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折与突破

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天津古籍  作者:姜长青|主编:陈支平  页数:203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经济史学,又称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是中国历史科学的基础领域,它伴随着中国近现代学术的探索之路,走过了百年历程。在这百年沧桑的历程中,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既迎来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史观的光辉洗礼,也经受了时代政治变迁的无端磨炼。随着新时期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又不经意地给甘为基石的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界蒙上了一层“低处不胜寒”的失落景象。  站立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回顾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所走过的艰辛而曲折的道路,不能不对我们的前辈们及同仁们的不懈探索与努力坚持致以崇高的敬意。正是有了这么一代又一代人的薪火相传,中国的社会经济史学才能冲破艰难困境,逐渐步入了一个比较繁荣的时期。时至今日,中国的社会经济史学已经形成了两大居于主流地位的学术流派,这就是以严中平、李文治、吴承明教授等为代表人物的“国民经济史学派”和“新经济史学派”,以及以傅衣凌教授为奠基人的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也称为“新社会史学派”。前者注重于经济学理论的探索,并且将其运用于中国经济历史发展规律的考察,通过宏观、中观、微观多层面及其相互结合转变的研究,从中寻求中国传统社会自身蕴藏着众多的向近代化转型的能动的积极因素;而后者则特别注重从社会史的角度研究经济史,在复杂的历史网络中研究二者的互动关系,注重深化地域性的细部考察和比较研究,从特殊的社会经济生活现象中寻找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

内容概要

姜长青编著的《转折与突破——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经济调整研究》从经济调整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步骤、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以及经济发展战略措施等四个方面来论述这种转变,力求全面客观。
本书认为这次经济调整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和确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次经济调整所造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松动,个体经济的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集市贸易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外资企业和经济特区的兴起以及人们商品经济意识的增强等几个方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确立有着直接的影响。经济特区的兴建是对外开放政策的一大突破,但经济特区建立的初衷却又和经济调整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在经济调整过程中还积极利用外资,扩大对外经济联系等。

作者简介

姜长青,1975年7月生,中共中央党校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后,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研究工作。研究重点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宏观经济管理和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等。先后在《中共党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地方财政研究》和《中国税务报》等国家重点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数十篇。

书籍目录

导论
一、本书研究的意义、主要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
第一章 中国经济调整的国内外背景分析
一、经济调整的国际背景分析
(一)世界主题由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转变是经济调整的重要时代背景
(二)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是经济调整的重要原因
(三)中国对世界认识的新变化也是促使经济调整的重要原因
二、经济调整的国内背景分析
(一)“文革”结束后经济恢复及其存在的问题是经济调整的根本原因
(二)以往经济凋整经验的总结和对苏联模式的反思是经济调整的历史原因
(三)对四个重大经济理论问题的重新认识为经济调整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章 国民经济调整过程研究
一、国民经济调整的酝酿和调整任务的提出
(一)国民经济调整的酝酿
(二)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提出
二、国民经济调整的第一个阶段
(一)国民经济的初步调整
(二)国民经济的进一步调整
三、国民经济调整的第二个阶段
四、国民经济调整目标的实现和调整的结束
第三章 经济调整与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
一、经济调整与经济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的转变
(一)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从“左”的错误向实事求是转变,强调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
(二)经济建设从重生产到重生活的转变
二、经济调整与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步骤的转变
(一)经济调整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步骤
(二)经济调整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步骤的转变
三、经济调整与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的转变_
四、经济调整与经济发展战略措施的转变
(一)从粗放式发展方式到集约式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从重视精神鼓励作用到重视物质利益的转变
(三)从闭关自守、片面强调自力更生到各方面对外开放的转变
第四章 经济调整与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经济调整为改革创造了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
(一)“文革”结束后国内存在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
(二)经济调整与社会政治稳定局面的获得
二、经济调整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一)经济调整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创造了条件
(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的确立
三、经济调整与对外开放的起步
(一)经济调整与经济特区的兴建
(二)经济调整与利用外资及对外经济联系的加强
结束语:对本次中国经济调整的两点思考
一、经济调整与中国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变
二、本次经济调整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国家经委自1982年开始编制更新改造措施计划,并规定技术改造所需设备材料纳入各级物资分配计划,单列户头,优先安排。各地区、各部门也开始着手制定本地区、本行业的规划。陈云在1982年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发展工业要从企业内部搞技术改造,不是铺新摊子。过去都是铺新摊子,要增加多少万吨钢,就要新建多少工厂。现在是搞企业内部改造。各方面都搞活了,内在的力量可以发挥出来。”这表明,中央高层对技术改造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1983年8月15日,国家计委等有关部门发出《关于加强技术改造管理的通知》,对加强技术改造项目管理,控制更新改造措施的资金总规模作出了一些具体规定。国务院于1983年7月正式颁布了《机械电子工业技术改造试行条例》,确定先选择30大类产品,550个项目作为首批技术改造的重点,并将行业规划与经济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将主要产品与配套产品紧密结合,成龙配套地进行,带动了全行业有系统的改造。国家还于1983年12月20日成立了由时任总理为组长的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其主要任务是:(一)统一组织和管理全国科技队伍,按需要调动集中使用。(二)统一领导科学技术长期规划,包括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规划,使各个规划之间能互相渗透,互相衔接。(三)研究重大技术政策的决策。(四)决定重大技术的引进和消化。(五)协调各部门的科技工作等。这对推进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有着积极的作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转折与突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