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政治之间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曾誉铭  页数:32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由曾誉铭所著。
  本书介由诠释途径的转换阐发了卢梭人类历史图景—共同体—心灵机制的“同一性”,揭示了卢梭政治哲学的德性根据,呈现了解决类与个体异化的完善政制与自我教化的内在对抗,重构了卢梭政治哲学处于政治与哲学之间的思想定位。

作者简介

曾誉铭,1976年生,湖南祁东人,1996年入湘潭师范学院政治系学习,2000年获法学学士学位,同年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专业学习,师从汪堂家教授,200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供职干上海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曾在《复旦哲学评论》、《江海学刊》、《现代外国哲学》上发表译文数篇,在《西方法律思想家研究年刊》、《江苏社会科学》、《江海学刊》、《社会理论论丛》上发表卢梭学术专业论文数篇;译著有《社会科学的观念及其与哲学的关系》、《笛卡尔之骨:信仰与理性冲突简史》、《教化:希腊文化的理想》,专著有《义利之辨》。

书籍目录

引言
 一 思与在
 二 卢梭思想研究述评
 三 本书论题及方法
第一章 古今视域:思想情境中的政治哲学
 第一节 政治哲学的自我定位与敞开境域
  一 哲学与政治哲学
  二 共同体与政治哲学
 第二节 古典政治哲学与现代政治哲学的差异性
  一 古典语境中的政治哲学
  二 现代语境中的政治哲学
   (一)“计算思维”与“思考思维”:科学与哲学的论争
   (二)政治生活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三)德性完善与生存欲望
   (四)自然法:古典与现代
第二章 哲学与政治之间:整体论题及实现方式
 第一节 诠释方式与思想整体
 第二节 基于德性的社会批判
 第三节 政治社会与正当性基础
 第四节 书写方式与政治一哲学之间
第三章 “共同生活”:历史图景一共同体一心灵机制的“合一性”
 第一节 基于“技术”与“偶然”的历史图景
 第二节 心灵机制:自爱与自私
 第三节 共同体正当机制及其基础
第四章 “回到自然”:“替补”与“可完善性”
 第一节 自然状态的实质及其正当性
 第二节 “直接存在”:自然状态中的“人性”问题
  一 “自然状态”:和平与战争
  二 “替补”与“可完善性”
 第三节 “疏离”:社会状态与“人性”问题
第五章 自我教化与完善共同体
 第一节 共同体与公民
  一 社会契约与个体欲望
  二 公意与众意
 第二节“自我教化”:“自由”与“德性”
  一 个体的德性培育
  二 政治社会的自由
  三 “自由”与“德性”的合一
 第三节 共同体与公民宗教
第六章 自我知识与哲人生活
 第一节 思想转折与哲人生活
 第二节 哲学生活的前提和路径
 第三节 生存体悟与哲人生活
第七章 政治、理性与信仰:启蒙的自我批判
 第一节 启蒙与生存处境
 第二节 基础对抗:分裂与交汇
 第三节 政治:共和的两面
 第四节 宗教:理性中的信仰
结语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现代科学不再以对存在的追问作为自身的使命,相反,现代科学以对存在者状况的研究作为自身的目的,前者使人们有可能关注整体的存在,而后者能够到达的仅仅是作为部分的知识,而在古典学说中只有对存在的关注才使知识具备真理性: 仅科学本身就只是关于知识本身(知识天然地与存在有关),知识就是知道存在与存在者的存在状况……存在是知识的对象……仅本身的东西关系着仅本身的东西,特定性质的东西也关系着特定性质的东西。……当科学变得不再是关于一般科学对象的,而是变成了关于特定对象的,……它们就成了某种科学,这使它不再被单纯地叫做‘科学’,而被叫做特定的科学……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也就是科学与思想的关系。科学已经不是哲学或者哲学已不再是科学导致作为科学的哲学的意义世界的消退。海德格尔曾经在一次讲座中讨论到科学与思想(沉思)的关系,他认为科学(他主要指的是现代科学)本性是不思,科学不能对自己的本性给人们提供什么真知灼见,因为科学不思考,并且不能思考,由于科学不能对自身本质做出陈述,因此现代科学根本就不再在哲学范畴里发展。36而且,作为自身的自我同一性对科学而言至关重要,但现代科学远远不能实现自我同一性的领会,也就是说,同一性的确证使现代科学背离自己的本性,而这种本性的探究原本就属于哲学: 对于科学来说,如果不首先确保其对象的同一性,它就不能成为它所是的东西。只有通过这种保证,研究才能确保它的工作的可能性。虽然对象的同一性这一主导概念决不为科学带来立等可取的成果。因此,根本说来科学知识的成功或成果基于某种无用上。不管科学听没听这种呼求,也不管他把所听到的东西当作耳边风还是由此而惊愕,对象的同一性的呼求依然言说。 而科学与哲学的分离实质上是两种思维方式即演算思维与思考思维的分野,这种分野使科学与哲学各自为政,科学成为非哲学的科学,哲学成为非科学的哲学,这种分离使“技术”(应用知识)与“道德一实践”(实践知识)完全分离,或者使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人与人之问的关系完全割裂开来,是“人的科学”与“自然科学”分道扬镳。最终科学与哲学的分离成为整个西方文化的崩溃的先声: 科学与哲学(演算的思维与思考的思维,前者即计算思维,它“使我们离开哲学的世界,陷入技术领域之中”;后者“关心本质……设法回忆一向已经被忘记的关于存在本身的真理”)的分离,实际上是一种相当新的现象,它可以追溯到17世纪。从那个时代起,科学就不再是解释性的,而成为描述性的。它不再探讨为什么或现象的本质,而局限于提供怎么样。……牛顿以后,科学对哲学的疏远逐步扩大。这种疏远在本世纪(指20世纪)之初更加彻底了。……科学与哲学的分离成为不可逆转的了。随之而来的是整个西方文化的崩溃,从此西方文化四分五裂:科学为一极,人文主义为一极,科学被哲学视为异化的科学,哲学被科学视为怪诞的哲学。 人们不但应当留意科学与哲学分离的事实,而且必须深思科学与哲学分离的对于当今时代的意义。在人类历史上,科学与哲学的分离是现代物理学向古典哲学发出冲锋的号角,自从开普勒的天文学及伽利略、牛顿的物理学以胜利者的姿态凌驾于亚里士多德和托密勒之上,人们的整个视野仿佛在顷刻之间完全得到释放,这种释放不但对后者的正确性提出反驳,而且进一步深入到对古典政治哲学的反抗之中。科学与哲学的疏离导致了科学与哲学相互对话时的失语状态,导致了自然角色的根本转换以及整个世界的领会的转变,自然成为没有生命的死的物质材料,它的意义仅仅在于它为人而存在,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自然成为理性拷问的对象,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完全被打破,人们对越来越小的事情知道的越来越多,而对于至关紧要之事却熟视无睹或以为虚幻。它们的分离使技术力量在当今时代得到释放并主导了人同存在的关系,技术成为统治世界的决定性因素。自然不再被归属于自然,而成为人们开发的资源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哲学与政治之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