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尚书夏原吉

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作者:宋克顺  页数:260  字数:300000  

前言

昔屈原之沉汨水也,其爱国忧民之心,化为浩然正气,充塞天地之间,流风遗韵,化育后人,历数千百年而不衰。汨水之滨,词客骚人,代有英才,固不待言;而忠臣名将英雄豪杰,亦屡出不鲜。明夏公原吉尚书,其斯人之俦乎!    夏公历仕五朝,总揽六部,官高位显,尽瘁邦国。高居庙堂则忧其民,远处江湖则忧其君,朝乾夕惕,宵食旰衣,虽遭谗罹祸,坚贞不二,何其忠也!当其学府面君,惩谗治恶,三顾夏家,九岭招安,以一言而活三千众,又何其智也!至若力斩皇亲,受命赈灾,治水安澜,救民水火,冒死谏君,虽身陷囹圄,九死不悔,又何其勇也!官居极品,经理钱粮无数,而两袖清风,纤尘不染,家无门童侍女,室无奇珍异宝,布衣素食,如普通百姓然,又何其廉也!忠智勇廉,萃于一身,以布衣始,以布衣终,卒谥“忠靖”不亦宜乎!    夫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笔,载诸史册,以传后世。夏公《明史》有传,而语焉不详;坊间有小说者流,而语多不经。余友宋克顺君,素仰夏公之道德文章,思欲纂一正传,以补史书之不足。乃惨淡经营,广蒐资料,正史杂说,稗官野乘,无不浏览,目览手录,孜孜不倦;且屡探夏公故里,寻觅遗迹,访老问贤,轶闻故事,收揽无遗。历数年之辛苦,资料齐备,卷帖盈箧。乃抉择真伪,披沙拣金,著述《布衣尚书夏原吉》一书。书成,克顺以初稿示余,故余有幸先睹为快。始读,或忧虑,或惊喜,继则或扼腕叹息,或拍案叫绝,终则掩卷深思,浮想翩翩矣。无克顺之笔,难传夏公之神;无夏公之神,难成克顺之笔。克顺实夏公后世之知己,其然乎否乎?    去岁克顺古稀之庆,余曾撰俚语以为寿,有云:“克顺非具过人之资,而其勤奋黾勉,则非常人所能及者。退休之后,不甘碌碌,乃发奋书,凡亲历亲见亲闻之事,以笔记之,手挥心维,妙思泉涌,日积月累,已洋洋数百万言,蔚为大观。花城出版之《烛照人生》,始发轫耳。然已洛阳纸贵,掷地作金石声矣。”今《布衣》皇皇大著,又层楼更上矣!余为克顺贺,又为夏公喜,“布衣尚书”之德范,千秋不朽矣。    遵克顺之托,弁数语于前,以志余敬仰夏公之情,亦以慕克顺之勤勉也。    戊子冬初曾维纲撰于汨罗江畔之雪竹斋

内容概要

  夏原吉是明初重臣,官拜尚书,历仕五朝,总揽六部,官高位显,尽瘁邦国。朱元璋赞其“纯良笃实,忠心耿耿;勤于国事,千古名臣。”《布衣尚书夏原吉》作者以朴实的笔触,再现了明朝前期一位清廉尚书的形象。
夏原吉出生在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殉国的汨罗江畔,从小受忧国忧民思想的熏陶,把为民解难的重任系在心头。少年时代,他聪慧过人,十二岁被誉为“神童”。在国子监被明太祖朱元璋破格选入皇宫。从二十三岁至寿终的四十余年中,数度赈灾济民,湘赣百姓至今流传着“夏尚书做官,遮荫湖南江西两省百姓”。两次从太祖私访,斩官救女,形同包公斩陈世美,杭州破案,力斩皇亲。奉旨巡闽,考察吏治,破格招贤,锄奸除恶,斩蛇辅耕,为弱女解危,为寡妇雪冤。太湖水患,又临灾受命,标本兼治,使百姓水旱无忧。他钟爱生命,赦免山东数干无辜妇女。北国寒冬,劝阻宣宗冻毙干余将士。永乐末年,因成祖执意北征,公死谏,被抄家下狱,仅布衣瓦器。君臣骇然,其廉洁之风,古未闻也。随后辅佐仁宗宣宗,开创“仁宣”盛世。
宋克顺先生是湖南著名作家,经多年收集资料,查阅史料,创作本书,还原明初一代重臣的官场沉浮,演绎封建制下知识分子的悲喜人生。先生以古稀之年,做彪炳之事,曾维纲先生说:“余为克顺贺,又为夏公喜,‘布衣尚书’之德范,千秋不朽矣。”

作者简介

宋克顺,湖南汨罗江畔退休公务员,年逾古稀。曾有《屈原的传说》《怀念任弼时》等书出版发行,近年有《烛照人生》《屈原和汨罗江》问世,累计编著近百万字,为挖掘湖湘历史文化资源努力耕耘,成果颇丰。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归义神童
1 婴儿取名
2 汨罗祭屈
3 巧对学台
4 高泉寻师
5 土地求情
6 书房垂泪
7 年饭风波
第二章 太祖识马
8 学府面君
9 谗者自毁
10 惩治首恶
11 探亲赈灾
12 彻查官商
13 金陵救尼
14 力斩皇亲
第三章 五载巡闽
15 荐才伯乐
16 “霸天”丧命
17 贪吏充军
18 丁香雪冤
19 秀英解危
20 斩蛇建市
21 斗牛索牛
第四章 止戮安民
22 夏家三顾
23 九岭招安
24 赦命三千
25 身家作保
第五章 太湖治水
26 临灾受命
27 斩鳄祭湖
28 精绘蓝图
29 “三个优先”
30 善始善终
31 河清海晏
第六章 当家理财
32 袖里乾坤
33 辟源节流
34 督建北都
第七章 原吉爱我
35 死谏入狱
36 布衣瓦器
37 狱中辅政
38 慈母探监
39 悔恨晚矣
40 丧母丧君
第八章 太师师君
41 访贫尝苦
42 钟爱生命
43 废后立后
44 讨逆安帮
45 “神画”馈番
第九章 鞠躬尽瘁
46 整肃内宫
47 智谋退敌
48 湘赣免赋
49 坦荡襟怀
50 死而无憾
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归义神童    1  婴儿取各    元朝末年,长江流域农民起义的烈火,熊熊燃烧。以陈友谅、朱元璋为首的两支起义队伍,在洞庭湖和鄱阳湖之间的广阔范围内频繁交战,匪盗四起,湘鄂赣百姓长年在战火中熬煎。他们不得不抛家弃舍,携儿带女,四处逃亡,驿道上塞满了逃难的人群。    那年秋天,许多湖南人往外地逃亡,然而有个四口之家,反其道而行之,渡过长江,沿洞庭湖东岸,缓缓向南移动。走在前面的是个十八九岁的青年,肩上挑担箩筐,里面装着全家人的行李、衣服和一些食物,他就是老二夏时清。大哥夏时敏跟在后面,肩膀上挎个装有书本的包袱,一手搀着年迈的母亲刘氏,一手扶着即将临盆的妻子廖氏。    一天下午,他们被横着的一条江河挡住了前进的道路。刘氏招呼老二放下担子,向行人问路。他们正在歇息,从北边过来一个四十来岁的男子,看样子是位教书先生。他向江边走来,也要过河。老大向前施一礼,问道:“借问先生,前面是什么地方?”    路过的中年男子,见问路人一副文质彬彬的书生模样,问路也很讲礼貌,于是,停住脚步,回答道:“河对面的镇子叫归义街。归是归家的归,义是仁义的义。讲的是这一带百姓以仁义为先。”    “好地名,好在以仁义为先。”夏时敏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又问:“前面又是条什么河?”    “就叫汨水。它从江西修水流来,在下面两里多路的地方,与从岳阳流来的罗江汇合,叫汨罗江。”    老二夏时清有些激动地说道:“啊,我们就到了汨罗江呀?那是屈原投江的地方吧?”    “不错,三闾大夫正是在下边的河泊潭投江的。你们看,对河的汨罗山有他的坟墓,下面的南阳里有屈原庙。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学者到这地方朝庙。你们一家人,大概是专门来朝拜屈大夫的吧?”谈起屈原,中年男子好像有说不完的话,滔滔不绝。    “现在兵荒马乱,专门朝庙谈不上,也只能顺便朝拜三闾大夫。先生是要过河吧?不知从何处渡河?有没有渡船?”夏时敏问道。    “前面有渡口叫京街渡,可以从渡口过河。我们走的这条路,是长沙府通往京城,递送文书的驿道。从京城来,过河就是归义街:每处取一个字,就叫京街渡。渡船有时停在归义街码头,我们过河就要大声叫渡船。”中年男子边指划边说。    先生在前面引路,夏时敏一家跟着到了江边。他把渡船喊了过来,几个人上了船,很快到了对岸。夏时敏拿出几文铜钱付给渡工,他摆摆手,说遭:“免了,免了!此地名为归义,渡河是义渡,上岸还有义茶亭,过路行人喝茶水也不收钱,都重个义字。”    “此地真有好民风好乡俗,难怪当年屈大夫选择在此地居住,唐朝杜甫也来泪水西归。如果能找到房子,我们在此安居,也很不错啊!”夏时敏感叹道。    母亲接着说道:“时敏呀,我赞成你的主意,在兵荒马乱的岁月,能找处重仁义的地方安家,再好不过了。我们先到岸上的茶亭打听一下再定吧。”    京街渡口的归义码头是用一条条的规格麻石砌成,大约有四十来级。他们一步步登岸,走进茶亭。亭子的上方,书有“归义驿站茶亭”六个大字。亭内摆有两张长桌,周围有些坐凳。南面连街,也是一条通长沙府的驿道。北面临江,泪水风光尽收眼底。他们走进茶亭,坐了下来。夏时敏站在茶亭的外侧,对着滔滔江水,情不自禁,大声吟咏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读史》:    楚怀放灵均,国政亦荒淫。    彷徨未忍决,绕泽行悲吟。    汉文疑贾生,谪置湘之阴。    乃知汨罗恨,未抵长沙深。    闻声,从连接茶亭的房子里,走出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来。她身穿蓝布起白花的短衣,腰间系个围裙,面带微笑,说道:“各位客官,怠慢了!你们要喝热茶,还是喝凉茶?”    “麻烦大嫂,能解渴就行,无论热茶凉茶。”刘氏答道。    不一会,大嫂用茶盘端来四杯凉茶,送到每个人手上,说:“你们先喝杯凉茶解解渴,我正在烧开水,就给你们煎罐滚茶尝尝。”    他们把凉茶喝下,大嫂又端一盘冒热气的茶递了上来。面上漂浮着一层豆子芝麻,散发出一般诱人的香气。时清先喝了一口,不知是茶,还是汤,问道:“请问大嫂,这也是茶吗?”    “是茶,是茶。我们泪罗江一带,喝茶有许多讲究。”大嫂也在一旁坐下。    母亲平日也爱品茶,但从没有喝过这样的茶,她端起茶杯,喝一小口,嚼嚼豆子芝麻,笑了笑,说道:“味道的确不错,·有豆子芝麻的香味,又有些姜盐的滋味,又解渴又饱肚啊。”    一人两张嘴的廖氏一杯下肚,好像没有解馋,在细嚼茶底。大嫂又端来一碗送到她面前。    夏时敏边品尝边问道:“请问大嫂,这叫什么茶?”    “这叫姜盐豆子芝麻茶。听老人说,在一千多年前。当时楚国有个忠臣叫屈原,他得罪了大王,被流放到汨罗江。刚到时,在南阳街江边昏过去了……”    二弟有些急了,连忙问:“那后来又如何?”    “我慢馒讲给你听哕。南阳街的百姓听说有人病倒,不少人围了上去。只见一个二十来岁的姑娘抱着老汉在放声大哭。经人一问,姑娘才说,昏倒的老汉叫屈原,是自己的父亲。这个名字,大家都很熟悉,只担心好人命不长。恰好村里一个姓翁的老郎中来了,向前把把脉,摸摸额头,说道:‘无大碍,是受了风寒,又累又饿所致。’他打发人到家里,煎了一罐姜盐茶,交待多加点炒熟的豆子芝麻。把茶慢慢喂下,不到半个时辰,屈大夫又还阳了。你们说奇怪不奇怪?”    “是有些奇怪。不过细想起来,也不奇怪。屈大夫年事已高,一路受了风寒,加之奔波劳累,又乏又饿,所以昏倒。茶中有姜有盐可去风寒,豆子芝麻又可充饥,屈大夫喝了姜盐芝麻豆子茶很快转好,是有原因的。多亏了汨罗江的水、泪罗江的茶、汨罗江的老百姓啊!”夏时敏从内心发出感叹。    P1-3

后记

清廉,贪腐,乃衡量历代官吏的一把尺子。在封建社会中,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升迁为敛财的梯子,权与钱是紧密相连的链条。然而,明朝前期,有位历仕五朝,官至六部总尚书兼户部尚书的一国总当家夏原吉,出污泥而不染,手掌举国财权,非但不贪占国家和百姓的丝毫财物,连同皇帝赐给他的三份俸禄,都婉言谢绝。而他对于百姓的疾苦却极为关怀,成为百姓在灾荒岁月和苦难中的企盼和希望。阅读明史,夏原吉的名字吸引了笔者眼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夏原吉这位千古贤臣的感人业绩,虽有史料的翔实记载,但五百余年来,尤其近代,极少见诸文学作品。他辉煌的业绩和难能可贵的品格被封存在史书中。著名剧作家甘征文建议以明史所载的史料为依据,糅合民间的传说,撰写一部反映夏原吉的文学作品。采纳这个不错的建议,笔者从2007年国庆开始,执笔创作长篇历史小说《布衣尚书夏原吉》。其中,经历了2008年初冰冻灾害,“五·一二”四川汶川大地震,初稿完成于奥运圣火在其故居遗址旁传递之日,我心中不免产生许多联想。无论是冰冻还是地震灾害降临,国家主席、总理,首先想到的是人民的生命安全,他们置个人安危而不顾,亲临重灾区,在残垣断壁前,沉着冷静,指挥抢救生命,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摆在高于一切的位置。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情怀,也是“国以民为重”人本思想的传承和弘扬。正因为如此,中华民族才可能有极其强大的凝聚力,战胜任何艰难、险阻,实现大难兴帮,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和谐,国家才会建设得更加强盛。    著名作家、海南省作协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韩少功抽闲审阅书稿。他从网上发来邮件,说道:书稿“文字清朗而洗练,叙事的取舍和收放适度,是一本不错的史传文学读物,不仅是地方文化资源发掘的重大工程,对更大范围内的读者也定有补益。”少功先生对书稿的重视和评价,对于年逾古稀的笔者是一种激励。挚友曾维纲对书稿极为关心,反复审阅,在热情肯定的同时,也诚恳地提出了修改建议,并为之作序。字里行间,充满了维纲先生对夏原吉这位历史人物的钟情。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海天出版社总编辑毛世屏、编审蒋鸿雁对该书的出版发行给予了热心支持和鼎力帮助,使我深受感动。在此一并致以衷心感谢。

编辑推荐

《布衣尚书夏原吉》由海天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布衣尚书夏原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