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笔下的新竹/作家笔下的海峡二十七城

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海峡文艺出版社  作者:作家笔下的海峡二十七城丛书编委会,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 编  页数:143  
Tag标签:无  

前言

  唐国忠  “作家笔下的海峡二十七城”丛书即将付梓出版,并在海峡两岸同步发行。这是两岸出版业界携手合作的又一个重要成果,很有创意、新意、意义,可喜可贺。  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和福建闽台图书有限公司共同策划推出的“作家笔下的海峡二十七城”丛书,对海峡西岸经济区20城市(福建的福州、厦门、漳州、泉州、三明、莆田、南平、龙岩、宁德;浙江的温州、衢州、丽水;广东的汕头、梅州、潮州、揭阳;江西的上饶、鹰潭、赣州、抚州)和台湾7个代表性城市(台北、台中、高雄、台南、新竹、嘉义、花莲)的历史文化,进行审视梳理和系统介绍,充分展示了两岸之间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丛书的出版,融合了两岸文化人的智慧,开创了两岸出版业界合作的新模式。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立足海峡、紧扣时代。丛书抓住海峡两岸27城市历史文化的精彩片段进行遴选还原,用历史的眼光加以辩证审视,用现代的情感进行勾画叩问,用精彩的文字和富有表现力的图片予以生动展示,使时代的主题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和表现。  二是选文精当、点面结合。丛书设置了“探寻历史遗存”、“拜访古代先贤”、“感悟绿色山水”、“品味地方风情”等章节,分别从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著名人物、自然山水景观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层面,进行选文组合,将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民俗风情、城市面貌生动展示出来,让读者不仅感受到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信俗等两岸共同文化之根的深远影响,而且也感受了海峡城市群多姿的历史风貌和独特的现实魅力。  三是形式活泼、图文并茂。丛书以散文的手法探寻历史,注入现代人的情感,赋予较强的文学性和可读性;书中辅以大量精美的图片,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既可作为散文佳作来品,也可作为乡土历史教材来读,还可成为外地读者了解一个城市的旅行读本。  四是两岸携手、创新合作。丛书从文化寻踪入手,由两岸业界携手,在图书的编写、出版、发行等各个环节建立紧密合作,在推动两岸合作上具有典范性意义。  海峡两岸各界对本丛书的出版都给予了高度关注。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为丛书题词。台湾知名人士连战、吴伯雄、宋楚瑜、王金平、江丙坤、蒋孝严、黄敏惠以及胡志强等也为丛书出版题词祝贺。  当前,两岸关系发生了重大积极变化,两岸和平发展处于进一步向前推进的重要机遇期。希望两岸出版业界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以文化为纽带,以发展为主题,以创新为动力,以项目为抓手,携手合作,共同努力,不断谱写两岸出版业交流合作的崭新篇章,建设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  (作者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内容概要

  新竹位于台湾岛西北部,旧名“竹堑”,因为终年多风,又有“风城”之称。它是被台湾最早开发的城市,三百多年的历史,在新竹市留下了许多古迹。此外,客家风情是它重要的文化特色。其中,新埔镇的枋寮义民庙,堪称台湾义民庙的“总坛”,是客家信仰的重镇……   《作家笔下的新竹》以散文的手法探寻历史,注入现代人的情感,赋予较强的文学性和可读性;书中辅以大量精美的图片,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既可作为散文佳作来品,也可作为乡土历史教材来读,还可成为外地读者了解一个城市的旅行读本。

书籍目录

探寻历史遗存北路首邑竹堑城采田福地刺竹城迎曦门前暗街仔乌衣巷内进士第北郭烟雨话名园王谢堂前是潜园难忘竹堑两名园艺术极品话郑墓允文允武昭千古砖砌石墙添古朴拜访古代先贤竹堑先驱王世杰开台进士郑用锡一代豪绅林占梅客家之光林先坤内山功臣姜秀峦感悟绿色山水石门观洪天上来湖中夜话溪山晓花心那罗桃花源春游狮头雨意侬风城的故事名山访道人登大霸尖山题咏达观自在陶渊明大溪口度周末佛洞胜景狮山对夕阳品味地方风情竹堑年俗乐谈玉液琼浆崎顶西瓜客家美食成家客观音陂塘莲花锦簇向日葵茶沁馨香大溪老街怀旧趣南庄思古桂花巷蓝布衫群聚之乡闽客共治的桃园名产客庄节庆寓意深秀才米是“聚宝盆”湖口老街意盎然编后记

章节摘录

  北路首邑竹堑城  郑再传  竹堑城是一个因为聚居、生活、防卫而衍生的故事。  按文献记载,明末清初出现在竹堑的闽南人,仅系活动,未闻有卜居者,直到闽南泉州府同安县人王世杰,于清康熙年间渡海台湾经商,路过竹堑埔,发现竹堑地区土地广阔,沃腴平野,认为是值得垦殖所在,才向郑克塽请垦。  清康熙二十二年,郑克壤降清,王世杰请垦一事只得暂告段落,随军内渡回返泉州。返乡后的王世杰仍念念不忘竹堑埔可发展的广大平原,遂召集乡人百余,于康熙三十年结伴远渡黑水沟来台,聚居竹堑,开始从事垦荒。  王世杰未垦殖前,清康熙年间到访台湾旅游的著名旅行家郁永河在他的著作《裨海纪游》中,提及竹堑当时的苍凉实况:“竹堑、南崁山中野牛干百为群,……自竹堑至南嵌八十九里,不见一人一屋,求一树就阴不得,途中遇麇鹿逐队行伙伙。”可见其时,竹堑地域皆榛莽,少居民,纵有,也仅少数闽南人和当地人杂居。  另一著名文人蓝鼎元也有同样描述,他在《记竹堑埔》一文中说:“竹堑埔宽长百里,行竟日无人烟;‘野番’出没,伏草莽以伺,杀人割首级,剥髑髅饰金,夸为奇货,由来旧矣。行人过此,必倩‘熟番’挟弓矢为护卫,然后敢行,亦问有失事者,以此视为畏途。其地平坦,极膏腴,野水纵横,处处病涉,俗所谓九十九溪者。”  如此情况,足可穷见彼时竹堑一地之荒凉未拓。蓝鼎元文中所述“九十九溪”应指原名叫“隙仔溪”的客雅溪。当地曾传闻说:“传说客雅溪有九十九弯,少了一个弯,就有一百弯,永远缺一的一个数,所以无法出天子。客雅溪畔有一户人家,老家长有一个心愿,即是家族人数达到一百人才分家,但一直达不到一百人,最多时也就九十九人,就是因为客雅溪只有九十九湾。”  现在的新竹城即是昔时的淡水厅城遗址,清雍正十一年同知徐治民,卜竹堑社之所在地,四周种植刺竹为城,周围四百四十余丈,分建东西南北四门,并建门楼。  清嘉庆十一年的蔡牵之乱,首先犯北路的沪尾(今淡水),次袭沿海各地,淡水厅城民众筑土围,以供防御。嘉庆十八年同知查廷华就土围加高镶宽。道光六年乡绅郑用锡奉巡视台湾的闽浙总督孙尔准之令,和同知李慎彝等禀请改建厅城获准,将原属土墙围成的竹堑城改成砌石城楼。  台湾道孔昭虔亲自履勘,测量城基,认为原建太狭,土围又太广,于是拆毁内外,更改规模,建立砌石城楼,有四门,东称“迎曦”,西称“挹爽”,南称“歌熏”,北称“拱宸”,所需经费四万七千四百九十八两,都是官民义捐筹凑的,工程于清道光七年六月动土,九年八月竣工。  清朝时淡水厅是北台湾的政治经济中心,当时的淡水厅治就设在淡水厅城竹堑城内城隍庙旁。身为要地,为了防御需要,竹堑地区乡绅,便兴建竹子城。又为防海盗侵扰沿海而加筑土围,之后兴建石砖城,道光九年农历八月二十四日落成。道光二十二年因战争需要而加高外部土墙,使竹堑城成为双重城廓的城市风貌。  如今一般所指的新竹城,通常是指现在东门城所代表的道光九年所砌的石城墙。  大体而言,竹堑旧城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竹子城时期:  清雍正十一年,于聚居的城隍庙附近植栽防御用途的刺竹丛。初期的竹子城是以台湾生长的刺竹为材料,周长四百四十余丈(约1408米)。设有四座城门,东门位于暗街仔(东前街36巷),北门位于北鼓楼(新复珍饼店一带),南门位于关帝庙一带,西门位于石坊街口一带,但在乾隆嘉庆年间便遭到了毁坏。  二、石砖城时期:  在清嘉庆年间,为防海盗蔡迁等人的作乱,所以兴建了保护聚落的土城墙,土城周长一千四百九十五丈(约4984米),南北距石城不及半里,城高一丈(约3.2米),城外植竹开沟,沟宽二丈(6.4米)。  土城建有四座大城门——东为宾呖门,西为告成门,南为解阜门,北为承恩门,四座小城门——东为卯耕门,西为观海门,南为耀文门,北为天枢门,形成石砖城外有土城,两道  ……

编辑推荐

  该丛书所介绍的海峡27城,主要包括海峡西岸经济区的20个设区市和反映台湾发展历史沿革的7个代表性城市:台南、台北、台中、新竹、嘉义、高雄、花莲等。  该丛书对27城历史文化进行描绘,用历史眼光辩证审视,用现代感情勾画叩问,用精彩文字和富有表现力的图片生动展示,从一个层面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体现两岸之间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作家笔下的新竹》介绍的是新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作家笔下的新竹/作家笔下的海峡二十七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