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社会史论

出版时间:2007-1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作者:徐甡民  页数:35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上海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它本来又是如何的?它的崛起能量究竟来自于何处?这一切的历史含义又在哪里?……本书分六章内容,对此进行了作答。通过本书,你将获得对于上海乃至是对它的市民社会的某种新的认知。

作者简介

徐甡民,男,1953年生,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一多半时间在农村务农,兼给那里的孩子上课,以后在恢复高考和“知青”回城的当口,先参加县城的高考,然后回到上海,结果是在上海读的大学,毕业后的工作履历是机关、大学和报社,现为高级编辑。许久以来,一直是以零散的评论表达对于文化和社会的关注。有两种电影专著,有两次剧作获奖,把对于历史的思考形成著述,这是第一次,也是一个开始。

书籍目录

序第一章 上海的天时、地利、人和  一、天时——上海开埠    1.“不为遥制”的“国中之国”    2.主权形式与国民身份    3.上海租界的规模效应  二、地利——“立场”决定视野    1.上海,“襟江”而“带海”    2.比邻江浙,左右逢源    3.上海的“看海”  三、人和——从移民到市民    1.共同的移民履历    2.共同的市民身份第二章 求真务实,融会中西  一、物用器具的西化现象    1.标新立异上海滩    2.“原来外国的苍蝇那么大”    3.价值评判的实践标准    4.“师夷人之长技”  二、西学“政”、“教”及其兼容    1.开风气之先的移风易俗    2.民主的镜鉴与启蒙  三、国民意识与国家认同    1.洋人之恶    2.上海的抗争  四、开眼看世界    1.所谓沪人“亲美”    2.“黄金十年”中的上海    3.上海的“和为贵”  五、近代上海的心结:国力    1.国力衰败,国难未已    2.“商战”立国第三章 个体本位及其历史的定义  一、个体概念的历史异同    1.同质个体的“马铃薯”    2.应运而生的异质个体  二、“哪里没有私产权,哪里就没有正义”    1.私产权的历史形态    2.私产权之上海新天地  三、近代人权的女权标志  四、上海的“义”“利”之辩    1.“人须先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2.“君神合一”之历史批判    3.“有教堂的市场经济”第四章 由市民而社会  一、法律的公约机制    1.没有秩序就没有自由    2.公信与聚合    3.法律的“群众性”  二、“持续的、治本的爱国主义”    1.赤子之痛    2.“我爱咱们的国呀!可谁爱我呀?!”    3.对国家的自主认同    4.“国家主义”的窠臼  三、个体本位与社会伦理    1.“纳税人”意识    2.市民社团的作用和意义    3.慈善事业的社会功能第五章 市民社会的体制诉求  一、反对“己亥建储”  二、君主立宪运动    1.体制变革的上海舆论    2.“中国国会”和“预备立宪公会”    3.和平立宪还是体制革命    4.“天意难回,人事宜尽”  三、走向共和    1.市民参与的辛亥革命    2.政治妥协下的共和体制    3.“共和”的哀痛  四、一些反思    1.思想理论准备不足    2.对市民社会的认识盲点    3.民主随“集体强权”而走样    4.民主随政权争夺而异化第六章 独立的报纸舆论  一、报纸的先天属性    1.报纸原是“新闻纸”    2.民主启蒙的工具  二、公共舆论的载体    1.秉持公众立场    2.现代“乡校”及其公议形式  三、公共价值的公约平台    1.推崇物质文明    2.推崇观念更新    3.主动为民代言  四、“报馆应有独立之精神”    1.体制外运作    2.与时俱进适时革新    3.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结语:在重启与再造中  一、市场经济:否定之否定“再否定”    1.政府主导与市民认同    2.市场主导与市民意愿    3.同步增长的精神需求  二、若为自由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上海市民社会史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文笔细腻,非常耐读的一本书,非常适合阅读的一本书。
  •   纸张很好,字很舒服,书还没看。
  •     一个人的命运常常是跟一座城市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的风情也常常是一种城市风情的表现。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上海人的我,经常是象一位行色匆匆地客人一样地游走于上海这所城市的大大小小的角落,却并不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生活了那么多年的上海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她的城市精神在哪里?她的灵魂又在哪里?
      
      得到解放日报文艺部主任徐甡民的新著《上海市民社会史》时,心里便立刻涌起一种想阅读的冲动,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史论,不如说是一幅历史的画卷,一张上海历史的地图,它从上海的天时、地利、人和几个角度,分析了上海发展的客观机遇,又从物用器具、风俗、道德体系的建立、私产权、女权标志、君神合一、法律、社会、社会伦理、社会体制、新闻等方面,全方位地描述了上海曾有过的市民风情。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这座城市的理解,他那深情款款的目光和那带有关切的、深思的、焦虑的眼神,因而令人从一个现实的世界上升到理性的世界。
      
      如果说上海这座城市是一幅立体的画,那么这幅画是由无数个点,无数片色彩构成的,徐甡民的笔峰触及到上海这座城市的新闻、法律、市民的人情和社团等,这幅画即有一定的广度,又有一定的深度,这纵向和横向交织的叙述令上海这座城市变得那么的栩栩如生。
      这些年来,无论是在书本里,还是荧屏上,关于上海的题材层出不穷,但大多只是一个片断,一段故事,很少象《上海市民社会史》有这么全方位的叙事,这是这本书的特点,也是这本书的亮点,使得这本书承担了一个超乎于这本书本身的大的得多的重任。
      
      《上海市民社会史》不仅仅反映了上海市民的城市风貌,它更是一种城市精神的素描,有高光部分,也有阴影部分,使城市的面貌显得更加的立体生动,透过这部书稿,我们不仅认清了我们这座赖以生存了那么多年的城市,也认请了我们自己,我们的精神也因此带上了上海这座城市特有的气质!
      
      
      朱慧君
      
  •   你好,我想了解一下这本书中提到关于市民以及市民社会体制的问题时,作者提出的什么观点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