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智慧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张华金  页数:490  

前言

我这本著述:《哲学的智慧》,经过多年的思考和努力,是我从事哲学研究近50年来的相关论述精选集。它所展示的是哲学蕴含的智慧和魅力。现在,在相关部门的支持和一些好友的关怀下,终于正式出版了。内心感到十分高兴,抚今追昔、浮想联翩!我自1960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以来,至今已近50年了。在半个世纪的岁月中,其间除在非常的历史时期外,我基本上是从事理论的教育、研究和社会调查工作。我喜欢哲学,尤其钟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研究。我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生涯,起始于1960年4月进入的上海社会科学院毛泽东思想研究室。从1960年4月至1962年4月的两年时间里,领导特别强调学习钻研毛泽东的著作,我着重的是学习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在这期间,我在《文汇报》上发表了如《天才与禀赋》等哲学短文。不久,被调往中共中央华东局政治研究室工作。1968年冬,就随华东局机关的同志一起去“五七”干校劳动了。在干校因劳累过度,我于1969年11月的一个夜晚,突然胃部大出血,为抢救生命,胃被大部切除。由于领导的照顾、关心,在家里调养了半年多,身体好了些,我不想老是在家待下去,想回干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征得夫人的同意和支持,我于1970年7月回到了干校。

内容概要

《哲学的智慧》是作者经过多年的思考和努力,从事哲学研究近50年来的相关论述精选集。它所展示的是哲学蕴含的智慧和魅力。     作者深深感悟到,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坚持认真读书、勤于思考,与此同时也必须贴近现实、关注社会热点、关心人的情感和人的发展。

作者简介

张华金,1934年2月生,浙江嵊州市人,研究员。1960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华东局政治研究室从事理论工作,丰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哲学。曾任上海什会科学院精神文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哲学研究所辩证唯物主义研究室主任、社会哲学研究室主任、学术委员。现任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理事、中国社会主义辩证法研究会理事。主持完成罔家级课题“社会发展论纲”;《对立统一学说的发展》、《自由沦》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个人著述有《可能与现实》、《文明与社会进步》;合著有《精神文明引论》、《干部哲学读本》、《科学发展观论纲》等十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月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发表文章百余篇。

书籍目录

往事今忆话感悟(代序)第一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厚内涵  一、人类智慧发展的硕果    唯物辩证法是人类实践和思维发展的科学结晶    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的真实含义    矛盾转化条件的系统性    辩证转化必然导致统一    不能把对立统一规律和唯物辩证法归结为“一分为二”    可能向现实转化中的人和物    研究唯物辩证法历史经验的回顾  二、作为科学方法论的内在魅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功能    毛泽东方法论的历史基础与辩证本性    定量思维和矛盾分析法    “两点论”的思想方法    “数字化”时代和“数字化”思维    哲学思维:经济哲学方法论的支撑点    科学发展观蕴含的方法论意义  三、对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科学回答    人的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与则鸣同志商榷    实践效果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类特有的自觉能动性第二编  探索社会发展真谛的哲学视角  一、揭开社会发展之谜    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多样性、偶然性    社会历史发展的综合动力论    社会历史发展的多线形运动    社会发展中的历史机遇    社会发展中的社会思潮    社会发展中的科学技术  二、社会发展中的系统和协调    人类社会在协调中求得发展    系统整体性是现代经济的基本特征    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视野    经济发展速度和稳定协调的辩证法    社会发展中的社会心理调节  三、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邓小平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哲学思维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理论在新时期的运用和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自我调节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在创新中发展    在改革开放中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创造当代中国的跨世纪辉煌第三编  哲学是社会文明的灵魂  一、社会文明的尺度和视角    文明:社会进步的天平    制度文明的含义及其在社会文明中的地位    网络:人类文明的新进展    社会主义文明的真谛    文明的新视角——主体需求理论探索    可持续发展与现代社会文明    城市与人类文明的演进  二、文化和文明的内在联系    文化和文明    文化:迈向自由的阶梯    先进文化是城市创新的灵魂    长三角城市文化圈的魅力    跨国社区的文化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文明需要高度重视和谐文化建设    知识分子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的社会功能    共同富裕理论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文明维度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历史经验第四编  哲学是人学的内核  一、哲学和人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学理论中的地位    个人:社会充满活力的细胞    人的发展:现代文明的崇高主题    以人为基点的社会发展的序列  二、人自身发展的哲学视角    文化和人的发展    交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丰富的人”和“自由的人”    个体自由和社会进步    廓清“个人自由发展”的理论迷雾  三、“人本”理论和实践    “人本”理论的历史演变    “以人为本”的理论和实践    主体理论和改革实践    主体的行为选择    从现实出发,努力培养理想人格第五编  哲学杂谈  天才与禀赋  问  “小节”不能小视  从“大河有水小河满”说起  事物内部都有新旧两方面的矛盾吗?  为什么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要用辩证观点看竞争  冲击与机遇  抓住历史机遇迈出新的步伐  全球化——建设现代化世界级大都市的第一视角  哲学要面对时代  哲学的发展应从哪里着手?附录  学术年表后记

章节摘录

坚持民主集中制,既要充分发扬民主,又要在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高度的集中;强调自觉能动性,不能忘了遵循客观规律性,讲客观规律性,又不能忘了发挥自觉能动性;调动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既要有一定的物质鼓励,又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总之,要讲两点,才能避免片面性和形而上学。在中国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十分重视运用“两点论”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既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又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正确地联系起来,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和战略战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许多问题上,毛泽东运用“两点论”正确地指出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既有剥削工人阶级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一方面相适应,另一方面又不相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大量人民内部的矛盾,同时也存在少量敌我矛盾。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运用“两点论”的科学思想方法,初步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树立了从我国国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的范例。文中对社会主义的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国和外国等等两个侧面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考察,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遵照毛泽东的教导,在分析、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种问题时,也总是坚持“两论点”,全面地看问题。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强调大力抓物质文明的建设,又强调大力抓精神文明的建设;既要讲经济效益,又要讲一定的发展速度;既要学习、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又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既要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又要打击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的犯罪活动,抵制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蚀。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既要坚持计划经济,又要有一定的市场调节;“一要吃饭,二要建设”。

后记

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了近50年,我难忘以往走过的艰辛历程。当然在艰辛中也饱含着喜悦和自慰。每当有空时也常常会想起过去写过的文章和著述。2007年我与夫人再次去美国看望我们的爱女,住了近半年。那时我就考虑想出一本集中反映和记录我学术生涯的书,并在美国草拟了一个想象的大纲,因当时没法查阅相关资料,也没有看到过这方面可参照的书籍。回国后,陆续收到了我的好友邓伟志以及与我共事多年的蒋冰海研究员等同事、好友给我的,反映他们学术经历和成就的著述,这给了我启迪和鼓励。使我难以忘怀的是这本《哲学的智慧》自选集,就是在学习借鉴他们著述的基础上精选和编排而成的。《哲学的智慧》著述的正式出版,我要感谢上海社会科学院有关部门和哲学研究所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感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的积极帮助,我也要感谢好友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鲍宗豪教授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室主任陆晓禾研究员的关心和支持。这里,我特别要提到我的夫人虎世和,她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上海大学文学院长期从事逻辑学的研究和教学,是她给我鼓励和支持,也是她为这本书能正式出版做了许多别人无法替代的工作。《哲学的智慧》一书凝聚了我们俩的共同心血,是共同辛劳的结晶。

编辑推荐

《哲学的智慧》是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哲学的智慧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