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七十二行

出版时间:2011-3  出版社:杭州出版社  作者:应焕祺  页数:313  
Tag标签:无  

前言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是我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最为密切。记得小时候,最想听到的就是屋外艺人们拖着长调的吆喝声,因为随声而去,总能看到各式各样精妙的传统艺技表演,换得当时孩子们特别喜欢的一些小玩艺和小吃食。这些作为童年生活的组成部分,留下了快乐回忆。  几十年过去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那些曾经世代相传的技能以及与之相应的生产、生活场景,逐渐地淡出了我们的视野。我只能靠零星的记忆给我的孙辈讲那个年代曾经介入我们生活的往事。在这新旧交替的时代,将那些正在湮灭、消逝的文化碎片作一抢救性的搜集、整理,用文墨、图像、媒介等形式,留下一个地域或一个民族的记忆,消除我们永久的遗憾和后人失去文化之根的惆怅,意义是极为重大的。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民生七十二行》所“抢救性地挖掘并定格”的正是与普通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行当。这些行当在履行各自使命的历程中,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文化价值不容低估。就像种子植入土壤,在阳光下拔节、分蘖,一个人的成长有其内在的逻辑,一种文化的进步同样有其连续性。在历史剧烈的动荡和变迁面前,隐藏于七十二行之后的那种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内在的、稳定的东西。没有这种稳定结构,那么所谓的“现代化”,无疑是一次巨大的精神冒险。从这个意义上说,《民生七十二行》的出版,不失为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的保护,一种生动的传承。  应该感谢应焕祺先生,作为一位普通的永康人,他以特有的执著,历尽艰辛,在收集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撰成《民生七十二行》这部具有史料价值、又富可读性的图书,为许多值得珍藏的旧日,保留了原有的色彩与光泽,捍卫了历史的真实影像。那些挟带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斗笠、糖车、筛箩、水车、提篮、灯笼、木雕……都按原有的序列在我的记忆中又排起队伍。  应该感谢永康市政协文史委,他们对这部书的编撰与出版给予了高度重视。从1956年甩恩来总理开创政协文史资料工作以来,各级政协都留下了一批极其珍贵的史料。进入新时期,文史资料工作的重点又转向记录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和变化。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自然是政协文史资料关注的重点。省政协文史委已启动了《浙江省国家级文化遗产传承人述说》重大项目,各市政协也在努力。希望我们能在这方面有更大的收获。  是为序。  侯玉琪 2010年12月

内容概要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作为我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曾经世代相传的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与之相应的生产、生活场景,逐渐地淡出了我们的视野。在这新旧交替的时代,将那些正在湮灭、消逝的文化碎片作一抢救性的搜集、整理,用文字、图像、媒介等形式,留下一个地域或一个民族的记忆,消除我们永久的遗憾和后人失去文化之根的惆怅,意义是极为重大的。为《民生七十二行》所“抢救性地挖掘并定格”的,正是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行当。这些行当在履行各自使命的历程中,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蕴涵着最深层、最生动的民族文化因子,有着深厚的文化、社会意义。就此而言,《民生七十二行》由应焕祺所著,《民生七十二行》的出版,也是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的保护,一种生动的传承。

作者简介

  应焕祺,浙江省永康人,生于1933年,原浙江省永康市物资局办公室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硕学会士,浙江省物资经济学会会员。曾在美国纽约《大众摄影》动植物国际影赛、北京中国国际民俗摄影年赛等国内外影赛中多次获奖,并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多幅(篇)艺术及新闻摄影作品、摄影论文、经济论文、散文,多次被评为省、市报刊优秀通讯员。

书籍目录

轧棉弹棉纺纱织布印染线带围裙草鞋布鞋麻线刺绣香包中国结剪纸糖车红糖饴粮黄酒白酒豆腐茶油火腿爆米花敲糖担咸酱蒸笼筛箩戽水斗水车自动水车耕田稻谷水碓杵臼磨砻牛碾坊铜器铁器锡器衡器锡箔宝剑坩蜗铁锅先锋胡琴蓑衣绳索棕绷斗笠竹篮提篮雨伞竹纸藤椅盆桶木舟木雕土漆漆刷宫灯灯笼蜡烛焚香草席毛笔鱼网灰陶釉陶砖瓦补缸石器后记

章节摘录

  轧棉也叫轧棉花,俗称绞棉子。新采摘的棉花纤维中含有棉子,经晒干并清除棉子后,古时称“净棉”,现代叫“皮棉”。  我国在汉魏时期就有关于棉花的记载,那时的棉花称作“织久’,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又叫“木棉”或“吉久’。  人们最早是用手来剥棉子的,这种原始的剥棉子的方法,虽容易操作,但效率很低。后来发明出一种称为“擀”的工具。到了宋时,才逐渐学会用铁筋或铁杖去棉子,称之为“赶搓法”。元时王祯在《农书》中首次绘出了木棉搅车,这种搅车是在辗轴即铁杖或铁筋的基础上,结合滚压原理发展起来的轧棉机械。对于棉花初加工技术来说,搅车的出现无疑是重大突破,这种工具大大提高了轧棉效率。明朝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详细阐述并绘制了一种由一根直径较小的铁棍轴和一根较粗的硬木棍轴及两个木棰组合而成的机具,它只需一人手足并用操作,灵活方便,适合小农经济一家一户独立搅挤棉子。  搅车,亦称“踏车”、“轧车”,是挤棉子的工具,据《农书》卷二十一载:“夫搅车四木作框,上立二小柱,高约尺五,上以方木管之,立柱各通一轴。”又说: “二人掉轴,一人喂上棉英,二轴相轧,则子落于内,棉出于外。”这种木棉搅车,利用曲柄碾轴、挤轧等力学原理,生产效率较从前一直沿用的轧棉铁轴或铁杖提高了很多,是我国轧棉技术的一大进步。此前铁轴或铁杖容易导致原棉积滞,不能迅速轧子,改用此法,“木棉虽多,去子得棉,不致积滞”。  清除棉子的这道工序叫“轧棉”,棉花只有经过“轧棉”才能将棉子与皮棉分离,最终将皮棉弹松用于纺纱、絮胎、絮棉衣等。  轧棉时,先将搅车安装在长条凳上,用石块压上,以使其稳固,然后轧棉工匠坐在凳子上,左脚踩木档带动连接搅车两个木棰纤绳之中的铁棍轧轴旋转,右手摇动曲柄的木棍轴,两个辊子之间形成一定的缝隙,使之上下的铁木轴以相反方向不停地滚动。左手捏棉花,塞进两轴之间相互挤轧,棉子被轧棍阻挡,直至皮棉从缝中通过,棉花与子分离,剩下棉子落于内框,皮棉挤出于外,这样不间断地反复滚轧,棉子哗哗地脱落,雪白的皮棉则从对面的轧棍中显露出来。  干百年来,结构小巧,操作简易,拆卸方便的搅棉车,在民间—直相沿使用,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仍在发挥它的余热。随着社会进步,如今它已被现代轧棉机所取代。因此,在广大农村,搅棉车已被束之高阁,风光不再。  ……

编辑推荐

  《民生七十二行》由应焕祺所著,是一本介绍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却濒临消失的传统七十二种行当的专著,以大量精彩而珍贵的图片、丰富而准确的史料,定格了传统工艺的历史记忆。其特点有二:一是图片之丰富近1500幅;二是涉及的工艺流程采自第一手资料,多是实践所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民生七十二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