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画楼阁-中国山水画通鉴11

出版时间:2006-6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作者:彭菜  页数:13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山水画是中华文明的独特产物。千余年来,它作为中国绘画的最大门类及其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作为中国人观照自然,阐释世界和承载其观念意义的一种重要方式,以鲜明的文化品格、丰富的表现形态,参与了中华民族艺术精神和人文气象的建构。20世纪以还,伴随着社会的巨大变迁,山水画的文化渗透力尽管有所削弱,但为其提供并不断滋养着后来人的价值和形式渊薮,仍然以其既作用于现实艺术情境,又作用于主体认知结构的双重效应,深深锲入当今时代。  《中国山水画通鉴》以图文相映的方式,对这部绚丽多姿的山水画发展史进行了较为完整而系统的梳理。从中展现的,不仅是山水画的发生发展过程,不仅是关乎山水画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流衍变迁轨迹,而且也牵连了山水画赖以存在的文化土壤,牵连了一代又一代需要山水画的人与山水画所构成的那层不断嬗变着的微妙关系。  为了方便阅读和使用,全书以山水画发展的时序为经,以价值形态的消长变化为纬,厘定成三十四分册,每册皆独立成章而又互为生发呼应。《中国山水画通鉴:界画楼阁》主要阐述历代楼阁界画及宫观山水的发展和风格演进。

章节摘录

  谈论宫观山水的缘起,首先要联系到山水画的缘起。  最初,山水是在绘画中作为人物故事的衬景而存在的。魏晋南北朝流传至今的绘画作品,无论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顾十岂之《洛神赋图》,还是敦煌的那些佛教故事画,都体现了早期山水作为人物故事背景的功能。这些并非独立意义的山水画。独立山水画的产生有着另外的动因,这是与自然主义审美思潮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魏晋时期,山水审美高度发展,既造就了山水诗的繁荣,也推动了山水画的创作。当自然山水中所蕴涵的天真平淡、自由、自在的境界及其令人优游其中而澄怀观道的功能被发现,山水景色便开始成为诗人,画家们倾注笔墨的对象。我们看到,这时的文人论画,明确地指出山水画既不同于"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的实用性质的地图,也不同于《山海经》式的图解,而是一种按审美的方式去创造的"畅神"的载体。从文献可知,南北朝的画家以善画山水而见于画史的不下十人,著名的如梁朝萧贲"曾于扇面上画山水,咫尺之内万里可知",这些记载说明,源于自然主义审美的山水画,至迟在东晋南朝时已经发端。  当然,文献中记载的那些作品我们今天已不能得见,事实上,山水画在魏晋时期应更体现为一种理论上的自觉而非实践上的成熟。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就是从南北朝到隋唐,山水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艰难的技术上探索的过程。对于这个的过程,晚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曾有记述:魏晋以降,名迹在人间者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这段文字形象地说明了山水画产生初期的幼稚之后,谈到了隋唐时期山水画创作发生了关键性的变化。  国初二阎擅美,匠学杨展,精意宫观,渐变所附。张彦远他认为,山水画摆脱附属于人物故事画的状况,乃得益于几位画家的实践,这就是隋朝的杨子华、展子虔,唐初的阎立本、阎立德兄弟。关于此,传世展子虔的画迹《游春图》是一个例证,这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一件完整的山水画,它的经营布置,体现了"咫尺之内万里可知"图式理想,值得注意的是,张彦远同时透露,这几位在山水画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画家,都是"精意宫观"的。换一句话说,宫观楼阁画与山水画走向成熟的过程密切相关。这里,张彦远所指的正是隋唐时期的宫观山水。

编辑推荐

  本书为《中国山水画通鉴》系列中的一本,《中国山水画通鉴》系列以独特的视觉、精心的策划、巧妙的编排,集精品赏析、技法解读、艺术品评于一体,向广大读者剖析名家大师的艺术风格、艺术心路、艺术技巧和他们的成功奥秘。本册主要阐述清初梅清和石涛的山水画艺术风貌,让你在欣赏与研究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得到最大的艺术享受和艺术体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界画楼阁-中国山水画通鉴11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