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抄

出版时间:2008  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作者:庞培  页数:219  
Tag标签:无  

前言

  《歌抄》原来的名字有一个“旧”字。这之前,更是叫做《音乐故事集 》。题目起得很大,也颇典雅,内容都是我初习文学时的一个心结。那是我 十五六年前,一个完整短篇小说集的构思。不知不觉这么些年,小说没写成 ,却弄就了现在这样散文随笔相糅杂的样子。我至今仍旧相信,一本以器乐 小品、流行歌曲为主线,精致有趣的中短篇小说集的结构,仍旧是成立的, 且不乏巧妙。犹如《十曰谈》背后的薄伽丘,《坎特伯雷故事》之余的乔叟 。实在是本人能力有限,空想多,真正动起手来,没有多少本领,造成目前 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早年小说的抱负没了踪影,连散文也掺了太多的 “水分”而弄不大像样,只剩下一个与本书题旨相关的少年时代岁月的记忆 ,斑斑虫蛀的摊放到桌面,勉强字迹可辨。除了作者十六七岁时欢喜的歌曲 ,这本书大概传递不了什么像样的信息给读者了。 结集在本书中最早的一篇,依旧是在十数年前1996年的《低语》中的《 题(伦敦德里小调>》。2004年,我撇开《低语》那种诗性写意的文体,一口 气着手写完这其中大部分篇什。当时的心情,还蛮酣畅得意。算是用歌曲形 式,替我生存的时代,做了一个私人工坊出产的“立此存照”。现在想想, 这张照片是模糊的,影像和技术都有存疑;这几年我的文学观念变化很快很 多,手头的创作完全跟不上甚至可以说明显滞后了。想想书中那一首首哺育 过一代人少年发育的青春歌曲,我的心情除了是遗憾、惭愧,还是遗憾、惭 愧。 就像很多事情懵懵懂懂,并没算有一个开始就戛然而止一样,这本书也 快要“结束”,而且是在一个炎热的夏天结束。这夏天令我想起三十年前的 一个少年,在“文革”后期中国江南的县城街头,白天一边消夏听满城的蝉 鸣,一边用撕下来的练习本纸,抄录从其他孩子手头偷借来的“黄色歌曲” 。我愿意在这里“泄露”没来得及(出自奇怪的原因)被单篇写进本书的一部 分重要曲目: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四季歌》 《草原情歌》 《天涯歌女》 《何日君再来》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橄榄树》 《夜半歌声》 我满心凄怆地觉得:邓丽君不会再回到我们中间;《卡秋莎》式的浩浩 荡荡,终于成为陌生的过眼云烟。国人有一个时期的精神,如同流行的“喇 叭裤”的裤形一样,向着未可预期的未来吹起了笔直的冲锋号。 正如西方社会的“中世纪”,其变迁来自一群深山里隐修的僧侣,中国 的现代化,竟一度来自城乡之间的裁缝,这一事实,委实让人满心的可爱、 悲伤、诧异、惊喜……像小孩过年一样快乐。 一个歌词和曲谱需要手抄的年代过去了。 一个满城查没焚烧胶木唱片的年代过去了。 海关走私货的“靡靡之音”以及单声道的四喇叭的中国,就此休矣。 2008年7月13日

内容概要

  童年时候,我最早听见钢琴,就仿佛旧街陋巷的门前从天而降开来了一整列火车。它把我的家变成了一个从此向往着远方的荒凉站台。音乐使我们明白,甚至毁灭和死亡,也可以开口咏唱,也有一个活人似的呼吸的喉咙。死亡会朝向我们大声说话,那声音有时竟如同初恋时的呢喃情话。   《母亲教我的歌》、《黑眼睛的少女》、《山中忆故人》、《半个月亮爬上来》、《茉莉花》、《雨滴》、《苏丽珂》、《红河村》、《多那多那》、《暴风雨》、《多年以前》、《友谊地久天长》、《牧场上的家》、《在那遥远的地方》……《歌抄》收录了庞培的一些散文作品。

作者简介

  庞培,江苏江阴人。少年时开始写小说.后以诗歌创作为主,兼写散文随笔。1993年发表诗作《一个人的命运》。1996年发表长篇散文《乡村肖像》、《五种回忆》,因其独特的文本、深刻细致的视野反映了江南乡镇的日常生活,在文学界和读书界引起较大反响,被誉为是20世纪90年代“新散文”写作代表人物之一。作品曾获1995年度首届“刘丽安诗歌奖”、1997年度“柔刚诗歌奖”。参加北京《诗刊》社“第十四届青春诗会”。

书籍目录

1.苏武牧羊2.小路3.良宵4.在路旁5.教我如何不想她6.长城谣7.月儿弯弯照九州8.重归苏莲托9.金发的珍妮(一)10.金发的珍妮(二)11.二泉映月12.骊歌13.流水14.夏天里最后的玫瑰15.海鸥16.深深的海洋17.母亲教我的歌18.黑眼睛的少女19.山中忆故人20.半个月亮爬上来21.茉莉花22.雨滴23.苏丽珂24.红河村25.多那多那26.暴风雨27.多年以前28.友谊地久天长29.牧场上的家30.在那遥远的地方31.闪亮的日子

章节摘录

  我们并不知道这一管笛声的确切年号,我们不知道置身于远方云端的吹 笛者是谁。这斑驳残缺的青铜心魂,汉人魂灵的清音,悠然而凄清,如蔚蓝 天空中一抹淡淡的白云。滚滚的羊群在大漠旷野中,滚滚的霜雪风沙。沙尘 过去隐约可见一名须发尽白的老者,在乐曲停顿处,手持汉朝的使节杖作牧 羊棍,背风伫立,史书上记载他手上的使节杖“朝晚拿着,节上的旄毛已全 部脱光”。因此乐曲声中间或依稀可见那一绺绺稀落渐少、被风吹跑的旄毛 。 武帝天汉元年(前100),苏武出使匈奴国被囚,凡十九年,威武不屈。 一直到昭帝始元六年(前81)春,得以放还,返归汉地。他手里那根象征着汉 朝使节身份的使节杖一直拿着,他把它千里迢迢带回了美丽的中原。他带回 来壁立千仞的一管笛音,仿佛曾遭匈奴幽禁,与世隔绝的苏武,不仅是国与 国之间,而且还是世界文明史上最早的人和大自然之间,互通往来的使者之 一。他手里的使节杖变成了笛子或中国式的箫。他不死的流亡征途变成了千 古传唱的乐音。 我在同样孤绝的江南腹地,在地处长江三角洲一个临江小 镇上,听着这阕乐曲。 深蓝的夜幕。 我楼下的空地,蟋蟀声四起,旷野的夜风如潮水般涌动,树影婆娑,飒 飒有声。仿佛头顶偌大的星空,陡然间张开了一对翱翔的翅膀。 苏武牧羊的主题是孤独。人类时空里那种无始无终、浩瀚无涯的孤独。 宇宙星空仿佛是一堵无法逾越的监囚人心的大墙。乐曲声中的人正在面壁。 由于他身上某一类情感品质的与众不同——某一种思乡之切,某一份游子之 心——他正面对茫茫天地之间那一份无底的孤独深渊。那孤独仿佛化作了滚 滚洪流,化作了大漠中日复一日的扑面风沙。苏武在风沙中低头,一管羌笛 的嘴里噙满了砂砾。这是东西方文明在几乎同一时期诞生出的两个差不多同 样著名的牧羊人故事。所不同的只是其中的一个变成了宗教;另一个在越过 了高原戈壁的东亚内陆之后向着同样教化人心的士大夫传统生长。那名降生 在马厩中的上帝之子耶稣和中国汉朝的使者苏武,两名人类中间最著名的牧 羊人故事前后相差仅五六十年,而且是在同一块亚洲黄褐色的土地上。只不 过一个面朝亚洲的东方,一个把目光投向了大漠以西,也就是说,两人在风 沙中伫立时的姿式,神情相似,但样子却是相背的。两人都深怀着乡愁,对 自己的信念百折不挠;都作着祈祷——一个最终走向了十字架;另一个终于 在自己的汉地故乡,验证了他十九年旷古绝域、忠君报国的信义。 一个身没于“宗教的理想王国”;另一个进入了实实在在的中国历史的 现实记载。“……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 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无)所恨。愿勿复再言。”苏武这样回答匈奴王单于派 来的劝降使者。 单于恼羞成怒,更加想要使这名汉朝帝国来的硬骨头使者折节,于是派 人将苏武幽闭在暗无天日的大窖中,断绝他的饮食。天下雨雪,苏武躺在地 洞中吃雪,与旃(毡)毛一起吞咽,数日不死。匈奴以为他是神仙,于是百般 无奈,将他流放至北海(贝加尔湖)边上的荒凉无人区,命令他放牧公羊,说 是要一直等到公羊有了奶,产奶之后,方可回汉地,等于宣判了他在大漠深 处的无期徒刑。 就这样,苏武只身一人,到了海边(贝加尔湖边),无人供应饮食,他就 靠掘野鼠藏的野苹果的果实充饥,在这样野蛮原始的生存环境里苦熬了五六 年,终于学会在海边织网捕鱼,放牧牛羊,传说他会吹箫笛,就是在那里跟 当地的穷苦百姓学会的。 他放牧的牛羊,多次被盗走。他却从未丧失顽强生存下去的勇气,最后 娶一名异族女子成婚,生下的儿子取名叫“通国”。故国之思,无一日断绝 。 苏武的心声,在时隔近七百年之后,被一位初唐的诗人在笔下说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传说苏武自己有《黄鹄一远别》诗篇留下: 黄鹄一远别,千里顾徘徊。 胡马失其群,思心常依依。 何况双飞龙,羽翼临当乖。 幸有弦歌曲,可以喻中怀。 请为游子吟,泠泠一何悲。 诗中的“游子吟”一词,从此被载入中国不朽的诗史,别开生面,扣人 心弦。 笛声悠扬之际,真正的美丽清音饱含了草原的霜迹。在乐曲的渺无人迹 处,真正的笛音,其实是听不见的。 笛和吹笛人的身世,直指暗夜。 茫茫草原深处,一轮皓月,满天清辉。 要从哪一缕月夜的清辉中,得以窥见遥远的故国家园、妻女妇孺? 月光白,还是吹笛人的须发白? 长长的箫音,戛然而止,继而又响起来,仿佛美丽而荒凉的贝加尔湖拍 岸的水波。 惟有湖水之清寒,听得懂这名月夜伫立的老去的牧羊人的笛音,草原上 的羊群在这一千古绝唱的音乐声里,一只只变得那么温顺,乖巧。 羊的乖巧,以及人命的暴虐。 那羊群,仿佛一场静止的、回忆照亮的暴风雪。P2-5

编辑推荐

  《歌抄》:悦读文丛。良宵,教我如何不想她,长城谣,月儿弯弯照九洲,二泉映月,流水,半个月亮爬上来,茉莉花,初恋的地方,寒春风曲,夜来香。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歌抄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