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自己去成功

出版时间:2007-5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  作者:刘墉  页数:210  
Tag标签:无  

前言

自己去成长·自己去成功    六月二十五号,吃完中饭,我照例躺在沙发上看报,一边用眼角余光注意大门,好迎接放学回家的女儿。    但是突然心头一震,今天不用等女儿了,因为前天我已经把她送进离家三百多里的“集中营”。    那不是真的集中营,而是有六十年历史的“草山(Meadow—mount)音乐夏令营”。每年暑假,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在那儿接受魔鬼训练;世界顶尖大师伊萨·帕曼(ItzhakPedman)、马友友、林昭亮和简明彦都是从那里出来的。    音乐夏令营占地二百多英亩,其中散布着由马厩改装成的一栋栋宿舍。屋顶是铁皮的,由于马厩原本不高,硬改成两层,所以伸手就能摸到天花板,加上窗子小得出奇,房间又只容转身,可想而知,夏天大太阳一晒,会有多热。更可怕的是营里的规矩——    早上七点舍监就会像“狱卒”般一间问敲门,不到学生开门出来不停止;七点半得走到几百英尺外的餐厅吃饭;八点半必须准时回到自己的小房间开始练琴。    舍监会在走廊里巡查,哪一间没有传出琴声就敲门警告;再不动,则“记点”;只要被记两点,周末就禁足。      我实在搞不懂,我那娇生惯养、自以为是小公主的女儿,为什么非要进去不可。    入营之前,我一次又一次问她:是不是算了?暑假在家多舒服,何必去受苦,整整七个礼拜不能回家,平常不准家人探视,电话不通,连电脑都不准带,想家都没法说,多可怜哪!    女儿却想都没想就一扭头:“我要去!”      入营的那天,三十五摄氏度,我偷偷溜进她的房间瞄一眼,就热得满身大汗。出来,我又问她是不是回家算了,她还是扭头说:“不回家。”    我们离开的时候,女儿正排队交体检表格,直挥手叫我们走。我偷偷看她有没有哭,她居然眼眶都没红,还直说好兴奋。    上了车,慢慢驶离校园,我一直回头,但是那个号称舍不得爸爸妈妈的宝贝女儿,居然背对着我们。      在美国其实有很多这样的“集中营”,有音乐的、体育的,也有文学的、科学的。偏偏“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就有那么多年轻人,想尽办法进去接受虐待。    从女儿入营这件事,让我常想“女大不中留”。同样“儿大不中留”,当年儿子入哈佛,送他去,我走的时候直掉眼泪,他不是也没“目送”我离开吗?    他们那么无情,是因为离开父母兴奋,还是因为眼前有太多要面对的挑战,“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    如同我当年,把家一搁,只身来了美国。在机场,连学生都哭,我却没掉眼泪,因为前面的苦难是我要独自承担的。他们还留在家里,过平静的生活,我却成了漂泊者。    但是,为什么每个年轻人都要漂泊,都梦想做异乡人,都觉得孤危是一种酷?这是不是一种天生的冲力?    是这冲力,使人类的祖先能由最早的非洲走出来,走到全世界,甚至登上月球,相信有一天会到达火星。    也是这冲力,使一个个王子和公主走出父王的城堡,不理会父母的呼喊,硬是跳上马,绝尘而去。       我常想:    父母要留,孩子要走;父母要为他们做主,他们偏偏不听。这表示他们有年轻人的想法,还是该称为反叛?    一个乖乖牌,父母说什么是什么,好好走大人铺好的路、接家里的事业,做个“孝”而且“顺”的孩子,是不是就好?    我也常想:    如果我是比尔·盖茨的爸爸,知道儿子居然大二要从哈佛辍学,我会不会支持他?如果我是李安的父亲,知道儿子居然。要去搞电影,我又会不会阻止?如果我阻止了,还会不会有今天的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和大导演李安?    是不是因为孩子年轻,我们就应该让他走出去,找他所想找的东西,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而不是没等他找,就把盖子打开说:    “来!这就是你要找的东西。”      儿子小时候,我曾经有一段时间扮演强权,什么都帮他安排好。    但是经历了这么多年,看了美国的“自由经济”与民主精神,我发觉每个人都有他的特质、他的优点,以及他走出去自己闯天下、自己去受苦的本能。    最好的教育是让他们这些长处获得充分的发挥。      这本书就是我新教育观下的产物,表面上它与传统教育一样,但潜在的主张是“自由教育”。    我知道,许多的家长都逼孩子。我没有唱反调,叫孩子不努力,而是教他们“成功要自己去成功,如同成长要自己去成长”。让他们自己逼自己,而非做个没有电瓶的车子,只等父母师长在后面推。      这两天,每次走过女儿的房间,看到她的公主床,我都想掉眼泪。但我知道自己两尺半的胳臂,已经留不住她人生千万里的行程。    我甚至想,如果每个学校都能像草山(Meadowmount)“集中营”那样,没有铁丝网、不逼孩子进去,孩子们却都想尽办法考进去,甘心乐意地接受严格的训练,那该多好!

内容概要

本书是刘墉写给女儿的,同样也是写给所有希望获得成功却又对怎样成功感到迷茫困惑的你的书。    在本书里,作者既是一位慈父,又是一位严父:他从怎样规划睡眠、怎样利用时间、怎样得体穿衣、怎样训练写作这些切实可行的小事情谈起,在怎样看待偶像,怎样与老师相处,怎样克服恐惧、焦虑等方面为年轻读者提出建议,也教他们如何正确地看待胜败和死亡这些人生的重大课题。    作者刘墉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移居美国之后,又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本书正是他接受美国文化之后对传统教育进行反思的结晶,是诠释他“自由教育”和“爱的教育”观点的最佳作品。生动的语言、鲜活的故事、亦师亦友的立场,会让青年读者备感亲切,在不知不觉中感知他的建议和引导——他的这些建议和引导有如智慧之光,照亮通往成功的道路。

作者简介

刘墉,画家、作家。一个很认真生活、总希望超越自己的人。曾任美国丹维尔美术馆驻馆艺术家、纽约圣若望大学驻校艺术家、圣文森学院副教授。出版中英文著作六十余种,在世界各地举行个展三十次。
创作的原则是“为自己说话,也为时代说话”;处世的原则是“不负我心,不负我生”。现主持水云斋。有一颗很热的心、一对很冷的眼、一双很勤的手、两条很忙的腿和一种很自由的心情。

书籍目录

前言 自己去成长·自己去成功谈睡眠 谁不希望睡到自然醒谈出头 拼命做个人上人谈镇定 平常心 心常平谈自卫 小心怪叔叔谈应变 “9·11”的一场噩梦谈独立 做自己的主人谈谨慎 当习惯成了自然谈师生 恨老师谈死亡 向远方挥挥手的时候谈失败  向前走  别回头谈自由  你有酷的资格吗谈缓急  你能不能睡柴房谈恐惧 在生死之间选择谈焦虑 焦躁就是浪费时间谈胜败 有赢有输才是人生谈时间 事半可以功倍谈自尊 中国人  不传病毒谈公德 马桶与电视谈自然 院子里的万灵丹谈责任 小心这里有个台阶谈偶像 当偶像摔倒的时候谈穿着 穿出你的品位谈中文 打开一扇门谈成长 离开父母的时候……后记 是“爱到开心”附录 大颈南初中毕业旅行的行为规则

章节摘录

谈睡眠谁不希望睡到自然醒今天早上七点,你妈妈的闹钟响,把我吵醒了,可是见她瞄了一眼闹钟,继续睡,我猜一定时间还多,就没吭声。直到过了半个钟头,还不见她起床,才推她,问她要几点起,你妈妈醒过来,看看钟,立刻跳了起来,说:糟了!怎么没听见闹钟响呢?当时已经七点半了,而你必须七点五十分到校。看你妈妈急着去浴室梳理,我就先跑到你房间看,想你一定早准备好了。没想到,你也还在被窝里。我问你为什么还不起床。你说马上会起,我又说已经七点半都过了,你就哇的一声立刻坐起来,一边匆匆忙忙穿衣服,一边怪妈妈为什么没叫你——你自己又为什么把闹钟按了下去?看你抓了一根香蕉,头发都没来得及扎,就匆匆忙忙地跟妈妈出去,我觉得有必要跟你谈谈你的睡眠规划。最近常听你抱怨睡眠不足,怪学校功课太多,有一堆考试,又怪自己为什么总需要睡八个小时才够,还说羡慕那些一天只睡五六个钟头的同学。其实你不必为自己睡得多而自责,因为你正处在成长期,青春期的孩子本来就需要较多的睡眠。生长激素多半在睡觉的时候分泌,所以如果你睡不好,就容易影响发育。而对那些已经发育完全的大孩子,就不必有太多睡眠了。我最近看到一个统计,说美国高中生一般只睡六个钟头,回想你哥哥高中时甚至一天还睡不到五个钟头,他们照样发育得很好,可见当你度过这个“急速的成长期”,自然就不会那么爱睡了。’由此可知,而今你睡下去就起不来,不一定是因为懒,而是由于生理需要。所以我建议你检讨一下,能不能在“醒着的时候”快一点,使自己能早点上床,而非cut你的睡眠时间。每个人都会拖——一生有一生的拖,中国人常讲“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那是拖了少年时。相同的,一个月又有一个月的拖,你不是每到学期结束前,就特别忙吗?那是因为前面大半个学期都比较放松,造成功课的堆积。往再小的地方看,其实一天也有一天的拖。举个例子,昨天你因为参加学校社团活动,六点多才到家,先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卡通,接着去吃饭,吃完饭看你进房间了,我有事要问你,原以为你在做功课,却发现你躺在床上睡着了,醒过来之后,又坐在那里发愣,还怪自己爱睡觉,直犯脾气。好!让我们回头算一算:你刚回家时看电视花了多少时间?吃完饭打盹用了多少时间?打开书包,一边懒洋洋地拿出书本,一边开电脑看信箱又花了多少时间?如果你把这些时间浓缩一下,进门先把书包里的东西拿出来,看看有多少功课,心里有个计划,同时看你的“伊妹儿”。然后一边吃饭,一边看看电视,吃完饭赶紧上网查资料,开始写报告。你会拖到一点多才睡觉吗?所以,总要拖到很晚才上床的人,常不是时间真不够用,而是由于前面拖了。人很妙。你会发现考试之前,读书特别专心;你也会发现,如果一天有五样作业。你做第一样花一个半小时,第二样花一个小时,第三样花五十分钟,第四样花四十分钟,等你做第五样的时候,看看时间,已经很晚了,极可能只花二十分钟就完成了。但是相反的,同样的功课,你倒着来一先做第五样,再做第四样、第三样……那第五样可能就花你一个多小时,第一样却反而只花三十分钟。这也是因为心情的轻松而造成拖。那拖你不一定明显感觉到。只有当你细细比较之后才会发现。沿着这个思路想下去,如果你从一开始,就以“当时已经深夜十二点”的心情去面对,会不会就能效率特佳,省下不少时间呢?我也曾经以台湾的一个中学生做实验。他的功课比你还忙,每天觉都不够睡。所以回家也常躺在沙发上就睡着了,被拉起来之后,也常要发呆个半天才能进入学习状态。他妈妈来找爸爸谈,说孩子总睡不够,如果不先小睡一下,读书的效果很差;先让孩子睡一阵,又会因为开始得太晚,拖得很迟才能上床。我就建议她为孩子做个统计:“你试试看,孩子一进门就让他先睡个觉,然后起来吃饭,再做功课,会造成几点上床?相对的,你不准他先睡,叫他早早就开始做功课,又会几点钟上床?”你猜结果是什么?结果是:她如果先让孩子睡九十分钟,孩子是一点上床;她如果不让孩子先睡,孩子是十二点半上床。前面睡了九十分钟,才迟了半个小时睡觉,我请问你,那多出来的一个钟头跑到哪里去了?相信你一定猜得出,因为拖掉了。当那孩子发现时间还多的时候,就慢慢做。反不如在先睡了一觉,“起步”晚,时间已经不早,心情紧张的状况下,来得注意力集中。而且,你知道吗?因为那孩子先睡了九十分钟,不但加起来的睡眠时间比较多,而且因为精神好、头脑清楚,反比不先睡一下、十二点半上床的成绩进步快。孩子!随着你升入高年级,会愈来愈觉得时间不够用,而不得不减少你的睡眠。如果你还希望睡得饱饱的,恐怕也得为自己做个睡眠和工作规划了。你要用时间的紧迫逼自己有更高的效率,而非用恶性循环的拖延,使自己损失睡眠与健康。注:如果希望“小睡”能有“大睡”的效果,最好能一次睡六十到九十分钟。据二○○三年六月十四日美国《世界日报》的综合报道,由哈佛大学莎拉•梅德尼克教授领导几位心理学家测试发现,午睡一小时至九十分钟之后的视觉学习能力比不睡者高许多。那份刊登在《自然神经科学》期刊的分析报告中也提出,午睡的好处只有经历“慢波睡眠”和“快速动眼期”的人才能享受到。因为这两种睡眠可以提神醒脑,并且有助于处理新学到的技能与资讯。研究报告甚至说:“从行为改善的角度来看,午睡在直觉印象的学习上,跟晚上一夜安枕同样有用。”午睡也使晚上睡眠的效果提高。实验显示,第一天有午睡的受试者在二十四小时之后的记忆力,比没午睡的人强百分之五十。此外,根据许多睡眠专家的研究可以知道,“快速动眼期”(也就是简称REM,做梦时眼睛不断在眼皮下转动的那段时间)有非常好的消除紧张及增强睡眠之前学习效果的好处。在REM期被叫醒,也比在KEM之前的深睡期容易得多。而REM一般都在入眠后六十到九十分钟出现,所以如果可能,小睡最好能长达九十分钟。孩子放学回家,假使非常疲倦,让他睡九十分钟,要比只睡二十分钟的效果好得多。此外,应该利用REM期增强记忆的好处,譬如在睡前看一下书,或背一段课文,接着去睡九十分钟,起床后再回想睡前读的东西或复习一遍,就可能有事半功倍之效。谈出头拼命做个人上人“不是只有我会拖,老师也会拖。”你今天一边看我昨天写的文章一边抗议:“老师在学期开始的时候都慢慢教,讲一堆废话。到了学期要结束之前又拼命赶。老师赶,害得我们也得赶,所以期末考试之前特别忙。”说完,你接着往下看,又抬头问:“那台湾小孩为什么要先睡个觉?睡觉做什么?害他晚上都睡不着了。”我就笑说你是“饱人不知饿人饥”,问你要是你夜里只睡了五个钟头,就算回家先睡一个半小时,加起来也只有六个半小时,你会晚上睡不着吗?我又告诉你台湾的小孩有多辛苦,同一科,他们常常要念好几种不同版本的教科书,每天不但上课比你早、下课比你晚,而且经常留校补习,补到八九点才能回家。你就瞪大眼睛,问为什么这么苦。孩子!我也常责怪为什么中国人那么狠狠地逼孩子,把孩子逼得早早就戴上近视眼镜,甚至把孩子逼得跳楼自杀。我还作过比较,发现我这一代的健康反不如上一代。原因是上一代身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环境,常常要躲轰炸、换学校,有了不少“中间喘息”的机会。相对的,我生在一九四九年的台湾。战争过去了,但是学校少、学生多,入学考试的压力大,于是有了所谓“恶补”。我小时候,就已经常常要留校补习。在我记忆中,总浮现那个背着重重的书包,书包里装着《图解算术》,在夜色中回家的画面。你能想象当你学跳舞,学唱歌,学钢琴、小提琴,每天还轻轻松松的小学六年级,许多台湾孩子已经去补习班补习了吗?何止台湾的孩子啊!大陆也一样。我曾去过一个有名的中学,那校长得意地说他们的毕业生百分之九十以上能考上重点大学;又说他们特别在山边盖了一片房子,高三的学生一律送到那儿去住校。就好像以前读书人常到深山庙宇里苦读一样。不只名校,我有一年去广西深山贫困地区的一个小学,那里的校舍破旧不堪,孩子们身上穿着五颜五六色的“百家衣”。但是你可知道,那里的孩子居然对我说,他们只看到灯光和月光吗?他们说,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念书,太阳下山之后还要留校补习,所以难得看得到太阳。据说因为土地贫瘠,有些学生全家只有一套能出客的衣服,大家轮着穿;甚至有人穷到没衣服穿,没被子盖,天冷时躲在草垛子里。.但是。那些父母还是拼了命,要送孩子上学,要为孩子交“补习费”和“代课老师费”。这几年,我跑了许多中国大陆荒僻地区的学校,除了我们捐建的希望小学,也去了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和建在山西窑洞里的学校。他们都太苦了。一个老师的月薪可能不够你看两场电影,一家两个孩子可能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轮着去上学。但是,我发现他们都拼命用功,他们的父母可以不识字,却都知道逼孩子念书。渐渐地,我了解了,“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苦读才能出头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在中国人的心里。就算是现在学校多了,在台湾甚至录取率超过百分之百,大家还是要拼。为什么?因为要拼进好学校,因为要“强出头”。孩子,其实你有什么好不解的呢?你看看四周的同学,尤其犹太人和中国人,他们不是都想尽办法,给孩子补习。叫孩子到医院当义工,上网为孩子找各种题材、参加科学竞赛,甚至为孩子找老师教网球、击剑、游泳和溜冰。建立得奖记录,好争取进入常春藤盟校吗?正因此,犹太人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四处被排斥,发展到今天,在美国社会虽是少数。却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人则能成为美国平均学历最高的族群,在各方面有杰出的成就。美国是自由的,自由到你可以选择做清道夫或大学教授;美国也是开放的,清道夫可以赚得比大学教授还多;美国还是平等的,职位没有尊卑贵贱,只要肯努力工作,都能有不错的生活。但是,有一些民族,尤其是那些经历苦难的民族,无论在中国或美国,他们心底自然有股力量——拼命做个人上人!谈镇定平常心心常平“后天就要生物科会考了,我好紧张。”晚餐时你皱着眉说。“要有平常心。”我先简简单单地答,又加了一句,“我和你妈妈就有平常心,所以明明知道你要会考了,也不多问你,怕你因为我们问而更紧张,也更没有平常心。”“什么叫平常心?我不懂。”你说。好!我就用平常心跟你谈谈平常心吧!平常心就像这三个字,是“平常有的心”,是“平常的心情”。举个例子,你平常早餐都吃一个蛋、一块面包,晚上都睡七个小时觉,考试的时候,也像平常一样睡七小时觉,早晨吃一个蛋、一块面包,就是有平常心。至于没有平常心的人,可能碰上考试只睡五个小时,早上为了增加体力,多吃一个蛋、一块面包,还多喝杯果汁、吃根香蕉,到了考场,又灌下一瓶鸡精。结果,你猜怎么样?因为他的生活方式跟平常不一样,睡得少,本来新陈代谢已经不好,又吃太多东西,不习惯,反而可能在考场胃痛。我就曾经在参加大专联考的时候,因为没有平常心而呕吐;我也曾经因为没有平常心,在上电视主持特别节目的那天,脸上长了两个大包。为什么?因为考试之前,我为了补充体力,特别买了几瓶健康饮料,那饮料的主要营养成分是氨基酸,我不习惯。至于主持节目长大包,则因为我在前一天晚上照镜子,看到几个粉刺,挤又没挤好,造成发炎。我平常总挤痘子,很少发炎,为什么偏偏那天出问题呢?很简单,因为没有平常心——平常我要挤就挤,反正第二天没什么大事。挤坏了也没关系;可是那一天既想挤又不敢挤,生怕挤不好,结果因为不敢用力挤,反而没挤干净,造成第二天发炎。所以我说,要有平常心,你平常习惯怎样,考试前保持那样,就不会出问题。我甚至建议你完全照平常的时间上床,即使早准备好了,也别因为想多睡几个小时而提早睡觉,因为太多人得过这样的教训,就是碰上第二天有大事,早早上床,既不困心情又紧张,反而造成失眠。妈妈在晚餐时不也说吗?她学生时代,大考前不洗头,考试那天不穿新衣服新鞋子。我在学生时代跟她一样,那也是一种维持平常心的表现。因为当你放太多的注意力在服装上面,或是穿了自己不习惯的衣服、鞋子,剪了不习惯的发型,造成分心,或临时出了情况。反而会影响考试。举个例子,我小时候有一次参加全台北市的演讲比赛,特别在那天穿了新衣服、新皮鞋,就差点出问题。因为才弯腰系鞋带,裤裆就咔嚓,裂了。等缝好裤子,匆匆出门,又发现那双皮鞋因为是新的,硬,打脚,走一步痛一下,造成我连上台都一拐一拐的。你说,那不平常的心,不是弄巧成拙吗?经过大半辈子,我觉得愈是碰上不平常的事,愈要有平常心。所以。在做胆囊割除手术的前一天,我跟平常一样写文章、看书、看电视剧,跟平常一样时间上床;我每次出国前,也必定跟平常一样的时间睡觉、起床、打球。我见太多了!许多人在出门旅行前,赶着安排未完的公事,上飞机前一夜,先赴应酬,大吃大喝,又装行李装到深夜,结果还没出门。已经扭伤了腰,上飞机之后又开始泻肚子,加上出门之前休息不够,没几天就感冒了。或许你要说。出门前的事情当然要安排好,行李也当然要装。对!这正是我强调的。愈是将要面对不平常的情况。你愈应该早早安排。把那不平常的负担,用前面充裕的时间分散。如同考试,你想能有平常心。就应该在平常早早准备;你想出门之前表现得从容,就应该早早去规划,甚至两三天前已经收好行囊;你想要穿新衣服出台,则应当早早就把衣服试穿一遍,甚至穿上鞋子里外走走。看看步子跨不跨得开,脚又会不会踩到裙角。“平常心”要以“平常”来准备,而非临时抱佛脚。“平常心”也是“心常平”,让你的心总保持在平静的状态。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所以。只有平常就努力、平常就警醒的人,才有资格谈“平常心”。谈自卫小心怪叔叔一个学生逛完百货公司,刚要出门,突然有个女人,匆匆忙忙地跑来对她说:“我的肚子痛,必须上厕所,可是我跟我先生约好,他就在门口的一辆白色的车子上等我,能不能麻烦您,告诉我先生一声!”说完塞了两包东西给她,“这也麻烦您交给他!”学生还没走出门,就被百货公司的警卫抓住。她抱着两包没有付钱的贵重商品,吓得呆呆地站在那儿,因为人赃俱获而百口莫辩。至于那先前说肚子痛的妇人和所谓的白色车子,则消失了踪影。“这会是真的吗?”今天下午,你拿着《超越自己》上的故事来问我。“当然是真的,而且就发生在我学生的身上。”我说。“那学生后来怎么样了呢?”你又问。“被带到了警察局,而且留下了偷窃的案底,只怕一辈子都洗不清。”你听了,瞪大眼睛耸耸肩说:“好可怕!帮助别人怎么会还这么危险?”孩子,这世界上确实是充满危险的。你没看报上常登,有人装做向女学生问路,请求女学生带他去,再到阴暗无人的角落。露出狰狞的面目吗?你没看到报上常登,有人在荒郊野外。把车子的引擎盖打开来,装做抛锚,拦车请人援助,再在那人伸头去看引擎时把人打晕,下手抢劫吗?你没看见报上总是刊登神职人员性侵犯幼童的新闻吗?那些被侵害的孩子甚至要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之后才敢出来指认。孩子!你要知道,狼固然可怕。但是披着羊皮的狼更可怕。偏偏那些披羊皮的狼,看来常是比较文弱、比较没有侵略性,也比较不会让你戒备的人。他们就好像老虎。据印度调查,跑到村落里吃人的老虎多半是老而有病的,它们没有能力在山里猎捕野兽,只好跑到村子里偷牲口、伤人。所以,愈是看来不会侵犯你的,甚至看来和蔼可亲的,当他的举止怪异时,你愈要小心。或许你已经不记得了——当你三岁的时候,有一次手脱臼,当爸爸妈妈带你去看骨科医生的时候,他除了检查你的关节、照x光,后来居然要检查你的下体。爸爸当时很不解地问:“为什么?”医生笑笑,说:“这是美国政府规定,怕小孩受伤是受到侵犯时挣扎造成的。”……

编辑推荐

《靠自己去成功》有生动的语言、鲜活的故事、亦师亦友的立场,会让青年读者备感亲切,在不知不觉中感知他的建议和引导——他的这些建议和引导有如智慧之光,照亮通往成功的道路。 我知道国内的家长都逼孩子,我没有唱反调,叫孩子不努力,而是教他们“成功要自己去成功,如同成长要自己去成长”。父母要留,孩子要走;父母要为他们做主,他们偏偏不听。这表示他们有年轻人的想法,还是该称为反叛?如果我是比尔•盖茨的爸爸,知道儿子居然大二要从哈佛辍学,我会不会支持他?如果我是李安的父亲,知道儿子居然要去搞电影,我又会不会阻止?如果我阻止了,还会不会有今天的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和大导演李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靠自己去成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8条)

 
 

  •   本来不错的书,适合12~17岁正在青春期的孩子阅读。一共200多页的书,其中有22页是完全空白的页,很多页的内容都是半页,后记的10页竟然都是半页。刘墉的书本来是非常好的,而且每本书上都写着他用版税捐助了许多公益事业,可是出版社这样排版,浪费了多少纸张,孩子们多花了很多钱去买书中的白纸,这不是明目张胆的利用他的名气骗钱吗,强烈鄙视这种行为!不知道刘墉本人知不知道。不得不只给3分的评价,这3分只是对书内容本身的评分。
  •   一共200多页的书,其中有22页是完全空白的页,很多页的内容都是半页,后记的10页竟然都是半页。刘墉的书本来是非常好的,而且每本书上都写着他用版税捐助了许多公益事业,可是出版社这样排版,浪费了多少纸张,孩子们多花了很多钱去买书中的白纸,这不是明目张胆的利用他的名气骗钱吗,强烈鄙视这种行为!不知道刘墉本人知不知道。
  •   还可以,刘墉的书,不过好像贵了一点点
  •   用一个小孩子的眼光,一点一点诉说着自己的成长经历。其实看的多了会觉得有些还是离自己的生活很远的,毕竟环境不同。刘墉生活在美国,儿子女儿都很优秀,前面倒像是有些炫耀般的展示给读者孩子有多么多么的优秀,但是不令人厌烦,总会觉得有这样的资本去炫耀。书本就像是家庭的一本小记,从小到大,与其说是教育别人,不如说记录了自己的生活。
  •   这是刘墉写给女儿的,但是看的人都会受益匪浅,感觉到他的谆谆教导和浓浓爱意。书里都是很短小的一篇篇散文,用很贴近生活的例子来教育孩子,让人很受启发。
  •   非常喜欢刘墉老师的书本
  •   家庭教育的真知灼见~很受用
  •   书寄过来时书角都是破损的,书页有些脏,书页发黄的很厉害,是本很旧的书,请问发货前没有检查吗?为此我感到很不愉快!可刘墉的书无可厚非写得非常好,这本书非常适合我们父母怎么去面对孩子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让孩子懂得去生活、学习。同时也教育我们怎么为人处事,他是位非常细心的、悉心教育孩子的好父亲。
  •   靠自己,相信自己,强壮,自由,快乐
  •   老师的推荐,绝对的信任。
  •   非常满意,包装结实,全新正版书,给全5星评价!
  •   喜欢 感觉挺好看的。。
  •   很适合公司送书用 很不错
  •   虽然是作者写给女儿的文章,背后却有许多关于人生关于成长关于教育的思考,读过挺有收获。
  •   刘墉的书不错哦!我很喜欢他的作品的,都是小故事,意义深刻。这本书我是送我弟弟的,标题我就挺喜欢了,我没有看过,不知道弟弟是否看了,这个标题就是我要跟我弟说的话,“靠自己成功”
  •   现在都是把以前买过的纸版书收个电子版的,精品!
  •   总是对社会上的人和事都不太了解,读刘墉的书很好。教会怎么做人,怎么处事,怎么处世。受益匪浅
  •   书的内容由一篇篇短文组成,由一件事情说起,谈到了很多东西,父母应该读读这本书,可以学到不少东西
  •      刘墉老师的人生阅历非常丰富,对女儿苦口婆心的说理后又拿出自己生活中经历的生动的例子,是前边所说的更形象、易懂。
       老师以书信的方式对女儿展开教育,避免了双方面对面发生冲突而尴尬的可能性,又很好的对女儿完成了一次爱的教育。
       书中有很多内容是大陆父母很少去和子女交流的,比如书中会告诉你现实是残酷的,举了很多例子,其中一个是说开车时路上有一个小动物,而后边又有很多疾驰的车,如果急刹车避免撞到小动物的话就可能发生车祸,所以现实必须有所取舍,非常的残酷。
       书中有生活中的细节,比如不要乱扔东西;也有对民族自豪感的教育;以及很多心里层面的教育,得失心不应该太重,要对生活抱有希望。总之,父亲是想女儿在走出温暖的家庭走进时有狂风暴雨的社会时能更好的生活下去。
       在书中了解到刘墉老师对公益事业的热情以及对公益事业的态度,觉得老师是一个我们真正该为他感到骄傲的同胞。
  •     自己,成功。咋一看又是一本成功学的书籍,但细细读来却是不错的新式教育子女的书。刘墉作为一个台湾出生的后来又在美国生活的人,但骨子里还是浸淫传统文化很深的人,对子女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透过一个个精致的小故事来讲述人生的道理,虽不是十分得精彩,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孩子无私的爱。但又不是溺爱,明白着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也敢于放手,饱含着为子女早日搏击社会而做出的勇敢的自我情感上的牺牲。无碍乎大家都是最无私的爱就是父母的爱,只要付出,不求回报。向天下的父母亲们问好,你们是最平凡的伟大。
  •     这还是上初中时老师推荐刘墉的书然后买的,一开始看的还挺新鲜,觉得这父亲当的真民主,后来发现他好几本书都是一风格的,就有点看的不耐烦了,但这本书还不错。
  •      靠自己去成功。
      
       在图书馆的书林中,看到这个名字,立马就抽出来。还以为是讲怎么去争取,怎样坚强的书。结果,读了之后才知道是刘墉教导女儿的“家训”。总觉得刘墉这个大男人有点婆妈。难道是到东北读书两年,受到这边彪悍的民风的影响,自己也开始欣赏那种粗糙起来,受不了斜风细雨了。
      
       其实读着这本书,就不由自主的联想起高一时学过的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全是追忆的小细节,可是情到深处,也不禁泪眼婆娑。当时老师說那篇文章情真意切,甚是感人。当时很不以未然。只是因为里面的一句: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牢牢记住了这篇文章--第一次发现我的名字还可以有这么美丽的解释。可是就在前天,回答老友的一个问题:2007年你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我就完全懵了。花了一分钟才理清楚,今年是2008.去年是2007.突然好害怕如果再过几十年当我回忆过来,一切都是空白。才意识到应该记住的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毕竟不是为了那一个结果而活的。
       (可是,如果那些文章是女性写的,也许我会感觉更容易接受一点吧。呵呵,或者說我才不会为自己生为女生而惭愧吧。)
      
       去年寒假回家,和高中的语文老师小聚。在一个小咖啡厅里,开始像朋友来谈话。但是,老师有句话,我到现在才开始懂得。她說:家境好的家庭里出来的孩子并不是像一般人想象中那样骄纵,其实他们因为家庭的原因眼光能更长更广。因为父母的先见,他们也能比一般人稍微轻松,提前为他们选择一条正确的路。他们少了一般人面临选择时的迷茫。当时也只是一知半解的知道这句话。像自己这种从小城市出来的女生,并不需要为生活费发愁,当然也不可能追求什么奢侈的生活。没什么好抱怨的,也没什么好炫耀的。
      
       刚上了一学期的大学,似乎还有很多时间好好去挥霍,好好去任性,去追求曾被约束的自由。
      
       如果一直只想做个小城女孩儿,是不是我也不会在开始想做点什么来证明自己,在被老俞糊弄,在很多选择前开始迷茫。当我试图打电话回家征询父母的意见时,爸妈的口吻竟然一致:你回来嘛。我们养你。这样让我哭笑不得的话。不得不承认,是他们一直的溺爱,才让我有时很自私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在这个时候我需要的不是溺爱,而是帮助。
      
       记得刚读高中的时候,第一次住校,妈妈很担心我,但是每次打电话来就三个问题:最近吃得怎么样?小心生病哦。好好学习!之后,就是沉默。看到每次听到其他的同学說跟父母谈很多的时候,我心里就很不是滋味。我第一次戴bra,是隔壁家的姐姐带我去买的。是高中寝室的同学告诉我在什么时候应该用护垫。高中时要好的男性朋友告诉我一些两性的知识,并警戒我說,不管怎么样不要跟你的男朋友发生关系。他们到了这个年龄阶段....所有的这些,我的父母都没有在场。
      
       到了大学,我已经习惯父母这种特别的支持。当我把路放在他们的面前,问他们的意见的时候,妈妈說:我支持你的选择。当我最终决定考托福,出国。放弃父母要求我的考研,以后找一个跟他们近的工作地方。当我告诉他们我这个决定的时候,妈妈說:好的!你一定能行。就如高考完后,我毅然决然的要逃离他们的保护,来到遥远的北方念书一样。
      
       读刘墉的《靠自己去成功》,心里忍不住会想,如果我的父母像刘墉一样能在我人生的道路上提醒我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当我面临选择的时候,帮我理清思路,找到最适合我的路。我是不是就不会浪费那么多的时间,到大三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什么还没为以后做好准备。我是不是也可以像刘墉的女儿一样不仅成绩好,还会拉小提琴,还拿布什奖学金~~~
      
       但是,当我再看到书名的时候--靠自己去成功,我也释然。父母再怎么努力,再怎么铺路,路,还是要靠自己去走的。
       这是我选择的路,我会好好的走下去。^_^。
      
       爱,有很多种。谢谢爸妈一直的无条件的支持。虽然他们好像忘了明天是我生日。
  •   看了你写的,很有感触,就像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一样!
    我也很迷茫,很希望有个人可以给我指路,在我不知道做出什么抉择的时候,可以给我很多建设性的意见!
    可是,没有!
    所以,只能靠自己去成功了!
  •   人生有时候就是这个样子,没有得到了永远是最好的。记得高考结束后报志愿,我问妈妈应该报哪所学校,那时她的结论也和LZ的母亲一样,只要我喜欢报什么都好。当时,觉得父母很不负责任,那根本是在推卸责任!但是后来与妈妈的一次电话让我彻底改变了看法。“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开心幸福,也许有些时候我们帮你选好了路,你会觉得走的很舒适。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人生是漫长的,总有一天你要自己面对现实面对抉择,那个时候你该怎么办?另外,我们给你选的路就一定能让你开心幸福吗?你喜欢什么最清楚的人是你自己,我们不想因为自己让你最将来的几十年都不快乐,所以这个权利还是交给你,而我们能做只是在后面默默的支持,哪怕一个眼神也好!因为爱你才会设身处地的为你着想,要知道溺爱不是爱!”
    从此,我不再怪父母对我的放任。因为我明白,路,只能靠自己一步一步的走,哪怕是跌跟头。成功亦然,靠自己!!
  •   挺不错的评论,关注的人有点少。
    08年大三的话,今年应该已经大学毕业了。不知道你是不是出了国,是不是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工作。是不是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你的那些想法我感同身受,让我仿佛回到了大学时代,彷徨而迷茫,青涩而没有方向。呵呵,大家都是这么一路走来。
    境由心生,比如旅游,你喜欢跟团还是自己去。选择不同,沿途的风景也不相同。风景不同,心境自然也就不同。我后来渐渐明白,所谓快乐不是走怎样的路看怎样的风景。快乐不是选择题而是论述题,是当你选择了一条路一种风景,然后去发现她的美丽。
  •   呵呵。我明年毕业。现在,生活还行。出国的事情还没有搞定,工作嘛,也快奔赴招聘会了。幸福生活,就在现在咯。呵呵,虽然一切都没有定数,但是有奔头的生活还是让自己感觉听幸福。
    呵呵。加油。
  •   父母…有时也是无奈的…他们有时不知如何才能帮到我们…只能默默的支持…但是…他们是伟大的…自己的路…还是自己负责吧!
  •   恩~~自己的路,自己走~
    吼吼~~!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