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篇句的指示结构研究

出版时间:2007-10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作者:张新华  页数:267  

前言

  作者从哲学的高度概括了言语表达是同时包含“我一他”叙述关系和“我一你”对话关系的二维结构,并把它落实到语言的指示成分上来。以此为基础,作者区分了话主构造的“所言(语篇)场景”和话主参与的“言语场景”,并论证了所言场景中的“指示基点”与不一定等于言语场景中的话主。话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所言场景与言语场景的一致或分离。戏剧表演的例子可以帮助理解这一观点的重要性:演员观众与演出时空一起构成了“演出场景”,演员扮演的角色和故事构成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时空——“所演场景”,戏剧演员(特别是中国传统戏剧)需要在两个场景中跳出跳进:有时完全与扮演角色融为一体将“所演场景”展示给观众,有时又与所饰角色分离,回到演员身份与观众对话。话主与语篇和语篇的“指示结构”就是这样一种关系,如果不区分两种场景,就无法很好地揭示话主的交际意图和语篇表达技巧。

内容概要

  张新华的这部著作,底稿是我指导的他的博士论文。行文虽然青涩(至少博士论文是如此),却是我最欣赏的。我觉得这是一部"思想超前"的论文。之前甚至现在,汉语语言学的研究基本上只达到句子这一级,语篇的语言学研究限于话语链。而这部著作可说是真正的基于汉语的语篇学研究。距他完成博士论文已过四年,现在再看旧稿,一点不觉过时,反而更多了不少理解,更品出了其中价值。

书籍目录

序第一章 言语表达的结构1.1 言语表达的逻辑1.1.1 言语表达研究的简单回顾1.1.2 “语言”和“言语”,“系统句”与“语篇句”1.1.3 言语表达研究的基本原则1.1.4 言语表达的结构1.2 指示1.2.1 什么是指示1.2.2 Peirce和Btihler的指示研究1.2.3 指示的构成1.2.4 指示成分1.3 句子类型1.4 指示构成句子的形式框架1.4.1 句子、言语表达、限定和指示1.4.2 指示成分构成句子的形式框架1.5 本章结论第二章 转述句2.1 话主对言说对象的外位关系2.1.1 指称2.1.2 时间指示2.2 句子指示框架的构成2.2.1 指示框架中的空间指示2.2.2 指示框架中的时间指示2.2.3 支点的认知基础2.2.4 学界对支点的研究2.3 汉语句子模式2.3.1 小句结构机制2.3.2 话题结构和呈现结构2.3.3 三种句子模式2.4 句段与句子分界2.4.1 句段2.4.2 句子分界2.4.3 指示一致与句子合格2.5 本章结论第三章 对言句3.1 关于对话性的研究3.1.1 哲学: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3.1.2 巴赫金:“复调现象”3.1.3 哈贝马斯:交往理论3.1.4 吕叔湘(1944)与Halliday(1994)3.1.5 小结3.2 对话的构成3.2.1 对话行为只有两个主体3.2.2 “我”和“你”3.2.3 呼语:“我一你”关系的启动器3.3 对话范畴:语法结构中的对话性3.3.1 祈使句与受话的主体性3.3.2 提顿词及语法结构机制3.4 对言句的指示特征3.4.1 直言句的价值指示3.4.2 直言句的时空指示3.5 从转言句到转述句3.5.1 转言句3.5.2 从转言句到转述句3.6 本章结论第四章 直述旬4.1 直述句的一般特征4.1.1 真实传达主体当下体验的困境4.1.2 直述句的基本结构4.1.3 相关研究4.2 直述句主体的指称形式4.2.1 “他”4.2.2 “自己”4.2.3 零形式4.3 直述句的指示特征4.3.1 情态4.3.2 语气4.3.3 价值词4.3.4 直述句的时空指示4.4 直述句的指示框架4.4.1 主体小句、从属小句4.4.2 一个句子只有一个指示主体4.4.3 直述句的句段4.5 本章结论第五章 语法的定位5.1 主体的存在结构5.1.1 “这个”的感性确定性5.1.2 指示结构反映主体的存在方式5.2 符号结构与语法的定位5.2.1 符号的结构5.2.2 语法的定位5.3 关于主语和话题5.3.1 相关研究5.3.2 话题/主语与事件结构5.3.3 话题/主语与指示结构5.3.4 语法化5.4 成句问题5.5 本章结论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1.1.2“语言”和“言语”,“系统句”与“语篇句”  以上关于言语表达的讨论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学者对“语言”之余的另一个领域即“言语”的重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笔者认为,言语表达即语言本体,不存在与“语言”系统并行的“言语”这样的东西。  索绪尔关于“语言”和“言语”的二分几乎成为语言学中的不刊之论,被视为语言研究的基础性原则,这里不妨重温一下:“言语行为的研究应该包含着两部分:一部分是主要的,它以实质上是社会的、不依赖于个人的语言为研究对象,这种研究纯粹是心理的;另一部分是次要的,它以言语行为的个人部分,即言语,其中包括发音,为研究对象,它是心理一物理的。”  在笔者看来,这种二分实质上是索绪尔用当时的社会学、心理学的话语对认识论上具体与抽象的关系进行了重新表述,其价值更在于作为一种方法论。首先,二分的深层思想根源其实是柏拉图的理念与存在。存在与理念决不是两个各自现实存在并可相提并论的实体:一个摆在水果摊上的苹果与苹果的概念是不能放在同一天平上称量的,但人们只能通过对一个个实际存在的苹果的接触而获得对苹果的一般认识,即概念。同样的,“语言”也绝非与“言语”并列存在并可实际拿来作为研究对象的另一个语言学实体,它只存在、运转于具体个人的实际言语运用,后者自然具有包括具体发音方式、语词使用特征等个性,也受其当时心理一生理状态的影响。从认识过程看,研究者只有通过对千千万万这样实际使用着的语言现象的研究才能达到一种概括性知识。从母语者看也是如此:每个人意识中都有一套一般的语言系统,所谓“社会的、不依赖于个人的语言”,因此个人之间才可以交流,但特定说话人的语言运用都有自己的特点。所谓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但人们都有关于树叶的一般概念,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关于树叶进行交流。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汉语语篇句的指示结构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