过审判,也没有给他辩护的机会。  这实在可以说是“草菅人命”,而这个被“草菅”了的晁错也不是什么小人物。他是西汉初年景帝朝的大臣,官居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是个什么官呢?用现在的话说,相当于副总理兼监察部长。所以晁错的地位是很高的。一个高官不经审判甚至还身着朝服时就被处死,只有两种可能: 一是事情已经到了非常紧迫的程度;二是对手痛恨此人已经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现在看来,晁错的死,两种情况都存在。  先说事情的紧迫。  晁错被杀的直接原因是“削藩”。晁错是一有机会就要向汉景帝鼓吹削藩的。而且,正是因为他的极力主张和一再鼓吹,景帝才最终下了削藩的决心。什么是“削藩”呢?简单地说,就是削减藩国的辖地。所谓“藩国”,就是西汉初年分封的一些王国。这些王国的君主,不是皇帝的兄弟,就是皇帝的子侄,是大汉王朝的既得利益者。削藩,无疑是要剥夺他们的权力,侵犯他们的利益,这些凤子龙孙岂能心甘情愿束手就擒?所以,削藩令一下,最强大的两个王国——吴国和楚国就跳了起来。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联合赵王刘遂、胶西王刘卬、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起兵造反,组成七国联军,浩浩荡荡杀向京师,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也叫“吴楚之乱”。  七国兴乱,朝野震惊,舆论哗然。景帝君臣一面调兵遣将,一面商量对策。这时,一个名叫袁盎的人就给景帝出了个主意。袁盎说,吴楚两国,其实是没有能力造反的。他们财大气粗不假,人多势众也不假,但他们高价收买的,不过是一些见利忘义的亡命之徒,哪里成得了气候?之所以贸然造反,只因为晁错怂恿陛下削藩。因此,只要杀了晁错,退还削去的领地,兵不血刃就能平定叛乱。袁盎是做过吴国丞相的,说话的分量就比较重一点。何况这时景帝大约也方寸已乱,听了袁盎的建议,就起了丢卒保车的心思。  不能说袁盎的主意没有道理,因为吴楚叛乱确实是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的。打出的旗号,则是“存亡继绝,振弱伐暴,以安刘氏”。什么叫“清君侧”呢?就是说皇帝身边有小人,要清理掉。这个“小人”,具体说就是晁错。那好,你们不就是要“清君侧”吗?如果晁错已诛,君侧已清,你们还反什么反?  事实证明,袁盎的这个主意并不灵。晁错被杀以后,七国并未退兵,作为汉使的袁盎反倒被吴王扣了起来。袁盎给汉景帝出了诛杀晁错的主意后,被任命为“太常”(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的部长),出使吴国。袁盎满心以为吴王的目的既已达到,应该见好就收的。谁知道吴王的胃口已经吊起来了,根本不把袁盎和朝廷放在眼里,不但连面都不见,还丢下一句话: 要么投降,要么去死。这下子袁盎可就哑巴吃黄连了。虽然后来他总算从吴营中逃了出来,却也从此背上了一个恶名: 挑拨离间,公报私仇,谗言误国,冤杀功臣。  实际上当时就有人为晁错鸣冤叫屈,对袁盎不以为然。晁错被杀以后,有一个名叫“邓公”的人从前方回京,向汉景帝汇报军情。邓公的官职是“谒者仆射”(宫廷卫队长郎中令的属官),级别“比千石”,此刻被任命为校尉(比将军低一级的武官),将兵平叛。汉景帝问邓公: 晁错已经杀了,吴国和楚国应该退兵了吧?邓公却回答说,怎么会退?吴王图谋造反,准备了几十年,所谓“诛晁错,清君侧”,不过是个借口罢了,“其意非在错也”(他们的意图并非在诛杀晁错)。所以,吴国和楚国是不会退兵的,天下人的嘴巴却恐怕会闭起来,不敢再说话了(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景帝问他为什么。邓公说,晁错为什么要主张削藩?是因为担心诸侯过于强盛,尾大不掉,威胁中央政权,这才提出要削减藩国辖地,以提高京师地位。这是我们汉家社稷的千秋大业和万世之利呀!可是,他的计划才刚刚开始实行,自己却被冤杀于东市,这不是“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做了令亲者痛仇者快的事吗?“臣窃为陛下不取也!”景帝听了以后,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默然良久”,才叹了一口气说,你说得对,朕也是追悔莫及啊!

后记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小书基本上是讲历史的。它和CCTV-10的《百家讲坛》多少有些瓜葛,因为部分内容在那里讲过。众所周知,《百家讲坛》是一个学术性的栏目,尤以讲述历史见长。这类节目并不好做。做好了固然“双赢”(学术扩大了传播范围,电视提升了文化品位),做砸了却是“双输”(学术失去自身品质,电视失去广大观众)。这使得许多学者和电视台都不敢轻易涉足,他们害怕吃力不讨好,落得个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然而《百家讲坛》的编导却告诉我,他们的收视率并不低,高的可达百分之零点五以上,低一点也有百分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帝国的惆怅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3条)

 
 

  •   这本书深刻探究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与人性之间的冲突、渗透,帝国体制由来去向,改革派的命运沉浮,得失奥妙……纵横捭阖,妙趣横生,发人深思,很有深度,也不枯燥
  •   因为不看电视,所以当易中天已经如日中天的时候才知道这个人,于是补课。当然,主要要补的功课是这位教授的品三国,买了正版的DVD,看了一两集,不过如此。当然,其风格我还是比较喜欢的,尤其是第一集讲空城计的时候那种做派,没有评书夸张,但又比阎崇年随和,好像酒桌上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就差荒腔走板的唱出来了:“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门外乱纷纷......”跑题了。看着易中天的书像小山一样的堆在书店畅销书柜台,我心里实在是七上八下。因此,购进这本《帝国的惆怅》其实期望值很低,主要是喜欢这个书名。早年间,“帝国”这两个字,最直接的感受是微软的帝国时代,直到电视剧《大明宫词》用舞台范儿每每念道帝国的疆土之类的台词,才突然感觉到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帝国,而且是一个曾经辉煌、五彩斑斓、笑傲环球的帝国。易中天的《帝国的惆怅》实际上是一本杂文集,书中文章的来源多种多样,最初分别写于不同的时间并服务于不同的目的。有其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汉代人物风云”系列讲座准备的底稿,也有一些干脆看上去就像是书评一类的文章。但这本书易中天又在追求一条主线,即本书的副标题: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与人性。如果按照这个副标题来考察,我觉得这本书有几个故事还是值得一读的。1、讲晁错之死和七国之乱的“明月何曾照沟渠”2、讲王安石变法的“变法帮了腐败的忙”3、给宋江进行心理分析的“《水浒》四章”4、还原鸦片战争真相的“鸦片的战争与真正的鸦片”5、讲清政府腐败内部的“非典型腐败”......易中天是通俗的,易中天同时也是睿智的。而且,看上来,易中天也是信奉“大历史”的,因此,他善于组织材料、善于说理、善于表述的特点注定了他将成为备受欢迎“通俗历史学家”。再绕回这本书,尽管这是一本拼凑的书,但如果非要找到中心思想的话,我觉得非那篇“好制度、坏制度”莫属。这篇文章从政治制度和官员选拔入手,上下五千年,探究制度对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影响。当然,这篇短小精悍、画龙点睛的文章,实际上只是易中天为钱穆先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所作的一篇读书笔记而已。
  •   《帝国的惆怅: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与人性》这本书解读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与人性之间的冲突、渗透、帝国体制的由来去向等。这些鲜活的故事和生命将促使我们反省历史,反省社会、反省自己。
  •   易中天:帝国的惆怅——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与人性 有的人认为,张鸣的《历史的坏脾气》比这本要好,我看不见得。易的书更系统一些,是他在中央10套“百家讲坛”上讲座的合集,一共十个专题。 第一个“明月何曾照沟渠”,主要讲汉景帝削藩之事。晁错是个能人,有远见,可惜脾气不好,太急躁,刚愎自用,用现在的话说,是没跟同事搞好关系。结果,吴王白头举事,借口“诛晁错,清君侧”,皇帝把他骗到刑场,“衣朝衣”就刑,实在冤枉。决不是电视剧《汉武大帝》上演的,皇帝如何痛惜,见面送行。 第二个“变法帮了腐败的忙”,讲的是另一个大牛王安石变法。王安石的变法很多太超前,当时很多人的观念跟不上,机构设置也不合理,让政府过多的实行了经济职能,是以失败,亦为历史的憾事。现在的改革也是变法,千古一理,有许多人也借机敛财,这不是改革的初衷,却是意想不到的结果,同样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不然改革成败殊难预料。 第三个“《水浒》四章”,讲宋江其人(小说中的),无论如何是不可能象李逵说的,杀到东京,夺了鸟位的。其中有个观点,看《水浒》的时候没注意,就是晁盖在宋江上了梁山之后其实势单力孤,临死之时也没有特意将老大的位子留给大家拥戴的宋江,其中是否有深意,不可琢磨呀。 第四个“荒唐的正义”,讲明朝奸臣之事。奸臣虽不得善果,但刑名不正,乃以莫须有之罪处置,其实是皇朝有难言之隐也。 第五个“人是需要一点儿精神的”,讲的是当大明朝倾覆之时小人物的悲壮之举,反比身居高位的权臣要忠义的多。应该记住江阴典史阎应元,率领孤城六万义民,面对二十四万清军,苦斗八十一天,折清军三王十八将,七万五千兵士。城破之日,全城无一降者,幸存仅老幼五十三口。比史可法要厉害得多。福建漳州人黄道周被俘,为了对付洪承畴,在牢房门上手书一联,“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嵌入史可法、洪承畴之名,彰显死志,真大丈夫也!这里面又提到湖南人,认死理(褒义),靠着士气与土气,助大清中兴(如曾、胡、左),后世又有辛亥义士和建国元勋。所谓认死理,首先是“认”,即本人认可;其次是“死”,即始终坚持;第三是“理”,即自圆其说。自己认可,就不能强迫;始终坚持,就不能压迫;自圆其说,就不能逼迫。其实这就是“书生气”。 第六个“鸦片的战争和战争的鸦片”,讲的是鸦片战争之事。战争中多数将领谎话连篇,因为说真话的都倒了大霉。想想现在也是,多少人借此升官发财。 第七个“非典型腐败”,讲的是清朝官场的陋规。这件事最有现实意义,多少腐败并非直接塞钱,乃是变换花样,出国旅游名之曰“考察”,国内旅游名之曰“参观学习”;吃饭多开点发票,报销时就可以用上;公车私用,出差因公就私。花样繁多,数不胜数,我还没有那么多的经历。不过看看王跃文《国画》、《梅次故事》多少能知道一些,看似严丝合缝,实际上都是陋规。 第八个“好制度,坏制度”,讲的是帝国制度。两千多年的制度,总有可取之处,如何最终破灭,也有原因。他讲了行政层级,越来越多,相权越来越弱,皇帝大权总揽,结果又是首脑又是元首,无人监督,也无人敢监督,自然腐化。现在我们也有中央、省、市、县四级,终归太多,管官的人多,管民的官少,下级官员应付上级尚且不暇,如何下顾生民呀。据说要实行省直管县,已经开始试点,可是那么多既得利益者往哪里放,遥不可及啊。还讲了官员选拔,越来越死,读经就可及第,真愚不可及,怪不得唐太宗看着考生进场,要说“天下英雄,尽入彀中矣”! 第九个“从‘出入两难’到‘进退自如’”,是讲读书人“出世”与“入世”的。因为读书人知书达理,以天下为己任,想要修齐治平,就要入世;可是毕竟要看朝廷眼色,正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里面讲到想得开的陶渊明和想不开的屈原和贾谊,讲到想得开的苏东坡和辛弃疾,实际上真正想得开的是陶渊明,他看透了官场,但是读书人学不得他,不然没了读书人的使命感。混得好的是谢安,做得了好宰相,也做得了隐士,“东山再起”成语就源于他,可惜读书人没他那么大本事,学不了他。苏东坡是看透了人生,贬职之后,与好友同行,遇雨皆狼狈,惟其不然,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仗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风雨任平生!” 现代社会选择多了,为官为民都可以做贡献。不过我也有担心,你到底敢说多少真话呢? 第十个“千年一梦”,说的是武侠故事。自汉武帝之后,世上再无真正的侠士,好在侠士精神尚存。但是给我以惊奇的是,国民党大员于右任写诗“绝大经纶绝大才,罪功不在悔轮台。百家罢后无奇士,永为神州种祸胎。”侠士的终结与文化大一统有莫大关系。
  •   一口气又读完了《帝国的惆怅》,仍旧是读时惊心动魄,读后如醍醐灌顶。再次佩服易中天眼光独到之余,也对历史更加生出了一份敬畏。

    作者用大量笔墨着力写了明清制度中因大量陋规而滋生的“非典型腐败”——“陋规虽然“陋”,但它的名目并不丑陋,反倒很有人情味。比如冬天送的叫“炭敬”,夏天送的叫“冰敬”,也叫“瓜敬”。送点木炭送点瓜,总不好说是行贿受贿。这实在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智慧,明明是行贿甚至勒索,却弄得温情脉脉。结果,你不能不送,也不能不收。不送,是不通人情;不收,是不近人情。一个不懂人情的人,在中国是连做人都做不了的,何况做官?”三言五语,就把一个绵延千年一直到今天仍悬而未决的政治难题揭示出来了。接着又鞭辟入里,细述大量官场倾轧的史料,擦亮了读者的双眼,让我看清了一些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残酷剥削,贪婪榨取,无尽搜刮,民不聊生的惨状之后的根源,义愤填之余,却发现自己竟然也卷入了这“陋规”的漩涡中,也在入乡随俗推波助澜。这就是风气使然,一个社会千年来承袭的风气让人无从挣脱。读到这里,我终于明白,本书为何叫《帝国的惆怅》了,这就好比:明知有毒疮在身,却毫无医治之法,还得任由其蔓延发展,痛在身上,看在眼里,让人怎能不“惆怅”呀!

    一本书能深入浅出地把许多历史真相说出来,真是难得!这比那些只能散乱地呈现些秦砖汉瓦的历史小说要强很多,让人在理解历史之余,更加参透人性。
  •   此书在易先生的诸多著作中我最为欣赏,解读历史,解剖社会文化。察古而知今。其它的书,如中国系列,《品人录》还可以,其它的味道较差。而《品三国》看书不如看易先生在“百家讲坛”的讲读实录。
  •   比起三年前那阵刚出时降了不少,一直以为只读过易教授的两本书,看以前订单时才发现还有这么一本,时间久远自己都记不大清楚读过哪些书了。2005,2006年那会在书店也好网上也好,在畅销书或者新书栏里总能看到易教授的很多书,比较喜欢他的风格,生动有趣不会让你感觉读历史是多么枯燥无味的一件事,总之在我们家的男同胞(老爸,老叔,老公)不是买他的碟就是看他的讲座,放之全国估计没听说过易中天的人可能除了从不看电视的老头老太和小小的学生外,大家对他的名字早已熟识。《帝国的惆怅》是一本大家喜欢公认的不错的好书,同时也是一位好教授,真是遗憾到厦门大学时没去他的教室外旁听一节课。
  •   很好,我很喜欢帝国的惆怅: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与人性
  •   “易中天”这个名号,很多人喜好,也有很多人厌恶。喜欢的大多是由于央视的坛子认识了他,不喜欢的大约也有的是因为央视的强大支撑力托出来这个“学术超男”蹿红的速度有点让人心生妒忌了。当然,还有很多是真正从学术专业的角度对易先生的观点持反对意见并表明态度以期修正的。我是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读者了。读了这些年的书,我已经渐渐学会用自己的心去评判一本书的忧与劣了。这很有可能是我的一点点狂妄自大在作怪的缘故,但我还是坚信真的读者,要懂得用自己的阅读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精神伴侣”从这点一上来说,《帝国的惆怅》是好看的!耐读,实在,引人思索,哪怕是与之争论。我想,这些总归是极好的。如今人们对热闹似乎不再感冒了,对于“炒作”二字甚为反感,于是听到有炒作之嫌的人或物都一并嗤之以鼻,这是不对的,也会失去公正的判断。作为读者,评判一本书的优劣要靠我们善感的心打出公正的分数!
  •   比较对我的口味,基本上是一口气读完。觉得分析很中肯,评析很到位。中国传统的政治与人性,在现代社会仍在继续,虽然我们的衣着更加新鲜,我们的饮食更加多样,我们眼界更加开阔,我们的工具更加先进,但祖先几千年的文人积累,已浸透我们的骨髓,它根植于这块土壤里,包含在每一滴水中,也许还弥漫在空气中。所以只要你在这里生活,你就无法脱离一个中国人的传统。这传统有好有坏,不由得你喜不喜欢。在历史的长河荡漾,珍惜现在的朋友和生活。
  •   这本书内容很丰富,而且作者以非常视角写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幽默睿智,纵横捭阖,带领读者领略别样社会人生百态,古代政治风云,特别是对各个社会的阶层以至政府提出的建议和希望值得我们去解读,好书。。。
    书的包装还不错,印得还好吧,字够大,看字不费力啊。
  •   这是为老易另一本《帝国的终结》写的,放在这也合适:
    老乡易哥的书一直很喜欢看,这些年看了很多关于历史方面的书,但这本书是一本敢于说事实真相、敢于挖掘人性、阶级和社会发展本质的书。从书中很多说辞可以看到,当前很多社会现象依然没有摆脱几千年封建制度的影响,社会改革难度之大,如此可见一斑。

    希望更多的人能读懂这本书,更希望那些所谓的政客也去看看这本书!
  •   本書一共十章,各自為章。前後沒有聯繫。每章的文字不多。讀起來也很輕鬆。裏面有李老師很鮮明的觀點和考證。讓你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和人性大概的認識。其實本來更像是易中天先生讀別人書的的讀後自己思考後的隨筆。讀了以後感覺讓人覺得很沉重。
  •   国的惆怅: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与人性
  •   易先生的书读起来很舒服,每篇文章选题都极具代表性,对历史事件及帝国人性的思考非常深入。
  •   帝国的惆怅,描写了中国的一些状况,还不错易中天的书。
  •   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与人性,易老师的书很喜欢
  •   从易中天老师开始在中央电视台将三国风云人物的时候就很喜欢他的风格,后来改品三国了也是一集不落的听。后来又读易老师的著作,写的都是平常百姓都能看懂的东西,感觉很好。
  •   观历史,知今天.慨叹昨日的帝国,忧心今日的**,我们何时能以史为鉴而不重复历史,易老师已给出答案.不知那些掌握帝国命运的人是否读过此书?如果读懂此书那会是民之幸国之幸民族之幸!!!原天佑我中华!!!!!!
  •   个人感觉很好的书。针砭时政,以史为鉴。从来历史都是借古讽今的,这本也不例外。甚至觉得易中天先生是不是太大胆了。。。读了这本书和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我觉得明朝的政治系统是中国历史上包括现在在内最完美的了。没有皇帝居然也可以运转那么多年。现在呢,哪个单位的大头不在的时候能正常运行1年的?放之四海呢?
  •   易中天老师的书非常喜欢,这本《帝国的惆怅》可谓是一本经典之作。作者的简介独到,书中不乏许多诙谐幽默的语句,看着很过瘾,也让我对其中提的问题产生思考。
  •   文化和历史的魅力在于每个人眼中的文化和历史都不尽相同.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在于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也让我们看到几千年来中国的官场文化和知识分子的精神是如何形成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后来人的.中国的官场很黑暗,中国的知识分子很复杂,所以害人的未必是坏人,最终得势的也未必是好人.透过这本书我读到了人性的复杂.大圣大恶者少之又少,更多的是处在客观环境下身不由已之人,做的事情未必出于本心,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或是从众心理作祟.而现在的人在处理生活,人际社交,工作等方面的观念,何尝不与古人相似呢?
  •   这本<帝国的惆怅>很久之前就看过,很不错。易中天老师一贯的风格,只追品三国。
  •   我觉得`易中天先生的书中词藻不缺乏他为了幽默与风趣,这是一本很轻松的书,看了很有用`让我懂得了更多的历史`
  •   很喜欢易中天教授的书。观点非常独了解历史、人文和政治的好教材。
  •   很喜欢易中天老师的文字 充满了智慧 老师对历史对人生的看法 值得反复琢磨 一本让人受益匪浅的书!
  •   帝国系列,易中天教授的书,都是不错的
  •   历史是客观的,客观的历史让人清醒。这本书曾经在书店读过,再读仍有无限感慨。既是好书,就值得收藏,读懂历史,才能读懂人性,读懂社会,读懂生活。
  •   在同学的推荐下买的,易中天出名之前的作品,写得比较通俗,看起来比较爽。大概是通过古代政治上的一些事情,来反思现代我国政治体制。
  •   易老师的书向来很好,这本帝国的惆怅更是巅峰之作。通过几个朝代的事把历史的一般规律讲了出来,好好好!
  •   从内容到设计、装帧,都挺用心的。易中天的书值得信赖。关于历史片断的一些感想、感怀、感悟,易中天总能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以一种国际性的视角去分析历史、解读历史,他所传递给读者的则是完全正面理性的价值观。
  •   帝国的终结写的是制度,这本书写的是人性。制度是变化的,不变的是人性。制度要靠人来实施,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目的会把相同的制度演绎的完全不同。所以,写制度最终也要落脚于人性这一点上。这就是两本书的区别。帝国的终结通过制度写人性,难免有些隔靴搔痒。不如这本书来的畅快淋漓。当然,帝国的终结也有它的好处,毕竟它更系统,不像这本书更多的是一些文章的合集。但是,我还是更喜欢这本书一些。
  •   这本书虽然看似系列片式的结构,但却是有主线的,即阐明了由于封建帝制的先天缺陷,在历史前进的大潮中,必然无以为继的黯然结局,是易中天历史作品中的佳作,比早期的《品人录》要强出许多。
  •   很多人说易中天老师的书不严谨,有文化超男的倾向,我不以为然。事情总有人要去做,书也是要有人却写,有很多人喜欢对做事情的人品头论足,仿佛什么都不做,才不被批评和指责。易中天老师的书诙谐幽默,深入浅出,很有看头。不要用专业学究的眼光却苛求,其实大家都是看个意,又不是看历史论文,何况论文也不一定就值得推敲。总之一句,好看,值得看,价格也不贵。
  •   总感觉现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没有逃出传统的枷锁,有很多不好的东西在今天还继续着,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作者不敢,或者没有更加深入去分析和讨论,所以让我觉得不够深刻,却有一种借古讽今的味道。
  •   易中天的这本书算是写的比较好的一本了,对于人性的描述也较深刻,值得一看。
  •   易先生的文章读来当然是酣畅淋漓、发人深省的。他轻拨历史的迷雾,就让我透过枯燥的史实轻而易举地抓住了历史的经脉,领略了人性的魅力。我是始终倾心于先生的文章和思想的。
  •   解读历史,剖析人性
  •   这是本体现了易中天水准的书。不像三国那种通俗,是很有味道很发人深思的文
  •   易中天是一个会读书的人.这是一本以一个老辣的学者的眼光来评说历史事件.读来让人掩卷而思.好书!
  •   一段历史的发展并非偶然,也不是一个人能改变的。易中天老师的书都是不错的
  •   易中天的这本书相对来说故事性强,有自己独到的分析与见解,但是过强的故事性容易降低作品的学术性.可以作为对历史有兴趣但是对枯燥的历史记录的朋友的读物..
  •   非常给力,对中国传统政治社会有了新的理解,启发很大......
  •   分析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 读一下 买了 慢慢看
  •   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腐败!
  •   易中天贯穿中华历史的经典之作,不读五遍难知其味也。推荐!
  •   易中天老师写的东西是好,你能读出新的历史体会,应当收藏。
  •   如果易中天当年是我的语文老师或历史老师的话,我的高考成绩会更好些
  •   买这本书是听了推荐买的。

    我非常详细地看完了本书,觉得它真是中国社会问题的一剂良药,如果我们国家的学生、知识分子都能读读此书,我们的公民社会理想就有希望逐渐建立起来。

    我们国家之所以没有成为海地及非洲那样失败国家,是因为我们有儒教几千年的传承;

    但是如果我们想成为世界第一的国家,并想成为全世界敬仰的国家,那儒教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吸收世界最先进的社会思想价值,把我们的5000年思想涅槃现代化,获得新生,再创造。

    但是看看我们现在的大学,年青的行政人员可以把教授训斥的无言;另一方面,再看看被地产商成为“老小姐”的北大教授赵晓、竟然无耻地喊出了“买房就是爱国”的口号——这样的大学,怎么能培养出有独立人格的公民来?这样的国家,怎么有机会成为一流?

    民国以后,中国再无大学了。

    但还是有一些值得敬仰的大学老师,譬如本书的作者,仅仅从这本书来看,这就是一个有社会良心、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
    还有胆敢放抗体制的陈丹青、韩寒、黄健翔,他们未必学识过人,但是至少比有学识的余秋雨这样的无耻者看起来更适合代表这个国家的未来。

    我敬仰这些有社会良心、历史良心的人们。

    我仅代表我这个土地上的一个公民谢谢你们。
  •   帝国的惆怅 总算没让人惆怅
  •   历史是一面镜子,看历史的有一个理由是为了更好的观察当今,其实我们之中的很多人不就如书中所说的明间之士,庄稼汉,或者都算不上读书人,都在或繁华或沉寂的大的小的地方进行着各自的生活,默默无名,读这样的历史总有种历史向我走来的感觉,当镜子向我走来时,我们该回避它吗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史为镜,可以知当下
  •   如果你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及社会感兴趣,推荐你看看易老的这本书。文字不华丽,直接简单,一看就能懂。还带点幽默。角度客观,分析的挺到位,至少是不错的一家之言。
  •   本来以为是帝国三部曲,所以在购买了帝国的终结后又买了这本帝国的惆怅,没想到呵呵,两本书中间有些章节有相似,但帝国的终结从始至终围绕着制度进行阐述,而帝国的惆怅涉猎面更广,应该说是各有千秋,还是非常不错的。
  •   很喜欢这本书,很早以前就喜欢看易中天先生的书。
  •   至少看过三遍。易先生对于历史的解读,还是很独到的。
  •   还没读完,觉得非常愿意读下去。能够从人性方面剖析历史,赞!
  •   介绍了历史上好多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分析了原因,剖析了人性
  •   其实不是一本讲历史的书,是讲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和中国人为什么会选择(也许只能选择)这样的政治制度。书中关于“非典型腐败”有很精彩的论述,值得玩味。送人了,所以再买一本收藏。
  •   易中天非常好的一本书,比较深刻的分析了古代社会,对现代社会也是一种警示。
  •   在学习时代没有好好了解中国的社会与人性,如今再看,有所启发
  •   这次我买了《帝国的惆怅》、《周易译注》、《陶行知名篇精选》(教师版)和《孙子兵法》,收到书的时间比与预计的早了10天,书质量不错,印刷清楚,纸质可观,书价还算能够接受。遗憾的是,有些书缺货,只能期待中……希望当当网能越办越好,成为读者的精神家园!
  •   历史的面貌是冷冰冰的,但是那些故事那些人是温暖的。没有绝对的对错,没有绝对的好坏,从历史那一刻那一人的处境来思考,发现我们根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待他,走历史,走进那些人,用历史来思考我们的今天
  •   写得很经典,话语也很幽默,虽然有些观点老易己经在百家讲坛说过了,但是看起来还是非常的爽.忍不住一口气读完了.
  •   把握政治改变人性,人性决定政治!
  •   易中天先生的大作,确实不错
  •   拜读易中天先生的大作 恍惚间看到了鲁迅先生的一字胡 文笔犀利,目光深邃 可谓鲁迅二世
  •   易中天先生的书,值得一读!
  •   以前读《水浒》的时候就觉得宋江很虚伪,看了易中天先生的书,证明我的想法是对的
  •   易中天成名于三国,在于对人物分析的有理有据!
  •   喜欢易老师的书,观察细致,更多了解释了种种帝国存在的种种社会现像,可以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
  •   把头脑中一团浆糊的政治历史,梳理清楚了。
  •   看易先生的书都像是在看讲稿合集,而如若易先生在课堂上真是这样授课的话,那真是本科生们的福气。历史知识谁都会教,平庸还是优秀而已,因为历史教材最丰富、最完备,照本宣科的难度最小。可历史兴趣却是极少能有人能教,而以史为瑰宝的中华民族最缺的是后面一种园丁。可看看如今大中小学里的历史老师们,多是得力的历史兴趣消磨者……
  •   我们目前的历史教育就是——凡是古代的政治,都是腐朽的,凡是1949年后的,都是先进的,这很割裂啊!
  •   很久以前就想读一读这本书,一直到最近老公提醒了才下手买,内容很好,老公喝完酒每次都大睡,可是那天竟然喝完酒回家还惦记着看这本书,足见此书魅力
  •   易先生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背后的故事”。
  •   很喜欢易中天老师的书。在轻松的阅读中,分享他人的观点,也是一件愉快的事。
  •   晁错和王安石的两篇让人印象深刻,非典型腐败和帝国制度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已有涉及,鸦片战争一篇最有乐趣,千年之梦更像是易老师作为读书人的梦想。
  •   非常不错,我就是看了易中天的品人录再买的这本,买了之后又连着买了更多本易中天的书,分析很到位,但是出的书多了,难免会有小问题就是,会有重复
  •   易中天的一本好书,引人思考,值得购买
  •   对中国传统社会进行了很深刻的剖析。
  •   这是易中天书中写的比较学术,比较深的一本书,很透彻,适合精读,赞
  •   易中天的书真没得说,一份丰富的文化大餐 。字体大小合宜,装帧朴实。
  •   这本书很好,值得一看,易中天的书的确很有帮助,很喜欢
  •   一直喜欢易中天的书,这本书是找朋友借来读的,这次收入自己的书架上
  •   易中天教授的语言幽默而不缺乏深刻。读了这本书,你在会心微笑的同时,内心深处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
  •   买这本书的时候还不知道易中天是谁,只是觉得这本书非常好看。后来易中天出名后,才突然发现竟然早就拜读过易中天的大作了。
  •   很喜欢易先生评历史的文章,他的历史是代表着民众在看,而不是从一些主义和政权的角度去看。
  •   好书,很喜欢,对历史是另一种解读
  •   百家争鸣,多方观点解读历史,给读者以新启示。
  •   不同的角度解读历史,看书后能思考一些以前没思考的问题,很有收获,丰富自己
  •   我是先看了《品三国》,再看本书。你可以发现,《品》书只是延续了《帝国》的风格,更为集中介绍单个三国的专题。
  •   对民族、国家、士人命运的深刻思考,满怀悲天悯人之心,读后令人深思、发人深省。看得很过瘾,轻松的文字却让人怎么也轻松不起来。
  •   很好的,要推荐的,叙说中国政治,开阔大家视野。现在还没看完,但是很喜欢哈,同学都预定了,排着队看呢。跟人一种震撼还有启发
  •   分析了一些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值得一看的好书……
  •   易中天的书就是好书,推荐给大家!
  •   易中天还是有两把刷子的,果然不是盖的
  •   浏览一遍,受益很大。我还会拜读易中天著作
  •   易中天老师写的书非常有深度,很适合我们学习
  •   书里内容比较凌乱,其本没有中心思想,跟易中天其它作品比起来较差。
  •   易中天老师的书就是好看,是正版书,物流速度快,内容丰富,很喜欢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