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的经典

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济南出版社  作者:王齐州  页数:276  

前言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上对各族人民的生存和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对世界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它的内在精神已渗透到炎黄子孙的血脉中,其影响是弥久深远的;当代中国人——无论是谁,无不被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历史的车轮行驶到今天,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资源。对于传统文化,我们的态度是,立足于当代中国,从我们的问题或我们的精神需要出发,以新的视野或现代意识,对中国文化中某些被反复咏叹的东西给以重新观照或解读。  现代派诗人、著名文学史家闻一多先生宣称:“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说‘诗唐’——懂得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如果善于理解这种逆向思维的丰厚内涵,并由此引申开去的话,那么,我们则想说:中国文化虽早已成为国人耳熟能详的话题。但假如只满足于平面式的浅尝辄止,就很容易指木为林或觅林失木,最终反倒是空泛无得并且莫知归依了。所以,我们现在才尝试着变换习惯性的认知方式,移果就因、因反作正,从文化的特定视角来重新解读而非直接面对某些重大的历史或文化主题。特意选择那些人们普遍感兴趣即茶余饭后可供谈资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作为题材——这是一些世世代代都在反复谈论的话题。问题在于,今天应用一种什么样的眼光和口吻重新谈论它。我们力求以扎实确凿的史料为根基,采取富有文采、生动流畅的散文笔法,对其进行多元观照与文化透视,反映重大历史、文化主题,并给予历史阐释和文化反思,折射出某些文化精神。缘此而往,就有可能寻找到另一扇尚未被开启的门扉,那里面当有着不尽胜境、无限风光等待着我们去发现、辨理……所以。本丛书强调知识性,但不是一般性的知识读本;强调学术根基,但不是纯粹的学术专著;强调可读性,但不是违背史实的任意杜撰;强调个人新见,但不是只顾新异的凿空立论和华而不实的游戏笔墨。浓郁的文化观照和深刻的历史反思(观点新或视角新),是本丛书的特色和宗旨。  本丛书中的每一种,都精心选择国内在各自领域有造诣的专家学者撰写,注重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叙述方式,采用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选择相关的、经典的图片,采用彩色插页和黑白附图(编者按:本丛书采用了少数今人作品,因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恳请当事人见书后尽快与我们联系,以便寄奉样书、稿酬)的方式。从而更具鉴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本丛书面向中等文化以上的广大读者群,使其在轻松、趣味盎然的阅读中,得到启迪和收获,以提高综合文化素质和鉴赏品位。  本丛书强调“可操作性和持续发展的张力”,即灵活性和巨大的包容性,作为一个长期的品牌选题,视具体情况,分为若干辑陆续推出,逐步完成对文化中国重大历史、文化主题的另样解读。  本丛书第二辑推出五种,如依类相从取近者归纳的话,大略可以划分成三种范型:  首先是在宏大开阔的社会历史发展背景上,选择最能够标志中国及中华民族形象、文化精神的朝代中的某一特定段落,给予全方位的描述与评析,揭示其内涵实质及盛衰成败的因果、规律。如西汉和盛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自豪的两个时期,《盛世情怀:天汉雄风与盛唐气象》就精辟地指出其雄风与气象是当时各种先进力量、因素的综合产物,是当时朝野上下一心、顺时应变,注重人文关怀、提升人的价值、务实求新、积极进取的结果。它们大获成功的经验乃至终归衰落的教训,也与其创造的辉煌文明成果一样,同属于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今天再细细品味。  其次是选择在一定历史时段内先后或联袂产生、出现的,承载深厚文化—人文意义的若干部文学经典著作,进行综合评述和观照。如从明朝末年起便被称作“四大奇书”的长篇通俗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不仅形象地描绘出某个历史时期内各阶层中国人的生存样式与生活方式,还反映了他们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及理想社会的憧憬追求,也体现着广大民众的丰富创造活力和审美需求。《大众文化的经典:四大奇书纵横谈》以大众文化为视点,从作品主要人物和事件的关键问题的角度切入。探讨了它们的基本文化精神与主要价值取向。《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倾向传达了“天下惟有德者居之”的政治要求;《水浒传》“逼上梁山”“异姓一家”的图景表现出了对贪官污吏的憎恨及小生产者乌托邦式的向往;《西游记》受到宋代以来心性之学的浸染,演绎着以“修心炼魔”为核心的童话故事,曲折透露出对真、善、美的求索;《金瓶梅》则使用极贴近世俗民众的语言,去再现明代中后期社会转型过程中各色人物的生活状态。要之,“四大奇书”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性格,而且也成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文化载体。  再者是关注处于中国历史不同社会阶层、具有不同身份属性的人物群体类型,分别述写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肩负的责任使命以及其实施的曲折过程、文化—人文品格与艺术精神特征等。如《流民皇帝:从刘邦到朱元璋》采取文史结合的方式,比较全面、完整、系统地论述了从秦汉到朱明的一批流民皇帝,从在社会最底层的卑贱小人物到奋争崛起而建立一代莫大之功业的专制帝王的历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规律予以分析,特别强调适者生存,于磨难困窘中增长才干智慧。又如《清官崇拜谈:从包拯到海瑞》,从中国封建社会状况、皇权政治体制的本质、文人士子的理念与人格、下层民众百姓的渴求愿望以及时代的思想文化观念等不同层面,多视角、多元化地观察、探讨了历史上形成清官崇拜情结的动因,清官的道德思想根源。重点叙述了历代清官形象标志人物的事迹,他们的是非观、善恶观、行为特征等。再如《文人的理想品格:从陶渊明到苏轼》,则首言文人的这种理想品格是中华民族理想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再联系具体人物的言行志趣、生平行迹,论述其丰厚意蕴与各种不同类型范式,兼纳文化品格、文学品格、艺术品格、哲学品格种种,是为中华民族精魂的瑰宝。  本丛书的目的是面向社会广大读书界,自然希望得到更多读者朋友的关注。倘蒙您慨然指出不足谬误之处,相互切磋商酌,那便是传递出一份浓浓的友情,而我们的欢迎与感谢之情是不言自明的。

内容概要

  《大众文化的经典:四大奇书纵横谈》以大众文化为视点,从作品主要人物和事件的关键问题的角度切入。探讨了四大奇书的基本文化精神与主要价值取向。从明朝末年起便被称作“四大奇书”的长篇通俗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不仅形象地描绘出某个历史时期内各阶层中国人的生存样式与生活方式,还反映了他们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及理想社会的憧憬追求,也体现着广大民众的丰富创造活力和审美需求。《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倾向传达了“天下惟有德者居之”的政治要求;《水浒传》“逼上梁山”“异姓一家”的图景表现出了对贪官污吏的憎恨及小生产者乌托邦式的向往;《西游记》受到宋代以来心性之学的浸染,演绎着以“修心炼魔”为核心的童话故事,曲折透露出对真、善、美的求索;《金瓶梅》则使用极贴近世俗民众的语言,去再现明代中后期社会转型过程中各色人物的生活状态。要之,“四大奇书”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性格,而且也成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文化载体。

书籍目录

引言一、“四大奇书”:大众文化经典的酝酿与确立从“四大奇书”的命名谈起《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宋江起义的历史与传说施耐庵究竟何许人《西游记》的作者之争“兰陵笑笑生”之谜二、“天下惟有德者居之”:一个世俗的梦想《三国演义》有主题吗“合久必分”与“分久必合”“赤壁之战”的描写为什么要“拥刘反曹”诸葛亮形象的文化意义关羽怎样做了武圣人三、“四海之内皆兄弟”:一个美好的乌托邦《水浒传》是描写农民起义的作品吗宋江是不是投降派“逼上梁山”的政治意义李师师的故事中国人的阶级意识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四、“灵山就是在你心头”:一个善良的童话也谈《西游记》的主旨《西游记》与《心经》宋明理学对《西游记》的影响大闹天宫与季妖伏魔孙悟空与唐僧《西游记》的文化价值五、“市井之常谈”:一面铮亮的镜子一石激起千层浪两个不同的社会西门庆的商业头脑一商业道德社会转型期的人性考问潘金莲的生与死应伯爵的典型意义六、“四大奇书”的文化价值“四大奇书”对中国文化的献“四大奇书”对世界文化的影响结语:说不完的“四大奇书”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在中国,影响最大的长篇通俗小说是被称为“四大奇书”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  “四大奇书”中的任何一部作品,都经历过长期的创作积累和不断的丰富完善,这一过程少则数百年,多则一两千年,它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所透视的民族心理,所体现的人生智慧,都不是短期的个人创作所能比拟的。更为重要的是,“四大奇书”经过数百年的广泛传播,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们对它们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肯定,它们已经作为与传统典籍文化相对立的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建设,很难说它们离现实生活太远了。何况“四大奇书”所反映的生活现象,在今天的社会里并没有完全绝迹,它们所代表的文化精神,仍然深深植根于广大民众之中。只要看看“四大奇i书”在图书市场上长期畅销不衰,由“四大奇书”改编的戏曲、电影、电视连续剧深受社会各界欢迎,就不难明白这一点。  “四大奇书”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的文学遗产,而且是中国大众文化的百科全书,它们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大众文化的经典。  作为大众文化的经典,“四大奇书”凝聚了中国古代民间艺人和下层文人的集体智慧,是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人民群众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和人生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体现了他们对于现实社会的感性认识和对于理想社会的积极追求,也表现出他们对自身生存状况的真切感受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作为中国大众文化的百科全书,“四大奇书”提供了了解中国大众文化的全面信息,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去解读它们。例如,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四大奇书”描写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为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提供了形象而生动的历史画卷。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四大奇书”不仅反映出中国人民热爱生活、追求理想、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文化品格,也反映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给予他们的某些落后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意识。从文艺学的角度来看,“四大奇书”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艺术创造能力,表达了他们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  本书受体例和篇幅限制,不可能对“四大奇书”进行全面分析,只能就“四大奇书”的基本文化精神和主要文化价值谈点个人的看法,以期引起读者阅读“四大奇书”的更大兴趣。笔者深知,任何对“四大奇书”的解读,都只能是一家之言,谁也不能说自己的理解就是绝对正确的。事实上,对作品的解读其实只有高下之分、精粗之别,并无所谓是非之分、对错之别。因此,本书对“四大奇书”的文化意义的解读,并不是要得出某种人人都得接受的结论,而是要和大家交流阅读的心得,祈望得到大家的响应与批评。  一“四大奇书”:大众文化经典的酝酿与确立  学者们讨论中国文化精神,往往喜欢从“四书五经”“二十四史”“秦汉诸子”“宋明理学”中寻找材料,很少有人关注通俗小说。然而,明末清初的一批中下层文人,却以其敏锐的眼光和反传统的精神,把视线投向通俗小说,大胆宣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是天下奇书,是比“四书五经”更受民众欢迎的大众文化经典。  本来,一个民族的文化,既包括精英文化,也包括大众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既包括体现统治阶级的思想与价值并占据社会统治地位的所谓“大传统”,也包括民间所信奉的以风俗习惯来体现的反映民众意志、利益、要求、愿望的所谓“小传统”。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这些优秀长篇通俗小说,不仅是大众文化的经典,也是大众文化传统即“小传统”的形象画卷,通过它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更好地了解历史,认识现实,面向未来。  关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的成书过程,目前虽然还有一些争议,有的问题在短期内也不会有明确的结论,但它们成书过程的大体脉络已经清楚,而那些暂时还不清楚的问题并不足以影响我们对这些作品的基本理解。这些作品的文化价值首先体现在其文本本身,这是毋庸置疑的。

编辑推荐

  《大众文化的经典:四大奇书纵横谈》以高文化品位为内涵,从文化的特定视角重新解读(而非直接面对)某些重大的历史或文化主题,特意选择那些人们普遍感兴趣即茶余饭后可供谈资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作为题材,以确凿的史料为根基,用新的视角或现代意识,采取富有文采、生动流畅的散文笔法和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其进行历史阐释和文化反思,折射出某些文化精神。浓郁的文化观照和历史反思是该丛书的特色。《大众文化的经典:四大奇书纵横谈》强调“可操作性和持续发展的张力”,即灵活多样和巨大的包容性,作为一个长期的品牌选题,视具体情况,分为若干辑陆续推出,逐步完成对文化中国重大历史、文化主题的另样解读,形成一个大众精品系列群。该丛书已出版三辑19册。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众文化的经典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