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通史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南京出版社  作者: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编  页数:538  
Tag标签:无  

前言

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近2500年的建城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公元3世纪初至6世纪末,孙吴、东晋、宋、齐、梁、陈6个王朝在南京建都,前后共320余年,史称六朝。六朝上承两汉,下开盛唐,在中华文明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南京是六朝政权的政治中枢。公元229年,吴大帝孙权在此建都,欲建立帝王之大业,南京由此得名“建业”。后虽几易其名,但其作为六朝政治中心的地位一直未变,正如《宋史》卷三七五《张守传》所言:“建康自六朝为帝王都。”从此,“钟山龙盘,石头虎踞”的“帝王之宅”——建业,便作为国都的形象出现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南京是六朝繁荣兴盛的经济都会。农桑富足,地广野丰,《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手工业发展迅速,六朝时南京已成为铸造业和造船业的重要区域,不仅创造了生熟铁混合冶炼法,还能造出长四五十米,载六七百人的大船。商品经济十分发达,秦淮河北有大市,还有小市十余所,各地商品云集,并广泛辐射今镇江、苏州、绍兴、武昌、九江、成都、广州等地。六朝的南京,是江南和谐富庶的热土,名震大江南北的商业都会,全国举足轻重的经济中心。南京是六朝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中心。诚如宗白华先生在《论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一文中所言: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内容概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南京市委、市政府一直致力于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发掘和开发利用,不遗余力地还原古都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传统神韵精髓,南京厚重的历史文化在发掘保护中发扬光大,在历代传承中与时俱进。市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上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总目标,扎实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深入实施“文化南京”战略,全力构建历史文化名城优势凸显、南京地域烙印鲜明的特色文化,使之成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支撑。    为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展示南京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世人了解南京、研究南京,进而利用、开发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提供帮助,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在宁高校和社科院等部门的专家学者,编撰一部全面反映南京历史的大型学术专著《南京通史》。其中,承载南京古代城市发展史上第一个辉煌时期的《南京通史·六朝卷》将首先面市。该书对六朝时期南京的城市建设、行政区划、对外交流、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科学技术等方面都作了翔实论述,全面生动再现了六朝南京的繁华胜景,广泛深度解读了六朝南京的辉煌成就,可谓是了解六朝南京的一部百科全书,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空白。《南京通史·六朝卷》的编撰出版,对今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充分激发爱我中华、爱我江苏、爱我南京的热情,切实增强建设“文化南京”的历史紧迫感和责任感大有裨益。希冀广大读者能从此卷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南京通史·六朝卷》的编撰出版,是值得载人南京文化建设史册的一件大事。此书行将付梓,余欣然命笔为序,并对为此书编撰、出版作过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致以谢忱!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孙吴定都建业  第一节 孙氏割据江东  第二节 孙吴定都建业的过程  第三节 建业定都的条件  第四节 建业城的创建第二章 东晋南朝仍都建康(上)  第一节 孙吴灭亡后的江东形势  第二节 侨吴结合的东晋政权  第三节 宋齐梁陈的递嬗与南朝政权的江东化  第四节 东晋南朝仍都建康的原因第三章 东晋南朝仍都建康(下)  第一节 建设期的建康——东晋、宋、齐  第二节 由盛转衰时期的建康——梁  第三节 恢复期的建康——陈  第四节 六朝建康城市建设的影响第四章 建康地方行政区划与州郡县城  第一节 地方行政区划  第二节 侨置制度与侨州郡县  第三节 州城、郡城与县城第五章 建康水陆交通与经济基础  第一节 陆路交通  第二节 水路交通  第三节 首都财富的来源  第四节 农田水利  第五节 商业第六章 建康的园林、住宅与寺庙  第一节 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与寺庙园林  第二节 居民构成与住宅分布  第三节 寺庙的构成、数量与分布第七章 ‘建康的社会生活与风俗  第一节 语言状况  第二节 服饰与饮食  第三节 居室布置与车船舆乘  第四节 婚姻与丧葬  第五节 鬼神崇拜  第六节 岁时节俗与娱乐活动第八章   六朝政权与域内诸政权的关系第九章   六朝政权与域外诸国的交往第十章   建康的思想文化第十一章 建康的科学技术结束语附录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从孙吴兴起的轨迹来看,孙吴最初以会稽为根据地,拓地江东,曾经一度定都吴(今苏州,200~207年)。建安十三年(208年),北方曹操消灭刘表,占据荆州后,企图灭吴,完成统一霸业。曹操声称他治水军80万,要与孙权“会猎”于吴。面对这种严峻形势,孙权只有凭借长江天堑,发挥其水军优势,联合中游新败的刘备,方能与曹操相抗衡。这样,吴就显得位置偏僻,于战于守,均为不利。在这种情形下,孙权移镇京口(今镇江,208~210年),“固山为垒,缘江为境”②,修筑京口城。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又将治所由京口迁到秣陵(今南京)。次年,在楚国金陵邑旧址修筑石头城,以资守御,并改秣陵为建业。此后,由于刘备进据益州后,仍占据荆州,形势严峻,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移屯公安。公元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汉国。随后,孙权又徙镇于鄂,筑城守卫,改其名为武昌(今湖北鄂州)。孙吴黄武元年(222年),刘备为夺回荆州,率军与吴国军队战于夷陵犹亭,大败而回。次年,刘备死,诸葛亮当政,采取了对内整治益州、对外结交孙吴的国策③。蜀汉国策的调整,带来了荆州前线局势的缓和。黄龙元年(229年)四月,孙权于武昌称帝。然而,由于武昌处于长江中游,远离立国的根本之地,而建业地理环境优越,北濒大江,南阻秦淮,东有钟山,西有石头山;同时距离吴国境内最富裕的三吴地区较近,军国所需供应方便;能够满足南北世家大族的思乡愿望;此外,建业河道纵横,便于操练水军。在这种情况下,孙权权衡利弊后,决定放弃已经经营达8年之久、城郭宫室齐全的武昌,于同年九月迁都尚无城郭宫室的建业。

后记

南京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以“六朝古都”、“十朝都会”闻名于世。为追溯南京的过去,反映南京的现在,探索南京的未来,使更多的人认识南京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作用,经市政府批准,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自2000年起开始组织在宁高校和社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着手编写全面反映南京历史面貌的大型学术专著《南京通史》,并拟订方案、大纲,初拟全书共八卷450万字左右。现在,作为《南京通史》率先出版的分卷《六朝卷》正式与读者见面了。担纲《南京通史·六朝卷》的三位主要作者都是在六朝史学界颇有影响的中年学者,分别是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胡阿祥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天石教授、南京出版社编审卢海鸣博士(本书署名不分先后)。具体分工如下:本书绪论,第二章(赖萍初稿),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五章(张可辉初稿),第十一章第二节中的冶金业(卢海鸣与张可辉共同撰写),结束语,由胡阿祥撰写或修改定稿;第一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三节,第六章,第七章第一节,第九章第二节(卢海鸣和李天石共同撰写),第十章,第十一章,附录,由卢海鸣撰写;第七章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八章、第九章,由李天石撰写,徐丽娟参与了初稿写作。本书的框架结构由胡阿祥设计,图片由卢海呜、朱明、王志高等人提供,具体配图工作由卢海鸣完成。王志高提供了附录中的近几年的部分考古发掘材料。

编辑推荐

《南京通史(六朝卷)(精装)》是由南京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南京通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价钱太贵【广东通史】的字数是南京通史的三倍.但价钱是1.2倍.都是32开精装.
  •   当当网送货速度快,书的包装好,全新。很满意。
  •   身为南京人,对“六朝”南京只说得个皮毛,不需拷问便露出“伪像”了,在外地来南京的朋友面前丢脸也是常事。从孙吴定都开始的2500年的建城史,力据史料史实考证,严谨详实,权威性自不必说。
    图书样式“史志”风格明显,但不算精美。比较遗憾的是,图片资料少了些。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