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学刊

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巴蜀书社  作者:王国巍 编  页数:122  

前言

  在好友赵庆元教授逝世四周年临近之际,《赵庆元学术文存》即将出版了。我抚今追昔,感慨万端。  庆元历任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图书馆馆长。多年来,他一直刻苦治学,奋发工作,精勤为师,为中文系、文学院、图书馆的发展,为培养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理事,他一直关心学会工作,注意团结同仁;2000年5月,又具体负责组织了全国第十三届《三国演义》学术研讨会,并主编会议论文集《皖江侧畔论三国》,为推动《三国演义》研究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谁知病魔过早地损害了他的健康,他竟于2005年5月10日溘然长逝,享年未及花甲!  四年过去了,人们一直怀念着庆元,于是有了这部《赵庆元学术文存》。  综观这部《文存》,我感到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宽广的学术视野。全书所收30篇文章,以古代小说研究为主,同时兼及古代戏曲、诗文两大部类。就古代小说而言,其笔触又遍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等几大长篇名著,以及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三言》和文言短篇的高峰《聊斋》。对于一个长期从事元明清文学教学与研究的学者来说,这是非常难得的,我自己就十分佩服。  第二,勇于开拓、锐意创新的探索精神。庆元为人谦和,不事张扬,但在学术研究中却锐气十足,勇于开拓。试以《三国演义》研究为例。早在1978年,他就发表了《试谈诸葛亮形象的意义》一文(载《安徽师大学报》1978年第4期)。这是“文革”结束后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关于诸葛亮艺术形象的专题论文。尽管其论述尚未完全脱去“陈言”的痕迹,但文章开宗明义地指出:“《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罗贯中调动多种艺术手法,呕心沥血塑造出来的主要正面人物形象。这个形象既反映了全书的主要思想倾向,又体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并以此肯定“《三国演义》思想倾向的进步性”,却是破除极“左”思想对《三国》的污蔑和对诸葛亮形象的歪曲的一篇力作。1981年,他又发表《封建贤才的热情颂歌——论(三国演义)的主题》一文(载《安徽师大学报》1981年第3期)。文章认为,《三国演义》的主角是诸葛亮,他是罗贯中“按照自己的美学理想塑造出来的一个‘志’、‘德’、‘才’三者齐备的封建贤士的形象”。罗贯中“以高昂饱满的热情歌颂他,赞美他”,“还塑造了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并且程度不同地予以赞美和颂扬”。因此,“《三国演义》的主题不在于宣扬封建正统思想,也不在于鼓吹‘王道’、‘仁政’,而是要为真正的贤才呐喊、歌唱。整部《三国演义》就是一曲封建贤才的热情颂歌”。这不仅是最早探讨《三国》主题的论文之一,而且是有关主题的学术论争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我称之为“讴歌封建贤才”说。可以说,’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三国演义》研究由沉寂走向兴旺的过程中,庆元是最早的开拓者之一。收入《文存》的7篇《三国》论文,每一篇都自出机杼,自有新意。如《(三国演义)札记三则》,所谈的三个题目“重学意识”、“造境艺术”、“用语技巧”,均为以往人们很少谈及。这充分反映了他勤于思索、善于发现的创新意识,促使我们不断打开《三国》研究的新天地。在当代《三国演义》研究史上,他写下了很有分量的一笔。  庆元的开拓创新精神,不仅表现在小说本体的研究,而且表现在应用角度的研究。《谈:的生态观》、《(三国演义)与领导心理学》、《古代小说中的管理思想及其应用价值》几篇论文,视角新颖,论述深刻,每每给人有益的启示。  第三,敏锐的艺术感觉和优长的鉴赏能力。对于一个文学研究者而言,有无敏锐而细腻的艺术感觉,是否具备知音鉴赏的能力,写出的鉴赏文章是否能够感染读者,乃是衡量研究者自身学养、才情和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方面,庆元也是一个佼佼者。《文存》下编《作品鉴赏篇》,收文11篇,其篇目数量足足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一。写作这些鉴赏文章时,庆元深入作品,含英咀华,然后挥洒才情,巧妙构思,以行云流水般的文字,解说作品的妙处,剖析作者的文心,使读者如行山阴道上,在阅读的愉悦中打开一扇又一扇艺术之窗,从而提高鉴赏水准。在这些鉴赏文章中,笔者印象最深的是《曲终始有双星会——“刘玄德三顾草庐”简析》一文。1994年,为配合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播出,我们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与江苏古籍出版社主办的《古典文学知识》编辑部合作,编辑《三国》专号(1994年第4期),由我具体负责组稿和编辑。在“名作欣赏”专栏,笔者约请了四位学者,就《三国》中最脍炙人口的四个名段各写一篇鉴赏文章,其中就有庆元的这一篇。

内容概要

  庆元历任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图书馆馆长。多年来,他一直刻苦治学,奋发工作,精勤为师,为中文系、文学院、图书馆的发展,为培养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理事,他一直关心学会工作,注意团结同仁;2000年5月,又具体负责组织了全国第十三届《三国演义》学术研讨会,并主编会议论文集《皖江侧畔论三国》,为推动《三国演义》研究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谁知病魔过早地损害了他的健康,他竟于2005年5月10日溘然长逝,享年未及花甲!

书籍目录

特约专家稿 《赵庆元学术文存》序 试论程小青《江南燕》的结构与节奏 修辞与解释——一则杜诗公案的文本之争 郭祥正《青山集》研究 影响力渐小的美术批评及其成因 都市新生大型社区中的生活方式与人际关系——教育部研究课题“我住天通苑”社区调查报告语言学研究 说“桃之天天”——兼与陈戍国先生商榷 “乞闲”补释 “作家”词义演变 李白《大鹏赋》俗语词溯源示例 《醒世姻缘传》疑难词考辨 试论语言的认识 《苏辙集》词语札记 论赤峰方言中的“守等之时”文史哲研究 论移民对敦煌变文词汇的影响 从《女开科传》看科举对明清之际士人影响 论韩愈碑文的“变体” 《苕溪集》版本源流考 浅析中国传统戏剧艺术在广告中的运用——以京剧艺术为例 杜甫的咏马诗研究 从创作实践看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信与趣 “花间词”的价值与地位 《伤逝》的赋形思维新探 用爱证明一种存在——浅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由精神分析学说探究文学创作的心理动因教育与法制 论模糊语言学理论与语文阅读教学的衔接- 江西高校教学吸引力调查分析 论人格五因素模型的应用与局限 浅谈艺术类教学中的互动与启发 论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不良情绪的疏导作用 对我国证据展示制度的思考 试论民愤、舆论与司法正义的互动 危机的创造机制——论灾后重建的规划与长治问题 看清眼前关注背后——由“打折促销规范”出台引发的思考学术前沿 中国都市报主流化发展与困境——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时代信报》为范例 浅谈函的历史发展演变 论命令类公文在我国古代的发展状况 论古代公文的历史发展演变 浅析公文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现行公文“意见”探析 浅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对公文发展的影响

章节摘录

  特约专家稿  试论程小青《江南燕》的结构与节奏  侯体健  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内容提要】 《江南燕》是程小青的第一部侦探小说,这部小说内容上的结与解、笔法上的明与暗、叙述上的紧与松使得其结构曲折有致,姿态横生,其节奏或明快,或低回,掌握得当。这是程小青侦探小说理论的成功实践,值得我们认真推求。  【关键词】 程小青 《江南燕》 结构 节奏  程小青是中国侦探小说史上的代表人物,他的《霍桑探案》系列小说以其精巧的情节铺叙、紧张的氛围渲染、缜密的逻辑推断而获得广大读者的欣赏并传诵至今,从而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霍迷”。《江南燕》是程小青“霍桑——包朗探案系列”的第一部小说,这部小说用文言写成,最先发表于1919年的《先施乐园日报》,后有白话版行世,当是新中国成立后改编完成,其确切时间暂付阙如。《江南燕》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人胜。在小说的情节展开中,程小青首次选择包朗作为案件参与者与叙述人,它的这一模式来自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华生”,也成为《霍桑探案》的经典模式。《江南燕》整个故事设计十分巧妙,完美地达到了侦探小说“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创作理想。《江南燕》之所以能成功,原因之一就在于程小青一再强调的“结构技巧”问题在这里得到颇为成功地展现。《江南燕》的结构并不复杂,但是能彼此呼应,环环紧扣,如同蜘蛛织网,疏密相间,有机结合。由结构出发,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江南燕》的节奏感十分强,张弛有度、紧松相谐,不仅能够充分调动读者的阅读期待,而且还能做到十分吻合读者的审美趣味,迎合读者的心理节奏。下面我们不妨以情节的结与解、线索的明与暗、叙述的紧与松三对矛盾来解读《江南燕》的结构特征,以窥程小青侦探小说结构技巧之一斑,感受其收放自如的节奏与律动。  一、情节的结与解  刘半农曾在中华书局版《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跋》(1916年,署名“半依”)中从侦探的角度将破案过程归结为三个字:“索”、“剔”、“结”。索即寻求线索,剔即剔除迷障,结即了结案情。这当然是颇具见地的。然而,从者构建情节、叙述故事的角度来看,我们其实可以将整篇侦探小说的叙事过程归结为两个字,那就是“结”与“解”这对矛盾。所谓结就是结网,就是埋设伏笔以误导读者的过程,将大家的视线转移到各种陷阱中,让读者跟随侦探一起陷入重重迷障,如堕天网而不可出。所谓解就是解结,就是一层一层拨开迷雾,将隐性的东西显性化,将不定的东西肯定化,从而避开所有干扰,直抵正鹄。结就如同敛气蓄势,让人屏息凝神;解则好比开闸泄洪,使人痛快淋漓。如果结能结得巧夺天工,自然解就能解得精彩绝伦。结与解纠结一起,由一结到一解,再由二结到二解或者一结未解而再结又起,如此回环往复,交错相生,往往让侦探小说悬念迭起。《江南燕》的故事构架正以结与解错落而成,从大的方面看,乃由三对结解矛盾构成,其中又插入许多小的结解矛盾,其情节结构大致如斯,从而达到了波浪起伏的节奏感与波谲云诡的变幻感,十分契合侦探小说的审美理想。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巴蜀学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