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茶馆——一市居民半茶客

出版时间:2006  出版社:何小竹 成都时代出版社 (2006-07出版)  作者:何小竹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成都茶馆:一市居民半茶客》讲述了北纬30度,一条神秘的纬线。在它的两侧,屡屡诞生奇迹,饱含着自然和文明的资讯。这里有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远古文明,最早绽放出人类文明的光彩;四大文明古国集结于此,世界五大宗教发源于此。这里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和最深的海沟。这里有世界上最神奇的埃及金字塔、巴比伦的“空中花园”、英格兰的“巨石阵”、中国的秦始皇兵马俑……在北纬30度,有一座自战国时期以来,未曾迁移,也未曾更名的城市;守护着它的,是都江堰堰底古老的石牛,是三星堆的青铜之光, 是金沙振翅翱翔的太阳神鸟……这座城市的名字亘古不变——成都。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传说 第二章 记忆 第三章 盖碗茶及其他 第四章 寻访 第五章 不能不说麻将 第六章 蒙山顶上茶 后记 附录 成都茶馆略录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但我还是不认为成都是一座失忆的城市。 能够唤起我们记忆的,并不完全都依靠于那些坚硬的物质。一幢建筑物,一座纪念碑,一部书,一幅画,一张照片,一只陶罐,乃至一棵树,一个河湾,固然是唤起我们记忆的最“实在的”东西,但另外也还有一种看似不那么“实在的”,即非物质的东西,也一样在顽强地延续着我们的记忆。比如,一种民俗,一种艺术形式或传统工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认定的人类文化遗产中,除物质文化遗产之外,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像中国的端午节、傩戏、新疆维吾尔族的木卡姆(一种民间歌舞)、西安古乐、宜兴紫砂制作工艺等等,它们目前虽还没被联合国相关机构认定,但其形态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即:口头传承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及实践;传统手工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有关的文化空间)已十分吻合。由此,我便想到了成都茶馆,以及成都人泡茶馆的生活方式,是不是也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扯得上一点关系呢? 千万别误会。我这样想并无鼓动成都人将泡茶馆这一“民俗”拿去“申遗”的意思(要那样我就是疯了)。我只是想借此说明,就建筑与街道而言,哪怕成都就完全变成了一座所谓“毫无过去”的新城,但是有关这座城市的记忆,依然会顽强地以其他形态被传承下来。泡茶馆无疑就是这样的形态之一。 我对成都茶馆的记忆从1983年开始。那是我第一次到成都,我在这个城市里还没有一个朋友,所以,作为游客,我喝茶的地方主要是公园的那些茶铺。1986年以后,我在成都的朋友多起来,喝茶的地方也开始“深入”,由此见识了那些隐蔽在大街小巷里的茶馆。那时候,朋友家里一般都没有电话,更没有传呼,要见面都是直接找上门去。我认识的成都朋友都是诗人。我曾经不无抒情地说过,我是通过诗歌与这座城市发生关系、建立友谊的。在这些诗人当中,交往最密切的是蓝马、杨黎和尚仲敏,当然也包括蓝马当时的妻子刘涛、杨黎当时的妻子小安,她们也都是十分优秀的诗人。我们那时候算是一个诗派的,这个诗派叫“非非”。那时候,蓝马住在盐市口转轮街,尚仲敏住在水电校(送仙桥),杨黎住在新二村。我记得,我们经常是骑着自行车到新二村,站在街边把杨黎从楼上叫下来,然后到附近的茶馆里泡上半天。 新二村的茶馆是成都最普通的茶馆,在成都各个小区和小街上都有的那种。一间临街的房间,里面摆上6到9张方桌,每张方桌配4把竹椅,就成茶馆了。茶有卖1元一碗的“三花”,最贵的也就是卖3元一碗的“毛峰”。杨黎说,更早的时候,3毛钱就可以喝上一碗“三花”了。泡茶的碗是盖碗,土陶的,比较粗糙。掺茶一般也是用铜壶,但茶馆伙计掺茶的动作很随便,并无传说中那么有花式,那么讲究。杨黎经常和他的几个中学同学在茶馆下棋。其中一个叫王镜,是他们当中围棋水平最高的。他本来是川大图书馆的管理员,但在我印象中,几乎就没怎么上过班。听杨黎说,有一段时间,王镜请了病假,成天泡在茶馆里下赌棋,但似乎并未操练到能够以下赌棋为生的境界。杨黎说,并不是王镜技不如人,而是他太老实,不会伪装。就算你是围棋高手,但如果你太老实,不会伪装,而是按自己的真实水平下棋,在茶馆下赌棋是“为”不了“生”的。

编辑推荐

《成都茶馆:一市居民半茶客》由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成都茶馆——一市居民半茶客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