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望族

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浙江摄影  作者:金丹霞//施菲菲  
Tag标签:无  

前言

《温州望族》一书的出版,可喜可贺。这是温州第一本反映望族的书籍,也是当代中国第一部反映现实望族的书籍。作者命我作序.因于私于公都盛情难却,只得奉命而作。收集在本书中的,共有18篇文章,分别描写了温州18个望族家庭的历史和现状,均在《温州嘹望》杂志上刊登过,作者为金丹霞和施菲菲等人。金丹霞和施菲菲两人我都很熟悉,且和我一起工作过,是情谊颇深的文友。金丹霞现为温州日报专副刊中心主任.复旦大学中文系高材生,浙江大学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温州新闻界的知名才女,写过众多有影响的报告文学。她的文字,有女性之美,又透阳刚之气,清新,隽永,大气,耐看。施菲菲原为温州二中语文高级教师,从教几十年,退休后到《温州瞭望》杂志兼职,亦是一位文章高手,写过大量的作品。她年近六十,仍孜孜不倦地笔耕,让人钦佩不已。她的文字,朴实,浑厚,严密,有成熟之美,又有时代气息。《温州嘹望》杂志自创刊之时起,就确定了“品牌兴刊”的方略,推出了“温州望族”等一批有特色的栏目.特邀金丹霞、施菲菲等人为专栏作者。她们两人欣然命笔,担起了开拓的重任。参与这个栏目写作的,还有陈佳佳、包璇漪、南航等人。他们不写则已,写就写好,篇篇文章有特色,篇篇都是成功之作,受到了报道对象和广大读者的普遍好评。这从文章的标题,就可以看得出来,如“文脉书生”、“磊落奇才”、“冰雪平生”、“青山青史”、“竹孝松贞”、“比户书声”、“‘九牧’新风”等等.无一不是精心之作,无一不是引人入胜。《温州望族》一书里的第一篇文章,也是《温州嘹望》杂志“温州望族”专栏的开篇文章。为金丹霞女士所写,题目叫做《文脉书生》,全文一万多字,写的是温州百里坊望族马氏迄今十几代三百年的历史。这个马家,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文化家族。马家不以追求权势、财富为目的,而以学术砥砺、精神创获为职志,以才学贡献于社会.从历史上到今天,经过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直至改革开放之后,三百年来杰出的学者辈出,文化传承不绝如缕。历史上有“望”,如今同样有“望”,甚至更加有“望”。

内容概要

《温州望族:温州乡土文化书系》所涉及的温州望族,其家庭生活尤其是资料照片大多未曾公开,所述事迹多由望族人物的亲戚朋友口述,准确隐秘,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透过这些温州望族,我们可以进一步走近温州这片神奇的土地。
人文荟萃的温州,文脉、民风的传承多有赖于《温州望族:温州乡土文化书系》所写名门望族的坚持与努力。这些望族不仅推动了温州社会、文化的发展,其优秀家风、家规在一代代的延续传承中,已经成为温州精神、温州气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地方望族不分士农工商,均在繁衍传承中,真正展现了人文精神的“望”。

书籍目录

序文脉书生磊落奇才冰雪平生青山青史光影人家世纪风雨谢池春深书香门第清风徐来比户书声“九牧”新风汪宅春秋钟灵毓秀余氏风采簪缨世家香火南宅兰桂胜芳竹孝松贞望族后记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

后记

翻阅已装订成册的一叠“温州望族”文稿,我明白,我们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像所有的收割者一样,望着眼前金灿灿的麦穗,先前耕耘的苦涩仿佛都变成了一枚枚浸泡过蜂蜜的果脯,咀嚼着渗出丝丝甜味。如果问“温州有哪些名门望族”,人们一般能报出几家,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或许还能说上几则发生在这些大户人家门庭内的逸闻趣事;如果问“支撑他们门庭兴旺的原因是什么”,能接上话茬的人就不多了。其实“追本探源”恰是人们读“望族”家史、个人史的目的。不敢说我们已揭开了这个谜底,但最起码,对采访到的丰富的材料,我们进行了有目的的裁剪和编排,呈献给读者的不仅有望族家庭对社会的影响和其家庭成员的成就。更注意努力挖掘各家族独特的家风门风。愿每个不同层面的读者,带着自己个人的色彩去梳理书中不同家庭及每个家庭中的一个个亮点人物,按各自思路思考,然后得出能自我吸收的谜底。在叙写中,我们尽量做到“有温州味、让细节说话、注意家风的挖掘”,力求选写的这十八户家庭是温州人要了解、能了解的“温州望族”。一、有温州味选写的这十八户家庭都是居住在温州城镇或乡村的名门大户,如百里坊的马家、谢池巷的周家、永嘉枫林的徐家、龙湾下垟街的张家、永昌堡的王家、平阳腾蛟的苏家。说起这些响当当的大户,人们往往会以他们的居住地作定语来限制修饰,这些家庭声名也与他们居住的老街坊古村落一起进入史册,定格在人们的记忆里.成为我们这个江南历史名城一道靓丽的人文景观。“三生有幸,投胎温州,浙南五谷壮我以身体,瓯越山水孕我以精神。”——水昌堡王氏后裔、香港《文汇报》高级编辑王大兆先生这段缀着泪花的剖白应该也是众多温州名门子裔的共同心声,对这方瓯水雁山,他们怀着感恩之心,具有温州人鲜明的特质:智慧、勤奋、肯吃苦、不安分,富于开拓,还有眷家乡、恋故土。

编辑推荐

《温州望族:温州乡土文化书系》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温州望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忆二访汪远涵先生作者:方刚 2007-01-07 12月偶读《温州读书报》上“汪远涵信札两通”。于是,上网查汪先生的资讯,得知汪老已于三个月前仙逝。顿觉心中像压着一块石头样的难受和不安。缘何会有如此感受呢? 我与乡贤汪老先生并不熟悉,缘何会有二次面交呢?记得三十多年前,到一熟人老董家串门,得遇初中的英文老师汪远潍先生。汪老师比六十年代苍老多了,且神情默然。原来董夫妇是汪远潍老师的侄子侄妇,他们的父亲公公就是汪远涵先生。据董夫妇说,解放前及50年代初期,其父及二叔都在大学教书,解放后,历次政治运动历尽坎坷磨难。二叔的独子,也是插队知青,与我插队的大队相近。由于生活、精神上逼迫,十分落拓。后其父平反,境况稍好些后娶了妻子。不久妻子嫌弃他,离异了,至今孤身一人与父相依度日。 我曾读过老报人苏虹著的《旧温州轶事录》和温州文献丛书《黄群集》,其中有汪老主政《东南日报》时仗义执言、为民请命的文章和二汪挽乡贤黄溯初联语 共和国再造,抗战中兴,谋国老成,常有独居深念事;铝椠遗编,葭莩旧谊,愧予小子,难忘便座雅谈时。 始知二汪昆仲实乃三四十年代温州二才子也。汪远涵先生主编《东南日报》时,据说曾刊登过悼念我三叔黄兴谦为抗日救亡积劳成疾因贫无钱救治而英年早逝的诗文。这是三叔故交现健在人世的黄埔军校十四期学员林...景辉老伯告诉我的。因此,我对汪老有亲切感。一次在县前头又遇熟人董某,即顺便去了她家,其实心中存了拜访汪远涵先生之意。 汪家在一小弄堂内,一老门第,清雅的小院,右边有一厢房即为汪远涵先生居住,一大一小二张床,小床是保姆的,便为照料汪老。此外仅一桌椅而已。墙上有汪老居中很多文化人或政协人的合影,我仅识其中一人系寓言作家金江。汪老说,金江是他学生,也八十多了,很多人均早我亡故了。汪老说自己原为民盟的,后王思本拉他参加了民革;后又提及自己与在美国的徐复观同学且有交往。 我谈及读过《旧温州轶事录》,汪老即思维敏捷指出:哦,是苏蓝天的罢……。董某说其父前一直硬朗,每天去公园打太极拳。前年作了肠癌手术。93岁了,怕化疗吃不消,只采取保守方式吃点药而回家。时近中餐,保姆烧了点简单的面条给汪老。我环顾室内汪老床边墙上是靠巷弄的窗,正见邮电员把报纸从窗投入床。屋内没有其它电器,连电话也没有。 第二次拜见汪远涵先生,是受人之托,购买了海外著名历史学家余英时论朱熹、戴震、胡适等人书籍去市内之便而去的。记得汪老先生见我带的书,随手翻阅,不用戴眼镜,动作纯熟、敏捷,有一种迫不及待感。总之,这种神态我也说不好,但留给我很深的印象,至今永刻脑际。匆匆翻阅后,汪老深邃的眼神一闪,像是对我,又像是忆及彼岸的知交似的,絮絮道:美国的老同学徐复观也应该有新作问世吧……。 我曾与其大儿子交谈,对其父其人其事事,聊表钦敬,并问及金庸要来拜见之事。其子谦言乃父系平常之人。对金庸来见之问则用肢体语言表示子虚乌有。 今从报上读到汪远涵信札两通及其家属为其父写的讣告,想起二次与汪老见面的情景,当时出于敬重与同病相怜,我说自己也曾患过肠癌,在此方面保养资料要送予汪老参阅,却因故而未能践言,至今思之很是愧疚。2006年12月27日 阅读更多 ›
  •   却要我花钱买。555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