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上下)

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岳麓书社  作者:陈青之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教育史》作者陈青之(1891—1943),又名炎联,号春阳,湖北沔阳(今仙桃市)人。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史家。其主要著作除本书之外还有《中国历史朝代图》《中国疆域变迁图》等。
中国教育业滥觞甚古,把中国教育史作为独立学科研究则较晚,至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史研究才有长足发展,出现了一系列专门著作,其中陈青之的《中国教育史》被公认为影响最大,学术成就最高。
本书写作,前后历时10载,写成于1934年7月,经由王世杰、王云五、李四光、竺可桢、蔡元培、傅斯年、胡逋、马寅初、冯友兰、顾颉刚等众多大学者组成的大学丛书委员会审定,收入《大学丛书》,于1936年4月由商务印书馆初版。此书一出即好评如潮,虽值兵荒马乱之际仍再三重版。

书籍目录

编前语
第一编 原始氏族社会时代的教育
 第一期 自商代以上
  第一章 初民的生活与教育的起源
  第二章 汉人臆造之上古教育制度
第二编 封建时代的教育
 第一期 西周
  第三章 西周社会的概观
  第四章 后人傅会之西周教育制度
 第二期 东周
  第五章 东周之社会与思想
  第六章 东周教育家及其学说
第三编 半封建时代前期的教育
 第一期 秦汉
  第七章 半封建社会形成之第一幕
  第八章 儒家学术之独占与教育
  第九章 两汉学风
  第十章 两汉教育制度及其实施
  第十一章 两汉教育家及其学说
 第二期 魏晋南北朝
  第十二章 魏晋六朝之政局与民族
  第十三章 魏晋六朝之学风
  第十四章 魏晋六朝之教育
  第十五章 本期教育家及其学说
 第三期 隋唐及五代
  第十六章 隋唐之国力与士气
  第十七章 隋唐学风
  第十八章 唐之教育制度及其实施
  第十九章 隋唐教育家及其学说
  第二十章 唐末及五代
第四编 半封建时代中期的教育
 第一期 宋
  第二十一章 宋之政治与教育的关系
  第二十二章 宋代学风及学派
  第二十三章 宋代教育制度及其实况
  第二十四章 北宋教育家及其学说
  第二十五章 南宋教育家及其学说
 第二期 元
  第二十六章 蒙古帝国之政治经济与教育
  第二十七章 元代教育制度及其实况
  第二十八章 元代教育家及其学说
 第三期 明
  第二十九章 蒙古帝国瓦解与汉族主权恢复
  第三十章 明代学风之三变
  第三十一章 明代教育制度及其实况
  第三十二章 初明教育家及其学说
  第三十三章 中明教育家及其学说
  第三十四章 晚明教育家及其学说
第五编 半封建时代后期的教育
 第一期 清
  第三十五章 满清帝国之政治与教育
  第三十六章 清代学风之复古
  第三十七章 清代教育制度及其实况
  第三十八章 清代教育家及其学说(一)
  第三十九章 清代教育家及其学说(二)
  第四十章 清代教育家及其学说(三)
  第四十一章清代教育家及其学说(四)
第六编 初期资本主义时代的教育
 第一期 自英法联军至中日之战
  第四十二章 社会之变迁与新教育之产生
  第四十三章 萌芽期的新教育之趋势及种类
 第二期 自甲午之役至辛亥革命
  第四十四章 外力之压迫与新教育之勃兴
  第四十五章 本期教育思潮与宗旨
  第四十六章 教育行政机关的组织
  第四十七章 学校制度及实施
  第四十八章 学部成立后学堂教育之推进
  第四十九章 留学教育
  第五十章 本期教育家及其学说
 第三期 自民国建元至欧战告终
  第五十一章 民国成立后七年内之教育背景与教育
  第五十二章 教育思潮与宗旨
  第五十三章 本期教育制度
  第五十四章 小学教育之改制
  第五十五章 本期教育之实际情形
 第四期 自五四运动至三一八惨案
  第五十六章 一九一九年之解放运动
  第五十七章 教学法之进步
  第五十八章 教育制度之改造
  第五十九章 三种教育之运动
  第六十章 结论
 第五期 自国民政府建都南京至现今
  第六十一章 国民革命与教育
  第六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之教育宗旨及教育政策
  第六十三章 国民政府之教育制度
  第六十四章 现今教育之趋势
  第六十五章 中国教育今后之出路
   
  

章节摘录

插图:在商代以前,完全为氏族社会,当然没有学校的形式;即在西周时代,后儒所盛称的教育如何发达,学校如何完备,我们也只当着一种傅会,决非信史。中国最早的学校有信史可考的,应始于西汉武帝元朔年间,距今不过二千零五十年。但这不过是学校的启蒙时期,只具雏形尚无制度,再过一百二十年,到平帝元始三年,始有学校制度的产生。此时虽有学校制度,不过在中央有太学,在地方有学、校、庠、序等名称,一切尚极简单。在魏、晋六朝,不仅学校教育没有进步,且因政局混乱与长期战争,学校有名无实——时常陷于停顿状态。到了唐朝,学校教育于是突飞猛进:有了一定的系统,有了各样的科目,有了严格的考课,有了固定的假期,凡学生年龄资格及入学手续皆有明显的规定。到了宋朝,更有明显的等级,及积分法的施行。但这些法子,多注意在中央的各种学校。到了明、清两朝,凡地方学校也有考课了。不过明、清地方学校虽有考课的规定,而当时社会人士群相趋赴于科举一途.学校徒有其名;且中央也只有属于文科的国子学,比较唐、宋两朝各科俱备的相差多了。关于教育行政方面,两汉尚没有专设的机关.中央太学只由太常兼管,地方各学只由郡县长官兼管。到了唐、宋,中央各学大概统于国子监,地方各学,唐朝统于长史,宋朝统于提举学事司。明、清两朝与唐、宋大致相同:中央太学即国子监,地方各学统于提学使司。我们总结起来:在周代以前,尚没有信史可考,后儒所傅会的一番话,暂时只有存而不论。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出现后,教育和学校即成为它所记载的内容之一。但是,教育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却姗姗来迟……进入民国后,中国教育史的研究有了长足发展,先后出版了一系列专著,其中影响最大、公认为学术成就最高的当推陈青之的《中国教育史》。  ——刘作忠陈青之著《中国教育史》……该书的突出成就之一是依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探讨中国的教育史。之二是比较全面和系统地论述中国古代和近代、当代的教育制度及其运转情况。  ——朱瑞熙

编辑推荐

《中国教育史(套装上下册)》: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教育史(上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本书的特点就是很多史料,很经典的教育史研究书籍
  •   本来对民国时期的教育很感兴趣,这套书给人充分详实的介绍,值得推荐
  •   民国时期的书,很好。
  •   中国教育怎样的嬗变,这本书 就告诉我们老祖宗的家国情怀是怎样形成的
  •   贯通古今,介绍教育状况,通史类,故对一些细节问题介绍不够详细
  •   装订和内容都没得说,喜欢,很喜欢
  •   教育,于家于国来说都是大事,中国教育怎样,以史为鉴
  •   明智 之书
  •   作者对中国的历史宏观把握很准确,所以写中国教育也写得深刻。语言经典,思想高深,没有用所谓的规定思想来乱套中国古典文化,是不可多得的好书。值得购买。唯一的缺憾是没有插图。
  •   内容丰富,章节划分精细
  •   书籍装帧不错,价廉物美。包装很好。
  •   书很好,纸张、清晰度都没话说,很有分量,这样才不愧对民国经典。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