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散文集

出版时间:2008-8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作者:崔钟雷  页数:293  

内容概要

  《鲁迅散文集》其中蕴藏着美好的回忆,但更多的是战斗的呼声,是对无情社会的控诉,是对人性不醒的悲伤。在嬉笑怒骂的文字中,在那以笔为剑的锋芒中,人性的闪光点得以张扬,公理得以伸张,精神得以振奋。作者力求在书山文海中为您精心采撷一份惬意与感动,把真善美的体验和心境传递给您,让您以愉悦的心态体味阅读的快乐,使您获得别样的阅读体验。

书籍目录

野草题辞秋夜影的告别求乞者我的失恋——拟古的新打油诗复仇复仇(其二)希望雪风筝好的故事过客死火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颓败线的颤动立论死后这样的战士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腊叶淡淡的血痕中觉朝花夕拾小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呀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其他智识即罪恶无题说胡须?记念刘和珍君鲁迅自传为了忘却的记念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夜颁忆韦素园君从孩子的照相说起萧红《生死场》序陀思妥夫斯基的事——为日本三笠书房《陀思妥夫斯基全集》普及本作我的第一个师父女吊死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

章节摘录

  野草  题辞  名作导读  《题辞》是《野草》收集成书时鲁迅所写的一篇序文,作于1927年4月26日,作者特别注明写作地点是“广州之白云楼”。文章采用了散文诗的形式,使得文中没有一般序言的套语,读起来颇有韵味。  鲁迅写这篇《题辞》的时候,距离《野草》的最后一篇《一觉》的完成已经一年多了。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革命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年前的8月,鲁迅为躲避北洋军阀的政治迫害,离开北京来到厦门,三个月后,他又抱着对革命的向往之情,来到了广州。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4月15日,广州的国民党反动派也开始了大屠杀,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可以说,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代替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在这篇《题辞》中抒发了他的满腔悲愤和对国民党黑暗政治势力的强烈不满,同时也表达了同旧世界彻底决裂、渴望革命新时代迅速来到的心声。  鲁迅在文章开头便说明了他写作《题辞》时的心境:“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对于这句话,鲁迅在1927年9月23日写的《三闲集·怎么写》中解释道:“我靠了石栏远眺,听得自己的心音,四远还仿佛有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灭;都杂入这寂静中,使它变成药酒,加色,加味,加香。这时,我曾经想要写,但是不能写,无从写。”在那个“杀人如草不闻声”的黑暗日子里,革命者无法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怒,因此才会产生这种压抑的感觉。  在《题辞》中,“地火”象征着革命,鲁迅渴望革命的地火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彻底烧毁罪恶的旧社会,即使自己心爱的“野草”被一同烧尽也不顾惜。关于这个寓意,有人曾问过鲁迅先生,鲁迅竞高兴地说:“你注意到这点,就懂得一半了。”  由于《题辞》里包含着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猛烈批判的火焰,所以它引起了敌人的恐惧和疑虑。《野草》初版时,《题辞》被置于卷首,并在一至六版时都收入了,但在第七版时却被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撤了下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篇文章在当时所具有的威力。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秋夜  名作导读  《秋夜》是《野草》中的第一篇散文诗,作于1924年9月15日,发表于1924年12月1日的《语丝》上。  这是一篇寄予了鲁迅战斗情怀的作品,它通过托物咏怀的方式表达了作者与黑暗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首先,作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深秋夜色的图景:奇怪而高的夜的天空、闪闪地映着冷眼的星星、摧残着野花野草的繁霜、窘得发白的月亮等。与这样的一幅图景相对立的,是后园墙外的两株枣树。这两株枣树代表了同黑暗势力作斗争的战士形象。虽然它们的果实被打得一个也不剩了,甚至连叶子也全部落尽,而且身上还带着打枣的竹竿所致的皮伤。但它们“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映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枣树的这种斗争精神,给人以鼓舞和希望。  与此同时,作者还描绘了另外两个可爱而又可怜的形象:一个是在繁霜下瑟缩发抖的小粉红花,一个是在灯火中献身的小青虫。小粉红花美丽而弱小,“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它代表了人民在黑暗的重压下对美好未来的期盼。而小青虫则是与枣树相异的另一个战士的形象,它向往着光明,于是从窗纸里进来,撞击着玻璃的灯罩,但是却遇到了火。这说明它们虽然有向往光明的精神,并采取了勇敢的行动,但它们是莽撞的,因此作了无谓的牺牲。对此,鲁迅也表达了对这些有些鲁莽的勇士钦敬而又痛惜的心情:“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通过对比,鲁迅显然对“那默默地铁似”的与秋天的夜空搏斗的枣树赋予了更多的肯定。他通过对枣树的象征性的描写,告诉人们既不能像小粉红花一样沉湎于缥缈的梦境,也不能像投火的小青虫一样作无谓的牺牲,而是应该像枣树那样冷静理智地与黑暗势力作长久的韧性的战斗。  《秋夜》是对枣树的赞歌,也是对韧性战斗的礼赞。正是因为有了革命者不屈不挠的斗争,那依附于黑暗势力的恶鸟才和躲逃的夜空及月亮一样,吓得“哇的一声”飞走了。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映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Ⅱ昌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映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映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映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五日。

编辑推荐

  朝花夕拾,拾取一剪斜阳,一瓣心香。不奢求盛开时的明媚鲜妍、滋润美艳,只收藏繁华落尽的一声叹惋、袅袅余香。  名家名作往往因其清新优美的文笔、情趣盎然的题材、含蓄深远的思想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品读经典,就像穿越时光的隧道,与大师进行灵魂的碰触、思想的交流。励志中国系列丛书精选名家作品,使读者徜徉于书林美苑之间,在文章中感悟人生的真谛。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个小故事如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的方向;一本好书如一缕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的心房。《励志中国》愿做您成长中的伙伴,工作中的搭档,生活中的朋友,带给您“沙”的温暖,“花”的芬芳,为您插上自由的翅膀,飞向成功的远方。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鲁迅散文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