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大典二胡卷文论篇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作者: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 编著  页数:613  

前言

中华国乐,源远流长。我国的民族器乐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她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极其珍贵、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族器乐在经历多次辉煌发展的过程中,曾产生了众多名垂青史的音乐大师和艺术巨匠,留下了许多家喻户晓、启迪后人的音乐故事、成语典故和传世至今的音乐经典作品。由于历史的局限,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全面完整地记录、印证和浓缩中国器乐艺术发展历程的乐典——《华乐大典》问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华大地欣逢太平盛世,迎来了持续发展的最好时期。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的提升,为修撰《华乐大典》创造了最合适的历史机遇和社会空间。《华乐大典》的问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盛世修典。当代民乐人立志修典,这是新的文化自觉的驱动,是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使命感的表现。由数百位民族音乐家以其智慧和心血修撰的一部《华乐大典·二胡卷》,经过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终于面世了。这是弘扬民族器乐艺术的重大举措,是为中国民族音乐史填补空白的重要贡献,是海内外民族音乐家通力合作共同完成的一项史无前例的重大工程。“二胡卷”的出版是《华乐大典》的开篇,随后将以最好的质量、最快的速度完成一系列续篇。如古筝、琵琶、扬琴、竹笛、民族打击乐等分卷,均以统一的体例编撰,使之构成一套具有史料价值、典藏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精美音乐文献。借此机会,我代表《华乐大典》编委会向新闻出版主管部门的热情支持表示最衷心的感谢!上海音乐出版社极富远见,十分重视这套选题并不失时机将其列为重点出版项目,对他们的胆识与魄力表示钦佩!尽管精心编纂,遗漏和缺憾难免,热诚欢迎民乐界、音乐理论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内容概要

《华乐大典·二胡卷》是《华乐大典》的开篇卷,它集史、曲、传、记、目于一书,对中国二胡艺术自上个世纪初至今的百年历史资料进行了浓缩,分《文论篇》、《乐曲篇》(上、中、下)四册结集出版。本书为《文论篇》,内容包括七个部分:从800多篇学术论文中挑选82篇归入《文论篇》的“概论”和“文献”;为85位著名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撰写的传记归入“乐人”;将与二胡有关的乐器制作、改革、比赛等归入“乐器”;把二胡发展史上百年来的大事记和相关的乐事及赛事等归入“乐事”;将搜集到的部分二胡著作和文论以篇目检索形式归入“资料”。

作者简介

乔建中,1941年生,陕西榆林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香港中乐团、新加坡华乐团顾问等。1992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7年入载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辞典》第26版。著有《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1987,与苗晶合著)、《土地与歌——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历史地理研究》  (1998,首版;2009年修订版)、《叹咏百年》(2002)、《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2002)、《中国音乐》(2003)、《国乐今说》(2005)等,编著、主编《中国音乐学经典文献导读——传统音乐卷》(2009)、《中国锣鼓》(2002)、《中国音乐典藏大系》(1995——1999)等辞书、学术文集共13种。杨光熊,1947年出生于南京,1960年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1966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附中,解放军艺术学院大学学历。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器乐教研室主任、二胡导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秘书长、首任胡琴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副秘书长、刘天华研究会副秘书长。从事二胡演奏和教学工作43年,7名学生获国际、国家级大赛金、银、铜奖八项。出访欧亚12个国家和地区。出版《二胡考级录影带》、《二胡曲集》等著作三部(与他人合作)并发表作品若干,在国家级刊物发表30篇学术论文并多次在全国各地讲座。15次出任国家级大赛评委。1997年获“军队院校军队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6年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2007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三总部评为“全军优秀教师”、11次受部队嘉奖、荣立三等功一次。

书籍目录

序概论    二胡艺术的一百年    二胡文化论    二胡演奏艺术发展简论    二胡的起源   文献  刘天华研究    一个愉快的晚上    追记穷教苦学的刘师    在困难中奋斗的刘天华先生    刘天华——“五四”时代杰出的音乐家      忆父亲刘天华      忆刘天华先生      忆刘天华先生补    刘天华生命的最后时刻及其身后哀荣    《病中吟》的产生、命名与创作年份    刘天华在北京的最后几年    论刘天华的旋律特征    从十首二胡曲看刘天华的美学思想    从刘天华的创造中获得启示    刘天华作品的时代精神    刘天华二胡曲的演奏艺术    刘天华年谱  阿炳研究    瞎子阿炳小传    阿炳技艺的渊源    阿炳演奏的乐曲说明    关于速度用语的说明    关于滑音符号的说明    胡琴指法符号说明    阿炳胡琴弓法的几个特点    他体现了传统演奏艺术的精髓    阿炳研究三题    杰出的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和他的二胡曲    阿炳事考一二及其他    ……乐人乐器乐事资料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秦汉的“胡”主要指北方民族。经过数百年的“五胡乱华”和南北分立,统一后的隋唐时代仍然是一个“胡气”冲天的时代,不仅隋唐王族有鲜卑血统、文人学士也多鲜卑后裔,比如刘禹锡(有“见学胡琴见成艺”的诗句)、白居易(有“胡琴调不同”、“胡琴铮纵指拨剌”、“罢胡琴、掩秦瑟”的诗句)等,而且唐代采取拓疆开放政策,与西域交往极其频繁。在唐代,北方中国人自称为“汉人”或“汉儿”,南部中国人被称之为“吴儿”。因为中国北方的胡人经过魏晋南北朝大量汉化,因此唐代的“胡”已经逐步成为西域的专称,不仅指西域民族,也用来指中亚伊朗等民族,与之同时出现了“奚”这一北族名称。所谓“胡琴”,即西域胡人所使之琴。也许因为唐代用“胡”指西域,因此由与中原毗邻的西北地区的北族传人的二弦轧琴才称之为“奚琴”,以之与“胡琴”相区别。“马尾胡琴”一词始见于《梦溪笔谈》。沈括在陕北鄜延一带督军以防西夏时,写下的《凯旋曲》,其三日:“马尾胡琴随汉军,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书。”当时的沈括不可能想到,这首诗竟然成为音乐史的千古之谜。首先,“马尾胡琴随汉军”一句难求确解。依据钟清明和李加宁的解读,胡人做了汉军的俘虏,尾随在队后。但根据下文,以“莫射云中雁”来表思乡之情,似应解读为汉人军营中流行着马尾胡琴,演奏的曲子饱含着对北方头人发动战争的怨恨,后两句寄托了汉人将士戍边征战、期盼家乡音信的心情。在西北边塞,南飞北归的大雁,只能是居住在中原的汉人盼望家乡音信的象征,不可能是居住在西北的胡人盼望家乡音信的象征。因此钟文和李文的解读,难以成立。其次,在写作《凯旋曲》的10年后,陈呖《乐书》中为什么没有提到“马尾胡琴”这一乐器。可以接受的解释是:《乐书》所记为已在中原流行的胡琴,而“马尾胡琴”其时仅在边鄙流行,是尚未传人中原的新兴乐器。第三,“马尾胡琴”的形制不详。这“马尾”是做弦还是制弓?虽然莫尔吉胡考证为“以马尾缕编成乐器的琴弦”(并不排除历史上北方民族曾有人以马尾编弦),但根据宋人所绘《番王按乐图》中的弓拉乐器图形和《元史》对胡琴的描述,沈诗中的“马尾胡琴”只能推断为以马尾制弓。这“马尾”弓擦是在弦内还是弦外?根据后世的北方民族“胡琴”,不能够排除宋代“马尾胡琴”为弦外弓擦的可能。从辽金开始,北方民族与汉族的冲突交融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高潮。在中原汉地依然演奏以竹片轧弦的“嵇琴”的同时,在西北地区却出现了改用马尾做弓的“马尾胡琴”。进行这一改制的,如果依据沈括《凯旋曲》的创作时间和地点,可能是西夏党项人。至于西夏党项人是原创,还是另有来源,有待进一步研究。元代蒙古人继承了西夏“马尾胡琴”的遗制,并称之为“胡琴”,以明确为胡人所制。《元史》:“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琴杆上短弯卷,饰有龙头花纹,以马尾琴弓拉弦,其形制已如现代胡琴类乐器,广泛用于蒙古军队之。《马可波罗游记》中描写了鞑靼军队在出征前唱歌和演奏二弦琴的情景,这“二弦”即蒙古胡琴。蒙古胡琴“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但是没有交代到底是弦内还是弦外拉弓。一些专家认为这种制如火不思的“胡琴”,是像流传至今的潮尔、马头琴(根据齐·宝力高《马头琴的起源和发展》,马头琴的原型是龙头,蒙古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才改为马头)一样弓在弦外拉擦的“胡琴”。综上所述,唐代以“胡琴”称琵琶、忽雷等拨弦乐器暂且不论,宋元以来,经过“奚琴”、“嵇琴”、“马尾胡琴”、“胡琴”的形制和名称的交互演变,隐含着两类弓弦乐器的发展,一类是弦外弓擦的北族胡琴,一类是弦内弓擦的汉地胡琴(“奚琴”)。“奚琴”保持弦内轧擦方法和筒型音箱,而改用马尾弓,则成为“二胡”。山西繁峙岩山寺经塔(塔的建筑年代为元代大定二十三年即公元1183年)上的胡琴,已与后世二胡的形制近似。朝鲜《乐学轨范》(序于1494年)日:“以黜檀花木或乌竹、海竹弓马尾弦。用松脂轧之”,已经是近现代二胡的形制。但直到清代《皇朝礼乐图式》中,将汉地二弦、提琴划人胡琴类,“胡琴”这一名称才最终成为汉地弓弦乐器的统称。

后记

《华乐大典.二胡卷》是《华乐大典》的开篇卷,它集史、曲、传、记、目于一书,对中国二胡艺术自上个世纪初至今的百年历史资料进行了浓缩,分《文论篇》、《乐曲篇》(上、中、下)四册结集出版:《文论篇》的内容包括七个部分:从800多篇学术论文中挑选82篇归入《文论篇》的“概论”和“文献”;为85位著名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撰写的传记归入“乐人”;将与二胡有关的乐器制作、改革、比赛等归入“乐器”;把二胡发展史上百年来的大事记和相关的乐事及赛事等归入“乐事”;将搜集到的部分二胡著作和文论以篇目检索形式归入“资料”。《乐曲篇》的内容均包括两个部分:从近百年近千首二胡作品中精选了传统、民间、现代、移植等内容的经典作品104首归入“乐谱”,全部作品及部分谱例均用五线谱出版;考虑到工具书编撰要求的规范性,把由创作者本人和首演者本人亲自撰稿的文章经整理、编辑后统一归入“札记”中的“创作札记”和“演奏札记,,中,以最新的出版编辑理念和形态奉献给读者。由于《乐曲篇》作品篇幅较大,为便于读者使用,分上、中、下三册出版。“二胡卷’’的编撰工作开创了百年二胡发展史上很多的第一次:有300多位专家和学者在文献、作品、乐人、乐器、乐事、资料的论述中奉献了他(她)们的才智和心血。从记录一件中国乐器的成长发展来说,动用人员之多、涉猎面之广、时间跨度之长、案头工作之繁杂,可以说前所未有的。从2000年至2009年,“二胡卷”由专家学者论证、汇集资料到今天正式出版,其间断断续续经历了近十年时间。作为《华乐大典》编委会主任的朴东生先生自始至终对“大典”的工作进行了精心策划和组织。“二胡卷”的编选工作大致经过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组稿工作”:由杨光熊统筹。从2000年1月1日开始,召开了多次理论界学者论证会议,撰写了项目论证和实施计划及各类文函,对即将收入本卷的百余首代表性的作品、近百位为二胡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等代表性人物、几百篇有关作品创作与演奏的-9术论文及评论文章进行了广泛的收集、整理、筛选及有关专家的约稿工作;对重大乐事、赛事的资料进行了汇总和分类,为时10个月左右。第二阶段“统稿工作”,由乔建中统筹。集中将收入本卷的全部资料进行整合和编序,列为概论、文献(内含四个版块)、乐人(85人的传记)、乐器、乐事、资料、乐曲(104首乐谱、152篇札记)七个部分,并对札记中的部分文字进行了分类录入和分工;乔建中负责概论和文献部分的工作,杨光熊负责乐曲、札记、乐器部分和乐事原始资料的提供,于庆新负责乐人、乐事的撰写及原始资料的收集,赵寒阳负责文献中“演奏技艺研究”相关文章的整理,李久玲负责多种资料的分类和收录,为时8个月时间。

编辑推荐

《华乐大典·二胡卷(文论篇)》石油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华乐大典二胡卷文论篇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非常好的一本书,内容丰富具体,很实用,学术性很强。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