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铎草书卷

出版时间:2005-6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作者:上海书画出版社  页数:1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纸本。纵二十三点八厘米,横一百七十二厘米。草书。钤[王铎之印]白文方印。    王铎,明神宗万历二年壬辰(一五九二)出生,清世祖顺治九年壬辰(一六五二)去世,终年六十一岁。字觉新,号十樵、嵩樵、烟潭渔等,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明天启二年壬戌(一六二二)进士,与黄道周、倪元璐同榜进士,时称[壬戌三狂人]。授庶吉士、编修,荐升于少詹事,充经筵讲官。崇祯十七年甲事变后至南京,尚未赴任,明都即为清军攻占;旋跟随神宗之孙福王于江南即帝位,弘光帝授以东阁大学士,曾力图恢复明朝,但终于清顺治二年乙酉(一六四五)不敌而降。入清顺治三年丙戌(一六四六)接受清延召聘,做了弘文院学士,担任《明史》副总裁。累官礼部左侍郎、太子少保,曾一度返乡。顺治九年壬辰(一六五二)任礼部尚书,但因病不起,未赴。卒追太保,谥文安。有《拟山园帖》、《琅华馆帖》等书传世。    王铎主要以书法名世,隶、楷、行、草均所擅长。其书学渊源为:[行书写山阴父子,正书出自钟繇,虽以钟王为模范,亦能自放胸臆。]当其十三岁时,曾得到一部断本《圣教序》,遂勤学苦练三年,进而由《淳化阁帖》而博采众长。众唐代的虞、褚、颜、柳、直到宋代的米芾,靡不兼取并蓄。他[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身不易。](《倪氏杂记》)将严谨的临书与自由的创作相结合,既能放纵,又能收敛,使自己的书法水平达到时代的高峰。    王铎行草成就最高,最能代表他的艺术个性,其在继承二王秀逸灵动的基础上,兼取李邕、颜真卿、米芾诸家之长,于超长的条幅或横卷上恣肆挥洒,展示自己厚实的笔力、茂密的结体及飞动的势态。虽发山呼海啸般连绵不绝、势无可挡,但却并不剑拔弩张。同时也有别于黄道周、倪元璐的盘折翻覆。那敢于在纵逸中带有横笔崛起、使转中巧用折笔顿挫、方圆并举的笔法、忽涨又渴的墨渖、若散未散、似乱不乱、左之右之、颠兮倒兮、收敛自如,激越跌宕的情怀,极其地酣畅淋漓。至王铎晚年的行草,沉雄豪迈,奇矫怪伟,魄力之大,更非赵、董所能望其项背!就这样用自己特殊的结体,挥毫、运墨之有机结合,构成了他书法完善的艺术特征。    王铎《草书卷》,书于明崇祯十六年癸未(一六四三),时五十一岁,值明亡前一年,属较晚时期作品,个人风格基本形式,正处在人生遭际突变、心态大乱的前夕。王铎的书写此帖时,似并未十分顾及原帖的字形,也不在意文章句读,只是不停地凭感觉一任笔墨驰骋地收发室下去,用自己的笔法改变二王的笔势,将其本不连接的草书结体缠绕相续,形成一组一组的疏密空间,并以具有屈铁般刚健之气的线条取代圆转挥运连绵不断的笔势,演绎翻腾踊跃的势态,随机应变,神出鬼没,构成其人独特的艺术境地,与原帖异其情趣。

编辑推荐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周秦以降,碑碣刻石层出不穷,或树于庙堂,或立于荒野,或凿于石壁。其艺术面目繁多,各具魅力。可谓异彩纷呈,美不胜收。堪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艺术宝库。清代以来,考据风炽,碑学大兴。本书是为这一传统而优秀的习书方式广为流传,就习书者而言,可作为其由临习到创作的津梁,使碑刻书法更具实用性和趣味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明王铎草书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好帖,我是王铎迷,一直在收集王铎字帖.
  •   行草小字精品,很有价值哈
  •   首先里面的作品是王铎临王献之几件阁帖作品的行草手卷,并不是草书,另外此卷较短,仅23.8x172cm。自然里面的字并不多,出版社很鬼,连续的换页重复,每页都有一到二行与上页重复,这样硬给凑足了12页,定价18元。真会赚钱!!!!字很好,不嫌贵的可以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