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学概论

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作者:卢炘  页数:229  
Tag标签:无  

前言

美术馆事业需要理论支撑——读卢炘《中国美术馆学概论》卢炘曾长期从事美术馆工作,亲身参与,见证了中国近世美术馆事业的发展、变迁,以其所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升华为理论思考,著成《中国美术馆学概论》一书,以应中国当代美术馆建设之急需,值得美术馆工作人员、研究者、关心美术事业人士以至文化事业的决策者一读。中国现代美术馆的兴起肇始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受到文化界、美术界前辈蔡元培、鲁迅、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等人的关心.到五六十年代,陆续成立了一些由政府兴办的公立美术馆。到八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美术馆建设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其作用正如卢忻在书中引述冯远的见解:“当代中国美术由美术家协会、画院、美术院校、美术研究所与美术馆构成的美术生物链之中.美术馆是五环中重要的终极链环。……对于一个功能设施齐全的完整意义上的美术馆而言,它是最终直接面对公众、面对历史、面对当下、又面向未来的必不可少的一环。”美术馆的兴建。令人鼓舞。然而也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无论在办馆理念、场馆建设、收藏与陈展、学术研究等诸多方面,距离“功能设施齐全”的目标还相去甚远。例如:有的美术馆建设还属于政绩工程.建馆之初缺乏充分的论证;只有展厅.没有库房.连参观路线、进出通道都没有设计好,是美术陈列馆还是展览馆也未搞清楚。有些大馆在人性化服务方面,也做得不好,就连最起码最简单的展品说明都不为观众考虑,不为观众提供方便。

内容概要

《中国美术馆学概论》一书是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中国美术馆学引论”的书稿,是对“中国美术馆”研究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美术馆学理念探索、滞后的中国美术馆事业、美术馆藏品保护、观众至上与教育服务、人才积聚与培养等内容。     现代意义的美术馆(亦指艺术博物馆)源自西方,其发展历史已相当久远。从18世纪中晚期开始,艺术逐渐脱离了宗教、神话、历史及政治等的束缚,成为具有独立价值体系的自足之物。现代意义上的艺术体系随着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的形成而建立起来。艺术批评体系也随着现代艺术体系的建立而形成。美术馆则作为主要的艺术品收藏机构和艺术批评中的一元,也渐渐地从综合性博物馆中脱离独立或新建起来。从现代主义艺术的帷幕开启以后,现代艺术及后现代艺术更加异彩纷呈,美术馆在数量上更随之急速增加。

作者简介

卢炘(1944.1- ),杭州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原中国美院潘天寿纪念馆馆长。出版专著《巨匠与中国名画.潘天寿》、《潘天寿诗存校论》(合著),发表论文《浙派人物画今昔谈》、《本世纪中国画的两大画派新浙派后海派比较》、《潘天寿书面作品风格与鉴定》、《中国美院七十年学术》。

书籍目录

序美术馆事业需要理论支撑(李松)导言第一章  美术馆学理念探索  第一节  美术馆与公共性  第二节  美术馆定义与职能  第三节  美术馆与史学研究  第四节  美术馆的意义  第五节  美术馆办馆新理念第二章  滞后的中国美术馆事业  第一节  我国美术馆溯源  第二节  近代美术馆扫描  第三节  民国时期美术馆点击  第四节  新中国美术馆的初创  第五节  美术馆的发展和现状第三章  美术馆学术定位  第一节  特色定位  第二节  收藏定向和经费筹措  第三节  美术馆定位的科研支撑第四章  美术馆藏品保护  第一节  藏品征集与鉴定  第二节  藏品登记与管理  第三节  藏品预防性保护与动态管理第五章  美术展览与传播  第一节  策展人与课题研究  第二节  展示方式与效果分析  第三节  优化传播媒介  第四节  多媒体和信息化管理第六章  观众至上与教育服务  第一节  美术馆观众分析  第二节  贴近观众做好服务  第三节  实现美术馆的教育宗旨第七章  美术馆建筑  第一节  美术馆建筑选址与环境  第二节  内部功能空间的营造  第三节  建筑造型的隐喻分析与批判  第四节  美术馆建筑的营造程序第八章  人才积聚与培养  第一节  职业道德培养  第二节  学习型美术馆的创建  第三节  人才积聚与美术馆可持续发展第九章  美术馆运营与管理  第一节  激活美术馆运营机制  第二节  目标化管理和岗位责任制  第三节  美术馆评估体系的建立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美术馆学理念探索第一节 美术馆与公共性如果从大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视角、博物馆学的框架体系及美术馆自身来审视,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公共性观念的萌芽与发展在美术馆演进的各方面都起着深刻的作用。运用公共性理论分析美术馆的渊源、内涵、职能、属性等问题,才能真正理解美术馆各项活动的本质属性。与美术馆的产生一样,公共性观念的产生也源于西方。对公共性理论哲学、社会学的现代阐释,则主要集中于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等人。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从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视角,集中探讨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结构和功能。讨论了自由主义模式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产生、发展、瓦解的历史及其观念与意识形态等。哈氏指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范畴,不能把它和源自欧洲中世纪的“市民社会”的独特发展历史隔离开来,使之成为一种理想类型,随意应用到具有相似形态的历史语境当中。他认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早期机制起源于从宫廷中分离出来的贵族社会,组成这个社会的公众与剧院、博物馆和音乐会有密切的联系。最早的“公共领域”理论起源于奴隶制时期的广场集会,建立在自由发表意见和对话基础之上。人们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中的角色截然不同。根据哈贝马斯的理论,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指一个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言论,不受国家的干涉。哈贝马斯研究公共领域结构时重点采用了民主理论的视角,强调了政治公共领域对实现民主的重要作用,崇尚公民公众拥有对公其事务自由发表意见、交流看法的空间和权利。他集中关注的黄金时代的公共领域由拥有部分经济和政治特权的资产阶级绢成,在小规模的咖啡馆、图书馆、大学及博物馆等场所谈论时政而且人员严格限制在资产阶级内部。

后记

我国美术馆事业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有了较大的发展,美术馆的实践需要总结,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梳理,研究工作需要上升到理论高度。在担任潘天寿纪念馆馆长和主持中国书画名家纪念馆联会工作期间,我几乎跑遍了全国的美术馆和博物馆,进行调查研究;也到诸如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奥地利、日本、韩国等国家及香港、台湾等地区考察.广泛收集资料;同时,认真研读了不少博物馆学著作。我是把它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的,并且时时提醒自己:要务实,要有自己的见解,今后出版,要让读者有收获。我对自己提出了挑战,美术馆研究得有一个衡量标准,于是我申报了浙江省社科联的重点研究课题“美术馆研究”,以及浙江省教育厅的研究课题“美术馆学概论”。这些课题的分别结题,独立完成书稿,是我不断加深认识的过程。2002年中国美术学院首次招收美术馆研究的硕士生,我担任导师,并将研究成果付诸教学。其后又获2005年度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国家年度课题)立项。2006年年底完稿。此书是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中国美术馆学引论”的书稿。在前两次课题结题书稿的基础上增加了内容,我带的研究生周飞强和傅巧玲两位参加了课题组。其中第五章“美术展览与传播”由傅巧玲执笔,第七章“美术馆建筑”由周飞强执笔,并一起参加了修订,出力不少。为了增加可读性,此次出版我又在书中增补了图片及说明,对文字作了再一次的修订,并接受出版社的建议将书名改为《中国美术馆学概论》。在全书收集资料和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多方面的帮助。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先生。《美术》杂志原主编李松先生、文化部艺术局美术处安远远处长。

编辑推荐

《中国美术馆学概论》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美术馆学概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非常满意,还会支持!
  •   很学术,我是为写论文而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