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精神

出版时间:2006-03-01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作者:徐复观  页数:54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汇集著名学者徐复观先生所有的重要文学论著,题材多、涵盖丰富,完整地反映了著者对于传统中国文学发展之内在史脉、流变经过、基本风貌,以及对一系列义理争辩和诸多重要作家、作品之评估的独家见解。其超越前人的特色,大体在于:一,坚持从具体材料的研究入手,创造性地把文献学作业引入文学史研究的范畴;二,跨越以往多将文学研究对象限制在“俗文学”的藩篱,多方发掘文言典籍中的文学富藏;三,摒弃以今识古偏颇和“进化”观念的盲目套用。成果累累,不惟独具拓宽和掘深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发凡起例之功,而且在文献考证及思想把握的态度于方法上,亦能对众多好学深思之士及广大的文学爱好者,发生多方面的启迪作用。兹编入文库,用彰名牌。

作者简介

徐复观(1903--1982),原名秉常,字佛观,后由熊十力更名为复观。湖北浠水人。 徐复观在抗战时期曾师事熊十力,接受熊十力“欲救中国,必须先救学术”的思想,从此下决心去正从学。其为学不喜行而上学的哲学,以为探讨中国文化不能离开具体平实的现实世界,着重于历史时空中展现的具体世界。徐复观在先秦两汉思想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主张要在中国文化中找出可以和民主衔接的内容,力图揭示历史上个人主义与专制政体、道德与政治的对立和冲突。强调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与传统思想文化应加以区分,认为儒家思想在长期专制压迫下必然回歪曲和变形,说明专制政体压歪和阻遏了儒家思想的正常发展,却不能说儒学就是专制的“护符”。认为中国传统思想始于殷周之际,以人性论为其主干,而孔、孟、老、庄及宋明理学家的人性论就是中国人性思想的主流。提出一种不同于宗教恐怖绝望意识的“忧患意识”概念,认为正是在这种忧患意识的激发下产生了中国的道德使命感和文化精神,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主要著作有:《中国人性论史》、《两汉思想史》、《中国思想史论集》、《公孙龙子讲疏》、《儒家政治思想与民主自由人权》、《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中国经学史基础》、《中国艺术精神》、《石涛研究》、《中国文学论集》等。

书籍目录

自序一自序二自序三传统文学思想中诗的个性与社会性问题儒道两家思想在文学中的人格修养问题释诗的比兴——重新奠定中国诗的欣赏基础释诗的温柔敦厚诗词的创造过程及其表现效果——有关诗词的隔与不隔及其他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说试评——中国诗词中的写景问题中国文学中的想象问题中国文学中的想象与真实——《中国文学中的想象问题》补义中国文学欣赏的一个基点中国文学讨论中的迷失中国文学中的气的问题——《文心雕龙·风骨》篇疏补《文心雕龙》的文体论《文心雕龙》浅论之一——自然与文学的根源问题《文心雕龙》浅论之二——《原道》篇通释《文心雕龙》浅论之三——能否解开《文心雕龙》的死结《文心雕龙》浅论之四——文体的构成与实现《文心雕龙》浅论之五——《知音》篇释略《文心雕龙》浅论之六——文之枢纽《文心雕龙》浅论之七——文之纲领陆机《文赋》疏释从文学史观点及学诗方法试释杜甫《戏为六绝句》皎然《诗式》“明作用”试释环绕李义山(商隐)《锦瑟》诗的诸问题韩偓诗与《香奁集》论考西汉文学论略宋诗特征试论赵冈《红楼梦新探》的突破点我希望不要造出无意味的考证问题——敬答赵冈先生由潘重规先生《红楼梦的发端》略论学问的研究态度编后记

章节摘录

  由于感情的积郁太深太厚,不是日常生活范围中的想象可以表达出来,便常于不知不觉之中,仲入到神话中去了。因为屈原是“忧心烦乱,不知所诉”,所以《离骚》中的想象,便常和神话连结在一起。他不知所诉的感情,便和由想象所连结的神话,共飞扬上下而驰骋。并且可以说,只有经过作者涂上了感情的神话,才能成为文学取材的一种重大要素,否则神话是神话,文学是文学。  羿妻偷药,奔入月宫,这即是月中的嫦娥,此种简单神话有什么文学意味呢?但李商隐却唱叹出“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诗句,把他与妻结婚,因为得不到有权有势的丈人的欢心,以致他和妻一生潦倒凄凉的情景,随嫦娥的孤寂,而同样漂荡于碧海青天之中的感情发抒出来了,嫦娥偷药的故事在此处也因感情化而文学化了。  由感情逼出想象所构成的文学,这常是第一等的文学。《红楼梦》所以能成为第一流的文学作品,是因为《红楼梦》中的想象,主要是由曹雪芹“字字看来皆是血”的感情所逼出来的。这是感情在先,想象在后。但更多的情形,则是想象在先,感情在后,感情是由想象所引出的。于是作品的高下,便常由想象所能引出的感情的程度作衡量。蒲留仙的《聊斋志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都是说狐说鬼,都有很丰富的想象。并且纪晓岚的文笔精洁,各篇的结构富于变化,表现了他高度的文学技巧。  但凡是看过这两部书的人,应当有一种共同印象,即是在《聊斋志异》的若干故事中,我们的感情常常受到P84故事内容的感染,而看完《阅微草堂笔记》后,只是冷冰冰地,读者与故事乃两不相干之物。因此,尽管纪氏的学问比蒲氏大,但两书在文学的价值上,纪氏的作品却远不及《聊斋志异》。为什么?蒲氏能由想象而引出深厚的感情,纪氏则没有用上这一套工夫,于是他的文学技巧,也只是一种文学技巧而已。至于袁子才的《子不语》,其所以成为东施效颦,原因也正在此。这一点,或者可以适用于各种小说的批评上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文学精神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