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尼雅

出版时间:2003-8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作者:刘文锁  页数:13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各种类型的文化,在这里生成衍变,碰撞融合。彪悍粗犷的游牧文化只是一个侧面。绿洲里的城邦,农耕社会的安定生活,同样产生了灿烂的文明。凭借横贯其间的欧亚“丝绸之路”,东西方之间传递播扬的不仅仅是物质,更有精神。中世纪晚期的大城市撒马尔罕、布哈拉、希瓦……成为人类智力探索和艺术创造的杰出中心之一。内陆地域的相对封闭,为各民族创造样式丰富而永不过时的艺术精品,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

作者简介

刘文锁,历史学博士。1965年生于新疆。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1988-1997年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从事考古学与历史学研究工作,同时参加全新疆范围内的考古田野发掘和调查。其间,于1994——1995年在法国科研中心315研究所(中亚考古)、吉美博物馆等进修考古学。2000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2002年,在中山大学历史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书籍目录

主编寄语引子 遥远的古代世界Ⅰ 到精绝之路   尼雅河   活着的遗址   卡巴克阿斯汗   沙漠里的生活   大麻扎   经学生   最后的居民点   沙漠腹地   最初见到的废墟   佛塔Ⅱ 一条河的历史   石器的主人   尼雅河早期的居民   迁徙   精绝国   凯度多   玄奘书中的“尼壤”   再迁徙   沙埋古城的传说   沧海桑田之变Ⅲ 考古与探险史   探险与掠夺的时代   最早发现遗址的人   探险家   新中国的尼雅考古Ⅳ 走进尼雅遗址   古代的形象   遗址的结构   (亻去)卢文书   寺院   精绝国的“王宫”   “衙门”   “档案室”   庭院式的住宅   墓地   遥远的桥   古城Ⅵ 生活在古代   公元3-4世纪的精绝   书写的文明   木头的艺术   纺织技艺   奇异的婚俗   物产   三个“阿瓦纳”   “大王,王中之王”   官僚   法律制度   经济方式   宗教和精神世界   尘世里的生活大事记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活着的遗址  在新修成的沙漠公路通车以前,到民丰的路沿的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这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延续。从两个方向可以到达这个偏远的绿洲小城:一是从库尔勒向西,沿沙漠的北,西和南缘;另一条路走塔克拉玛干沙漠与罗布荒原之间的“绿色走廊”,然后从若羌向西,这条路荒凉、艰辛,人迹下至,更富有冒险性。  早年的民丰县城像一座活着的遗址,光阴在这里仿佛是静止的,因为它还保留着一个古老历史的记忆。它的简陋的大街上走动着心灵宁静的人,说不定公元7世纪时“唐僧”玄奘就在这里伫立过……路两边长满了高大苍劲的白杨树,用黏土建筑的平房,围成了一个十字街头。但是,“民丰”并不是古老的名称,它始于1946年。在维语中,县城所在的绿洲一带被称作“尼雅巴扎”或“巴扎”,意即“尼雅河上的集市”。在当地,这个名称现在还有人使用。大约从唐朝以后,这个地方一直受到外界的忽视,那些大名鼎鼎的西行和东行游记忽略了它,这是因为遭到长时间废弃的缘故。到了20世纪初期,这条河流开始变得知名起来。1901~1931年间斯坦因的四次探险,使尼雅这个地方变得广为人知。在1903年出版的《沙埋和田废墟记》一  书中,他描写了当时尼雅巴扎的景象:  尼雅绿洲是由沿着从苏喀克附近山上流下来的小河两旁一系列小村庄和乡镇组成的,小河的上游叫做乌鲁克沙依峡谷河。下午3时以后,我来到了耕作区西部边缘的康沙利小村庄,再行2英哩路远,就进入了尼雅巴扎所在的中心村镇,受到了当地伯克代表的热情接待,并且在街口附近一家巴依的房子里为我们准备了满意的宿处。正赶上尼雅巴扎每周一次的集日。虽然已近黄昏,可是在这长约八分之一英哩的狭窄街道两侧,棚舍前仍显出一派热闹景象。巴扎上摆着很多从和田运来的干果和糖果、葡萄干,还有中原出产的茶叶及各种调味品,优质核桃和一种淡红色的葡萄则是当地出产的。人们似乎都正忙  于为了过好开斋节而选购这些奢侈品。  这幅画面产生了一种幻觉好似时光静止了一般,在遥远的古代人们的生活也大致如此……传统的生活方式在越偏远的地方保存了越多的痕迹。“巴扎”是维语里的“集市”,它既是一种商业活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巴扎是充满活力的地方,也充满了生活气息,实际上也构成了地方文化的中心。  取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之义,民丰县隶属于和田行政区,“民丰”的名称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尼雅河早期的居民  乌鲁克萨依的石器缺乏更丰富的内容,它激起的只是一种基于这些沉默的石头之上的想象力,即在古代的某个时期,有一群靠渔猎为生的人从亚洲或塔里木盆地某个地方迁徙到了尼雅河这块隐蔽的内陆。他们制造的工具保留着某些较为古老的特征,这是因为愈往古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技艺也愈简单、愈具有传承性的缘故。但是,关于这支神秘迁徙的人群的命运,我们今天已很难知道了。  最近这些年,在尼雅河流域尤其是下游地带的考古发现,使人类在这条河流的早期居住史问题出现了曙光,同时关于人群迁徒问题的解答也出现了转机。几年前,那个富有经验、被认为是沙漠通的尼雅河的驼夫——库尔班告诉我们,在现在的尼雅遗址更北的地方,还有着更大、更多的“阔纳夏尔”(古城)时,我们心中的狂喜是难以形容的,不久,这个信息就得到了证实:一些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从事地质、水文和石油勘探工作的人,在沙漠最深处见到了很多干枯的河床,还有大片分布的陶器碎片、磨制得很精美的石器和玉器以及青铜器的碎片。他们采集到的标本证明了这个遗址的存在。  1993和1996年,借两次尼雅考古的机会,人们组织了一支专门的考察队,有些队员从尼雅遗址出发,骑骆驼向北走,几天后便真的走进了那个传说的新遗址。这个发现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激情和想象力,也给尼雅考古注入了活力。  新遗址被称作“北方遗址”,位于尼雅遗址以北数十公里的地方,那里发现了明确的河道的遗迹,它的出土物比起尼雅遗址来也显得古老。那些河道显然是尼雅河向北流动的遗迹,有可能这些河道曾被人们利用作交通沙漠南北的通道。这支曾经创造了石器磨制、制陶和金属(青铜)冶炼技术的文明,是否就是尼雅遗址的前身呢?    探险家  1901年1月,斯坦因在当地人引导下,进入尼雅遗址并做了调查和挖掘。他测绘了遗址的遗迹分布图和一部分房屋遗迹群(N.I~N.IX)的平面图,并且获得了595件怯卢文和汉文简牍、皮革文书,以及数量巨大的木、铜、陶、金、玻璃器和纺织品等遗物。这一次探险之后,他出版了两部书——《古代和田》和《沙埋和田废墟记》,记录了他在大沙漠的考古探险和发现物。  此后的三次探险期间(1906~1908年,1913~1916年,1930~1931年),他每一次都进入了遗址。他在遗址中挖掘的详细情况,分别由几部书做了记录(《西域考古图记》,《沙埋契丹废墟记》,《亚洲腹地》)。因为每次考察都有新的遗迹被发现,所以需要不断地进行测绘。在每一次的挖掘中都有数量巨大的文物出土,尤其是文书以及一些艺术品,具有极高的价值,被运到了印度和英国,按照探险前达成的协议,根据提供资助金的额度进行了分成,这种状况使中国蒙受了耻辱。  除斯坦因之外,美国地理学家E.亨廷顿也到过尼雅遗址,从中发现了6枚怯卢文简牍。他是《亚洲的脉搏》一书的作者,提出了著名的亚洲内陆气候脉状波动的理论。  日本探险家橘瑞超于明治四十一和四十四年(1908和1911年),在从于阗前往且末的路上,两次旅行经过尼雅(今民丰县城一带),并作了短暂的停留。至少他到过大麻扎一带。此前,在其第一次中亚探险期间,受到斯坦因在尼雅遗址的发掘物的诱惑,曾“想尝试发掘古城址”:“这次因为急于赶路,我没到那儿去,但第一次探险时曾在那附近逗留过,想尝试发掘古城址,去过两三次。斯坦因博士曾于1901年和1906年两次来此探险。他在那个麻扎以北、尼雅河消失于沙漠的地方,即推测为古尼雅城的位置发掘到不少重要文物。”(橘瑞超《中亚探险》)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一套多角度巡视欧亚文明的小丛书。  “欧亚”,主要指以欧亚草原(Eurasia Steppes)为核心的“内陆欧亚”(Eurasia),地理位置约为东起黑龙江、松花江流域,西抵多瑙河、伏尔加河流域。主要包括中国的东北部和西部地区,蒙古、俄罗斯的西伯利亚、阿富汗、中亚五国、巴基斯坦、印度西北部,以及伊朗东北部。  这片广袤的大地上,草原与沙漠同在,戈壁与绿洲共存,山地滋养着森林,平川孕育着城市,她向来是大陆人口流动的中转站。从荷马史诗《奥德塞》中的基密里安人,到希罗多德笔下的斯基泰人;从逼迫中国皇帝不得不竭尽人力物力修筑长城的匈奴人,到一度将帝国版图扩大至拜占庭的突厥人;从早已声名远播的契丹人,到突然在13世纪时大笔改写欧亚史的蒙古人……气候、环境,以及其他因素导致的大迁徒,使他们特别能够吃苦耐劳;世世代代的马背生活,培育了他们骁勇善战的性格。  各种类型的文化,在这里生成衍变,碰撞融合。彪悍粗犷的游牧文化只是一个侧面。绿洲里的城邦,农耕社会的定居生活,同样产生了灿烂的文明。凭借横贯其间的欧亚“丝绸之路”,东西方之间传递播扬的不仅仅是物质,更有精神。中世纪晚期的大城市撒马尔罕、布哈拉、希瓦……成为人类智力探索和艺术创造的杰出中心之一。内陆地域的相对封闭,为各民族创造样式丰富而永不过时的艺术精品,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  探索这个神秘而有趣的文明宝库,不必担心路径陌生,“大行走”书系将是你忠实的向导;更不必担心故事的真实性,丛书各专辑的作者,是当今海内外对欧亚文明史颇有研究、富有成果的专家,那一出出娓娓道来的故事,是他们多年研究的心血结晶!看似神神秘秘的遗址器物,乃至思想文化,其实都有可靠的文献、实物为佐证。  20世纪8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订了一个工程浩大的科研计划,旨在揭开长期以来遮蔽这片土地的神秘面纱,我们这套小丛书,就将引导读者前往那个还不很熟悉的地方,行走一番……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走进尼雅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非常不错,图片精美
  •   尼雅,一个非常古老的古国,她有自己独有的文化,这本书只是揭开了古国神秘面纱的一角,但也很吸引人;书挺早的,也比较薄,但很有价值。
  •   书的内容比较少,但很实用。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