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堆里觅苍黄

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  作者:张雪根  页数:229  

前言

  雪根是我在杭钢工作时的同事,又是老朋友。我俩同龄,因文结识,挺投缘。我曾多次在雪根分管的杭钢党校授过课,也曾跟雪根等杭钢的老朋友畅聊过。几年前,刚刚从企业教育培训部门转到宣传(干部教育)部门工作的雪根,跟我说起,集报多年,他想出一本有关民国报刊研究的书籍,委托我替他写个序言,我欣然应允。一诺千金,新年伊始,雪根即送来了厚厚一大叠书稿,我放下手头其他活计,一口气翻检完了全部书稿,掩卷思索,既为雪根集报终有成果而高兴,也被他这么多年来对书报刊收藏始终如一的执著之情所震撼。 雪根1953年4月出生于杭州市下城区莫衙营羊千弄52号,从小喜欢看书。他的藏书始于1970年9月7日进杭钢工作,当时他在半山新华书店购买了一本《钢铁生产基本知识》,正是这本不起眼的业务书籍,开启了雪根41年的图书报刊收藏生涯。如果说工作使雪根迈出了藏书的第一步,那么集报则使他的收藏产生了质的飞跃。1996年6月,雪根因接受老家一位亲戚的孩子委托,代为搜集一些报刊的报头,触动了他的集报神经,自此义无反顾地加入了集报行列。2003年,他又添加了杂志创刊号的收藏。时至今日,他已藏有古今中外各种报纸’7000种,杂志创刊号2000种,书籍6000余种。其中包括有数十种清朝时期的报刊,如《邸报》、《京报》、《申报》、《时务报》、《新民丛报》等,还有数百种民国时期的报纸。我曾看到过一些雪根的报刊收藏,除不乏珍品的老报刊外,还有千姿百态的微型报、名片报、明信片报、书签报、照片报;各种试、创、更、复、特、专刊、号外报等。百年无废纸,雪根觉得,那些老报刊上的一字一句,都是历史的碎片,记录的是历史瞬间,留给后人的是珍贵的文献史料。 收藏书报刊的爱好,使雪根时时刻刻拥有了幸福和快乐。雪根在收藏世界里如痴如醉,怡然自得。“对我来说,这里面是除工作外的另一个天地。 ”他曾多次跟我说过,收藏是一件快乐的事,它能转移生活注意力,把工作中、生活中不顺心的事化为乌有。“很多时候,只要看看这些旧书旧刊旧报,就会感到历史只在一瞬间,生命短暂,一笑而过足矣。” 我一直认为,收藏是一种很私人化的行为。个人爱好一旦成癖,便渐人一种痴迷的境地,如身陷泥潭而不能自拔,如落入五味俱备的魔瓶,尝遍收藏的酸甜苦辣咸而无怨无恨。雪根这个人,我印象当中,性格脾气比较谨慎,做事认真仔细,不事张扬。对于书报刊的收藏,他把自己定位成“发烧友 ”和“业余爱好者”。为了坚守这份爱好,他的准则是“不打牌,不跳舞,基本不看电视节目”,充分利用各种边角余料时间,如散步路上,乘车途中,甚至上卫生间,都用来思考与收藏有关的事情。因此,虽然痴迷于收藏,但他从不影响工作,倒是因为数十年来,一直注重学习思考,积累了较为广博的人文知识,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他本职工作的拓展。 个人搞业余收藏,资源和力量毕竟有限,尤其是一个还在企业里担任职务的企业管理人员,就更要慎重处理好工作与爱好、投入与实力不够等矛盾。雪根曾对我说,他的书报刊收藏属于“平民”收藏,即低价位的收藏,甚至是“化废为宝”的收藏。他说对他帮助最大的是身边的同事和亲朋好友,他们知道他痴迷此道,因此一旦遇上这方面的资料和信息,都会立刻想到他,将这些资料信息作为最佳礼物赠送给他。在雪根的办公桌上,常常堆有不知是哪位同事送来的报刊。在支持雪根书报刊收藏的朋友中,既有业内人士,亦有同道中人,雪根十分重视与他们的互相交流。正是这种双赢,促进了雪根的进步。而受过无数“恩惠”的雪根也知恩图报,只要有多余的报纸,只要有机会,哪怕是千里之外,素不相识的集报爱好者,雪根总会慷慨奉送,并从中收获一份份深情厚谊。天南地北,雪根的集报朋友遍天下。 雪根藏书集报,历经多年,早已名声在外。据我所知,浙江电视台的影视文化频道、经视频道、公共频道、1818黄金眼等都曾报道过他的藏书集报事迹,《杭州日报》、《浙江工人日报》和《浙江国资》杂志也曾长篇报道过他的收藏事迹。由此,冠在他头上的各种名衔纷至沓来。2000年,雪根的三口之家被评为“杭州市首届十佳藏书读书家庭”,被授予“书香人家”称号。回首以往,雪根有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怀,他对我说:“收藏必须要能耐得住寂寞,没有一口气吃成的胖子,也没有不付出就能得到的收获。” 回过头来,再来说说眼前的这本《故纸堆里觅苍黄:民国报刊札记》,这里凝集了雪根数年的心血和精力。选人的文章共有60余篇,每篇不仅交待了所藏民国报刊的来龙去脉,叙述了重要新闻截面,还渗入了雪根个人的收藏感受,相信每一位读者朋友,阅后一定会有所裨益。 我曾问过雪根,此书出版后,下一步还有什么目标。他笑笑回答我,除了还有几年工作外,业余时间将继续潜心于收藏书报刊和写作,并伴其终生。我了解雪根的为人,他做事有长心,所以,衷心祝愿他在收藏研究书报刊方面,继续斩获更佳的成果。我期待着。 是为序。 曹工化 2011年1月31日 (作者系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作家、画家、策划人)

内容概要

  《故纸堆里觅苍黄:民国报刊札记》中民国时期出版的版别各异、大小纷杂的旧报刊,是藏不全、读不完的,是永远研不透、写不尽的题材,它就像一块神奇的磁铁,将集报人的心牢牢地黏住。《故纸堆里觅苍黄:民国报刊札记》中粉墨登场的众多人物,跌宕起伏的悲喜故事,都会在版面中闪现。

作者简介

  张雪根 1953年4月25日出生。现为杭州钢铁集团公司党校副校长、公司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高级工程师。自1970年9月7日参加工作后,喜爱藏书,业余坚持写作。1996年6月起业余时间开展集报,为全集型爱好者,现已收藏各种书籍6200种,各类报纸7000余种,杂志创刊号2000余种,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理事、浙江省集报联谊会(筹)会长、杭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杭钢收藏协会会长、杭州首届十佳读书藏书书香人家,多年来在报刊上发表工作文章、收藏文章共计500余篇。

书籍目录

序言《新上海》周报上的“美味杭州”20世纪40年代的杭州汽车民国《吉普》周报上的西湖船85年前的武林四日游记民国杭州公务员的“罢公”事件民国十年的《东南日报》附稿费单的《钱塘江》旬刊1934年的《浙东民报》刊发章太炎大殓消息的民国《立报》敬悼李、闻二先生的《民主》周刊民国草圣于右任少时的生死之险追悼史量才的《申报月刊》特辑《佛教新闻》上“小白菜”的归宿故纸堆里寻“芳”踪民国才女陆小曼的两篇佚作民国《上海画报》的袁克文专版刊载溥仪东京受审的《周播》《七重天》的戴笠其人其事《飘》周刊的空难人物报道尘封的方型《飘》报吉普流行时的《吉普》周报“海”字报首发《海风》周报勾勒社会众生相的《海光》周报《大观园》里秘闻多四十年代的《凤鸣无线电新闻周报》大同出版公司的《海晶》周报《海涛》周报的报刊轶闻春色如海说《春海》此《万象》非彼《万象》来自《民间》的和平呼声海派周报的广告语典民国元年的《亚细亚日报》一份好看的民国小报民国京津两地的《益世报》民国九年的《俭德储蓄会月刊》介绍实用智识的民国《常识》面面俱到的《皋报》《白话晨报》的只言片语民国宝鸡出版的《通俗日报》蓝色的《革命的海军》周刊倡导改良和振兴实业的《民心》周报倡导农村教育的《农民》周刊62年前的《中外影讯》周刊民国上海出版的《大众影讯》宣扬因果报应的《慈善汇报》民国《宁声》报的10种媚妻术贾宝玉致高鹗的抗议书1928年沪上出刊的《人报》亦大亦小的民国《大报》痛苦多于幸福的民国《幸福》杂志香粉弄的《福尔摩斯》《人言周刊》的罗斯福治下经济住宅1933年出版的《文学》创刊号之“补白”民国《红玫瑰》杂志二三事新中国成立前企业杂志《青纺旬刊》72年前的一份店报点燃“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新青年》烽火岁月里的抗战报刊“卢沟桥事变”后沪上各报动态《周报》的民主呼声《展望》周刊的“霉报纸”言论《人民日报》报名由来及其他1949年的《北平解放报》附个人收藏部分民国报刊目录后记自来有股故纸情

章节摘录

  《新上海》周报上的“美味杭州” 自民国纪元以后,旗营既毁,新市继辟。从沪上来杭州,朝发夕至,愈觉便利,以至昨日之西湖,几成上海后花园。每逢假日闲暇,上海人三五成群,纷至沓来,结伴游玩杭城,一时兴起。水流花谢,报刊留下了这一历史的瞬间。在杭州如何吃喝玩乐,享受优哉游哉的休闲生活,其时遂成沪上各报刊尤其是坊问小报追逐的重心所在。 笔者藏有一份1947年5月19日出版的《新上海》周刊(图2),即刊有《天堂杭州的“吃”》之长文,读来颇有韵味(图1)。《新上海》周刊,经查有关文献而得知,创刊于1946年1月,上海等地图书馆藏有1—67期,在众多昙花一现的海派方型周报中,算是坚持办刊时间较长的一家。 该周报刊出的这篇长文,通篇贯穿了一个“吃在杭州”的主题。“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人和杭州人的讲究穿和吃,那是全国皆知,自古已然,于今为烈。不过,这位署名“大风”的文章作者认为,杭州人的讲究“ 吃”,似乎较苏州人更胜一筹。外地人到杭州后的肤浅观察,有如下一个印象:杭州人,穿了绸长衫到米店里去籴半升米,是常常会看到的现象,并不稀奇。还有,当了衣饰到小菜场去买条西湖混鱼(即草鱼),做西湖醋鱼,那也是很普通的事,屡见不鲜。文章说起杭州的几家菜馆,如数家珍,什么小菜好,只要一经评定,菜馆就会借以生意兴隆,例如悦小来的酱鸭,高长兴 (中西菜馆)的咸肉,王润兴(俗称王饭儿)的鱼头豆腐,西园(设在湖滨路)的混鱼,正兴馆(系苏式面-馆)的面,等等,非但杭州本地人相信它们,就是外地人吃了也赞美不绝,真乃具有“美味杭州”的格调。 再说杭州的小吃,更属有名,除了西湖藕粉、香榧子、山核桃外,还有大井巷胡庆余堂门口摊儿上的甜酒酿,甜蜜蜜、醉醺醺,别地方像这样制得好的真当少有。新民路大昌酒店内的油豆腐千张包,软而嫩,香而鲜,实在也够得上别具风味。延龄路(今延安路)新大昌酒店门前的牛肉线粉,香味扑鼻,入口欲融,酒席上的鱼翅亦不过如此而已。更有那齐云阁门口的烧饼,酥松芬芳,也为别地所不及。难怪马二将军当年在抗战前吃过这种烧饼,也大大地赞美过一番哩。美味杭州,自然迎来了更多的西湖游客。60年前的杭州美味佳肴,被昔时海派周报作者这么活灵活现一描述,甭说在当时,就是今人的胃口也会被吊起,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2007年6月22日 20世纪40年代的杭州汽车 从旧报刊中追寻历史的足迹,让历史的碎片停泊在现代人的心海中,或许,这就是藏报人的幸运和快乐所在。笔者藏有一份1946年2月19日沪上出版的《海星》周报创刊号(图3),其中一篇文章,对抗战胜利后的杭州汽车,经过细微的考察后,作过一番惟妙睢肖的描述。 这份《海星》周报刊登了一篇由余一撰写的《杭州汽车》专题文章,篇幅不长,文字饱满醇厚,刻画入木三分(见图4)。原来,抗战胜利后的杭州,行驶于街头之汽车数量,亦如沪上较前骤增。只是汽车的式样,有沪上所见不到者。如其时行驶在杭城大街上的,有来自浙东的军用卡车,车顶上概不张以油布,而是以竹篾编成之席代替,此项用竹篾制成之车篷,于天雨时可无漏水之顾虑,为颇切合于实用之装置。浙东盛产竹,席篷所费,自然远远廉价于油布,只是外观不甚美。文章的作者以为,如以车喻人,则此款汽车,似一头上兜系土布之女子,厥状颇为特殊。又如环湖行驶之公共汽车,历经日寇敌伪浩劫后,业已复业,车以普通卡车改装而成,车厢用粗木板钉成,外表涂以黄色油漆,左右开车窗各二,因窗口面积甚小,乘车者无法探首窗外,一睹窗外之西湖美景。该车形似沪上一般里弄之司阍者(看门人)所居之木板房屋,在西湖边大街上疾驶,其形状亦为作者所未见。 由于汽车数量的骤增,昔日杭城已辟有多条公共汽车线路,开设有汽车半日、一日和三日游程。从沪上来杭州的旅游者,在沪杭火车上用午餐,下车后即可在城站雇中国汽车部之汽车出游(每小时约需4元,酒钱另给),由白堤至北山灵隐,折回苏堤至南山各处,归时可在竹斋大街尝王润兴菜肴— —真正杭州王饭儿,如时间充裕,还可在大街上购买杭州土产,乘夜快车返沪上。若选择公共汽车三日游,可有三路公共汽车可乘,一为乘市区6路公共汽车(票价单程为3角6分),自湖滨至留下,即沿西溪一带,途经的风景名胜旅游点有湖滨公园、弥陀寺、花坞、坞中各庵和留下等;一为乘永华公司汽车(公司于1922年成立,设在仁和路,票价单程为2角4分),自湖滨至灵隐,即北山一带,途经的风景名胜旅游点有昭庆寺、断桥、平湖秋月、西泠印社、苏小小墓、秋瑾墓、武松墓、岳坟、曲院风荷、灵隐、三天竺等;一为乘市区4路公共汽车(票价单程为3角3分),自湖滨至云栖,即沿南山及钱塘江边一带,途经的风景名胜旅游点有涌金门、柳浪闻莺、钱王祠、表忠观、长桥、净慈寺、虎跑、六和塔、九溪十八涧和云栖等。 在藏报人的眼里,旧时报刊是近现代都市文化变迁的典型文本,是市井生活的“浮世绘”。随着岁月的烟云远远地散去,60年也就弹指一挥问,昔日的杭州汽车,恐怕早已成了博物馆的古董,不见了它的行踪。但这篇描述《杭州汽车》的短文,却像鸟儿飞过天空,留下了一道美丽的痕迹。 2007年7月8日   ……

编辑推荐

  《故纸堆里觅苍黄:民国报刊札记》是作者多年来搜集报刊,阅读报刊,整理报刊,研究报刊,而写成的关于民国报刊的研究文章集。本札记是作者收藏报刊时随手记录的心得、体会,其中既有杭州、上海的元素,也有人物、事件的元素,亦有各地的少见、稀见的民国老报刊。本书可供报刊收藏爱好者阅读,也对报刊研究者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故纸堆里觅苍黄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