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与文学-民国文学文化名著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岳麓书社  作者:丰子恺  页数:8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绘画与文学》共4章,分别为文学中的远近法、文学的写生、绘画与文学、中国画与远近法,着重探讨了绘画与文学的关系以及远近法在我国文学、绘画方面的应用,附录中把中西美术作了简单的对比,阐述了中国美术的优胜。

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年),浙江桐乡人。漫画家、作家、翻译家、音乐美术教育家。1914年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受业于名师李叔同。1921年早春借钱去日本游学。十个月后金尽回国。1922年到浙江上虞春辉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1924年开始发表漫画,他一生出版的著作达一百八十多部。1925年成立立达学会,参考者有矛盾、陈望道、叶圣陶、郑振铎、胡愈之等人。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等职。

书籍目录

序言
文学中的远近法
文学的写生
绘画与文学
中国画与远近法
中国美术的优胜[附录]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岑参的诗中,远近法描写的例最多。上例的第一句“槛外低秦岭”,也是远近法的写景诗句。照前述的远近法之理:“凡比观察者的眼睛高的景物,距离愈远,其在画面的位置愈低。”如第一图中的飞鸟便是其例。岑参这句诗,是五律《登总持阁》中的第五句。其开始两句云:“高阁逼诸天,登l临近日边。”但“槛外低秦岭”决不是为了阁高的原故,是为了秦岭距阁远的原故。秦岭是很高的山,假如生在阁旁,一定比阁高得多,只因远了,望去好像很低。试看第一图的飞鸟,渐远渐低,充其极致,最远的一只落在视点中,即与地平线一样高,秦岭无论何等高,在最远的距离上也非落在地平线上不可。现在从阁中望去觉得其低,可见其距离已是很远了。隔着远距离眺望秦岭,不一定要登高阁始见其低;就是在普通的楼中眺望,照远近法之理说来,秦岭也是低的。故这诗中的“低”字,不仅是“写阁之高”。当作诗人对于槛外景物的远近法的描写,更富趣味。 “凡在视线之上的(即比观察者的眼睛高的)景物,距离愈远,其在画面的位置愈低。”合于这远近法规律的诗句很多: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沈俭期) 在实际上,天当然比树高得多。但天愈远位置愈低,最远处竟与地平线(即视线)相接。故在无遮蔽的旷野中。可以看见树叶底下衬着远天。把这景物当作一幅直立的画图看时,不是天低于树么?天河渐远渐低,好像在那里挂下来,一直挂到地,将攒进人家的门户。这种话在实际上都不合理,但在诗中是合乎画理的佳句。更举数例: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范仲淹) 波连春渚暮天垂。(苏养直) 碧松梢外挂青天。(杜牧) 自近而远地覆着的天,用远近法的“平面的”观照法看来,是自上而下地“垂”着的,“挂”着的。 反之,“凡在视线之下的(即比观者的眼睛低的)景物,距离愈远,其在画面的位置愈高”。合于这远近法之理的诗词句,亦复不少: 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将进酒》) 回看天际下中流。(柳宗元《渔翁》) 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 平沙莽莽黄入天。(岑参《古从军行》) 这里前四句都写河流,后一句写沙漠。凡河流与沙漠,总是比人眼睛低的东西,即距离愈远则位置愈高的。故王之涣立在黄河上流眺望下流,而用远近法的观照,即见其不在地上平流,而从下面流向上面,一直流到白云之间。反之,李白立在黄河的下流眺望上流,就看见它从天上流下来,好像瀑布。两人易地则皆然——皆是用远近法的观照而眺望黄河的。岑参看见沙上天去,说话更是奇妙。

编辑推荐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绘画与文学》编辑推荐:一切绘画之中,有一种专求形状色彩的美,而不注重题材的意义,则与文学没交涉,现在可暂称之为(纯粹的绘画)。又有一种,求形色的美之外,又兼重题材的意义与思想,则涉及文学的领域,可暂称之为(文学的绘画)。前者在近代西洋画中最多,后者则古来大多数的中国画皆是其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绘画与文学-民国文学文化名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说绘画与文学是通着的,指的是它的大境界。而且,都是表现的手段。绘画的语言是线条,文学的语言是文字,使用方式不同,彰显的是画或文的不同境界,不同层次。 这是我翻这本书的一点收获。
  •   参考别人,启发自己
  •   看完陷入思考。
  •   一直喜欢1丰子恺先生,这次买的书内容恰好是我没有接触过的,很好
  •   学习艺术上的知识,更需要了解文学方面,文艺不分家。值得一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