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与传媒

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太白文艺  作者:杨立川,高字民,冀福记 等著  页数:311  

内容概要

  2006年,秦腔被列入文化部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继承和发展秦腔艺术的历史责任使我们强烈地意识到,出版一套系统完整地介绍中国秦腔艺术形态和中国秦腔艺术发展历史的图书迫在眉睫。为此,我们精心策划编辑出版了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维护本土文化安全,建设文化强省”为宗旨,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于一体,突出思想文化性、民俗艺术性、大众可读性,文图并茂,雅俗共赏的大型典籍《中国秦腔文化丛书》。
  《中国秦腔文化丛书:秦腔与传媒》实际上是一项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文化进一步发掘保护的最有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文化奠基工程。选题方案提出后,先后经过太白文艺出版社、陕西出版集团、陕西省新闻出版局逐级遴选和论证,上报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省委宣传部经过专家评审,将其列入“2009年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

书籍目录

前言
引言
一、秦腔与纸媒体
(一)秦腔与书籍
(二)秦腔与报纸
(三)秦腔与杂志
附录
二、秦腔与广播
(一)广播与戏曲概述
(二)广播与秦腔传播
(三)广播与大型秦腔活动的组织和报道
附录
三、秦腔与电视
(一)电视与戏曲的关系概述
(二)秦腔电视艺术传播的样式
(三)电视对秦腔文化及活动的报道宣传
附录
四、秦腔与电影
(一)戏曲电影概述
(二)秦腔戏曲电影发展及其经典作品
(三)秦腔戏曲电影的传播学意义
附录
五、秦腔与网络
(一)网络与戏曲及秦腔概述
(二)网络秦腔传播的类型与特点
(三)网络与秦腔研究、评论
(四)网络与秦腔的报道与宣传
(五)秦腔网站
六、秦腔与音像
(一)音像与秦腔音像概述
(二)秦腔音像的类型特点及传播规律
(三)新媒体时代的秦腔音像
附录
后记

章节摘录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使文化艺术界出现了竞相争艳的繁荣景象。然而古老的中国戏曲却跌到低谷,突出表现在:剧目老化;创演大型剧目只能获奖,却不能深入基层为群众演出;改编的传统剧目为数不多,整个戏曲团体上演剧目大体雷同;老段子、老折子、老戏老演;电台戏曲广播的剧目基本相似。对此,省电台文艺台郭匡燮台长独具慧眼,毅然决然地开设了《老冀说戏》栏目,因为他了解我本人重视戏曲剧目资料的学习和积累,希望我能够去伪存真、推陈出新、以精练的戏剧性、广博的知识性、深刻的思想性,通过有说有唱的语音艺术,在空中舞台推出一项不同于任何形式的栏目《老冀说戏》,使千百万听众朋友从普及性的戏剧知识到中国戏曲的博大精深,尤其是对那些建国后未改编上演的古典传统剧目。如秦腔、眉户、道情、碗碗腔以及花鼓等陕西地方戏的剧目,以秦声秦韵独特声腔特征和口念曲牌锣鼓点等形式,使听众从“空中舞台”听到从未听过的戏剧知识和新的广播戏曲艺术形式。这不仅给我本人提供了学习思考的机会,而且使听众朋友通过《老冀说戏》在数年中对中国戏曲的形成发展以及它的宝藏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中国文化艺术有了新的认识。这些剧目之所以建国后未被改编排演是因为其中某些剧目带有封建迷信、淫秽、污浊的情节和消极违背历史的主题思想等问题,在建国后虽被抄录印刷下来,但半个世纪过去了,却很少有作者在新时期作过全面的整理修改。电台领导决定邀我在《老冀说戏》栏目中,以新的观念、新的视角、新的手法,把这些沉睡的文学剧目唤醒,使它成为活的听觉艺术,从而使人们了解中国戏曲艺术宝藏的丰富。这对它的开掘是一项有价值的文化工程。通过演播无论对听众朋友还是专业戏剧工作者,都将提供多层面的信息量。例如原省戏曲研究院副院长、表演艺术家李瑞芳听了《老冀说戏》中关于传统戏《白兔记》的播音后,亲自找我说:“我听了非常好,希望你把它改出来,我想把《白兔记》拍成戏曲电视片。”又如我在《老冀说戏》栏目中说了一本关于“犬”的传统戏之后,有位年轻的听众打电话说:“我在车上听您说这个戏,听得人了迷,我把车停在路边一直听完。这个戏太好了!英国有个《猫》剧演了300年,咱为啥不把这个‘犬’剧好好搞出来,让大家看看。”  电台是传播民族文化的主要渠道之一。在戏剧不景气的阶段,电台领导和编辑及工作人员能独具慧眼,开辟新的继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栏目,本身就是站在大秦腔的高度传承民族美德与精神。因此,作为说戏者的我,深深感悟到与其说是说戏,不如说是通过广播这个空中舞台弘扬中华民族的真善美。通过说戏的艺术形式,让人们在情趣中吸纳精神领域所需求的营养。通过持续的说戏更使我感受到为大众的付出一定能够得到大众的厚爱。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秦腔与传媒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