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经济学

出版时间:2007-7  出版社:广东经济出版社  作者:[美] 史蒂芬·列维特,[美] 史蒂芬·都伯纳  页数:261  译者:刘祥亚  
Tag标签:无  

前言

史蒂芬·列维特是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最近一次的“克拉克奖章”获得者,被认为是当今美国40岁以下最负盛名的经济学家。他的声誉得到了整个经济学界的公认。据说,至少有一半的经济学家都宣称“渴望自己能够在史蒂芬·列维特的隔壁办公”。然而,史蒂芬又仿佛是在刻意地远离经济学家的圈子,跟几乎所有其他经济学家不同,他把自己的研究兴趣集中在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琐碎的“小事”上。他曾经告诉那些蜂拥而至的记者们,“要是你问我股市走向,或者一些有关税务的问题的话,那你显然问错了人,我对这些知之甚少,如果我硬说自己懂得这些的话,那我一定是在撒谎。”除此之外,史蒂芬几乎一直都在刻意逃避“成为主流”的机会,克林顿政府曾经力邀他加入自己的智囊团,现任总统小布什在大选的时候也把 “请到列维特作为犯罪专家”作为拉拢选民的一张王牌,可无论仰慕者们如何频送秋波,列维特始终保持自己孤胆游侠的风格,对于他的同行们来说,他就像经济学家当中的印第安纳·琼斯,总是将自己装扮成一个另类的寻宝家,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那些不起眼的小地方发现宝藏。《魔鬼经济学》是列维特的第一本书,也是他的“列氏风格”一次酣畅淋漓的展现。他在书中一共讨论了6个问题,有评论者宣称,“除了列维特之外,当今美国还没有哪个人能想出这样的问题”。可尽管如此,我还是更愿意把阅读《魔鬼经济学》的意义归结于它能从根本上改变你对很多社会现象的看法。列维特在书中所传达的一个主要观念就是:很多被我们认为是常识性的东西可能根本就是错误的,很多公论性的观点所传达的也未必就是真相。而《魔鬼经济学》之所以能在2005年全美各大畅销书排行榜上高居不下,除了作者在书中提出的这些问题本身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之外,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列维特探究答案的方法。著名的书评人兰兹·伯格把《魔鬼经济学》比喻成一部侦探小说,说自己在阅读该书的过程中一直都“屏住呼吸”,生怕一呼一吸之间,吹跑书中的那股灵气。而在译者看来,《魔鬼经济学》的每一个章节都包含了一本一流侦探小说的所有元素。只不过列维特的最终目标不是“找到凶手”,而是“为你揭开真实世界的伪装”。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美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犯罪率下降的解释。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社会笼罩着一种极度恐慌的气氛,犯罪学家们估计,按照过去几十年当中的犯罪趋势,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的犯罪率将达到历史最高,大街上到处都是持枪行凶的匪徒,届时整个美国将沦为人间地狱——犯罪学家们对此列出了种种“令人信服”的论据,政府也在大声疾呼全社会来共同关注……可就在人人自危,感觉在劫难逃的时候,历史出现了让人尴尬而欣喜的转折:自9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的犯罪率一路狂降,美国突然又回到了歌舞升平的太平时代!于是乎,几年前还在着力论证“犯罪浪潮势不可挡”的学者专家们又在忙着为“犯罪率下降”找理由,“强韧的经济形势”、“更有效的巡逻政策”、“严格的枪支管理条例”……就在众说纷纭的时候,史蒂芬冷不丁地抛出了一个颠覆性的结论:堕胎!没错,他坚信20多年前的“堕胎合法化”才是犯罪率下降的唯一合理解释。这一结论不可避免地把他推到了几乎所有主流犯罪学家、道德家和经济学家们的对立面,后者随即在各种媒体上对史蒂芬展开围剿、嘲弄,甚至是污蔑和谩骂,压力之下,史蒂芬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并用自己特有的“列氏方法”赢得了这场世纪大辩论。《魔鬼经济学》中几乎处处都是类似的“妙局”,毒品贩子真的都是大款吗?游泳池和手枪,哪个对孩子更危险?名字对一个人的未来到底会有多大影响?三K党到底是怎么瓦解的?怎样才能把握房地产经纪人的心思,用最便宜的价钱买到你想要的房子?……作者举重若轻,妙语不断,手法娴熟地肢解了一个个看似另类的命题,把读者频频抛上想像力的巅峰,让人大呼过瘾之后又能掩卷沉思。                               刘祥亚

内容概要

  在本书中,列维特和史蒂芬·都伯纳取材日常生活,以经济学的方式来探索日常事物背后的世界:念书给婴儿听会不会使他日后成为一个好学生?游泳池比枪支还危险?贩毒集团的结构其实和麦当劳的组织很像,而且基层员工和小弟都没赚头,钱都进了总裁和大哥的口袋;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对孩子影响不大等。  《魔鬼经济学》中确立了一个有悖于传统智慧的观点:如果说伦理道德代表了我们心目中理想的社会运行模式的话,那么经济学就是在向我们描述这个社会到底是如何运行的。  书里也展示了千方百计搜集来的各种数据——学校的考试成绩、日本著名相扑手的秘密证据、房地产经纪人的买卖记录,甚至还有黑社会卧底的秘密日记。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巧妙分析,作者得出了种种令人跌破眼镜的结论。他将教会你如何用数据分析你所看到的世界;他将告诉你:真实的世界原来是这样的……  著名的书评人兰兹·伯格把《魔鬼经济学》比喻成一部侦探小说,说自己在阅读读书的过程中一直都“屏住呼吸”,生怕一呼一吸之间,吹跑书中的那股灵气。在他看来,《魔鬼经济学》的每一个章节都包含了一本一流侦探小说的所有元素。只不过列维特所要侦破的最终目标不是“找到凶手”,而是“揭开真实世界的伪装”。《魔鬼经济学》书中的几乎每一个字都是对传统智慧的颠覆,他的许多发现被认为是惊世骇俗的,有些甚至会为他引来杀身之祸。  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都是一本会让人眼界一新的书。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史蒂芬·列维特 (美国)史蒂芬·都伯纳 译者:刘祥亚史蒂芬·列维特,1994年在麻省理工大学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97年进入芝加哥大学执教短短两年时间列维特就成为芝加哥大学经济学院终身教授。2002年列维特被选为美国科学院经济学部委员 列维特还担任《政治经济学杂志》(JPE)的编辑和《经济学季刊》(OJE)的编辑。克林顿政府曾经力邀他加入自己的智囊团。现任总统小布什在大选的时候也把“请到列维特作为犯罪专家”作为拉拢选票的一张王牌。2003年美国克拉克奖获得者,被誉为”当今美国40岁以下最负盛名的经济学家”。他的声誉得到了整个经济学界的公认。史蒂芬·都伯纳,《纽约时报》和《纽约客》长期撰稿人,畅销书《骚动的灵魂》和《一个英雄崇拜者的自白》。

书籍目录

致中国读者译者序本书源起前言《魔鬼经济学》荣耀榜引言:所有事物背后的一面 第1章 学校老师跟相扑运动员之间有何共同之处 第2章 三K党跟房地产经纪人之间有何共同之处 第3章 为什么毒品贩子仍然跟自己的妈妈住在一起 第4章 犯罪分子都到哪里去了 第5章 怎样才能成为完美的父母 第6章 名字对孩子的未来有影响吗附录1 《纽约时报杂志》专栏文章附录2 《魔鬼经济学》博客文章后记 两条通往哈佛之路

章节摘录

第1章 学校老师跟相扑运动员之间有何共同之处假设你是一名日托中心的管理者。你们明文规定家长们必须在下午4时把孩子接走,可家长们经常迟到。那些迟到家长的孩子们会非常焦虑,而且你还必须留下至少一名老师等待那些迟到的家长们。怎么办?  一些经济学家听说了这个问题(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他们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对那些迟到的家长进行罚款。毕竟,日托中心凭什么要免费照顾那些迟到家长的孩子呢?  于是经济学家们决定在以色列法市的10所日托中心开展一项研究。该研究一共持续了20个星期,但管理者们并没有立即实施罚款制度。在刚开始的4个星期里,经济学家们只是简单地记录下迟到家长的数量;结果发现,每天每家日托中心平均有8位家长会迟到。于是在第5个星期,管理者决定对迟到的家长进行罚款。日托中心宣布,所有迟到超过10分钟的家长每次要为每个孩子支付3美元的罚款。这笔费用将被记人家长们每个月的账单——家长每月账单的平均金额为380美元。罚款制度实施以后,迟到家长的数量开始迅速地增加。很快,每个星期迟到的家长就增加到20位,比刚开始时的平均数字增加了一倍以上。显然,日托中心的罚款制度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从根本上来说,经济学就是研究人的动机:人们怎样得到自己想要或者是需要的东西,尤其是当其他人也想要或者需要同样东西的时候。经济学家们喜欢研究动机,他们喜欢构想出某种动机,然后对其展开研究。大多数经济学家都相信,只要能够设计出适当的激励机制,这个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尽管解决方案可能并非总是那么理想,有时需要强制执行,有时需要采取一些比较严厉的惩罚,有时甚至需要采取一些违反人权的措施,但最初的问题肯定可以得到解决。动机就像是一发子弹,一根杠杆,一把钥匙;动机虽然很小,但它往往具有惊人的威力,能够使形势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我们从一开始就已经学会了对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动机,作出响应。如果你不小心碰上了一个热水炉,你的手指就会被烫伤;如果你所有的功课都得A,你就会得到一辆崭新的自行车;如果被人看到你在课堂上挖鼻孔,你就会遭到嘲笑;如果能够成功组建一支篮球队,你在校园里的社会地位显然就会提高;如果违反宵禁规定,你就会被关禁闭;如果在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学力评估测试)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你就能够进入名牌大学;如果中途从法学院辍学,你就不得不去父亲的保险公司工作;如果工作得非常出色……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译者序敲破你脑袋的《魔鬼经济学》史蒂芬·列维特是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最近一次的“克拉克奖章”获得者,被认为是当今美国40岁以下最负盛名的经济学家。他的声誉得到了整个经济学界的公认。据说,至少有一半的经济学家都宣称“渴望自己能够在史蒂芬·列维特的隔壁办公”。然而,史蒂芬又仿佛是在刻意地远离经济学家的圈子,跟几乎所有其他经济学家不同,他把自己的研究兴趣集中在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琐碎的“小事”上。他曾经告诉那些蜂拥而至的记者们,“要是你问我股市走向,或者一些有关税务的问题的话,那你显然问错了人,我对这些知之甚少,如果我硬说自己懂得这些的话,那我一定是在撒谎。”除此之外,史蒂芬几乎一直都在刻意逃避“成为主流”的机会,克林顿政府曾经力邀他加入自己的智囊团,现任总统小布什在大选的时候也把“请到列维特作为犯罪专家”作为拉拢选民的一张王牌,可无论仰慕者们如何频送秋波,列维特始终保持自己孤胆游侠的风格,对于他的同行们来说,他就像经济学家当中的印第安纳·琼斯,总是将自己装扮成一个另类的寻宝家,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那些不起眼的小地方发现宝藏。《魔鬼经济学》是列维特的第一本书,也是他的“列氏风格”一次酣畅淋漓的展现。他在书中一共讨论了6个问题,有评论者宣称,“除了列维特之外,当今美国还没有哪个人能想出这样的问题”。可尽管如此,我还是更愿意把阅读《魔鬼经济学》的意义归结于它能从根本上改变你对很多社会现象的看法。列维特在书中所传达的一个主要观念就是:很多被我们认为是常识性的东西可能根本就是错误的,很多公论性的观点所传达的也未必就是真相。而《魔鬼经济学》之所以能在2005年全美各大畅销书排行榜上高居不下,除了作者在书中提出的这些问题本身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之外,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列维特探究答案的方法。著名的书评人兰兹·伯格把《魔鬼经济学》比喻成一部侦探小说,说自己在阅读该书的过程中一直都“屏住呼吸”,生怕一呼一吸之间,吹跑书中的那股灵气。而在译者看来,《魔鬼经济学》的每一个章节都包含了一本一流侦探小说的所有元素。只不过列维特的最终目标不是“找到凶手”,而是“为你揭开真实世界的伪装”。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美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犯罪率下降的解释。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社会笼罩着一种极度恐慌的气氛,犯罪学家们估计,按照过去几十年当中的犯罪趋势,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的犯罪率将达到历史最高,大街上到处都是持枪行凶的匪徒,届时整个美国将沦为人间地狱——犯罪学家们对此列出了种种“令人信服”的论据,政府也在大声疾呼全社会来共同关注……可就在人人自危,感觉在劫难逃的时候,历史出现了让人尴尬而欣喜的转折:自9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的犯罪率一路狂降,美国突然又回到了歌舞升平的太平时代!于是乎,几年前还在着力论证“犯罪浪潮势不可挡”的学者专家们又在忙着为“犯罪率下降”找理由,“强韧的经济形势”、“更有效的巡逻政策”、“严格的枪支管理条例”……就在众说纷纭的时候,史蒂芬冷不丁地抛出了一个颠覆性的结论:堕胎!没错,他坚信20多年前的“堕胎合法化”才是犯罪率下降的唯一合理解释。这一结论不可避免地把他推到了几乎所有主流犯罪学家、道德家和经济学家们的对立面,后者随即在各种媒体上对史蒂芬展开围剿、嘲弄,甚至是污蔑和谩骂,压力之下,史蒂芬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并用自己特有的“列氏方法”赢得了这场世纪大辩论。《魔鬼经济学》中几乎处处都是类似的“妙局”,毒品贩子真的都是大款吗?游泳池和手枪,哪个对孩子更危险?名字对一个人的未来到底会有多大影响?三K党到底是怎么瓦解的?怎样才能把握房地产经纪人的心思,用最便宜的价钱买到你想要的房子?……作者举重若轻,妙语不断,手法娴熟地肢解了一个个看似另类的命题,把读者频频抛上想像力的巅峰,让人大呼过瘾之后又能掩卷沉思。                               刘祥亚

编辑推荐

彻底改变你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魔鬼经济学》排名仅次于《哈利·波特6》的大众经济管理图书;荣登亚马逊、《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出版家周刊》等名大畅销书排行榜。本书版权被引进到德国、法国、日本、韩国……均登上当地畅销排行榜。对许多人来说,阅读《魔鬼经济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史蒂芬·列维特有着美国当今最有趣的大脑,阅读《魔鬼经济学》就像是跟他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去散步,只见他一边在空中挥动手指,一边向你揭示所有事物隐藏的一面。一本会让你头晕目眩的书!——马尔科姆·格拉威尔《引爆流行》作者史蒂芬·列维特就像是经济学家里的印第安纳·琼斯……这位克拉克奖获得者并没有把自己的眼光局限在经济理论上,他更像是一位另类的寻宝者,总是在试图帮助人们打破传统智慧的束缚,发现事物的本来面目……除此之外,他的叙述方式是如此精妙,以至于使得《魔鬼经济学》读起来就像是一本侦探小说……——《华尔街日报》史蒂芬·列维特相信,只要能够找到适当的角度,所有看似复杂的问题都可以得到解释!不仅如此,他还有一种奇妙的天赋,能够把自己的这种理论跟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所有这一些都使得本书注定成为一本畅销书!——《出版家周刊》本书让你从一种最为有趣的角度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一定会让你大开眼界!——《克科斯评论》 著名的书评人兰兹·伯格把《魔鬼经济学》比喻成一部侦探小说,说自己在阅读读书的过程中一直都“屏住呼吸”,生怕一呼一吸之间,吹跑书中的那股灵气。在他看来,《魔鬼经济学》的每一个章节都包含了一本一流侦探小说的所有元素。只不过列维特所要侦破的最终目标不是“找到凶手”,而是“揭开真实世界的伪装”。《魔鬼经济学》书中的几乎每一个字都是对传统智慧的颠覆,他的许多发现被认为是惊世骇俗的,有些甚至会为他引来杀身之祸。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都是一本会让人眼界一新的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魔鬼经济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1条)

 
 

  •   内容引人入胜,且字句通俗易懂,很高兴买了这样一本书
  •   拼凑,太次了,失望至极,不值一读,魔鬼经济,可笑
  •   非常后悔买了这本书,内容非常简单,而且没有什么经济学的知识,非常的牵强附会。比起国内一些经济学家的著作,实在差的不是一点半点。读经济学,还是推荐老茅的书,写的非常好,深入浅出,读后大有裨益。
  •   其实没有广告中说的那么有趣!
  •   想起看这本书,纯粹是因为林行止的无心推荐。林在他那本无聊而有趣的《说来话儿长里由史蒂芬·列维特研究屁学的老爸的大作,顺嘴提到儿子的这本书,貌似有趣,就找来看了。    一看才知道原来不是什么经济学著作(也不是寂寞),是本面向大众的统计学科普,或者写给研一学生的研究方法课辅助读物。    前两天有好友跟我抱怨:最近在国内接连遇到好几个人声称自己“不关心知识,更关心世界”,流行姿态无疑。不过较之一般学者,此列维特的确比关心“学科发展”更关心“真实世界”,被总统班底认为是研究犯罪问题的专家,还真不冤枉他。    照理说,一般学者也并非傻子,为啥关心"真实世界"的相对blue sky research少呢?难道real world research就那么难么?——还真的。简单说,变量难取。从现象Z找寻原因A、B、C、D并非易事,何谈控制?如果就是玩一场聪明人的游戏,一张仅64格的有限棋盘已足令人+deeper blue 殚精竭虑了,何苦去看那没有边界的大千世界?    如果你仔细看列维特分析的每个案例,一定能发现他在变量的选择和隔离上无疑是下了极大的功夫的,但并非全面或者毫无破绽(恕不举例)。列维特的好处在于,他是认真收集过数据的,并对其进行过仔细计算(可靠性是否算过我不肯定,但显著性无疑是算过...的),但他还没有迂腐到把计算过程拿出来把读者闷死的地步(当然可能是记者赌博那的功劳)——虽然有关姓名那段,已经露出尾巴,让人烦闷不已(对统计学不熟悉的读者可能反而会对其中逻辑推导感兴趣)。    像这种“更关心世界”的学者,无论是否出于讨好受众的目的,常扮出一副“外行友善”的面孔,把很专业的事讲得浅显。这是有能力的表现,但这些人往往相当危险:他们的惑众潜质,若用来追权必为政客;逐利则成学商。能坐稳学者板凳者寥寥,在学术机构中反不如那些天资稍欠的学究们可靠。说到底,学问学问自古都是无用人做无用事;若有用,总不免令人起疑。    虽未读过原文,仍可以看出翻译毛病很多。书被随手贴条多处,鉴于没在手边就不举例了。一查之下,发现译者也算是个商潮中人,他翻译的书,我还真读过几本! 阅读更多 ›
  •   三天时间看完了,有点囫囵吞枣的感觉,不过还是有所感触,其中涉及到一些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东西,对我们个人的生活有一些启发。很想留下来收藏的,不过看完后就给一位老师了,没再要回来。推荐。
  •   对于开篇提到的问题,解释的都很笼统。开头序言都在自夸,说实在的,写的咋样看了就知道,好的不用自夸,坏的夸了也没用!
  •   以前曾看一本书上说不错,看了之后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不是我们所认为的用另类的方法讲述经济。
  •   讲了太多离我们很远的东西。
  •   有意思是有意思,但是我们从中既得不到多少可以应用的知识,也学不来作者分析问题的方法,所以,只能算娱乐一下吧。
  •   其实我真的要说,这本书还是不错的.但是看到最后我郁闷了.从200多页开始,每隔两页就是两页空白,总共有将近二十页的空白.打客服400的电话,告诉我购书1个月之内可以退换.我就不明白了,这个一个月是无条件的退还,我这个算是质量问题,又不是我弄坏的,为什么不给换?我在书店买书还能只要有发票什么的就能因为质量问题换呢,我又不是退,卓越又不是没货了,真是不明白.
  •   1:发给我的商品跟图片上的都不是一版,封皮都不一样。2:商品绝对是二手书,册页上都坏了:,非常脏。3:书页里面还有折页,缺边的。4:印刷质量跟地摊10元一本的一样。5:退货还要我自付邮费。一次非常失败的购书,第一次这么失败的购书体验。
  •   非常有意思身边的小事隐藏着平时根本不回去去考的原理
  •   虽然是讲经济,但同时也觉得它好像在讲历史什么的,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看来学经济也要知道很多其它领域的知识
  •   书的包装很好,运送过来还是很整很完好,心里很舒服
  •   送给朋友了 非常不错 呵呵 他很喜欢
  •   书中从新的角度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经济现象,通俗易懂.
  •   拓展下思维方式。
  •   不如想象中的好,可能是早期的经济学读物吧。《卧底经济学》觉得好看一些
  •   在网上查包裹不方便电话查又含糊不清查到了后 5天后才送到
  •   这是一本很开放性思维的书籍。建议阅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