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华毕叙

出版时间:2008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作者:苏秀 主编  页数:316  
Tag标签:无  

前言

今年是上译厂建厂五十周年的日子。我们仍然活着的人虽然经历了将近二十年的沉寂时光,但是终于看见,译制片重新受到观众和媒体的关注。这是对我们一生工作最优厚的回报。然而对译制片作出过巨大贡献的老厂长陈叙一、备受观众喜爱的邱岳峰、毕克和尚华(老尚生前还看到了译制片复兴的先兆)却由于各种原因,离世的时候都是很寂寞的。他们的功劳是不该被埋没的,观众也在默默地想念着他们,感谢他们。因此我想在我们厂庆之际,做一本纪念他们四个老头的书,写写他们的勤奋,他们对事业的痴迷以及他们人生的点点滴滴。这既是为了寄托我们的追思之情,我想,这也是爱他们的观众极想知道的。我的同事们在来稿中叙述了很多连我也不知道的故事,以及他们跟几个老头儿交往的方方面面。尽管人天永隔,还深情地呼唤着他们,读来不禁让我潸然泪下。近几年我就特别感受到网友对我们的支持,对我们的厚爱。他们当中藏龙卧虎,有人说:“我要把译制片事业,当成我自己的事业。即使只剩我一个人,也不放弃。”这样的执着,真不免让我们这些专业工作者汗颜。还有的网友把配音版和原版反复对照着看,他们是把它当作唐诗宋词一样来欣赏和研究的,这也叫我受宠若惊。不但如此,他们还帮我做电影截图,搜集电影海报,为这本书做MP3,没有他们,我也许就做不成这本书。各界社会名流也不吝赐稿给我们,他们当中有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作家、导演,这次都以影迷或观众的身份写来很好的稿子。尽管大多数人素未谋面,他们的热情响应,使我感到极大的荣幸,也使我感到四面八方对我伸出的援手。我相信,他们的参与,也一定会大大提高这本书受到的关注程度。我深深地感谢大家,深深地感谢所有赐稿给我们的人,也深深地感谢一直支持我们、厚爱我们的观众。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们。最后,我想说说这本书的书名。开始我们就很自然地叫它“四个老头”,后来要向出版社正式上报书名了,有人说,过去已经有过黄永玉的《比我老的老头》了,再叫“老头”之类的书名,多不新鲜。大家七想八想,总难如意。再后来有个小朋友提出一个很怪的名字“峰华毕叙”,有这本书尽叙上译厂一代风华之意,又嵌进了四个老头儿的名字(峰谐音风)。乍一看不像个中规中矩的书名,我却觉得,怪也有怪的好处,好奇就会引起关注,何况还自有道理。于是决定小标题用“上译厂的四个老头儿”,书名就叫“峰华毕叙”。

内容概要

  本书从策划、组稿、运作到正式出版历时一年之久,苏秀老师以80多岁的高龄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从组稿、写稿、改稿到监督和参与随盘MP3的制作,付出了大量的辛劳,我们向她老人家致敬,祝她新年快乐,永葆青春:)  本书的制作过程中,lidodono1、左宥、法兰、隆美尔等朋友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本书也收录了zhangfan、家干、monlight、本来老六、gog、上帝的指纹、怀念上译等网友的文章,责任编辑还是文汇出版社的森林湾。这本书从装帧设计到版式制作,堪称《我的配音生涯》的姐妹篇,也可以说这本书本身就是中国配音网建站7年以来的一次重要的展示。

书籍目录

【序】 我深深地感谢大家【陈叙一】  我们的“老头儿” 教我如何不想他 陈叙一也要听我的 一个有魅力的杂家 他几个字就能叫你入戏 “哎,你谈过恋爱吗?” 享受 程玉珠口述:上哪儿再去找一个陈叙一? 父亲  从陈叙一学翻译 配音史记·高祖本纪 品叙四章【邱岳峰】  如果,他能把一切都看淡 我和父亲邱岳峰  “命运,这怎么说呢?” 牛棚中建立的友谊 我和邱岳峰夫妇当年的一段经历 未完成的约稿——一组往来电邮 他把门重重地关上了 邱岳峰 我的邱岳峰 绅士邱岳峰 邱岳峰死的时候,我二十出头 忘不了的一天 于无声处的怀念 他用声音传递了人性【毕克】  是金子总会闪光 回忆毕克 我所熟知的毕克 无话可说的代言人 衷心祈祷冥福 他有一双温暖的手 天堂有个录音棚 天寒梦深读毕克【尚华】  他别无所求 老尚,希望你能听见 老哥俩 我眼中的尚华 尚老二,你个老小子 尚二爷没死在话筒前 和“斯坦尼斯拉斯”聊天 他们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 生日礼物__石头  职责与良知——听尚华配沙威【殷殷知音】  沃土 最后的独白——纪念几位老同事 两代人的感激  伴随我们的那些电影 天涯知音  声音创造了历史  上译厂的半支乐队 叫板原声——说说我的宝贝电影《蛇》  印象即兴 【灼灼其华】  提高译制片质量,本子是关键 字儿·事儿·味儿  从“1+1=1”谈起 我感到很幸福——给网友的一封信【附录】  陈叙一翻译代表作 陈叙一导演代表作  邱岳峰配音代表作  邱岳峰导演代表作  毕克配音代表作  毕克导演代表作  尚华配音代表作  尚华导演代表作  MP3欣赏手册(峰华毕叙电影录音精选)

章节摘录

我们的“老头儿”“老头儿”,不知是谁给我们的老厂长陈叙一起的外号,后来就变成了我们大家对他的昵称。是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更是为了表示跟他亲密才这样叫的。只有对他不满的时候,表示要跟他划清界限了,才叫他“陈厂长”。不知道他当时,是否能从这不同的称呼里,体会到我们对他的感情变化。他出身于上海一家买办资产阶级家庭。家里经常有外国客人,从小他就会说英语。而且熟知很多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他对英文文法倒不一定精通,但是他的听力特别好,以至于40年代在“苦干剧团”时,大家都很穷,买不起头轮影院的电影票,只能凑钱让他一个人去看,回来讲给大家听,可见他听电影的功夫有多厉害。50年代,社会上不放美国电影了。但是,中影公司经常会给我们一两部美国电影看。那时,我们就会围住他,叫他一边看,一边讲给我们听,就像“大光明”的同声翻译。有一天,不知他为什么事高兴,拿来一张他青年时期的照片,得意地说:“给你们看一个美男子。”说实话,他不属于浓眉大眼、五官英俊的美男子。但是他作风儒雅,潇洒飘逸,这种气质可以说,是很少有的。如果他也能像孙道临在《早春二月》里那样,穿一件长衫,围一条围巾,一定会是一个极具魅力的“五四青年”。他这种气质恐怕只有生长在上海,生长在他那个文化圈子里的人才会有。也许,正是因为他生长在上海这样一个被资本主义理念浸润的社会,他才会有那些先进的经营理念吧。培养人才的理念电影也好,话剧也好,编剧和导演的意图都是要靠演员来体现的。因此,从翻译片组成立,陈叙一就开始了对演员的培养。翻译片组创建伊始,没有人知道翻译片演员应该具备什么条件。所以当年的领导会把一些既没文化,也没演戏经验的人招进来,以为只要会说普通话就行了。当然,这些人很快就被淘汰了。他培养演员的第一个点子,就是以老带新。他利用自己在话剧和电影界的老关系,向故事片组借来了孙道临、舒绣文、卫禹平、高博等演员,这些在台词和表演上特别有造诣的人,使我们这些新人,可以一面工作,一面学会怎样读台词,怎样塑造人物。不管是有过舞台经验的,像邱岳峰、尚华,还是我们这些没有学过表演的,都很快成长起来了。这也成了后来我自己做导演的时候,经常使用的方法。如让曹雷在《南北乱世情》中带林栋甫,让毕克在《砂器》中带施融,等等。梯队理念陈叙一可谓深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精髓。拿我们女演员来说,50年代末期,姚念贻稍大一点,赵慎之和我才刚到三十岁,他就先后吸收了李梓、刘广宁。到了70年代,当李梓、刘广宁还只有三十多岁的时候,又招进了程晓桦、丁建华等人。到了80年代,我们演员组,横向是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纵向有各种年龄层次的演员可供选择。真可以说,在这块调色板上,色彩丰富,特点鲜明。所以很多观众都说:“越是人物众多的戏,越能显示出上译厂的实力。哪怕只有几句话的角色,也人各有貌。”如《尼罗河上的惨案》《华丽的家族》等片的配音,都显示了当年群戏的实力。集中力量,各个击破在培养演员方面,老陈心里是有一盘棋的。他观察我们每一个人,先是试探性地让你配各种角色。然后,在一两年内,密集地给你多部影片的主要角色,使你在短时期内,迅速积累起塑造各种人物的心得体会,从而跃上一个台阶。然后,再换一个人培养。隔些年,又会轮到你一次。这样,你就从“本科”升到“研究生”了。以我自己为例,从1950年到1954年,我配过《货郎与小姐》中活泼、调皮的小侍女;配过《彼得大帝》的皇后;配过《伟大的公民》里白发苍苍的老布尔什维克;也配过《萧邦的青年时代》里萧邦的年轻恋人;还配过《不可战胜的人们》中有一大群孩子的工人妻子……这可以说是我打基础的时期。然后,到了1957、1958年,他就密集地给了我多部戏的主要角色。如《警察与小偷》的小偷妻子、《孤星血泪》的养女艾司黛拉、《红与黑》的侯爵小姐玛季德、《第四十一》的女红军玛柳特卡、《漫长的路》年轻的革命党人拉雅、《不同的命运》刚毕业的女中学生索妮亚等等,使我到达了一个新的层次。1971年,我们从干校被召回上译厂。在脱离开业务六七年之后,我配的第一部戏就是《战争和人》的女主角伍代由纪子。那是个二十多岁的青年,而我那时已经四十五岁了。是老陈的信任和器重帮我找回了话筒前的自信。我又得到了新一轮的培养。随后是《罗马之战》的女王;《春闺泪痕》被战争夺去丈夫,又深恐再失去儿子的母亲;《生的权利》的黑妈妈;《化身博士》的侍女艾维;《红莓》里以妻子的爱拯救了丈夫灵魂的农妇柳巴……本来还有一个角色也应该是我的——日本片《啊,军歌》的女主角,是个乡下老太婆,一口土话,尽出洋相,是个非常有戏可配的喜剧人物。老陈原定是我,但是工宣队认为我是配由纪子的,怎么可以配老太婆,坚决反对用我。老陈还不死心,提出让我跟张同凝试戏。结果,大多数都认为我好。张同凝也认为:“这个人物‘嗯嗯,啊啊’的小零碎,我抓不过你。”可工宣队还说我声音年轻,不适合配老太婆。老陈说:“声音是可以做的。她配由纪子声音也做过。”可那时候工人阶级说了算,硬是把我反掉了。张同凝说:“你平时不喜欢配老太婆,这次怎么这么起劲?”她不理解,一般的影片,老太婆多半没多少戏可配,可这个老太婆多么有戏呀。不单是我,我们演员组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论是李梓、赵慎之、刘广宁、曹雷、丁建华,还是胡庆汉、尚华、毕克、乔榛、童自荣,无一没受过老陈的悉心培养。邱岳峰就更不用说了。编辑制——初对陈叙一在抓紧培养演员的同时,也在大力探索培养翻译和导演的途径。首先,是翻译的编辑制。他立下定规:甲翻译的剧本,由乙做编辑,与译制导演及口型员一起对剧本进行修改、加工。这样一来,无论是甲的翻译水平,还是乙的校对水平,就都展示在大家面前了。因此,没有人会不用功。也因此,既提高了剧本的质量,也提高了翻译、编辑、导演的能力。这就是上译厂特有的“初对”。导演负责制1958年全国各省都建立了电影厂,上译的一些老导演多去支援其他厂了。厂里遂从演员组抽调了尚华、胡庆汉、我、张同凝和老导演时汉威组成了导演组。导演组一创立,老陈就提出:“译制片导演的基本功,就是理解原片。”并规定,每部影片录音之前,导演要对全组讲戏。讲戏也就是检验你对戏理解的深浅。他说,讲戏必须结合生产需要,不能讲空话。比如,讲到《恶梦》中黑人女大学生,她生活在北方的加利福尼亚州,那是个殖民城市,不太可能有种族歧视。她能在假期和白人女同学一起驾车出游,也说明,她从未因自己的肤色受到过歧视。所以,她对南方的黑人表现出的逆来顺受,觉得完全不能理解。这些表明影片作者认为,美国的种族歧视,只是在南方。在导演讲戏的过程中,他经常会问:“这场戏什么意思?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他也特别鼓励演员们提问。所以,演员的戏配得不到位,他会责问导演:“你怎么通过的?你懂了没有?”这就逼着导演不能马虎。从1951年开始,老陈就让我做一些美术片的译制导演了。后来又陆续让邱岳峰、尚华、富润生也断断续续做过几部译制导演工作。其实,那时我们厂并不缺导演。一般总有五六个人。那么,他为什么要培养我们呢?我猜想,原来那些导演,年龄和他差不多,资历也和他差不多,他无法像对待我们那样要求他们。而我们都是一张白纸,可以按照他的蓝图,来画他心目中最理想的图画吧。实践证明,他的做法确实是行之有效的。我们厂导演的能力有大小,但是利用这种互相探讨的做法,就保证了我厂出品的每部影片,都在一定的水准之上。他也是我们的“哥们儿”他是严格的领导,是业务上的权威。可有时候他也会像个童心未泯的老小孩,是我们的“哥们儿”。他有时候会念白字,我们就要笑话他,而且揪住他不放,想起来就要笑他一通。有一次他知道了一个大家都容易念错的词“粗糙”(音cucao),过去一般人多半会念cuzao。他以为这次一定会抓到一个念错的,再有人笑他,他就可以还击了。可他偏偏选中了我,我是特别喜欢一天到晚字典不离手的,所以我没有念错。我至今记得,他那“没劲”的样子啊。还有一次,我给他对口型。我说:“老头儿,你这次的121型可真准,一个字都不差。”他得意地说:“怎么?你以为就你口型准?我也不差呀。”这时候,他不是领导,也不是老师,他是我的一个争胜好强的“小阿弟”。我记得,我们曾管他叫“赵慎之的大弟子”。可我想不起来他是赵慎之哪方面的大弟子了。我打电话问老赵,她在电话中吃吃地笑了起来,她说:“哪方面?十三点方面。”我也不禁放声大笑了。只是他跟我们的这种“哥们儿”关系,仅限于50年代的老同事。60年代以后进厂的就不大敢跟他开这种玩笑了。70年代进厂的年轻人甚至说怕他,说“就没跟他说过工作以外的话”。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也许因为,50年代刚刚解放,社会环境还是比较宽松的。一个单位里的同事,更像是一个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而后来,运动一个接一个,就把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给破坏了。不过,我们有他是多么幸运啊!爱才的陈叙一我们的老头儿陈叙一,不惟是个极好的电影剧本翻译、译制导演、事业家,他更是个极其爱惜人才、庇护部下的领导。多年来,我们的人事部门执行的都是有罪论定。也就是说,只要有人检举了你,不管你是否有此罪行,先就把你当作疑犯来对待。当年,据说有人检举了邱岳峰,说他解放前夕在国民党政工队工作时,曾参与抓捕过农会干部,而后,这个农会干部又被害死了。不过,这也是后来道听途说的。到底是怎么回事,领导上从来也没有明确地告诉过大家。那时,这种事也是不可以随便问的。我记得,最早是1956年评级的时候,我们演员组大部分能够独当一面配音的人都评为文艺十级,如姚念贻、张同凝、我、尚华、杨文元等。独邱岳峰评为九级。可是评过之后一直没有正式公布。据说,因为邱岳峰有历史问题,他坦白了仍可评为九级,评级结果不公布,就是在等他。后来,说他吃老鼠药企图自杀,其行为属于抗拒交代,由九级降为十级,并且戴上了“历史反革命”帽子。不过,这件事过去了,大家好像也就把老邱戴帽子的事淡忘了。因为,1956到1957的这两年当中,他就主配了《好兵帅克》《做贼心虚》《警察与小偷》《漫长的路》《第四十一》《红与黑》和《克伦上尉》等多部重点片。也许,正因为他在戴上帽子的当年就得到厂里如此重用,几乎使大家完全忘记了他的帽子。在我的印象中,不单是我们演员组,就算全厂的同事,也没有人歧视过他。去年,富润生在他的书稿中,写到老邱的事。老富说,他受当时我厂支部书记柯刚委托,去做邱岳峰思想工作。书稿上说,邱岳峰受一个国民党军官邀请一块去郊游,他并不知道是去抓共产党。而且,邱岳峰既没参与抓人,也没参与审讯,只要他写一个旁证材料,证明有这么一件事,可邱岳峰却说他记不得了。我问老富:“既然组织上已经知道邱岳峰既没参与抓人,也没参与审讯,难道只为了他不写旁证材料,就成了历史反革命了吗?”老富说:“按照当时的观点,不写旁证材料,就是不跟党站在同一个立场,就是反对革命嘛。”也许,真如老富说的那样,邱岳峰确实没有什么严重的历史反革命罪行,因此,陈叙一才敢那样重用他吗?有一位曾担任过支部委员的同事告诉我,在使用邱岳峰的问题上,陈叙一是打报告请示过领导的。即使如此,那样一个对政治问题极其敏感的时代,居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重用一个戴了帽子的“历史反革命分子”,如果有人送他一顶“包庇、重用反革命”的帽子,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给他戴上吗?就算请示过,建议也是你陈叙一提出来的呀。难道他自己就从来没有意识到,头上悬着一柄“达摩克利斯”的剑吗?多年以来,我们总是说:“邱岳峰这辈子能遇到陈叙一,是他一生不幸中的大幸。”但是从来没有站在老陈的角度去考虑过这个问题。我一直以来都在说,“邱岳峰是我们配音演员的骄傲”。由陈叙一打造的上译厂,由邱岳峰领衔的配音队伍,提升了译制片的品位。编剧史航说:“我们要以欣赏唐诗、宋词的心态,去欣赏上译厂80年代的译制片。那是可以传世的艺术品。”也许,老陈正是预见到了邱岳峰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才冒险启用他的吧?!也许,他不仅仅是爱才,可能还有一种对不幸群体的同情心吧。他对我、对毕克、对胡庆汉都曾经有过疾言厉色的批评,甚至讽刺和挖苦。我忘不了,在《远山的呼唤》鉴定时,他嫌翁振新配的小店主氓田不够夸张,就首先指责我说:“这肯定是导演的责任。导演喜欢含蓄嘛。”又批评毕克的戏:“平时配戏以不变应万变,这次的感情怎么那么丰富!?”我们厂录音时,导演一般是要提前一刻钟到场的。有一次,胡庆汉在录音前五分钟从休息室过来,老陈站在录音棚门前,凶巴巴地说:“你摆什么导演臭架子?就不能早点过来?”我感到,我们几个人都是他一手教出来的学生,他把我们当成晚辈,因而比较随便吧。而他对青年演员,虽然也直截了当指出他们的缺点,态度却比较和善,好像怕吓着他们。而他对邱岳峰,近三十年里,简直连一句重话都没有说过,充分表现了对他人格的尊重。从这个角度说,老邱的生活并非永远是凄风苦雨。所以当我的朋友孙洁问我“邱岳峰是怎么样个人”时,我说:“他是很开朗的。”在陈叙一的庇护下,他是个有尊严的人;他在做他热爱的工作,充分地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享受着艺术创造的快乐。但是,每当运动来临,邱岳峰便是专政对象了。那种被打入另册的滋味,恐怕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是很难体会的。他要面对某些平日友好相处的同事,忽然变成凶神恶煞般地厉声呵斥。我还记得,在1956年那个会上,他第一次听到有人这样对他说话时,脸色马上变了。那样地惶惑、痛苦、无助,那神态,至今仍历历在目。“文革”时,他被发配到木工车间监督劳动;他去扫马路……这恐怕是一个有自尊心的人最难承受的。他儿子邱必昌告诉我,他曾三次自杀,一次是1956年,一次是“文革”中在木工车间监督劳动时,一次就是1980年最后那次。那是在我们厂宣布复查结束之后发生的,他感到平反无望才萌生去意的吧。这次,陈叙一也无能为力了。为杨文元主婚在我们小小的演员组,就有四个错划的右派——邹华、闻兆煃、温健、杨文元。我一直不知道邹华的情况。闻兆煃后来调到了美影厂,“文革”后,死于胰腺癌。最让人想不到的是,温健竟然在劳改农场自学了德文,而且,学到了能做翻译的程度。脍炙人口的《希西公主》就是他翻译的。他应该是个特别坚强、特别有毅力的人吧。“文革”以后,老陈几次提到杨文元,他说:“我并不是对右派特别有感情。我想到杨文元,因为他是我们演员组的缺一门,他是个铜锤花脸。”后来我才明白,他是在给杨文元回厂、回演员组造舆论,使杨文元右派问题改正后,得以顺利回到演员组。

媒体关注与评论

  陈叙一是上天给我们译制厂的礼物。  ——苏秀  绅士邱岳峰有意无意地向社会传递着一种高贵,微弱地传递着。这种传递夹杂在城市活力四射的喧嚣中,有所选择,有所顾及。当一个人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忽然从身到心都静下来了,那他就是被绅士邱岳峰的声音击中。   ——崔永元   在我这样年纪的一代人从童年到青年,和译制片的关系是那样的密切,说译制片伴随我们的成长,一点不是虚夸。他们用声音创造了历史。  ——肖复兴  我相信,能坚持在台下用掌声送别那些难忘的声音的,尽管声音微弱,却一定出自肺腑,是天涯知音。我也永远感谢,那段迷恋译制片的年月。  ——程乃珊

编辑推荐

《峰华毕叙:上译厂的四个老头儿》从策划、组稿、运作到正式出版历时一年之久,苏秀老师以80多岁的高龄承担了几乎所有的工作,从组稿、写稿、改稿到监督和参与随盘MP3的制作,都付出了大量的辛劳,我们应向她老人家致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峰华毕叙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8条)

 
 

  •   讲述上海译制片长那四位无人超越的老先生的故事,书名嵌进了“邱岳峰”、“尚华”、“毕克”、“陈叙一”四位老先生的名字,同时又取“风华毕叙”的谐音。全书收录了许多上译厂的老配音人员以及社会各界配音爱好者们怀念四位老者的文章,由苏秀主编。几年前买过一本苏秀写的《我的配音生涯》,也是写上译厂老人老事儿的,但苏秀感情充足而文采不够,所以书看起来不那么入味。这本《峰华毕叙》因广采众家之长,所以无论从文采还是内容上都丰富了许多,很精彩的一本书,带我们重新回到那个精彩的年代。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印象最深的是邱岳峰,大家执著地认为《简爱》中的罗彻斯特就应该是这种声音的,以至于听了原音倒觉得不对劲儿。我的看法,邱岳峰能把罗彻斯特配得那么好,是因为他们在性格上是有共性的,都是那么孤独那么不被人理解的绅士。相貌英俊的邱岳峰是中俄混血,母亲是俄国人而且好象还是小老婆,他从出生就似乎被打上了与众不同的印记。后期邱岳峰又成天被政治运动所困扰,莫明其妙就“曾与人民为敌”了,他一生最想得到的就是社会的认同,可是老百姓认同他没用,政府始终不认同他。当他最后以那样一种决绝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他是心冷了。放到现在,演员们连脸都不要,还在乎什么其他。那顶着假发的赵姓男子,还不是在稳稳地讲述动物们的故事。老邱生错了年代。尚华让我记得最深的就是《虎口脱险》里的指挥,到现在,电视里只要重播这个片子,不用看,一听就知道。尚华家里孩子多,经济条件非常的不好,老伴在弄堂里工作,收入可想而知。而且老伴又没什么文化,也不可能在工作上对他有什么帮助,他一个人为了家、为了事业辛勤孤独地努力着,唯一让他宽慰的,就是他所从事的配音事业是他非常热爱的。话说回来,如果对事业没有那份执著的热爱,又如何能配得出那些好片子。尚华晚年心脏不好,手术费还是朋友出钱凑的。就这么一生清苦的人,也一直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因为“组织”上认为他曾参加过反动组织,有未交待的历史问题。多么荒唐的年代。毕克,对应形象是《音乐之声》里面的上校、《尼罗河惨案》里面的大胡子波洛探长、《远山在呼唤》里的“高仓健”。他比前两位的政治问题稍好一点,是“只专不红”。现在说起来只觉得可笑。毕克在晚年是遭了罪的,他肺子生病,最后已不能自主呼吸,喉管切开,插满管子,不能讲话。对于一个以声音为生的人来讲,不能讲话是最最最残酷的酷刑。陈叙一这名子说实话以前我不知道,他不是配音学演员,他是导演,是老厂长。没有他,就没有那些优秀的译制片、没有那些优秀的配音演员、也没有那个辉煌一时的上海译制片厂。我从看完这本书开始敬佩他。他专业水平非常强,翻译非常到位,有领导能力,知人善用。所人收入书中的文章,提及陈老,无不是由衷的赞叹。这样的厂长现在没有了。全书中,仅在某一篇文章提及某个电影的配音人员时提到了丁建华,对于乔榛则无人提及。书中也没有这二位所谓红人对前辈的纪念之作,个别文章中甚至有不点名的微词。从此侧面得证,有关上译厂的传闻无误。不懂得尊重前辈的人,又何谈其他。有人说,那个年代的老上译人,是名利两不沾,这话也对也不对。他们当年是无名无利,但现在人已作古世人还在怀念他们。而某些人,也许曾经名利都沾,却人还在世就已经开始遗臭。这本书附了一张MP3光盘,收录了一些经典配音选段,天籁之音只供怀念。
  •   上海电影译制厂鼎盛的时期,正是我从懵懂无知走向成年的阶段,换句通俗的说法,就是上海电影译制厂的作品伴随了我的成长。我至今对上译厂译制的经典作品充满兴趣,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带有上译厂配音声道的影碟并取得了一些成就。我几乎每次都参加上译厂配音艺术家的签名售书、售碟及互动,我对上译厂各个年代的配音艺术家几乎能如数家珍,因此我自认为对上译厂尤其是其配音演员是很了解的,直到看了本书,我才知道我过去的了解是不深入甚至肤浅的。本书从同事、同行、上下级、朋友、爱好者等不同角度发掘了上译厂配音艺术家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辉煌、成就、痛苦、彷徨等各方面均有涉及,其广度绝不仅是书名所提及的四位上译厂奠基人和元老,其深度则探索了领导艺术、翻译导演配音方面的得失,而不仅仅是取得的成就及口碑。苏秀老师十年来出了好几本著作,在同行及爱好者中深孚众望,本书是她老人家主编、亲自组稿、审定并写了提纲挈领的文章权威性著作,对上译厂及配音艺术有兴趣的读者,本书应是很好的选择。
    有趣的是,从当当网买本书,已是我第二次购买了,我早就在本书面世不久就买来并经常随手阅看,感受良多。这次,则是买来送给指明要看苏秀作品的人的。
  •   峰华毕叙,一看书名,知道和喜欢译制片的观众马上就能联想到指的是谁,对了,他们就是上海电影译制厂的“四大金刚”。一代著名配音大师。邱岳峰、尚华、毕克和陈叙一。哈,作者称他们是上译厂的四个老头。他们可以说是中国译制片的元老和祖师级人物。本书主要以作者邀请的行式,由他们的同行、同事、朋友、好友、亲朋、子女及领导等写回忆的形式,再现他们的音容笑貌和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同时也让喜欢他们的观众知道了他生活中的另一面,其实生活中的他们也和普通人一样,有着悲欢离合的故事。邱岳峰,是位有着俄罗斯血统的中国人,他短短的一生配音了许多的影片,如《简爱》《追捕》《化生博士》。其实邱岳峰配的最好的是《红菱绝》《悲惨世界》《警察与小偷》。他的声音有着特别的魁力,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尤其是配一些小人物和小角色,往往会为影片增色增光添彩。对了,邱先生还为我们留下过银幕的形象,那是八十年代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他在影片中饰演一位老科学家。尚华,又一位让人难以忘怀的大师,他主配的影片《冷酷的心》《总统轶事》《虎口脱险》《德克萨斯州的巴黎》等。不用说了,只要一句“行行好”,马上就会想起影片《巴黎圣母院》里的乞丐王。毕克,他的名字几乎就是英雄和正面人物、警察、侦探等的化身。还有一段时期里毕克又成为了日本演员高仓健的中国语代言人,高仓健主演的在中国上映的电影其本是毕克先生配的,主要就有《追捕》《远山的呼唤》《兆治的酒馆》《海峡》《幸福的黄手绢》。到后来有一部高仓健的影片《铁道员》曾指名要毕克来配,可惜他那时已身体所不能胜任了。十分遗憾。陈叙一,他可以说是上译厂多年来一系列影片成功和留传至今的领军人物,他曾长期任上译厂的厂长,又是影片的翻译,作者把陈叙一称为是上天给我们译制厂的礼物。他对艺术,对影片配音这一再创作的工作十分认真细致到近乎要求完美的地步,那时候上译厂的配音人都是一群工作狂,个中滋味只有他们能体会了,因为作者本身就是一位优秀的配音演员,加上是许多当事人在写自己身边的事,说身边的人,因此十分贴切和生活化,读来亲切又自然,是真情的流露。今天随着改革开放和人们外语水平的提高,配音影片的欣赏和喜欢的人好象不是那么多和有兴趣了,其实配音是对影片的再创作,一部好的配音影片只会为内容增色,好的配音片还会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影院。看了本书,收获很多,了解不少,希望目前健在的和还在重视这方面工作的配音,译制导演等艺术工作者多多的写下你们的趣闻轶事,其实本书只是说了几位,上译厂还有不少有名的配音专家,也包括一些电影演员及早逝的那些人们,记住的就有;富润生、于鼎、胡庆汉、张同凝、程引、赵慎之、卫禹平、孙道临、上官云珠、温锡莹、陈述、中叔皇、朱莎、程之、杨文元、潘我源、张伐、高博、姚念贻、吴文伦等等。
  •   在1998年出版的《银幕后的岁月》里,作者写道:“但愿我也能像杰西卡(注:《为戴茜小姐开车》的女主演,奥斯卡年龄最大的影后,由苏秀配音)一样,工作到八十岁”。作者1926年生于长春,本书是她2007年主编、08年出版的,看得出组稿工作花了老人很多心血。“奥特伯恩太太”真是宝刀不老哇!
  •   在逛当当书城时,我无意中看到了这本书。真是一个意外的惊喜呀!上译的配音无懈可击,无论是充满悬念的《尼罗河惨案》还是诙谐有趣的《虎口脱险》,还有那让人为之动情《魂断蓝桥》《茜茜公主》,都让人不能忘怀~~至今以收藏到上译版的原版配音而欢呼雀跃。没有领略过,听过这些声音的人无法理解,为何如此着迷~~正是这些声音的魅力,让我看到不同的“风景”。从来没想过,这帮老艺术家,大师们的幕后生活是如此的清贫,而信念又是如此的唯一,向他(她)致敬!书中的故事,不是很华丽,却是很平凡很真实。一切把我们带回了那个年代,再次重温大师们的音容笑貌~~我买了三本,一本自己看,两本送给热爱配音的朋友了。
  •   这四位老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他们的事迹依然记忆深刻。尚华--就是虎口脱险的指挥,令人一想到就想哈哈大笑,可谁知真实的生活多么艰辛,孩子多,老伴没有工作,自己的历史“不清白”---这在那个年代是致命的错误。邱岳峰----简爱中罗切斯特,上大学时,我第一次听到他与李梓配的那段简爱经典片段,“简,是你吗?”现在想来还让人热泪盈眶,可是他的日常生活竟然如此阴郁和痛苦。哎,有点写不下去了,暂时就到这吧。谢谢这些大师在我的青少年时光带来的快乐与幸福。这些影响一直至今。
    另外说点题外话,我觉得上译厂当年的片子是陈叙一艺术理念的落实,他对译制片的理解--译制片是对原片再创作,通过语言、语气来表达人物的性格、特征,所以现在依然具有艺术魔力。现在的译制片没有那深刻的影响,主要缺少领军灵魂人物。
    我刚刚才知道还有一个配音网可以交流。
  •   非常喜欢的一本书,很多文章值得回味良久……附赠的MP3值得永远收藏,现在我就在聆听……收录了邱岳峰、毕克、尚华等先生录制的《简爱》、《悲惨世界》、《砂器》、《红菱艳》、《虎口脱险》、《化身博士》、《警察局长的自白》、《凡尔杜先生》、《远山的呼唤》、《尼罗河上的惨案》等经典电影配音剪辑等。唯一遗憾的未收录经典影片《追捕》的配音剪辑。
  •   先是买了好多电影配音的CD,放在车里听,真的是很感动,声音似乎就能感受到画面.又买了这本书,向那个时代,用声音打动我们的人致敬.
  •   看到了很感人的文章,让人潸然泪下,所写的都是我敬仰的艺术家,幕后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书中所赠的mp3是配音片断,很难买到,下载到,所以很难得!像我这样的70后,孩提甚至少年时代的许多时光都是在收音机旁度过的,记得每天上午的《广播剧》,和每周末中午的《电影录音剪辑》一到点,我都会雷打不动的守在那里,因此爱上了文艺,爱上了电影,爱上了配音,那些大师的名字和他们的作品们也变得耳熟能详。像他们那样甘于寂寞的一代风华,是人间极品!是当今中国社会中极度缺少的,可惜可叹
  •   书不错 随盘的配音选段也是相当给劲儿

    全书是一本老上译人的真情回忆录 回忆着四个老头儿的种种
  •   很喜欢上译厂的配音,早就想买这本书了,终于拿到手了,谢谢当当网。这本书会慢慢地看,光盘也会反复听,以后等儿子长大了还要推荐给他。
  •   自己是上译控 发现这本书后 毫不犹豫的收藏了 呵呵 喜欢的不得了

    苏绣同样作为一位伟大的配音大师 描写了她身边四位配音大师 让我们普通人了解他们的生活
  •   喜欢邱岳峰,所以买了这本书,介绍他的章节很丰富,很感动。国内介绍配音行业和相关演员的书籍很少,这本书让我对配音和知名的配音演员有了更详尽的认识。特别是还配有CD,有经典的配音片段,实在是值得收藏的一本好书。
  •   我是七十年代生人我是七十年代生人,正赶上了那个译制片黄金时代,我很幸运,听到了那么多“好听”的声音,我记得我的每个周日上午都是在中央广播电台《译制片录音剪辑》中度过的,那是一个多么无忧无虑的年代啊,我认识了邱岳峰、毕克、尚化、刘广宁、李梓等等。我为他们痴迷!我为配音痴迷!他们在我心中是无人可比的明星,尽管我从未见过他们的真面容。我近不急待地打开这本书,我震憾了,他们都是普通人,和我们一样普通,他们一样有那么多的烦恼、坎坷甚至不幸!为什么?那么好的人,用声音创造了一个时代的人,他们的现实和他们华美的声音相比却是一个又一个急转弯,看到这些我从前不知道的故事时,我的心在被紧紧的揪着,难过、无奈,无以言表……。书中评邱岳峰有这样一句“如果他能看淡些!”,是的!希望我们都能看淡些!
  •   对于喜欢配音的人来说,这本书值得一看
  •   对于我这样年轻一代的配音员来说,前辈的经验和对艺术的执着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对业务和做人都有很好的作用。
  •   很不错的一本书,随书附带MP3光盘,感觉很超值。
  •   我很遗憾晚生了几年,译制片并没有占据我童年太多的回忆。大概在7年前,在已经看了几年原声电影后,我才因为看了《尼罗河上的惨案》和《虎口脱险》之后,开始恶补译制电影,才开始疯狂地爱上了上译。我是噙着眼泪看完这本书的。这些幕后英雄,他们一直清贫着、孤寂着、甚至背负着常人难以理解的委屈和重担,却那样虔诚地、心无旁骛地打磨着一件又一件艺术品。向那个单纯的年代、那些美丽的声音、那些执着的艺术家们、那些伟大的作品,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   老艺术家们永远值得怀念!
  •   特别是书中带的MP3勾起人的回忆,同时感慨现在再也没有让人回忆的译制电影了
  •   一定要支持中国译制片事业,上海译制片厂一级棒!
  •   上译,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前无有、后无继。
  •   上译万岁~~请多出点此类的东西吧……永远支持你们。非常非常好的书。
  •   我是为了邱岳峰买这本书的。书很精美,也附有光盘,很有收藏价值。
  •   经典的声音,经典的图片,经典的对白,把我们带回了那个年代。我虽然是一个80后,但对那个年代的译制片情有独钟。第一次接触是小时看看邱岳峰版的《简爱》。他那富有磁性的声音立刻吸引了我。后来,《尼罗河上的惨案》中结尾处毕克的大段独白我层无数次的模仿。如今,我们只能在银幕上去追寻那段辉煌的记忆了。
  •   这次缺货,下次有货了,会通知我吗?
  •   看了之后觉得很怀旧。
  •   真实的老艺术家们很喜欢随书光盘
  •   老一辈艺术家,就是大家!
  •   过去了,那么灿烂的人声也会过去。
  •   纯为收藏
  •   喜欢这四个老头。
  •   仿佛又回到童年时,听着电台里的电影录音剪辑,那种感觉一直未能忘怀。尽管世事变幻,但我们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有一块属于他们的位置。
  •   挺好的,还有光盘,感受旧时光里的声音
  •   边听边看!永恒的经典!
  •   当当网在峰华毕叙(附光盘)交付的时候没把光盘给我我拆开快递包裹,里里外外翻了个遍,附带的光盘不知所踪,不知道怎么投诉
  •   超级美女几次就和你们经常感冒
  •   苏秀的配音著作。喜欢!
  •   喜爱配音的人的宝贝!都是当年的大众喜爱的配音演员的以及文化人的回忆文章。唯一的缺点是书的封底有折痕,这对于我这样的完美主义者来说实在是个遗憾!
  •   之前在配音网上就知道了这本书,就想买,但当地的书店里还没上架,后来也因为一些原因一直没买到。知道今天才看到,很喜悦。
  •   老一辈文艺工作者严谨的工作态度、踏实的处事风格和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向他们致敬!
  •   一代大师。空前绝后。
  •   帮别人代买的,没有心得。
  •   希望苏秀老师还能有更多的著作问世。
  •   通过书再重温前辈们的作品,重温经典!
  •     十年弹指间,重温旧容颜。  手指轻抚过封面上那些凹凸的字体暗纹,(邱岳)峰……(尚)华……毕(克)……陈(叙)一,匠心独具的标题啊,翻开第一页,我惊讶地问gog:“你为什么不早告诉我陈叙一这么帅?”  gog:“是的,我也没想到。我以前只认得邱岳峰。真是见识太短了。多亏在配音论坛上多待了几年……”  看着眉清目秀的老厂长,我仿佛听见苏秀老师在《我们的“老头儿”》中娓娓道来:“有一天,不知他为什么事高兴,拿来一张他青年时期的照片,得意地说:‘给你们看一个美男子’。”陈小鱼和父亲在北京的合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幼儿时期的贝倩妮更是玉雪可爱,被外公陈叙一抱在怀里的神情,让人禁不住赞:真是一个美人胚子,完整继承了陈家的俊秀外貌!  在孙渝烽《一个有魅力的杂家》中,提到陈叙一连厂里几张便笺都舍不得公为私用的小事,今天看来,多少人对公家的东西随意丢弃,由俭入奢易。两相对比,那个消失的时代有多少值得我们学习的可贵精神。我依稀明白,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怀念老上译,我初上配音网时就深刻地体会到这种情绪,彼时还觉得是不是过于矫情,对那些老艺术家的呼吁和敬意是不是太严重了,可是当我把这本书看完两遍以后,我发现这种情绪也开始在我的心底蔓延开来。  我是多么想在那个七口人十七个平方的小屋里坐一坐,烤一烤那暖暖的炉火。展开邱必昌《我和父...亲邱岳峰》里的温馨画卷,看到苏秀老师《在未完成的约稿》中和彭小莲导演的往来电邮,我没有为看不到彭导怀念邱岳峰的文字而遗憾,因为那组电邮是2007年7月的事了,我早已在李多多2009年5月发表的《寻找邱岳峰——相聚五七活动图集》中看到苏秀老师和彭导重聚的画面。也看到和邱岳峰墓毗邻而建的陈叙一墓。安眠在三十年未对他说过一句重话、一辈子爱护他的老厂长身畔,邱岳峰应该会心明神朗重读他的《简爱》吧。  一直以为崔永元很有口才,没想到他的文采也可以那么轻而易举地跃然纸上:“有一天,当尘埃落定的时候,我们快步穿过林立的楼群,追随着那个似曾相识的身影,那身影在路灯下一闪,就消失在黑暗中,我们能做的,就是轻轻地发问:‘那儿有人吗,我说?’”  我早已熟知毕克老师儒雅的形象,因为我珍存的《上影画报》里有不少他和高仓健的合影。可是我就是无法把他本人和他的配音对象联系起来。波洛在尼罗河上侃侃而谈的时候,我觉得毕克老师就是波洛;《少林寺》铿锵旁白响起的时候,我觉得毕克老师就是一位得道高僧。配音若此,当是化境!  张露佳在《叫板原声》里写了一句:“对一些影片,再度欣赏时,我是不去看原片的,比如《尼罗河上的惨案》,比如《虎口脱险》。”我完全同意。  曹雷老师《祈福》里这样谈毕克:“他教我怎么跟上原片人物的说话节奏,怎么数得精确。甚至精确到有的小口型多加一个字嫌紧,去掉一个字又嫌不够,他会告诉我,用哪些中国字是只占半个口型的,可以替换上去。我说,就差这么一点儿,演员念词的时候快一点或抻一抻不就行了?他看看我:‘观众听了会不舒服的!’”  一句“观众听了会不舒服的”顿时把我彻底秒杀。  程玉珠说:“上哪儿再去找一个陈叙一?”而今,又上哪儿再去找一个咬文嚼字的毕克呢?  尤其他后来家庭和个人的不幸,让我沉重得读不下去,想象毕克老师病榻上吸痰的痛苦,我顿觉喉头堵塞。看到金戈《和“斯坦尼斯拉斯”聊天》,我想把自己的心情放轻松一点。因为那是我最爱的《虎口脱险》,里面有惟妙惟肖的尚华老师的声音呀。  可是当我读完石头的《生日礼物》,用一句从前的歌词,那是:我怎么哭了?  其实作者没有什么华丽的语言,只是平平静静地叙述那些未曾亲见的场面。  然而我必须表达我内心的感谢和敬意,因为石头给尚华老师寄的钱,不是一个小数目。我相信时至今日,那些腰缠万贯的人亦做不到!  而暮年疾病缠身的尚华老师亲笔的回信,让人泣不能言。我想起他的善良,受到的诸多折难,一辈子为家庭所累的任劳任怨。“一个新上路的司机蹭了尚华的自行车,结果老人跌下车来。当时并不觉得疼,而尚华因为有兄弟以驾驶为业,所以对司机很有好感,看是个新手,就放他走了,结果日后的治疗费用全部自己掏。没有抱怨、没有后悔。”  这个心底宅厚的配音大师,就是张帆发的照片里“也曾风流倜傥”的翩翩美少年吗?  一想到这个人已经不在了,我的眼泪无声地滑落下来。  无论周遭友人怎么说我的性格像男生,其实我就是个感情脆弱的女性,我承受不了这些。  又到了2010年的清明,不知“上译厂的四个老头儿”在天上可好?峰华毕叙,书的封面选的就是《尼罗河上的惨案》尾声群戏缤纷的场景,我相信,你们在天上也在进行着一场这样的盛宴。  大师们业已先去,可是他们对配音事业的热爱、一丝不苟的精神,会让更多的人、以更炽烈的方式传承下去! 阅读更多 ›
  •   书中各篇作者似乎对后来的上译厂领导颇有腹诽。上译厂的兴衰,与其他很多传统名牌的发展规律是一致的。这是一个追求一次性消费的浮躁年代,谁会反复去欣赏花了大价钱,精雕细刻出来的配音作品呢?我的几个同事都说,上大学时就在学校给动画片配过音。则看了书中对陈叙一等老一辈艺术家为了一个小小的细节绞尽脑汁的回忆,恍若隔世。
  •   看得我热泪盈眶,欲罢不能。
  •   史航说书节目推荐过的书,值得一读。
  •   不可多得的好书!配音爱好者必备!已经向多位好友推荐!
  •   看得人热泪盈眶啊~虽然我是80后,但深深地为这些艺术大师折服
  •   缅怀上译的那些前辈们!
  •   送给老爸的礼物,满足老人的回忆感
  •   喜欢那个年代的上译厂,书让我了解了这些声音的背后故事。对这些老人肃然起敬!
  •   上影厂的老艺术家们,他们是一个时代的见证,用他们的声音活了无数的荧幕角色,不要忘记他们。
  •   书的内容感情真挚,就是封面有点脏。很喜欢,亚马逊的态度很好,第一次送来的时候光盘坏了,马上换货第二天就送来了。也许是这儿交通也很方便嘛。恩,满意,很喜欢这本书,文笔都很好,很感人。
  •   外层的塑料膜破了,不过书和碟完好。第一次有两个片段无法打开,第二次放进电脑就好了,虚惊一场。听到虎口脱险的片段就笑起来,真好!
  •   对于熟悉和怀念那个“辉煌的上译时代”的人们,这是本不够“解渴”却弥足珍贵的好书!!!强烈期待——更完整更全面更详实更多的“上译人”的“史料”:邱岳峰、毕克、乔榛、童自荣、尚华、于鼎、杨成纯、富润生、杨文元、盖文源、翁振新、施融……李梓、刘广宁、赵慎之、丁建华、苏秀、曹雷、潘我源、程晓桦……... 阅读更多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