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叫世界停止三秒

出版时间:2005-05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作者:文汇报笔会编辑部  页数:302  字数:27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谁能叫世界停止三秒》,取自余光中先生去年在笔会发表的一篇文章。余光中先生其实是笑谈,他说当今谁能叫世界停止三秒呢?只有摄影师。他叫你“不许动——一、二、三”,你就不敢动。其实我们每个人自己知道,世上自有能让一切停止三秒的力量:美出现的瞬间,善的真身,爱得绝望之时……而每个人,对这些又都有自己具体的想象与化身。我们的奢望是,当你手里有一本笔会文粹时,世界也会停止三秒。呵呵。    2004年笔会文粹依去年体例,按内容分辑编辑,依然有“日常”、“议论”、“记录”、“译文”、“亲爱的伙伴”诸栏目。“日常”似乎是最温和的,杨澜的《天生属猴》,雷抒雁的《野教》,彭瑞高的《关于母亲的五年计划》,以深情和谐谑滋润着生活;但也有金宇澄的《马语》,马的壮观无畏,浪漫激情,冲决一切罗网,给出了日常的另一种定义。令人高兴的是,“议论”栏目收入文章数量大大超出往年,对泛滥的手机短信的议论,对没有隐私的日记的议论,对民居移植的议论,对标准答案与集体作弊的议论……在一个个地方的提问与警惕,是我们插在大地上的思想的标杆。“亲爱的伙伴”不幸成为我们悼亡人的一个栏目,去年离去的人,有黄?,陈中伟,臧克家,陈原,陆星儿,阿拉法特,萨冈……但愿在我们的轻声呼唤中,“亲爱的伙伴”远行不表示隔绝,生死也许并无界隔……    新增加的内容,有“希腊·奥运”专辑。雅典奥运为去年一年带来期盼、兴奋与喜悦,它不仅是四年一次的体育盛会,也因为希腊的介入,让人看见了清新的文明因素。希腊文明亘古愈新,成为我们时代的一面镜子,作家张承志和哲学家陈嘉映的文章,令人思之再三。另一新辑为“故乡与世界”,一部分来自去年新开辟的“城市通信”专栏,一部分是作家们流动在世界各地写来的稿子。在这个全球化时代里,故乡与世界,成为牵动我们神经的重要两极,韩少功的《月下桨声》,西?的《枪之梦》,陈平原的《巴黎的教授们》,恺蒂的《一个普普通通的约堡黄昏》,徐津的《城市之光》……这些记录,传达出这个复杂世界变化的温度,在这些多样的细节与体温中,怎么自处,又如何跃然?“艺术”专辑始自《那天中午的话题》(赵川),收入关于现代艺术是《先知的寂寞,还是国王的新衣》(林谷芳)的争论;“对话”栏目缘起两篇精彩对话:张玲、胡晓明就马加爵事件的对话——《春者,天之本怀》,以及陈丹青、张永和等人对中国建筑形式“新江南水乡”是否可能的激烈争论《有情江南》……    2004年,要特别感谢吴冠中先生、流沙河先生和迟子建女士。吴冠中先生晚年自传《我负丹青,丹青负我》交给笔会率先发表,把我们带入艺术家炽热而珍贵的心路长河;“流沙河专栏”与“简朴生活回忆录”(迟子建)是2004笔会的两个精彩专栏,他们的写作绵绵有致地呈现出有历史、有内涵、有感情的生活。遗憾的是在编书过程中只能选其一篇。在这里,对作者和读者都要说一声抱歉。    在这本文集中,两个作者的名字加上了黑框:马骅和苏珊·桑塔格。如果说笔会经年倡导的是一种与写作阅读相伴随的人生,那么这两人无意中成为了“写着生、写着死”潇洒理想的典范,写作者就是应该死于写作,不是吗?桑塔格对美军在伊拉克虐俘的评说,是她生前最后一篇文章,临终的她却给出了对当代文明的一个重要观察:“以前,对私生活的种种隐秘,人们几乎守口如瓶,而现在,人们吵着要上电视节目,抖露隐私。这些照片所显示出来的,不仅是那种毫无廉耻感的文化,也是对毫无内疚感的残酷行径的极度崇拜”。年轻的志愿者马骅在梅里雪山山下的河流中落水身亡。一直难以忘怀的是,马骅死讯传来的那个深夜,北京有诗人朋友激动地来电:“你们可以做做马骅啊,自从顾城死后,诗人的理想主义这些年一直在死地徘徊,而马骅,把理想主义带到了生地。”

书籍目录

希腊·奥运 奥林匹克启示 回到希腊 希腊是一个奇迹亲爱的伙伴 她与平庸有一个对照 陈中伟 师恩半世般真 父亲的深情 不会哭的女人是可怕的 梦见阿拉法特 与西谛先生一夕谈 黄霑:歌魂不散 永别了,忧愁 陈原的几句外国话故乡与世界 月下桨声 巴黎的教授故事 从沙龙到小星 枪之梦城市之光 狗年月 发现 扇子·冰·芙蓉花 一个普普通通的约堡黄昏 最苍凉的海岸记录 一股液体流经西海固 我的仲夏夜之梦 九十岁的生活议论 指尖上的汉语 也谈1.9亿条短信中的语言玄机 我们的足球和自由 诡道之诡 从“川妹子品牌”说“经济英雄” 唐伯虎也需立法保护? 民居不能移植 以公共交通为荣 辛弃疾、杜甫与偷儿及其他 没有隐私的“日记”不是日记 癌症,让我们说出来! 垃圾与丰胸 何必文人比美人 耳的诉求 ……艺术对放译文日常特稿其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谁能叫世界停止三秒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关于笔会文粹的评论,我有几个了,不想多说。确实是很好的书籍。值得拥有,值得阅读,值得收藏,值得说一说。
  •   很便捷,很不错,质量有保证!
  •   如题。。。。。议论的部分很精辟,入木三分
  •      文学的美景良宵于我,却是以中文字为原体的散文,杂体小文,短小精悍的绝句词话,篇幅不冗长的随笔,小说。灵飞于素,言藏向实,凝结在具象的简句快语,不经意缓缓笔端下畅流的情感,悟顿,追思,细涓暖流表述出深厚得活在当下忆古存今的坦荡和人欲凄清的悲乐。
      
       哲学里逻辑,伦理,美学的真善美如要力握精髓,深究明理,不免要结合史载或众多在时间年轮里洗脱精练的评论批判中伏伏然,碎碎念,读完之后却常有如释重负的不可理喻,终一身轻松的吁叹,真可谓“最后总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在南国夜雨敲打窗棂,雨珠与玻璃碰撞的城市和音背景里,竟还聆得蛙鸣虫吟的协奏点缀闲日子的空荡,飘飘然,翻出去年这时购得却一直因芜浮之事耽于赏阅的文汇出版社2004笔会文粹《谁能叫世界停止三秒》,哗然其后静穆,任自己跌进“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空无,豁品人间。
      
       04年笔会里的写家构成依旧特色,这里的精心能看出上海文界一脉相成的细腻与灵性,一如我喜爱的那个沪本土文学杂志《海上文坛》,甚至在《新民周刊》的文题中也能体会文化根性浓郁的上海编辑们区别其他周刊对民雅文道的怀旧。今年的作者里张承志,韩少功,陈平原,余光中,刘心武,流沙河,王蒙,冯骥才,余光中,迟子建等文人作家们将声声不绝耳的引力引向了自己生活中的最平凡的观触与秩事,有悱恻,有笔锋,有写意,但更多是活生生的嬉笑,轻松的幽默与实在。穿插在其中的一些我不熟悉名字的作者却更有精湛的生活体洞,两群人交叉的文序,阅读中令人浑然不记作者的身份,倒是被那些所有生活中的真诚感动,再回过头仔细翻看了一下目录,作者中还有陈丹青,陈侗,吴冠中,方成这样的绘画艺术从业者,有魏明伦,查建英,叶延滨,雷抒雁,这些文革后由自由意识和知识激荡风浪里走出的新一代学者诗人,甚至其中包括唐师曾,杨澜,刘索拉这些穿越80年代上世纪末的青年代表,一条挂着蓝风筝的长线,在幕夜低垂前的荒园牧野,静悄悄传递着对宁静与爱的平静回味,仿若是对曾经《文粹》周刊和《文汇报》在上世纪中期遭遇的跌宕时运的反拨。笔会的选文还能看到对文人和文化的关怀与对风云政治往昔人物的体恤,于是我们还可以在平淡的笔墨下徐徐调动着想象力去亲临臧克家,郑振铎,周氏三兄弟,启功,胡耀邦的点滴平生。
      
       有许多喜欢的小文,按说很难表述随时滋生的触动,对我来说脑子里经常太杂乱,但还是选几篇文章小谈几段:
      
       “日常”篇 现上海文学杂志社副主编金宇澄《马语》让我一下子想到《马语者》《The Horse Whisperer 》,当作者说到他曾经做了三年马夫后,还幻想是否又是一个能用特有语言与马交流的汤姆布克?但是阅读深入你已经不可抑制的被作者对马的单纯生活习性与品行的描写所动,他丰富的马场工作经历让他带给我们更多鲜为人知的平凡故事,轻美的语言将敏捷高贵的马的吃喝拉撒,爱欲繁殖,生命的定数,及与人的价值与情感,完全袒露。动物之情孰能在乎,这次却逃脱不了。
      
       “特稿”篇吴冠中《我负丹青!丹青负我!》,丹和青是中国古代绘画里常用的两色,丹青之色不易泯灭,喻坚贞不渝,“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终生探索中西艺术结合之路的吴先生在开篇就抛出这样铿锵的两句“愤”,以为是对应着1992年《笔墨等于零》造成的那次激烈的争论的余波的“气度”,刚一起读就知大错,文章叙述的是他平生的一些难忘之事和“桑榆晚境的苦,乐行程”,他委婉的表达出自己对抽象派和野兽派绘画的肯定,老来绘画的安详和在文学与美术的比较中对文学的怀念,也却在生命时日无多的时候承认躯体拖累着精神的谒语,但是不忘赞美自然的复苏征象。让人由生崇敬,也感受了他的安详却不间断的人生追求与反思,一种心境。怪不得他难得豪放说:“一流文章给《笔会》。”
      
        “记录”篇徐敏霞的《一股液体流经西海固》是我最喜爱之一。我自己曾在大三的时候考虑过毕业后支教贫瘠地区,直至今日除母亲,无任何人知道,既然已经决定考研,走上这条功利性目的性的路子,往事不提也罢,也没有颜面提。敏霞的自我对白完全钩起我的心事,希望在人与人之间搭建没有距离的平台,让人们携手进步与关爱,环境艰苦和黄土枯井才更有实现理想的劲头吧--对于是否能适应单调的生活,作为教师的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无力感的贫境,却没有真正思量过,我很期待敏霞的叙述,我想扒下自己的隐晦,虽然依然引鸠止渴。西固海让敏霞对自己,对生活了20年的城市感,对贫困的定义,对捐助的实效有了更深的提问,对现实,也透露着她的无奈,环境不是真正的问题,而扶贫的真正的价值在于传递出那里人民真实的困境和心声,从基层做起,扎实得改变最根深的悲观情绪,支教的是孩子,支持的还有是对那些地区的信心,矫正观念,恰当的投入与指导。
      
       “议论”篇刘心武的《耳的诉求》,从对红学研究的“离经叛道”里看不出这位作家在生活是如此细致与“琐碎”,我读的有关他的随笔都是非常生活化和受用的,这应是散文模式最好的圭帛,马路在《恋爱的犀牛》里不停的强调,为什么我们没在意过我们的鼻子,爱情是因为他的嗅觉而产生了迷幻,可是最后没有人理睬他,他自己也没真正明白过来。而刘对听觉却从在餐厅里对人言噪音的难以忍受开始为建筑的声学设计开始提出自己的见地,举例面很广,并信手粘来对这一现象不断观察的“证据”,这种带责任感的写法已经相当流行。
      
       “故乡与世界”篇里有了让我想拍短片的冲动,《一个普普通通的约堡黄昏》,似剧本的语言真实再现了一男一女在南非被人劫持的经过,场景和心理的描写还有主人翁的想象在一个即将堕入黑寐的黄昏渲染的现实却又迷离的惊悚;《城市之光》里的以摩的谋生的男子,熟悉的题材,在他接到钱的时候,手背的汗,从侧面缓缓逼近展现他一支湿润却光泽的眼眶;《狗年月》,所有的白领的脸都是一个盘子,没添干净的盘子,骑着戈达尔的“扫把”,穿梭在无人的城市空壳里追尾一只红色的螃蟹;《月下桨声》,我想放在舟山群岛的一个小村,所有的农民都在说话,是外人无法听到的,而城里来的人嘴巴不停,却发不出声响,红衣女孩和她的渔船在河面上,最后的镜头语言,所有的渔船都跟随他们消失在白雾缭绕的光晕深处。
      
       在谈论艺术的一些篇章里:斯妤在《眼与心》里概括了自己的散文释义--把目光投向外部世界,更愿意表达对人性人生的广泛思考,而非一己的心路历程,情感方式。艺术的准则是其一,但是尊崇内心的声音也是不可缺少,文字的重点是让灵魂飞翔升腾,为什么不完美深刻并且心无旁骛呢?联接到林谷芳,赵川等人在04年就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冷静思考,比之今日在世界各大画廊和拍卖会上正享受不一般价格指数礼遇的一群中国艺术家们,今年,画廊老板,策展人,媒体风行完全围绕在了如何教授投资收藏者消费者去看待当代艺术在世界的增值行情的潜力,经营埋没了岁独立艺术精神的探讨,赵川04年犀利得指出,主流仍在里里外外寻求与权钱结合的机会,批评中国对西方现代艺术的简易消费,既没有对其历史发展的清醒认识,而且对资本体制中艺术的市场化演进的特性缺乏深刻了解,对当代艺术的模式复制表面而且急功近利,以为终于找到了可以走捷径的路子了,林说的更深刻并且循循善诱,作者深刻了中国当代艺术在当时发展中所表现出的“涣散,吊诡,矛盾”和对形式的“无远弗届”,“迷失”--使人们在感受当代艺术的时候竟出现了感情震撼的白点,即没有了美学带来的欢愉,这看似是一种对传统艺术的“破”,实质上正是对古典与传统的无知导致的混乱与焦虑,作者还因此比较东西方文化的渊源,说到“道艺一体”,谈到重复是艺术的真谛,给我非常大的启示,因为蜻蜓点水的知识获取与对太多事物抱以表面的认知曾给人带来迷惑也阻碍进步,与其说是信息膨胀的现实带来的困惑,还不如更多思考知识的本质还有自己方法的取舍的问题,“很多事情你做一次没感觉,你做一千次的时候就不一样了”,不要“游戏的太严肃,颠覆得太神圣”,对做学问,做创作,是碰巧碰到,所以拿来?还是真诚和独立精神,所以运用,简单的一些点论,让我长叹自己狭窄的思考纬度。而这些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些肺腑之言,虽然对当代艺术环境和人的探讨不断升级,但是放在今天也不为落伍。
      
       就这样,痴醉于这本装装帧简易,纸黄含香的一旧书,又得浮生半日闲,却下布帘,窗外依旧萧萧暮雨繁,了觉还有话,转身在书的扉页写下:虚无恬淡,乃合天德,借了老庄的话。关灯,寂灭里亦真亦幻,袭一身“曲裙深衣”。不小心忽悠碰到床头的把椅,才恍然醒醒,慌处现代,渐行渐远了,蹑手蹑脚在暗黑中爬上床铺,脑海滑过一丝忖猜,又是一夜欢觉?
      
      
  •   哇...下巴都掉下来了,好长....
  •   这个,还好吧。这是06年瞎写的。
    不过那时候看书真的很能静下心来,现在不比当年了,唉..
  •   呵呵,我也是。同感
  •   不过这本书还好,空闲读物。不推荐的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